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精益管理措施对降低呼吸科临床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效果。方法:杭州市中医院自2014年7月开始在呼吸科临床静脉输液过程中应用精益管理措施,选取2013年7月~2014年6月收治的9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2014年7月~2015年6月收治的9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实施前后呼吸科临床静脉输液给药风险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给药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精益管理措施能够使得静脉输液给药流程更加科学、合理,能够有效降低输液给药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临床静脉输液给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期间来我院输液的47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根据入院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39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护理管理模式,研究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为14.64%(35/239),对照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为36.82%(88/239),研究组患者护理风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的减少护理风险,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对策。方法: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收治的280例神经外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观察组患者实施静脉静脉用药安全管理对策。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静脉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定和落实神经外科住院患者静脉用药安全管理措施,规范各个流程的管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对于降低静脉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降低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建立呼吸科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小组,运用精益管理工具,评估静脉输液流程中的护理风险环节。完善静脉输液规章制度,定期评估静脉输液质量,加强科室护士的输液风险意识,增加对护士输液风险防范能力的培训。比较实施前后,科室导管相关炎症、静脉炎、护理不安全事件(给药错误、药物渗出、滴速与病情不符)、及护士针刺伤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静脉输液护理风险管理组织后,呼吸科导管相关炎症、静脉炎、护理不安全事件(给药错误、药物渗出、滴速与病情不符)、及护士针刺伤等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均有了显著下降(P0.05)。结论:加强呼吸科静脉输液的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静脉输液的给药风险,提高患者的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于门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时间为2017年6月~2019年5月,科室自2018年6月起在门诊静脉输液管理中实施根本原因分析法管理,2017年6月~2018年5月为实施前,2018年6月~2019年5月为实施后,实施前采纳传统管理法,实施后采纳根本原因分析法管理,比较实施前后安全隐患出现率、安全事故发生率、护理质量。结果:实施后安全隐患出现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实施后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根本原因分析法应用于门诊静脉输液安全管理中,可有效降低输液安全隐患发生风险,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预防手术期间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方法:应用"静脉输液渗出危险因素评估表",对手术病人输液外渗危险因素评分大于7分者制定并落实防范静脉输液渗出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结果:应用该评估表后渗出率明显降低,护理人员预防患者输液渗出的意识增强。结论:应用该评估表,使护理措施更具体化及个性化,可以预防静脉输液渗出的发生,对护士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及护理安全性,保证手术病人的安全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海宏  马琴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30):101-102
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在静脉输液安全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学习精细化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应用根本原因分析法分析以往静脉输液发生的问题,制定并落实静脉输液各环节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患者静脉输液的安全。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后静脉输液各环节护理缺陷发生明显降低,与实施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静脉输液中的应用,能指导和帮助护士有效规避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人员相关操作技能和护理素质,保障患者的输液安全,增加护士的安全防范意识,促进护理质量的提高和护患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门诊老年病人静脉输液安全管理的护理体会,提高门诊输液安全。方法:选择2011年1月~10月在我院注射室输液老年病人1000例作为观察组,选择2010年1月~10月老年输液病人1000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门诊输液病人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安全管理措施,比较两组病人输液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病人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安全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输液安全隐患,从而做到防患于未然,充分保证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降低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管理措施。方法:选择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采用"电脑随机法"将200例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患者进行分组,主要包括两组,其中观察组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分析两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患者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指标更有优势(P0.05)。结论:加强呼吸科静脉输液给药风险的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ICU患者静脉用药潜在风险因素与安全管理措施。方法: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ICU收治的774例危重患者作为对照组,对其中所发生的静脉用药不良事件进行全面细致的整理和分析。找出静脉用药潜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以2015年6月~2016年5月实施安全管理措施后收治的709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用药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静脉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ICU患者静脉用药过程中加强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用药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用药安全调配闭环管理在提升静脉用药管理质量方面的价值。方法:2017年6月~2018年5月医院临床输液管理,实施常规管理,为实施前;2018年6月~2019年5月医院临床输液管理,实施闭环管理,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管理要素质量评分和管理环节质量评分。结果:实施后制度与规范、人力配备管理、教育与培训、科研与交流、环境管理、设备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病情评估、穿刺工具选择、穿刺部位选择、消毒操作、导管固定和维护管理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静脉用药安全调配闭环管理能够显著提升静脉用药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门诊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多数是慢性病患者,需长期反复进行静脉输液,从而使护理安全的隐患增多。为保证输液安全,我们对门诊输液的老年患者进行安全管理,减少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门诊老年患者静脉输液运用舒适护理模式,使老年患者安全、舒适地接受静脉输液。方法:随机将老年静脉输液分为两组各100人,对照组患者实施一般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静脉输液之前、过程中及拔针后实施舒适护理,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老年患者在生理上、心理上的舒适感、静脉输液知识的知晓度、护理质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舒适护理有效地提高了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舒适感和满意度,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所存在的安全风险和针对性应对措施的临床实施效果及具体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120例老年患者病例(A组),采用针对性安全管理模式对其进行管理;再抽取在该项安全管理模式实施之前来我院就诊的同年龄段的老年患者病例120例(B组),对其进行常规管理。结果A组患者的在住院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该组患者对安全管理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患者。结论充分掌握老年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事件,以此为依据采用针对性管理措施对患者进行管理的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输液治疗中的护理风险因素以及防范措施。方法:选取我科400例静脉输液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0例,对照组在输液治疗中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予以规范的输液服务流程。分析比较两组在静脉输液治疗中发生护理风险事件。结果:观察组患者共发生护理风险事件7例(3.5%),对照组患者共发生护理风险事件56例(28.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的护理防范措施及规范的输液服务流程可有效降低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的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对策,从而提高精神病患者的静脉输液安全。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医院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64例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起针对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危险因素给予针对性的护理管理,2017年7月~2018年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有32例患者,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危险因素包括精神病患者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实施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精神病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会受到个人因素、护理人员因素的影响,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实施针对性护理管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多维度安全管理在ICU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8月~2019年10月在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方案,观察组添加多维度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管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环境安全评分、用药安全评分、患者管理评分、护士人力素质评分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重症监护室的静脉输液工作中应用多维度安全管理,可以从多方面、多个角度考虑在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安全事件,让重症监护室的静脉输液安全质量得到提高,使静脉输液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6S管理模式降低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s,简称PIVAS)成品输液出仓核对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患者静脉用药安全。方法:2019年1~3月医院PIVAS成品输液出仓核对管理中未实施6S管理;2019年4~6月医院PIVAS成品输液出仓核对管理中实施6S管理;比较实施前后成品输液出仓核对的错误情况、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患者静脉用药的安全情况。结果:实施后仓装筐差错、药物配置差错、细小胶塞脱落物、不溶性微粒、漏夜现象等情况都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6S管理模式能够改善PIVAS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及药师职业素养,减少成品输液差错的发生,确保临床患者静脉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加强手术患者静脉输液的护理安全管理措施。方法:选取在湖州市中心医院进行手术静脉输液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患者100例,给予常规静脉输液护理干预;安全组患者100例,给予静脉输液强化安全管理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护理结局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安全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纠纷、安全事件发生比例、护理综合能力等均显著优于常规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均没有发生因护理干预措施导致严重安全事件发生。结论:对于手术静脉输液患者给予强化安全管理护理措施,不但能够降低安全事件的发生和发展,还可有效降低护理纠纷的发生比例,明显改善护理满意度,提高护理综合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医院输液室的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接收输液治疗的80例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观察组采用护理安全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投诉情况和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投诉率和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医院输液室实施护理安全管理与风险防范可降低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减少患者投诉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