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的疗效。方法将黄石市中心医院2014年1—12月58例脑梗死昏迷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阿司匹林、奥扎格雷、低分子右旋糖苷、丹参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联合依达拉奉。临床治疗前后疗效以欧洲卒中评分(E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作为评价标准。结果治疗14 d后治疗组的GCS及E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对促进急性脑梗死昏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意识障碍改善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及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6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依达拉奉。两组治疗一周后,比较格拉斯哥昏迷意识量表(glasgowcoma,GCS)评分、hs-CRPI、L-6变化;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疗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提高,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总有效率达91.0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3%(P<0.01)。治疗组治疗后hs-CRP及IL-6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具有明显抗炎、降低hs-CRPI、L-6,改善脑功能、促进康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和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170例,按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予以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BNP、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和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和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后,2组BNP、NO、MDA、NSE、S100B和MB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急性脑出血病人效果明显,可有效保护受损脑神经元,改善神经缺损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调节机体神经因子浓度,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1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依拉达奉,观察组患者给予依拉达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GC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GC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和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肠黏膜通透性与血管痉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期重型颅脑损伤病人76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肠黏膜通透性与血管痉挛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9.48%与65.79%,P 0.05)。治疗后,两组乳果糖排泄率均降低(P 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0.15±0.01)%与(0.32±0.02)%,P 0.01]。入院第7天、第14天观察组血管痉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且观察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1.43分±1.28分)与(8.53分±0.87分),P 0.05]。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降低(P 0.01),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盐酸罂粟碱注射液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急性期肠黏膜通透性与血管痉挛情况,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依达拉奉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氧化应激指标、神经功能、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均予以常规治疗,对照组加用依达拉奉,观察组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丙二醛(MDA)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脑血流动力学中大脑中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舒张期最低血流速率(Vd)、收缩期最高血流速率(Vs)与平均血流速率(Vm);炎症因子中白细胞介素8(IL-8)与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及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结果经过1个疗程治疗,观察组患者血清AOPP、MDA、SOD、IL-8、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RI明显小于对照组(P 0. 05),PI、Vd、Vs、Vm明显大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且GCS评分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予以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可有效减轻氧化应激反应,改善机体炎症与脑血流状态,促进神经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脑出血急性发作患者,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2组,对照组给予醒脑静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治疗,对比分析疗效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75%)与对照组患者的(61.25%)相比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RP含量(6.19±1.04)ng/L与对照组患者的(11.45±2.18)ng/L相比明显较低(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应用依达拉奉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的疗效显著,降低CRP水平,安全可靠,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与醒脑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选择55例为观察组,余31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依达拉奉与醒脑静脉滴注,对照组加用醒脑静滴注,持续用药14 d。于入院时、治疗后第3、7、14天以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NSE、S-100β和MMP-9水平,同时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各项实验室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7天血清中NSE、S-100β和MMP-9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在治疗后第14天血清MMP-9较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在治疗后第3天神经功能缺失NIHSS评分较入院时明显改善,对照组在治疗后第7天才出现神经功能改善;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和醒脑静两药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较单一用药效果较好,可保护受损的脑神经元,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血清谷氨酸、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外伤病人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兼顾病情需要,分为对照组、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亚低温治疗、依达拉奉治疗以及亚低温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所有病人均治疗14d。治疗后第1天、第7天检测4组病人血清中谷氨酸、TNF-α及IL-10水平的变化,并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各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结果治疗后第7天联合组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亚低温组的谷氨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和亚低温组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依达拉奉组和亚低温组IL-1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3个月,联合组GCS评分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4组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效果较二者单独使用效果更好,能显著改善病人GCS评分、血清谷氨酸、TNF-α及IL-10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眉山市仁寿县人民医院·眉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5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Barthel指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Barthel指数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疗法联合醒脑静注射液对颅脑损伤病人神经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于我院诊治的颅脑损伤病人152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74例)和研究组(78例)。对照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研究组采用针刺疗法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入院24 h后和治疗2个月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价病人神经功能和昏迷状态,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评价病人运动能力和日常活动能力并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NIHSS和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提高,且研究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7.44%,高于对照组的77.03%(P0.05)。结论针刺疗法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能有效改善病人神经功能,恢复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病人的临床治疗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依达拉奉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24h内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连用14d。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d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水肿程度及治疗后3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脑水肿程度及3个月的GO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可以减轻脑水肿,促进脑神经功能的恢复,降低病残率,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脑小血管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于北京航天总医院接受治疗的144例老年脑小血管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将所有病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2例。对照组病人接受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及MMSE、MoCA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比较2组病人TG、LDL-C、脂蛋白a(Lpa)以及游离脂肪酸(FFA)等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病人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0.28%,高于对照组的80.56%(P0.05)。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MMSE、MoCA以及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TG、LDL-C、Lpa以及FF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可提高老年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及血浆二胺氧化酶的影响。方法在该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患者86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入院后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式的基础上,应用醒脑静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评价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的改善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5、10 d,观察组患者血浆二胺氧化酶和乳果糖排泄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肠黏膜通透性,保护患者肠道黏膜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治疗对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综合治疗和依达拉奉治疗;对照组(34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治疗1、2、3周Glasgow昏迷评分(GCS)及3个月后Glasgow预后分级(GOS)。结果治疗2、3周,两组患者死亡率和GCS评分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个月治疗组GOS预后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后期病死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解放军171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初发老年脑梗死患者8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依达拉奉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巴曲酶注射液,依达拉奉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均治疗14d。比较2组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临床疗效、血清VEGF、Hcy、BDNF及NGF水平、不良反应。结果依达拉奉组治疗后AD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依达拉奉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5%vs 71.4%,P0.05)。2组治疗后VEGF、BDNF及NGF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Hcy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依达拉奉组治疗后VEGF、BDNF及NG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Hcy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巴曲酶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老年脑梗死,可促使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在急性脑损伤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10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2次,疗程14 d。两组患者伤后3个月根据格拉哥昏迷(GCS)评分评估疗效。结果治疗组脑水肿改善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为57.5%,预后改善治疗组也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期间两组并发症无增加。结论依达拉奉对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内皮祖细胞(EP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病人静脉输注丁苯酞注射液25 mg,每日2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每日2次。两组疗程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VEGF、MMP-9、EPCs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较对照组的71.67%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第14天,观察组VEGF、EPC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MMP-9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可以明显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病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方法(维脑路通针,阿司匹林片),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rng,静脉输注,每日2次,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并于第21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第21天时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显效率为62.5%,对照组为38.7%,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其强大的自由基清除功能所起到的神经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8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试验组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2周后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病人治疗后神经功能功能缺损评分有统计学意义(22.07分±5.02分vs 24.73分±5.53分,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对照组;两组病人Barthel(巴氏指数)比较有统计学意义(64.00分±9.28分vs 59.63分±8.88分,P0.01),试验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比较,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后明显改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2型糖尿病伴急性脑梗死,优于单纯依达拉奉治疗,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