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酸味化痰汤对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临床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11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59例应用常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案,治疗组60例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酸味化痰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0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血黏度、平均血流速度和纤维蛋白原)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两组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或P<0.01),而治疗组指标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酸味化痰汤能显著降低血黏度,显著增加脑血流量,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有效降低中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天麻注射液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7年3月收治的141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71)和对照组(n=70),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并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天麻注射液和补阳还五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7%,比较差异显著(X2=7.96,P=0.005)。结论:天麻注射液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显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主要因脑局部血流供应障碍,导致脑部神经组织因缺氧缺血出现损伤或坏死,患者发病后出现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障碍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因此,临床治疗要改善脑局部血液循环,降低脑神经组织损伤,以改善患者预后尤为关键。近年来,随着传统中医学研究不断深入,中药在促进新生血管新生、改变血液黏度及 相似文献
4.
5.
《中医临床研究》2016,(2)
目的:观察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服用定眩汤前后血液动力学、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肝阳夹痰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予定眩汤口服,对照组予西比灵。两组均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TCD及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及全血还原黏度(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全血黏度、全血还原黏度(低切)、全血还原黏度(高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基底动脉(BA)及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的收缩期血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Vd)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BA、RVA的Vs、Vd及LVA的Vd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眩汤治疗肝阳夹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能改善脑部血流速度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西比灵。 相似文献
6.
《陕西中医》2015,(7):808-809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8月~2014年3月收治的8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益气活血汤(桃仁、当归、赤芍、鸡血藤、川芎、山药、地龙、黄芪、红花、甘草等成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治疗前后NIHS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8.9%,与对照组的6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及红细胞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气活血汤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应用天麻钩藤饮、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冶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86例作对照研究,随机抽签分组,对照组43例采用常规治疗手段,观察组43例采用天麻钩藤饮、高压氧联合治疗手段,对比2组治疗前后眩晕状况,分析疗效,探讨观察组联合治疗方案的临床价值。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 35%明显高于对照组81. 40%(P 0. 05); 2组治疗前2组DHI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 0. 05),治疗后2组DHI评分低于治疗前(P 0. 05),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28. 69±9. 3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6. 21±10. 52)(P 0. 05)。观察组治疗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60. 36±10. 25) Vm、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47. 36±6. 89) Vm、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45. 02±5. 01) Vm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临床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高压氧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眩晕症状,疗效显著,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分析天麻钩藤饮对于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0例高血压性眩晕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参照组各40例。观察组的治疗方法是口服天麻钩藤饮加减(石决明、钩藤、杜仲、怀牛膝、天麻、栀子、黄芩、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神等)。对照组采用口服硝苯地平片和(或)卡托普利片,对两组作比较.对其所需检测指标包括临床症状进行观察:血清总胆固醇(CHOL),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血糖(GLU),血压(BP),血清甘油三酯(TG)及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还有一年内出现的并发症等。结果:天麻钩藤饮有降低高血压眩晕患者血压的作用(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降低血脂,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差异有显著性P〈0.05)。一年后随访情况良好,无一例中风发病,参照组发生中风5例占12.5%(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性眩晕的疗效较好,对高血压并发症也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的病例为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36例眩晕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11例为显效,6例为有效,1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94.44%(17/18);对照组中7例为显效,6例为有效,5例为无效,总有效率为72.22%(13/18),两组总有效率对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可将患者眩晕的症状明显改善,值得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11.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0,(6)
目的探讨自拟通脉益心汤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7月菏泽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40例气虚血瘀型高血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0例及研究组70例。2组均采取相同的运动锻炼和饮食指导,对照组予以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研究组则加用自拟通脉益心汤治疗。观察2组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及血液流变性指标,评价2组安全性。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及血细胞比容(HCT)、血浆黏度(ηp)、全血黏度((ηb)等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的降低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通脉益心汤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且治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2.
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老年眩晕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文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2(20):2191-2191
眩晕为临床常见症状 ,可分为前庭神经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 ,根据病变部位 ,前庭神经系统性眩晕又可分为前庭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随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多 ,老年眩晕及平衡障碍发生率在不断增高。近年来笔者采用天麻钩藤颗粒治疗老年眩晕症患者 6 7例 ,并与采用心脑舒通治疗的 5 6例患者进行疗效对比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12 3例均为内科门诊患者 ,男 70例 ,女 5 3例 ;年龄 4 5~ 78岁 ,平均 6 2 .5岁 ,4 5~ 5 9岁为老年前期组共 4 1例 ,6 0岁以上为老年组共 82例。眩晕的性质 :中枢性12 0例 ,周围性 …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评分均降低,治疗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经治疗后均治愈出院,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9.32±2.51)d,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12.68±3.42)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高压氧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并可以缩短住院天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天麻钩藤饮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0月在东港市中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5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采取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试验组25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液黏稠度。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血液黏稠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的血液黏稠度。 相似文献
15.
吴建峰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34)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将90例缺血性脑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尼莫地平等常规抗缺血性脑中风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补阳还五汤。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2周及6周NIHSS评分、MRS评分、Barthel指数、血脂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NIHSS评分、MR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2周后,2组红细胞压积、血沉、红细胞电泳、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方程K值、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均降低,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治疗6周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缺血性脑中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中医急症》2019,(5)
目的观察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一个疗程(14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TCD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在第3、7、14天的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血流变学指标改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 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8 例PCIV 肝阳上亢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及针灸治疗组各49 例。针灸治疗组给予针灸治疗,联合组给予天麻钩藤饮联合针灸治疗,2 组均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眩晕频率、眩晕障碍量表(DHI) 评分、脑卒中风险程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联合组总有效率93.88%,高于针灸治疗组77.55%(P<0.05)。治疗后,2 组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苦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上述5 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P<0.05)。2 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联合组眩晕频率及DHI 评分均低于针灸治疗组(P<0.05)。联合组脑卒中低危率61.22%,高于针灸治疗组34.69%(P<0.05)。2 组基底动脉(BA)、右侧椎动脉(RVA)、左侧椎动脉(LVA) 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联合组BA、RVA、LVA 血流速度均高于针灸治疗组(P<0.05)。结论:在针灸基础上加用天麻钩藤饮治疗有利于提高PCIV 肝阳上亢证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轻其临床症状,降低脑卒中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天麻钩藤饮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眩晕患者随机分成三组,第1组20例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治疗,第2组20例患者采用有氧运动训练疗法治疗,第3组28例患者采用天麻钩藤饮+有氧运动训练法治疗。将第1组、第2组定为对照组,第3组定为观察组,连续治疗3个月。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率。结果:经过治疗,三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钩藤饮联合运动疗法治疗高血压眩晕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48例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最大75岁,最小30岁;40岁以下3例,40~60岁38例,60岁以上7例。其中内耳性眩晕15例,高血压21例,脑动脉硬化7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颈椎病2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