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在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急诊科于2018年1月起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实施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分别于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2017年)、应用后(2018年)两个时间段内随机抽取急诊科药物治疗患者各200例,比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后的急诊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率、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后急诊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降低(P0.05)。应用后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分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增高(P0.05)。应用后患者总满意率较应用前更高(P0.05)。结论: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于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可有效减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提高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急诊科用药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五常法"理论在急诊科药品管理中评价。方法:选择自2017年已实施"五常法"理论的急诊科药品管理结果与未实施实施"五常法"理论(2015年)的急诊科药品管理结果作比较,并分析实施前后的急诊科药品质量检查结果、急诊科药品差错情况及急诊科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急诊科药品质量检查结果(药品放置不规范率、药品批号字迹不清率、药品标签不清晰率、药品基数不固定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急诊科药品差错情况(用错次数率、过期现象发生率、放置错误现象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急诊科患者满意度明显高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科药品管理中应用"五常法"理论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诊科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应用护理安全日历的效果和意义。方法:2014年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在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建立并实施护理安全日历,采用实施前后自身对照法,以2013未建立并实施护理安全日历前作为对照,观察并比较不同时段的急诊科护理工作情况。结果:护理安全日历实施后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少于实施前发生率(P0.05),护理安全日历实施后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安全日历实施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急诊科在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建立并实施护理安全日历效果显著,可明显增强不良事件管理的主动性,持续改进急诊科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PDCA循环对妇科备置高危药品安全管理的价值。方法:将PDCA循环应用后的妇科备置高危药品安全管理(2017年3月~2018年9月),列为实施后,此阶段共收治了820例住院患者;另将医院妇科于2015年8月~2017年2月进行的管理情况列为实施前,期间共收治了796例住院患者。比较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管理评分。结果:实施后的高危药品管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实施前,护理管理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PDCA循环应用至妇科备置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可进一步提高药品管理质量,减少了管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范化管理模式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中的应用价值,为医院PIVAS的合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医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于2015年10月开始实施规范化管理,包括规范管理流程,规范人员管理,规范药品管理,规范环境控制,规范处方审核,规范药品配置,将2015年3~9月设为实施前,2015年10月~2016年4月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取药时间、配置速度、差错事件总发生率、高危药品、易混淆药品差错率和医务人员满意度。结果:患者取药时间明显缩短(P0.05),配置速度明显提高(P0.05),差错事件总发生率、高危药品、易混淆药品差错率均显著降低(P0.05),医务人员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规范化管理能够提高PIVAS的配置速度,缩短取药时间,降低差错事件发生率,提升医务人员满意度,对PIVAS的管理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普外科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9年2月,于2018年2月起实施用药安全管理,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实施前,2018年2月~2019年2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普外科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分析实施前后患者的高危药品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医护人员的高危药品相关知识掌握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于普外科中开展高危药品的用药安全管理策略,可以促进药品管理质量的提升,对患者用药安全有保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管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自2017年5月起在泌尿外科病区构建用药安全管理模式,具体制度包括药品分级管理、药品存放管理、药品识别管理、药品标识管理、高危药品管理等,并建立了完善的药品安全使用流程,将药品管理作为一项重要考核内容纳入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用药安全管理模式构建后实施1年,比较实施前后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并采用满意度问卷了解实施前后医护人员的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实施后泌尿外科用药安全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95%,显著低于实施前的3.84%(P0.05);较实施前实施后医生和护士对用药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均显著提升(P0.05)。结论:应当重视用药安全问题,针对科室当前情况构建用药安全管理模式,可有效地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了整体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规范护理标识在肿瘤科冰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肿瘤科2018年7~12月实施规范化护理标识进行冰箱药物的安全管理,为实施后;医院肿瘤科2018年1~6月实施常规管理,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并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和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肿瘤科冰箱药品安全管理中应用规范化护理标识的效果显著,规范了冰箱药品存放及使用流程,保证了科室冰箱药品的安全使用,提高了科室药品管理安全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内科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和实施效果。方法:选医院2016~2017年期间的60例呼吸内科病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2016年呼吸内科行常规临床管理,收治患者30例为实施前。2017年呼吸内科行品管圈管理收治患者30例为实施后。结果:实施后的药品管理、药剂调配、药品分发、团队协作等方面的药品管理质量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品管圈在改善呼吸内科病房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提升药品管理质量,规避不良管理事件,患者满意度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服务警示录在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外科于2018年8月起实施服务警示录安全管理模式,2018年2~7月为实施前,2018年8月~2019年3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管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差错、护理纠纷、安全隐患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外科护理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护理管理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服务警示录应用于外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效果显著,能降低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2016年为研究时间段,2015年全年门诊输液室实施常规护理管理,2016年全年实施品管圈活动,对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两个时间段输液室护理管理质量、患者满意度、输液差错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质量各项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且输液差错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实施前后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升护理管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且能减低输液差错事件发生率,对提高门诊输液室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SHEL模式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成效。方法:研究时间为2016~2017年,研究对象为急诊科全体护士,自2017年起在急诊科实施SHEL管理模式,2016年仍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比较实施SHEL模式前后急诊科护理差错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实施SHEL模式前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实施前相比实施SHEL模式后,急诊科的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护患纠纷发生率均显著降低(P0.05);实施SHEL模式后,急诊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从89.4%上升到了98.5%(P0.05)。结论:将SHEL模式应用于急诊科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肿瘤科放化疗高危药物输注期间的作用。方法:医院为进一步提升肿瘤科放化疗高危药物管理效果,保障患者安全,降低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自2017年7月起开始对肿瘤科高危药物输注流进行流程管理。记录实施流程管理前后患者药物输注等待时间、药物摆放差错、遵医嘱差错及药物外渗情况;调查实施流程管理前后患者及护士满意度。结果:实施流程管理后,患者药物输注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P0.05);药物摆放差错率、护士遵医嘱差错率及药物外渗率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流程管理后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护士对输液安全和工作强度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肿瘤科放化疗高危药物输注期间实施流程管理可极大缩短患者药物输注等待时间,同时减少各种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同时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感,从而提升其满意度;流程管理可提高工作效率和输液安全性,减轻护士工作强度,从而提升其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胸外科手术病人管道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探讨安全管理在胸外科手术病人管道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外科手术病人管道护理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实施安全管理,评估实施安全护理管理前后病区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及护理差错、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及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结果:在对护理风险的分析基础上,实施安全管理后,胸外科手术病人管道护理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纠纷及差错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满意度、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及护理质量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胸外科手术病人管道护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分析后,实施安全护理管理有利于护理服务质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在急诊转诊管理中应用一站式交接单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3月起实施一站式交接单进行转诊管理,2017年9月~2018年2月为实施前,2018年3~9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有患者46例,比较实施前后急诊转诊管理的效果。结果:实施后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的护理质量、接收科室满意度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一站式交接单在急诊转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转诊管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高危防范机制,探究其在肿瘤专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64例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高危防范机制建立时间为界分为实施前与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 0.05)。结论:在肿瘤专科护理管理中,容易因为各种主客观因素诱发一定的不良事件,导致患者的安全受到威胁,建立高危防范机制可以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提高护理管理的质量,实现安全护理的管理目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儿科门诊于2018年8月起实施FMEA联合RCA输液风险管理模式,2018年1~7月为实施前,2018年8月~2019年4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儿科门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儿科门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对输液管理过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联合RCA输液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保证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日历在急诊科动态监控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2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间段,2016年2~12月为实施前,实施前未应用护理安全日历;2017年作为实施后,实施后在护理不良事件的动态监控中应用护理安全日历,比较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和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果:护理人员在护士服务主动性、护理安全质量、全年护理质控、病房管理质量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患者对护理操作、技术满意、护理服务、护理态度等方面的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动态监控中应用护理安全日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信息化护理病历在急诊监护室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急诊监护室于2017年8月起实施应用信息化护理病历,2016年7月~2017年7月为实施前,2017年8月~2018年8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患者60例,统计实施前后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病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实施后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病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急诊监护室患者管理安全中应用信息化护理病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病历质量,预防护理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基于JCI标准全面质量管理在新生儿科高危药品安全使用中的效果,以保障新生儿高危药品的合理使用。方法: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按照常规方法进行新生儿科高危药品管理,为实施前;2017年7月~2018年12月新生儿科高危药品使用管理中实施基于JCI标准的全面质量管理,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新生儿科高危药品安全使用与管理效果,主要包括:高危药物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医务人员高危药物使用与管理知识考核合格率、患儿家属服务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新生儿高危药品使用与管理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务人员高危药物使用与管理知识考核合格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护理服务满意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新生儿科高危药品安全使用与管理期间,通过采取基于JCI标准的全面质量管理,可保证药物的安全使用,提高医务人员用药知识,促进临床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