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小切口外侧入路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4例99髋,并与同期内采用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35例40髋进行对比。结果:在切口长度、总失血量及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等方面,小切口外侧入路组优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组(P〈0.05);而两组的手术时间、髋臼杯外展角、前倾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外侧入路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关节功能恢复快、围手术期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直接前入路与后外侧入路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对行初次单侧THA的182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入路分为直接前入路组和后外侧入路组。计算2组患者术前血容量、显性失血量,根据术前和术后第1天的红细胞压积计算总失血量,进而计算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182例患者中,直接前入路组62例、后外侧入路组120例。直接前入路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较后外侧入路组少[(530.88±311.44)mL,(622.90±269.51)mL,t=1.237,P=0.040;(280.64±292.84)mL,(348.52±270.53)mL,t=1.089,P=0.011],但2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86±11.09)%,(55.95±22.31)%;t=-1.471,P=0.121]。结论:直接前入路THA比后外侧入路THA围手术期总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少,但2种入路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的比例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minimal invasive surgery total hip arthroplasty,MIS-THA)直接前侧入路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手术创伤、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71例接受单侧MIS-THA手术的患者,33例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前侧入路组)、38例采用外侧小切口入路(外侧入路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术后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含量、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血红蛋白含量、ESR、CRP含量在术后第2天测定。定期随访,测定患侧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量表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与外侧入路组相比,前侧入路组切口较小、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少、输血少、术后ESR低、CRP含量低、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小、住院时间短[(7.24±0.61)cm,(9.74±0.92)cm,t=-13.852,P=0.000;(67.39±10.71)min,(61.84±5.33)min,t=2.702,P=0.010;(255.30±20.22)m L,(364.95±30.79)m L,t=-177.441,P=0.000;(1.85±1.20)单位,(3.47±1.29)单位,t=-5.467,P=0.000;(55.33±7.23)mm·h~(-1),(78.74±13.91)mm·h~(-1),t=-9.058,P=0.000;(36.51±3.66)mg·L~(-1),(55.81±7.07)mg·L~(-1),t=-14.712,P=0.000;(22.18±14.53)g·L~(-1),(30.76±15.22)g·L~(-1),t=-2.420,P=0.018;(9.22±1.01)d,(10.83±1.63)d,t=-5.062,P=0.000]。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15°±5.32°,21.21°±3.66°,t=-0.963,P=0.340;38.21°±4.28°,38.63°±3.12°,t=-0.466,P=0.643)。术前2组患者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0,P=0.238);术后6个月2组患者的评分均增加[(39.12±11.47)分,(90.76±3.76)分,t=-26.055,P=0.000;(42.21±10.41)分,(89.47±3.41)分,t=-27.015,P=0.000];2组患者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值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64±11.39)分,(47.26±10.79)分,t=1.661,P=0.101]。前侧入路组1例发生股外侧皮神经损伤、2例发生阔筋膜张肌损伤,外侧入路组2例出现血肿、3例因术中拉钩牵拉造成皮肤挫伤;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结论:采用直接前侧入路和外侧小切口入路行MIS-THA手术,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相当,均可有效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术后人工关节稳定性好、并发症少。但直接前侧入路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本院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收治的16例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均予于仰卧位下采取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予以随访研究,记录术前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肢体长度、并发症。结果:16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个月至4年(平均为1.5年),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2(36~78)分,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9(78~95)分,术后无疼痛。术后无明显肢体短缩,无术后感染、脱位、松动。结论:改良前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Ⅱ-Ⅲ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可充分保护臀中肌,提供足够手术视野及空间,准确置入假体,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肩关节外侧入路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采用肩关节外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40例(肩关节外侧入路组),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40例(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男49例,女31例。年龄62~74岁,中位数68岁。按照肱骨近端骨折的Neer分型标准,二部分骨折24例、三部分骨折41例、四部分骨折15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9 h,中位数11 h。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采用Neer肩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综合疗效。结果:肩关节外侧入路组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均短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6.94±1.28)cm,(13.94±2.67)cm,t=14.952,P=0.000;(66.73±17.45)min,(91.14±20.62)min,t=5.715,P=0.000],术中出血量少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124.54±50.37)mL,(303.41±66.21)mL,t=13.598,P=0.000]。术前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86,P=0.776);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增高[(40.64±5.38)分,(82.66±6.45)分,t=31.641,P=0.000;(40.98±5.26)分,(75.52±5.67)分,t=28.245,P=0.000],且肩关节外侧入路组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高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t=5.258,P=0.000)。术后6个月,肩关节外侧入路组综合疗效优28例、良9例、可3例,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综合疗效优19例、良8例、可10例、差3例,肩关节外侧入路组的综合疗效优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Z=-2.511,P=0.012)。肩关节外侧入路组1例出现切口感染,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5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出现肱骨头无菌性坏死、1例出现螺钉松动,肩关节外侧入路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组(χ~2=7.314,P=0.007)。结论:采用肩关节外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比采用胸大肌三角肌入路的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肩关节功能及综合疗效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经肩关节前内侧弧形切口入路(前内侧入路组)与肩关节外侧切口入路(外侧入路组)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将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患者分为2组:前内侧入路组105例,外侧入路组105例,比较2组优良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末次随访时肩关节Constant评分。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均愈合。前内侧入路组的优良率为90.5%,外侧入路组的优良率为92.4%,2组优良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前内侧入路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较外侧入路组明显减少(P<0.01),而前内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较外侧入路组短(P<0.01)。2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和Constant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前内侧入路与外侧入路运用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并肩关节脱位疗效相当,各有优缺点,肩关节外侧入路手术损伤小,而肩关节前内侧入路手术视野清晰、显露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化疗所致周围神经病变(CIPN)的临床疗效。[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和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时间从2018年12月追溯至建库,对纳入文献按相关标准进行质量评估,并分别使用RevMan 5.2统计软件、TSA v0.9软件进行Meta分析及试验序贯分析。[结果]纳入的11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示:电针能降低CIPN患者Levi或NCI周围神经毒性分级[SMD=-0.69,95%CI(-1.03,-0.35)]、[SMD=-0.67,95%CI(-0.94,-0.41)]、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SMD=-2.14,95%CI(-3.27,-1.01)],提高功能状态(KPS)评分[SMD=12.20,95%CI(8.44,15.96)]、四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MD=2.30,95%CI(1.33,3.26)]、四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SMD=1.37,95%CI(0.62,2.1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治疗有利于缓解CIPN患者疼痛症状,控制化疗患者神经毒性的进展,改善神经传导速度,提高生活质量,但上述结论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艾灸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为艾灸组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合并效应量SMD=-10.18, 95%CI为[-10.48,-9.87],P<0.0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合并效应量SMD=-7.65, 95%CI为[-7.87,-7.43],P<0.0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合并效应量SMD=-14.26, 95%CI为[-14.5,-14.02],P<0.00001)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有利于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和比较经腓骨入路与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7月的收治20例旋后外旋型Ⅲ、Ⅳ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该次实验,依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后外侧入路组、经腓骨入路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和手术指标情况。结果后外侧入路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经腓骨入路组的各项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经腓骨入路,后外侧入路治疗旋后外旋型Ⅲ、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周期短,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艾灸对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数据库中检索文献并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为艾灸组在术后首次肠鸣音恢复时间(合并效应量SMD=-10.18, 95%CI为[-10.48,-9.87],P0.0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合并效应量SMD=-7.65, 95%CI为[-7.87,-7.43],P0.00001)、术后首次肛门排便时间(合并效应量SMD=-14.26, 95%CI为[-14.5,-14.02],P0.00001)方面均优于西医常规护理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有利于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我院2001年1月-2010年8月年期间7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总结.方法:术前密切观察患者情况,加强营养,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术后针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主要并发症问题进行康复护理.术后行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72例患者获随访,时间为12-72个月,基本恢复伤前功能.结论:生活自理,Harris平均88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别采用全髋置换术以及半髋关节置换术完成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鞍山市立山区人民医院于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实验对象,数字奇偶法分组,分别设为全髋组(40例)以及半髋组(40例),对比手术治疗结果。结果全髋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肢体缩短长度短于半髋组、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半髋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半髋组明显(P<0.05)。结论同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全髋置换术可使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显著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牛津髋关节量表(the Oxford Hip Score,OHS)评价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及武汉同济医院2000.4-2004.9月间开展的的22例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患者进行6月-5年的随访,采取信件,电话及门诊复查的方式,用牛津髋关节量表进行评分,对患者术前、术后关节疼痛、活动度及整体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22例患者的术前OHS平均得分为53.62±0.85,属于"很差"等级。术后OHS平均得分为19.5±0.71分,达到"优"等级,术前、术后OHS评分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同期双侧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在解除疼痛、缩短住院时间、改善整体生活质量等方面有非常显著的效果。牛津髋关节量表相对于其他各种髋关节评价性衡量工具,短小、灵活、方便,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7月-2011年6月收治的78例THA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实施术后常规护理,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对比2组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第1、3、6个月时,试验组的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针对性的康复护理,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提高THA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析全髋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原因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全髋置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症共9例中低钾血症3例,脱位2例,肺部感染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坐骨神经损伤1例,髋部浅表感染1例。9例均为围手术期管理不当所致,经及时治疗均未导致严重后果。结论:围手术期管理不当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早期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新强  姚斌 《中医正骨》2009,21(2):18-19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ASAl-Ⅱ级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ANH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ANH组于麻醉后行血液稀释。两组分别于诱导麻醉后及术后1d检测红细胞压积(HCT)、血清肌酐(Cr)浓度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检测血液动力学参数以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NH组术后HCT、Cr、PT及血液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H组术中输注浓缩红细胞的患者数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NH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生理功能影响不明显,但能显著减少异体输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分析改良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3月~2010年9月间应用改良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76例,随访4个月~3年,以Harris法进行功能评定。结果:76例病人术中显露理想、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程顺利。4个月后患髋功能恢复良好,优良率10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显露理想、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髋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髋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护理干预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伟娇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71-172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后患者康复护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THR术的患者70例,分为对照组和康复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康复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于术后第3个月末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进行效果评价。结果: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康复组优26倒(74.2%),较好9例(25.7%);对照组优10例(28.5%),较好14例(40.O%),良9侧(25.O%),康复组优74.2%,明显高于对照组28.5%(x2=6.978,P〈O.01);康复组术后3个月的Harrrs髋关节评分(95.90±5.80)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1.81±5.40)分(t=2.451,P〈O.05)。结论:THR患者术后系统化、规范化康复护理对恢复髋关节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于中老年股骨颈骨折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选取2001年1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并分析两种手术方法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医源性股骨骨折、无深静脉血栓形成,两组患者满意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均是治疗中老年移位性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术式,对于身体好、对手术耐受性好的患者,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而对身体状况差、对手术耐受性差的患者,则选用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后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的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方法:将50例全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舒芬太尼组(S组,n=25)和芬太尼组(F组,n=25),分别使用舒芬太尼和芬太尼进行术后PCA.记录术后3、6、12、24、48h的镇痛效果.记录疼痛评分、副作用、生命体征及是否使用其它镇痛药物.结果:术后12h安静痛VAS及48h时需求按压及有效按压次数S组少于F组(P〈0.05),两组效果均满意,S组满意率高于F组(P〈0.05).结论:舒芬太尼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老年患者全髋置换术的PCIA,镇痛作用确切,等效剂量舒芬太尼镇痛,镇静效果强于芬太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