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ICU护理中应用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的改进管理模式处理的效果。方法:医院ICU护理自2018年4月开始采取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的改进管理模式处理,2017年4月~2018年3月为实施前,2018年4月~2019年3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护理满意率,记录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护士人均日工作时间并比较分析。结果:实施后患者对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护士人均日工作时间,显著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ICU护理中应用基于工作量分布特点的改进管理模式处理,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缩短护士日均工作时间,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SWOT分析法在医院监护室护理安全文化构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9年2月起在重症监护室开展护理安全文化建设活动,以SWOT分析法为基础全面进行管理制度的调整,建立SWOT分析模型,逐项分析ICU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各项要素,并针对性的进行管理方案调整,2018年8月~2019年1月为实施前,2019年2~7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实施前后护士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ICU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ICU护士、患者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利用SWOT分析法进行管理制度的优化,全面构建医院监护室护理安全文化环境,能够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改善了护士、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CU护理团队动态配合管理方案的建立与成效。方法:将2016年进入医院ICU病房的100例患者进行采用常规护理团队管理模式,为实施前。将2017年进入医院ICU病房接受护理治疗的100例患者采用ICU护理团队动态配合管理方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患者均由同一批护理人员(25名)提供护理服务。结果: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整体满意度、护士的整体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建立ICU护理团队动态配合管理方案,对于降低护理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提高ICU病房护理人员满意度均具有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重症监护室的21名护士为研究对象,2018年1~8月未实施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为实施前;2018年9月~2019年2月实施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分别选取40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比较实施前、后ICU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ICU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重症科中构建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护士专业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升医院重症科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良事件实例教学法在输液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9年1月起对护士实施模拟不良事件进行教学,2018年7~12月为实施前,2019年1~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人员能力,比较实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与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护理人员的专业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职业素养和临床护理决策能力等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输液室安全管理中实施不良事件实例教育,可以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临床能力,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强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神经内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和对策。方法:选取湖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26例患者,并采用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针对性的优质护理,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工作。并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神经内科患者强化护理安全隐患管理工作,实施针对性的预防对策,能够促使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有效降低,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士分级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作者收集所在医院急诊科患者120例,按护理管理模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护士分级管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及护士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比较干预后两组护士护理质量、两组患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发放问卷调查患者对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士护理质量评分中技术操作、护理文件书写、服务规范、基础护理等各项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士分级管理应用在急诊科能提高护理操作、护理文件书写规范性,提高护士责任心和业务技能,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医院应用"应急预案"对ICU护士进行危机意识培训,组成培训管理小组,编写培训内容并实施,通过应急预案来提升ICU护士的危机意识,并提高护士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为培训后;以2018年没有进行培训的情况为对照,为培训前。对培训前后ICU护士的危机意识进行考核比较,并对培训前后ICU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培训后护士在危机成因、案例分析、危机应对的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ICU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培训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护士开展危机意识培训,利用应急预案来提高护士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护理对ICU患者PICC导管意外拔管率的改善效果。方法:将入住浙江医院ICU病房的90例气管插管通气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干预后比较两组受试者PICC导管意外拔管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士PICC导管意外拔管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P0.05),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有利于提高护士PICC导管意外拔管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可有效降低ICU患者PICC导管意外拔管率及其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的影响分析。方法:将2014年11月-2017年11月在我院血液透析室行血透治疗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医护人员满意评分。结果:观察组脱针、透析中出血、导管感染、跌倒、设备故障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护理质量评分、医生满意评分、护士满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护理安全管理对血液透析室护理质量有重要影响,能有效规避护理不安全因素,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提升整体护理质量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确保患者的血透疗效及安全,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磁性管理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内科病房2016~2017年收治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质量管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士满意度评分与自我效能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士工作满意度评分与自我效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应用磁性管理处理,不仅可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工作满意程度,提升护士自我效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门诊注射液安全隐患防范中护理安全管理应用的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医院门诊注射室166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管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安全知识掌握程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用药知识、疾病知识、自我护理知识及遵医行为等安全知识掌握度方面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对门诊注射室安全隐患有显著防范作用,可提高患者对护理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避免医患纠纷的发生,提高患者门诊注射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对ICU室中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2011年9月-2015年6月我院ICU室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采取系列风险管理防范措施。结果:在ICU室中实施风险管理,减少了护理安全隐患事件,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结论:护理风险管理有效地降低了ICU室常见的安全隐患系数,减少了医疗风险的发生,保障了病人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提高了护理工作在医疗活动中的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慎独理念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7~12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采用常规管理的作为实施前;2019年1~6月对精神科护理人员采用慎独理念管理作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护理质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满意率。结果:实施后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基础护理的合格率、特1级护理的合格率、健康教育的覆盖率、病房管理的合格率、急救物品准备的合格率和护理文件书写的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精神科安全管理中对护理人员实施慎独理念管理,能有效提高护士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应用于医院妇产科中的效果。方法:医院妇产科为提高病区护理管理质量,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特自2016年5月起实施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实施前后分别选择60例患者和20名护士进行研究,评价实施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前后护理质量、护理不安全事件隐患上报、不良事件、患者满意度、理论考核成绩及实际操作成绩,并调查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施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后妇产科护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护士理论考核成绩和实际操作成绩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对医院妇产科公平性、客观性、激励方式、批评方法及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理不安全事件隐患上报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率较实施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妇产科应用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可明显提高护理质量和护士综合素质,提高护理管理的预见性和实效性,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JCI理念指导下的护理管理还可提高护士对护理管理的满意度,极大地激发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安全隐患事件上报率,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提升,避免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神经内科护理安全隐患,并探讨相应防范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金华市中医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间神经内科收治患者760例,统计其护理不良事件数量,为对照组,并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于2014年制定实施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并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患者760例,统计其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观察组。结果:对照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认真分析护理工作中潜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能够最大限度降低护理不良事故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形势下病区药物管理安全隐患和管理效果。方法:医院为应对新形势下病区药物管理安全存在的医患,避免不良事件发生,加强对病区药物的管理,自2018年7月起实施相关管理措施,2018年1~6月为实施前,2018年7~12月为实施后。记录实施前后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药品标识不清、放置不规范、药品过期情况,调查实施前后护士对病区药物知识的认知情况。结果:实施后肾内科病区药品标识不清、放置不规范、药品过期等,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对肾内科病区药物知识的认知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新形势下肾内科通过强化病区药物安全管理,可提高护士对病区药物的认知,重视药物的管理,避免药品过期等安全隐患发生,减少药品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ICU护理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品管圈管理模式在控制护理不良事件中的作用。方法:分析2017年6月医院ICU科室收治的42例患者在护理中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并在2017年7~12月期间对科室的142例患者进行品管圈管理,比较在应用品管圈管理前后相关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以评价品管圈管理模式在ICU护理团队中不良事件的控制作用。结果:发生ICU护理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交班前准备不充分,护理记录不全,缺乏规范培训及宣教资料欠缺,流程不规范、指引不清晰,物品摆放杂乱、无定点放置等。QCC活动开展3个月后,2017年9月总交接班例数687例,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为68例,发生率为9.87%(68/687);品管圈活动开展6个月后,2017年12月总交接班例数为654例,交接班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36%(22/654),以上数据显示,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后ICU相关不良事件得到有效控制(P0.05)。结论:建立品管圈治疗小组,并制定严格的组内制度,增加相互监督机制,能够有效提高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确保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某院麻醉复苏室存在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管理策略。方法:医院麻醉复苏室自2021年7月起在总结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实施防范护理管理,2021年1—6月为实施前,2021年7—1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整体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及各分项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均显著低于实施后(P<0.05)。实施后护理人员满意度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麻醉复苏室的护理安全仍存在一定程度隐患,通过改进管理手段,提高防范措施,可进一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科室护理安全管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前馈控制在ICU患者导管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绍兴市立医院自2013年7月在ICU导管安全管理中开始采用前馈控制,在实施前馈控制前后各随机选取1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以及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CU患者导管安全管理中采用前馈控制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地降低导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强化护士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