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定量荧光PCR技术(QF-PCR)与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联合检测流产组织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探讨其联合检测在流产及胎停胚胎遗传学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到我院就诊的流产和胎停患者,收集其胚胎流产组织样本594例。首先对流产组织进行QF-PCR检测,然后对QF-PCR检测未发现异常的样本进行array-CGH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94例流产组织进行QF-PCR检测共检出染色体非整倍体297例,异常率为50.0%。QF-PCR检测结果未见异常样本进行array-CGH检测后,又检出异常132例。两种方法联合检测的异常检出率为72.2%。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流产及胎停的重要原因。QF-PCR与array-CGH联合检测流产组织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可互相补充,全面分析流产及胎停胚胎的遗传学信息,对患者的病因诊断和再生育风险评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高通量测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技术在自然流产物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NV-seq检测技术对我院407例自然胚胎停育样本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的检测。采用SPSS 21.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数描述,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407例胚胎停育样本检出染色体异常结果175例(43%),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33例(76%),染色体结构异常29例(16.57%),嵌合体13例(7.43%)。年龄35岁流产绒毛组织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35岁患者(P0.05)。133例染色体数目异常,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22例(91.73%,122/133),染色体三倍体异常11例(8.27%,11/133),异常核型比例前3位依次为16-三体(19.55%,26/133),45,X(15.04%,20/133),22-三体(10.53%,14/133)。染色体基因组CNVs共检出29例,携带40个拷贝数变异,其中致病性CNVs 24个(60%),临床意义不明的CNVs 8个(20%),良性CNVs8个(20%)。CNVseq技术检出嵌合体13例(7.43%),其中性染色体嵌合6例(46.15%),常染色体嵌合7例(53.85%)。结论染色体异常是胚胎停育的最重要原因,基于高通量测序(NGS)技术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技术在自然流产组织遗传学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值,有助于判断流产的遗传学病因,为再次妊娠提供遗传学咨询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方法检测早期流产及孕早期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分析染色体数目的改变情况。方法应用FISH方法,对不明原因早期流产及孕早期胚胎停育的368份绒毛组织进行检测分析,观察上述样本中13、16、18、21、22、X以及Y染色体数目的改变。结果 211例绒毛组织存在13、16、18、21、22、X、Y染色体数目异常,占总检测例数的57.3%;非整倍体异常132例,占36%;检出男性胚胎146例,女性胚胎221例;16-三体42例,占常染色体数目异常的42.9%。性染色体数目异常34例,占异常染色体样本的21.7%;其中X0 27例,占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79.4%。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孕早期胚胎停育及自然流产发生的主要遗传学因素。女性胚胎的自然流产数远大于男性胚胎。孕早期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中16号染色体三倍体发生率最高。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孕早期停育的胚胎及流产组织,但无法检测探针覆盖区域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胚胎停育流产物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探讨流产物染色体异常与胚胎停育流产的关系。方法收集166例胚胎停育并行人工流产患者的流产物,进行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166例标本共检出染色体异常100例,检出率60.24%;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84例(占84.00%),染色体结构异常14例(占14.00%),单亲二倍体2例(2.00%)。结论胚胎停育流产与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且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导致胚胎停育流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和分析一例46,X0,+der(?)胎儿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化(CNVs),确定胎儿的核型,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在临床细胞遗传诊断中运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胎儿进行常规G显带染色体分析,应用array-CGH芯片进行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扫描和分析,RT-qPCR验证array-CGH的结果。结果G显带染色体分析显示胎儿的核型为46,X0,+der(?)。Array-CGH显示衍生染色体为Y染色体,且不存在CNVs;另外,共检测出了118个亚显微CNVs。RT-qPCR证明array-CGH的结果是准确的。结论与传统的细胞遗传分析方法相比,array-CGH具有高分辨率、高通量和高准确性等优点,为亚显微水平染色体畸变的检测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强大的分析平台。  相似文献   

6.
目的绒毛细胞培养及其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及自然流产病因的应用。方法采用绒毛细胞培养分别对符合产前诊断指征的150例孕妇由B超介导下经腹壁穿刺术留取绒毛及早期胚胎停育的620例患者留取绒毛,进行细胞培养、染色体制备、核型分析及结果比较。结果 (1)产前绒毛培养成功率(95.3%)高于流产胚胎绒毛细胞培养成功率(89.4%),流产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58.3%,产前绒毛染色体异常发生率10.6%,(2)早期自然流产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为56.3%(312/554),数目异常和结构异常分别占异常核型的96.5%,3.5%,数目异常主要为三体(51.9%),以16-三体为高发、其次为单体(17.9%)和多倍体(15.1%)。(3)早期自然流产孕妇中,年龄≥35岁者的胚胎异常核型发生率明显高于年龄35岁,有明显差异(P0.01);(4)自然流产病例中,女性胚胎占61.6%(341/554),男性胚胎占38.4%(213/554),两组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分别为45.7%和63.6%,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绒毛细胞培养检测染色体的方法,同时适用产前诊断绒毛和流产胚胎绒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流产或死胎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及流产或死胎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CMA技术对流产绒毛或死胎组织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检测。结果824例流产或死胎样本检测成功率100%,染色体异常381例(46.2%),其中数目异常312例(81.9%),结构异常66例(17.3%),单亲二倍体(uniparental disomy,UPD)3例(0.8%)。数目异常中占比最大的为非整倍体,共287例(92.0%),以16-三体和Turner综合征最为多见,分别为41例(13.1%)和63例(20.2%)。66例染色体结构异常中,26例(39.4%)发生拷贝数重复,20例(30.3%)发生拷贝数缺失,20例(30.3%)发生拷贝数重复伴缺失,其中33例检出临床致病的可能性大。结论CMA是诊断流产或死胎病因的一种可靠、稳定、高分辨的技术。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引起临床流产的主要遗传因素,其中以非整倍体变异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胎儿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及微阵列芯片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CGH)在孕早期产前诊断中的安全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在广西玉林市妇幼保健院优生遗传科就诊的100例超声异常的孕早期孕妇的绒毛染色体核型分析及array-CGH技术检测资料。了解超声引导下经腹绒毛穿刺的安全性及比较核型分析和 array-CGH检测结果。结果 100例经腹绒毛穿刺、检测全部获取成功(100%),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核型34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4%;array-CGH技术共检出染色体异常35例,染色体异常检出率为35%,但另有1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平衡易位array-CGH漏检为正常,染色体核型及array-CGH的异常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绒毛产前诊断指征及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主要以21、18、13三体,45,X为主,终止妊娠46例。结论孕早期胎儿绒毛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方法简便可靠,成功率高,联合array-CGH检测可进一步提高检出率和准确率。能在孕早期及时发现胎儿染色体疾病,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与胚胎停育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至2018年3月已经确诊的早期胚胎停育的孕妇105名,采用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检测胚胎绒毛染色体,对绒毛细胞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分析孕妇年龄、流产次数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结果分析105例胚胎绒毛染色体,发现异常染色体共60例(57.10%,60/10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共55例(91.60%,55/60),主要以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三体、单体)为主,染色体结构异常共5例(8.3%,5/60);按年龄分层分析后可见,随着年龄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随之增加,且组间有有显著性差异(χ2=18.26,P0.001);按流产次数分层分析后,可见随着流产次数增加,染色体异常发生率降低,但各组间异常染色体例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χ2=0.341、0.792、1.886,P均0.05)。结论胚胎绒毛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胚胎停育的重要原因。高龄是胚胎染色体异常的重要原因;流产次数不影响胚胎染色体的异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早期胚胎停育绒毛组织的染色体核型,探讨胚胎停育与绒毛染色体核型异常的关系。方法对824例早期胚胎停育的胎儿绒毛组织进行细胞培养,对培养成功的绒毛细胞进行G显带及核型分析。结果 824例胚胎停育的绒毛组织中细胞培养成功811例(98.4%),失败13例。其中,检出染色体异常458例(55.6%),数目异常438例(95.6%),结构异常20例(4.4%)。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早期胚胎停育的主要原因,绒毛细胞的染色体检查有利于查明流产原因以及为优生指导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 065例自然流产患者的遗传学病因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的1 065例自然流产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的绒毛组织或胎儿皮肤组织, 用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对其基因组DNA进行检测。选取10对CMA检测未见异常的非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妊娠、既往无活产分娩史且无子宫结构畸形的早期复发性流产夫妇, 采集其外周静脉血样, 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 并通过Sanger测序对结果进行验证, 并对候选变异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 对可能影响流产组织中染色体异常的因素进行分析, 包括夫妇双方的年龄、既往自然流产的次数、是否进行IVF-ET以及有无活产分娩史等。不同流产次数的低龄和高龄患者早期流产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发生率的比较采用线性趋势χ2检验。结果在1 065份自然流产组织中, CMA共检出染色体异常570例(53.5%), 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489例(45.9%), 致病/可疑致病拷贝数变异(CNVs)36例(3.4%)。在10对夫妇中, trio-...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辅助生殖技术(ART)中的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早期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辅助生殖妊娠与自然妊娠早期自然流产患者505例,按照不同的受精方式分为人工授精组31例,IVF组158例,ICSI组75例,IMSI组25例,及自然妊娠组216例。应用定量荧光PCR(QF-PCR)联合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CGH)的方法对其流产组织进行检测,比较辅助生殖不同受精方式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流产患者按35岁分界,分别比较两个年龄段不同受精组的异常率。分别比较新鲜胚胎和冻融胚胎IVF、ICSI、IMSI三组的异常率。结果人工授精组、IVF组、ICSI组、IMSI组及自然妊娠组的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类型中三体、单体、微缺失微重复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倍体的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02)。35岁各组别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29),≥35岁各组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新鲜胚胎与冻融胚胎三组异常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IVF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异常率有统计学差异(P=0.047),ICSI组和IMSI组的新鲜与冻融胚胎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辅助生殖的不同受精方式均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的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率。对于35岁以下的低龄患者,ART助孕中的各受精方式可能会降低其异常率。胚胎冷冻技术使用过程中,受精方式的改变不会增加自然流产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异常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分析在诊断流产病因的作用,以及原位培养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可行性推广应用。方法对53例自然流产患者取无菌绒毛进行细胞培养和染色体制备及核型分析。结果 53例流产绒毛中培养成功51例(96.2%)。51例染色体中异常31例(60.8%),异常核型以数目异常为主,并以三体征最常见。结论胚胎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原因,流产绒毛染色体检查有利于查明本次流产的原因,并对下次妊娠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原位培养法在实际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高通量基因测序(nextgenerationsequencing,NGS)技术探讨孕妇自然流产组织的遗传学病因。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的90例稽留流产的孕妇,对其行流产组织取样,采用NGS技术对流产组织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variants,CNVs)检测,对其染色体异常的类型和比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90例流产组织均成功得到检测结果,检测成功率为100%,90例稽留流产的病例(包括绒毛组织66例和胎儿脐带根部组织24例),流产绒毛组织66例中,检测出染色体异常44例(66.67%),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34例(占染色体异常的77.27%),染色体嵌合体异常6例(占染色体异常的13.64%),CNV异常9例(占染色体异常的20.45%);中晚孕期胎死宫内引产后取脐带根部组织24例中,检测出染色体异常9例(41.67%),其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7例(占染色体异常的77.78%),CNV异常2例(占染色体异常的22.22%);11例CNV异常的病例中,均检测到10Mb以下的染色体微缺失和微重复,这些微缺失和微重复的片段均包含与胎儿结构畸形、发育异常、智障、心脏缺陷、骨骼肾脏畸形、特殊面容、肌张力下降、认知障碍、自闭症等相关的致病性CNVs。结论自然流产与染色体异常密切相关,应用NGS检测技术,不但检测成功率高,还能检测出传统核型技术无法检测到的亚显微结构的染色体异常,可提高疾病诊断率,为患者再次妊娠提供很好的遗传指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检测自然流产绒毛常见染色体的非整倍体。方法本文对66例自然流产绒毛,用FISH(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技术,选用13,18,16,21,22,X和Y染色体特异性探针,分析流产绒毛这七种染色体非整倍状况。结果 66例中,异常共28例,占42.4%。其中3例为多倍体异常,2例性染色体多倍体异常,23例为非整倍体异常。结论 1.FISH技术能快速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的异常,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2.高龄孕妇流产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率高于非高龄孕妇,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异常状况。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300例复发性自然流产或胚胎停育患者临床资料,采用树脂及蛋白酶K提取患者绒毛或者胎儿组织标本的基因组DNA,并采用多重连接依赖式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检测患者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结果:300例标本中,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158份(52.67%);三体及部分单体共133份,占所有染色体异常的84.18%。其中异常比例前五位分别为:16三体36份(12.00%);X0单体17份(5.67%);22三体12份(4.00%);13三体9份(3.00%);21三体8份(2.67%)。性染色体中,三体4份(1.33%);部分三体共11份(3.67%),其中17染色体最多;部分单体共9份(3.00%),以8及12染色体最多;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共2份(0.67%),其中以(8p-,8q+)易位最常见(2份);非同源染色体不平衡易位3份(1.00%)。结论:采用MLPA法检测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患者染色体状况,具有高效、快捷等优点,染色体非整倍异常是导致复发性自然流产与胚胎停育的主要因素,其中16号染色体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1例左心发育不良胎儿的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寻找可能的遗传学病因,并探讨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based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rray-CGH)在分子细胞遗传学诊断方面的优越性.方法 对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的外周血细胞进行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用array-CGH芯片对胎儿进行高分辨率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并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新发现的CNVs进行验证.结果 胎儿羊水细胞及其父母的外周血细胞常规G显带核型分析未发现显著异常,Array-CGH结果发现胎儿基因组存在两个亚显微结构的拷贝数变异:del(11)(q24.1-ter)(121951443-134449216,-12.50 Mb),dup(15)(q26.3)(96889082-100215359,-3.33 Mb),MLPA结果验证了这两个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存在.结论 Del(11)(q24.1-ter)很可能是患儿左心发育不良的病因.array-CGH技术具有高分辨率、准确等优点,是临床遗传学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助于基因组异常的检测和临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染色体微阵列分析技术(chromosomal microarray analysis,CMA)在自然流产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MA技术对411例自然流产标本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s,CNVs)进行检测。结果 411例流产标本,检测成功389例,成功率94.6%。染色体异常标本202例(49.1%),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80例,结构异常22例。结论 CMA技术能检测出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以为流产物检测提供较为全面的评估,为患者解释临床表现并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新一代测序技术(NGS)在检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CNV)应用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例自然流产患者的绒毛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同时应用NGS技术进行染色体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的检测,并以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为"金标准"进行NGS方法的评估。后于2013年共收集1074例自然流产胚胎或绒毛组织,应用NGS技术完成染色体非整倍体和CNV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例自然流产样本的NGS结果与核型分析结果对比,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均为100%。临床检测的1074例流产组织样本中,42例样本DNA不符合质控标准,实际完成检测1032例。1032例组织样本中阳性445例(43.12%),其中非整倍体369例(82.92%),以16、X、22、21、15、18号染色体高发;CNV共76例(17.08%),阳性样本集中发生在8-12w。阴性587例(56.88%)。根据孕妇年龄将样本分为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NGS技术用于检测流产组织的非整倍体和拷贝数变异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是适用于临床的有效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胚胎停育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对118例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数目进行检测,并了解胚胎停育患者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情况及其与患者年龄、流产次数之间的关系。结果1.118例胚胎停育患者中染色体数目正常62例(52.54%);染色体数目异常56例(47.46%)。常染色体数目异常者41例(34.75%),其中13-三体11例、16-三体10例、18-三体8例、21-三体5例、22-三体7例;多倍体6例(5.08%),嵌合体(包括Turner)3例(2.54%),其他异常者(常染色体缺失、性染色体缺失等)6例(5.08%)。2.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组年龄(31.20±6.27岁)与正常组(31.18±6.43岁)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产次数2次及2次以上的染色体数目异常发生率(47.76%和47.06%),两者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染色体数目异常是胚胎停育的重要发病因素,其中常染色体三体最多见;胚胎停育绒毛染色体数目异常与孕妇年龄有关;流产次数与胚胎染色体数目异常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