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案管理模式在泌尿外科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017~2018年在医院泌尿外科就诊行住院手术的2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2017年实施常规抗菌药物管理模式,为实施前;2018年实施个案管理模式,为实施后。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率、术后停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抗菌药物分类使用情况。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情况。结果:实施后术后停药时间明显早于实施前,抗菌药物间联合用药比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与实施前比实施后非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比率较高,限制类抗菌药物使用比率较低(P0.05)。实施后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费用明显低于实施前,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实施前,抗菌药物费用所占比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个案管理模式在规范化抗菌药物使用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成本,是理想的抗菌药物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药剂科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的管理效果。方法:医院药剂科在2017年8月开始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选取2016年2月~2017年7月期间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住院患者25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住院患者26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合理性情况。结果:观察组的用药时间合理率、用药疗程合理率、用药间隔合理率及适应证合理率高于对照组,抗菌药使用率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用药金额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可有效提高药物正确使用率,同时还可降低药物使用不良情况发生率,减少患者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临床药师在临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过程中该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方法:医院在2017年7月开展临床药师参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活动,随机选取开展工作前后半年患者病历资料各300分进行数据提取,主要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应用频次、使用时间、使用种类、人均抗菌药物费用和费用占比,并比较分析抗菌药物使用的不合理之处。结果:与参与前相比经临床药师参与后,抗菌药物的使用人数、使用时间、人均费用等显著降低(P0.05)。与参与前相比经临床药师参与后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合理率显著提高(P0.05)。与参与前相比经临床药师参与后,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得到显著改善(P0.05)。结论:临床药师能够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实施的效果,在减少了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的发生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医院要完善相关政策,推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充分发挥临床药师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药师在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中的作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选取医院外科2015年6月~2016年6月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药师进行干预。根据科室实际情况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并加强监督和反馈。比较药师干预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率及病原学送检率等。结果:通过药师的干预,干预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用药天数及住院时间均较干预前有了显著下降(P0.05)。干预组选药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剂量不合理、用药时机不合理均有了显著下降(P0.05)。病原学送检率较干预前有了显著上升(P0.05)。结论:加强药师的服务功能,有助于提高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分析外科手术中注射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探讨针对性管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1~10月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000例患者资料,分析手术中注射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抗菌药物应用率为94.40%,多为预防性用药、联合用药,药物多为头孢菌素类等基础类(P0.05)。结论:外科手术中注射用抗菌药物存在诸多问题,需重视抗菌药物知识的宣讲,定期进行相关培训,强化分级管理,加大考评力度,持续管理质量改进,为合理用药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前后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效果。方法:将医院2017年2月~2018年9月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10例,将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在药剂科的参与下进行抗菌药物的应用,观察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用药花费。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高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药物花费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后,明显提升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同时减少住院时间与用药花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药剂科介入管理在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利用中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8年6月收治的200例住院患者进行研究,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组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按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规定等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引入药剂科介入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期间抗菌药物剂量不合理和时机不合理、用药种类不合理及给药方法不合理情况;记录两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剂量不合理和时机不合理、用药种类不合理及给药方法不合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P0.05)。结论:药剂科介入管理可提高医院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抗菌药物使用种类,缩短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从而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对提高临床医疗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金华市中医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数据为研究对象,2016年1~9月为整治前,医院常规运行。2016年10月~2017年6月为整治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比较整治前后对抗菌药物品种等和接受限制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等数据。结果: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整治活动前品种有66种,整治后一直保持在50种。整治后急诊处方、门诊处方、抗菌药物费用占比均小于整治前(P0.05)。整治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患者微生物送检率显著低于整治前(P0.05)。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使用率低于整治前;整治后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术前30min~2h使用率高于整治前(P0.05)。结论:专项整治使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促进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基本药物制度在感染科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感染科使用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归档病历,随机选取2017年1~6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前)住院归档病历700份,2018年1~6月(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住院归档病历700份。评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前后医院感染科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结果:实施前医院感染科以头孢菌素类使用最多,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酶抑制类均明显高于实施后;实施后以青霉素类使用最多,硝基咪唑类、氨基糖苷类及磷霉素类使用比例有所上升(P0.01)。实施前以静脉注射为主要用药途径;实施后,口服、肌肉注射及局部外用途径比例显著上升(P0.01)。实施前以两种抗菌药物联用为主;实施后以单药使用为主(P0.01)。实施前主要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以8~10d为主;实施后以≤7d为主(P0.05)。结论:在感染科应用基本药物制度有助于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加强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的合理管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汇总抗菌药物管理指标制定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医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的制定。方法:通过对东莞市莞城医院2017年1月至3月全院出院病历进行调研,收集病历中抗菌药物使用的相关数据,包括抗菌药物的用法用量、使用频度(DDDs)、疗程、联合用药等,得出实际AUD为44.31DDDs·100人~(-1)·d~(-1),通过对合理性点评得AUD为38.09DDDs·100人~(-1)·d~(-1)。结果:中医科使用的不合理AUD比率最高,肛肠科其次。结论:通过调研,评判出每个科室应消耗的较合理AUD,能为医院分科管理制定具体的AUD提供科学合理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2017年1~6月期间医院普外科收治的患者50例,实施常规管理,为实施前。2017年7~12月医院普外科实施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认知行为干预,收治患者50例,为实施后。将实施前后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选择抗菌药物的考虑因素、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实施后的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后医生选择抗菌药物的考虑因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后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为30%、30%~50%的数据高于实施前,≥90%的数据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普外科实施认知行为实施后,医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率显著提高,手术患者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明显减少,有助于临床用药合理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研究按病种管理在降低妇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妇科患者中选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6~2017年依据时间将上述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2016年)100例,观察组(2017年)100例,对照组开展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按病种管理,对两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38DDDS/(100例·天),与国家制定的药物使用强度相符,且观察组患者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按病种管理在降低妇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中有理想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现状,探讨早期预警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1月~2018年5月。2017年10月起在常规管理方式基础上进行早期预警模型的构建,并用于日常重症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的管理中,2017年1~9月为实施前,2017年10月~2018年5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选100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知识的掌握程度。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人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占总药费比率、特殊抗菌药物占总药费比率等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知识考核评总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早期预警模型有助于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对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态度和行为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部门联动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于2018年6月起通过多部门联动,制定并推进实施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精细化管理模式,抽取实施前(2017年11月~2018年5月)和实施后(2018年6月~2019年2月)期间各收治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及患者治疗满意度并比较。结果:实施后院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诊疗用药过程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多部门联动推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精细化管理能显著降低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提高患者诊疗满意度,保障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药剂科管理对促进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间医院未实施药剂科管理干预前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628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8年间医院实施药剂科管理干预后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654例作为观察组,对两组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发生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联合应用发生率、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发生率、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率较对照组发生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时间、抗菌药物费用、住院费用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减少(P0.05)。结论:药剂科管理干预对于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腔科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的原因分析及管理方法分析。方法:2015年医院口腔科抗菌药物处方纳入研究工作,作为对照组(实施口腔科抗菌药物常规使用管理方法);2017年医院口腔科抗菌药物处方纳入研究工作,作为观察组(实施口腔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方法);比较分析两组抗菌药物平均使用强度(DDD)、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比例、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结果:观察组的DD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抗菌药物占药品总金额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头孢米诺DD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克林霉素磷酸酯DD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氨曲南DD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头孢甲肟DD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结合口腔科抗菌药物超剂量使用的原因分析,并制定落实口腔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以实现合理用药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对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效果。方法:将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4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将药剂科参与抗菌药物管理之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医疗费用、住院时间及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能够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情况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需求与能力管理的医院管理模式在科室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医院从2017年起将需求与管理理论纳入医院管理,随机选取2016年的100例呼吸内科患者为实施前,2017年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科室相关管理指标(配药时间、候诊时间、缴费时间、取药时间、医疗差错次数)、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住院期间抗菌药物的费用、患者的满意度评分。结果:科室的配药时间、候诊时间、缴费时间、取药时间均明显短于实施前,医疗差错次数明显少于实施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AUD明显低于实施前,住院患者评价抗菌药物费用明显少于实施前,患者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将需求与能力管理理论用于科室的日常管理,有利于满足患者需求,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在药物规范应用方面优势明显,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及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医院2017年8月~2018年12月治疗的100例服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签随机分组,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用药宣教,观察组添加临床药师干预。结果:观察组抗菌药物用药不当占比、超适应证用药占比、频繁更换药物占比、用法用量不当占比、联合用药不合理占比及超量用药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二重感染占比、肝功能受损占比、过敏反应占比及总发生占比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院治疗过程中普遍存在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过长、用药时间滞后及抗菌药物使用过于频繁的现状,在临床药师的干预下,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得到了改善,让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提升的同时,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呼吸内科门诊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干预要点分析。方法:选择从2017年已实施三级管理干预的呼吸内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情况(干预后,500张处方)及选择从2016年未实施三级管理干预的呼吸内科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情况(干预前,500张处方)纳入研究。并比较分析三级管理干预前后的门诊处方及抗菌药物处方指标、注射用抗菌药物指标、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及关怀指标情况。结果:三级管理干预后的每次就诊平均用药品种数低于干预前(P0.05);三级管理干预后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处方数)低于干预前(P0.05);三级管理干预后的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处方数)低于干预前(P0.01);三级管理干预后的注射用抗菌药物的人均费用及口服用抗菌药物的人均费用均低于干预前(P0.01);三级管理干预后的使用抗菌药物的人均药费及抗菌药物二联用药处方数均低于干预前(P0.01);三级管理干预前后的关怀指标均无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结合呼吸内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作分析,并制定落实抗菌药物三级管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呼吸内科门诊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减少抗菌药物耐药性,从而更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