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考察中学生自恋、自尊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61名初二到高二学生进行施测,要求其完成显性自恋、隐性自恋、自尊量表以及同伴关系问卷。结果:1中学生显性自恋、隐性自恋、自尊与自评同伴关系无性别差异,女生的他评同伴关系高于男生(t=-3.277,P0.001);2中学生显性自恋与隐性自恋、自尊、自评同伴关系和他评同伴关系呈正相关(r=0.529,0.329,0.473,0.162;P0.01);隐性自恋与自尊呈负相关(r=-0.192,P0.01);自评同伴关系与自尊(r=0.432,P0.01)和他评同伴关系(r=208,P0.01)正相关;3显性自恋对自评同伴关系有正向的预测作用(β=0.502,P0.001),自尊与他评同伴关系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隐性自恋对自评同伴关系(β=-0.196,P0.001)和他评同伴关系(β=-0.150,P0.05)有负向的预测作用。结论:显性自恋者的自评、他评同伴关系好于非显性自恋者,隐性自恋者则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社会情绪能力对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社会情绪能力量表、同伴关系量表、自尊量表和社会适应能力量表对9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社会适应能力与社会情绪能力和自尊呈现正相关(r = 0.33,0.50,P<0.001),与同伴关系呈现负相关(r=-0.47,P<0.001);②社会情绪能力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y=0.37,P<0.001);③同伴关系和自尊在社会情绪能力和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且该中介作用包含3条路径:一是同伴关系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自尊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同伴关系和自尊的链式中介作用(25.83%、35.07%和11.25%).结论:社会情绪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还通过同伴关系和自尊间接影响初中生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同伴交往对大学生正向和负向心理健康的影响,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以65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大学生同伴交往频率、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①学生干部的同伴交往频率和人际交往能力显著高于普通同学(F=13.970,14.988;P0.01),大二学生的同伴交往频率显著低于大三和大四(F=4.245,P0.01);②同伴交往频率、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的正性情绪(r=0.323,0.380;P0.01)和自尊(r=0.273,0.351;P0.01)呈显著正相关,同伴交往频率和人际交往能力显著正向预测正性情绪(β=0.319,0.377;P0.001)和自尊(β=0.254,0.345;P0.001),同时人际交往能力在同伴交往频率与正性情绪和自尊的关系上起部分中介作用;③同伴交往频率与学业压力成弱显著负相关(r=-0.123,P0.01),与负性情绪的相关不显著(P0.05),人际交往能力与学业压力、负性情绪的相关均不显著(P0.05),同伴交往频率对负性情绪的预测作用不显著(P0.05),人际交往能力对学业压力和负性情绪的预测作用均不显著(P0.05)。结论:大学生的同伴交往频率、人际交往能力与大学生的正向心理健康(如正向情绪、自尊)相关较大,与负向心理健康(如学业压力、负向情绪)的相关较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的现状,探讨心理弹性与 自尊在工作压力对心理生活质量影响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问卷""心理生活质量问卷"以及"教师心理弹性问卷""自尊量表"对广东省663名中小学教师实施调查.结果:①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总体水平较高(x(-)=3.79);②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心理弹性、自尊和心理生活质量两两相关显著(P<0.05);③中小学教师工作压力能显著负向预测心理弹性(t=-2.53,P<0.05)、心理生活质量(t=-3.44,P<0.001);心理弹性能显著正向预测 自尊(t=14.14,P<0.001)、心理生活质量(t=9.37,P<0.001);自尊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生活质量(t=17.85,P<0.001).结论:心理弹性与自尊在工作压力对中小学教师心理生活质量影响间的链式中介作用成立.工作压力不仅是影响心理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且工作压力能通过心理弹性和自尊对心理生活质量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流动儿童自尊和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以及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对合肥市3~6年级179名流动儿童、113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三年级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其它几个年级(F=4.318,P<0.05);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尊显著高于民办学校(F=19.667,P=0.000);②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女性显著高于男性(F=4.218,P=0.022);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自我意识显著高于民办学校(F=2.002,P=0.026);③流动儿童自尊与自我意识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r=-0.229~-0.472,P<0.001)。结论流动儿童自尊受年级、学校类型的影响,流动儿童自我意识受到性别、学校类型的影响;自我意识能够显著预测流动儿童自尊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流动儿童的家庭功能、亲子关系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功能问卷、亲子关系问卷和孤独感问卷对成都市的506名流动儿童进行施测。结果:流动儿童的家庭适应性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t=-2.29,P0.05);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可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β=-0.30,P0.001),但家庭适应性对孤独感无显著预测作用(β=-0.12,P0.05);家庭亲密度可通过部分亲子关系间接地影响儿童的孤独感。结论:亲子关系在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集体自尊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查流动儿童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的关系,以及集体自尊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对719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情况良好,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②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以及变量各维度间显著相关,并且学校融入、学校环境、学校投入和同伴关系能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③流动儿童的集体自尊在学校归属感和学校适应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流动儿童的学校归属感通过提高其集体自尊而促进学校适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初中生的自尊、人际关系和网络攻击行为,并分析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是否起到了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同伴提名、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对江苏省连云港市2所普通中学共601名初中生进行测量。结果:1网络攻击行为在性别(t=3.154~4.544,P0.01)、是否参与过网络游戏(t=2.095~2.517,P0.05)、年级(F=4.002,P0.05)和同伴关系类型(F=6.158~13.035,P0.001)上都存在显著差异;2自尊与网络攻击行为(r=-0.242~-0.294,P0.001)、自尊与人际关系(r=-0.084~-0.153,P0.05)、人际关系与网络攻击行为都显著相关(r=0.112~0.188,P0.05;人际交往中的异性交往维度和网络攻击中的反应性攻击维度相关不显著);3人际关系在自尊和网络攻击行为的关系中起到部分的中介作用,效应量为7.33%。结论:自尊既直接影响初中生的网络攻击行为,又通过人际关系间接地影响网络攻击行为。对初中生网络攻击行为的干预可从提高自尊水平和改善人际关系、包括同伴关系入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人格特质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中的中介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采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青年学生学业挫折感问卷和大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对542名大学生实施调查,并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大学生人格特质、学业挫折感、应对方式总分及部分因子两两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2)大学生神经质因子对学业挫折感和自我防御机制(t=10.63,7.11;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严谨性(t=-3.44,P0.01)和友善性因子(t=-6.11,P0.001)则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外倾性因子对外部疏导机制(t=6.3,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神经质因子对自我调节机制(t=-6.94,P0.001)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人格特质总分对自我调节机制(t=11.64,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防御机制对学业挫折感(t=10.54,P0.001)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自我调节机制对学业挫折感(t=-5.38,P0.001)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结论:在人格特质对学业挫折感的影响中,外部疏导机制不起中介作用,自我防御机制起部分中介作用,自我调节机制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与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的差异,为开展流动儿童情绪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内隐联想测验,情绪诱导实验,Rosenberg自尊量表和正负性情绪量表,对122名初中流动儿童学生进行实验和问卷调查。结果:①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外显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波动的影响不显著,而内隐自尊对其情绪波动的影响显著;②消极刺激后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2.47,P=0.016,d=-0.61),积极刺激后高内隐自尊组正性情绪波动更显著(t=12.10,P0.001,d=3.00);③消极刺激后再受积极刺激,低内隐自尊组负性情绪在整个实验前后,波动水平仍显著高于高内隐自尊组(t=-3.16,P=0.003,d=-0.78)。结论:外显自尊在与自我无关的刺激下对流动儿童情绪影响较小,内隐自尊在与自我相关或无关的刺激下对其都有较大影响,即内隐自尊对流动儿童情绪更具有普遍性作用,且低内隐自尊流动儿童负性情绪不易缓解。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大学生同伴信任与关系型自我构念之间的关系。方法:以随机整群抽样的方式向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5所高校发放调查问卷564份;以信任量表(TS)和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RISC)为测评工具,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与回归效应。结果:男生的同伴信任(t=-4.83,P0.01)和关系型自我构念得分低于女生(t=-4.00,P0.01),大一学生的同伴信任(t=-2.32,P0.05)和关系型自我构念得分低于大二学生(t=-2.57,P0.05);信任量表与关系型自我构念量表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r=0.571,P0.001);关系型自我构念能够预测同伴信任32.6%的变异量(r=0.571,R2=0.326,R2adj=0.325,F=272.02,P0.001)。结论:大学生关系型自我构念能够显著预测同伴信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探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及其与自我概念、人际关系的关系.方法 采用幸福感指数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大学生自我概念问卷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445名大学生进行测查.并使用SPSS1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②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r=0.141~0.371,P<0.01);③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除外)与人际关系困扰呈显著负相关(r=-0.296~-0.408,P<0.001);④自我概念和人际关系困扰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率最高可达18.3%.结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居中;大学生自我概念、人际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军校新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军校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以方便抽样法,采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一般状况问卷,对某军校591名新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该军校新生中有23.7%存在不同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22.2%可能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19.8%可能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3人际关系总分及其各维度与SCL-90总分及其各因子均存在统计学正相关(r=0.200~0.551,P0.001)。结论:军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困扰和心理问题,且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改善军校新生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与自我和谐的关系,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改善及自我和谐水平的提高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贵州省大学生554名,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进行测查。结果:按SCCS得分将大学生分为3组,即低分组、中间组和高分组,3组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各因子及总量表上的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73,29.48,24.09,18.15,55.67;P0.001)。人际关系及其4个因子得分与SCCS的3个因子得分的相关均具有统计学意义(r=-0.09~0.54,P0.05)。回归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59,P0.001),自我灵活性得分对人际关系总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β=-0.16,P0.01)。路径分析显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灵活性到人际关系各因子的路径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我与经验不和谐和自我的灵活性可能是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成人依恋和人际交往的状况,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成人亲密关系体验调查问卷(ECR)和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17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的状况及其与人际交往状况之间的相关.结果 ①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类型分布不均衡.其中比重最大的是惧怕型(47.7%),其次是冷漠型(24.4%),专注型和安全型的比重较小(分别为16.3%,11.6%);②不同生源地的大学生在依恋的回避维度和人际交往的交谈维度存在显著的差异(F=5.770,2.745,P<0.05);③除待人接物与回避维度相关不显著外(r=0.050,P>0.05),交谈、交际与交友和异性交往均与依恋回避显著相关(r=0.305,0.287,0.349,P<0.01),且依恋焦虑与人际交往的各个维度均显著相关(r=0.234,0.331.0.433,0.250,P<0.01);④成人依恋对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R2=0.29,P<0.001).结论 大学生的成人依恋与人际交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在充分了解自己的依恋风格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考察特质情感类型及其与同伴关系、学校态度的关系。方法:以638名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问卷测查。结果:①特质情感类型包括四种:高-低型(37.0%)、低-高型(28.9%)、双低型(24.9%)和双高型(9.2%);②不同特质情感类型的儿童在同伴接纳、友谊和学校态度上差异显著,高-低型在学校态度、同伴接纳、友谊质量上均好于其他类型,双低型在同伴接纳和友谊质量上都差于其他三类;低-高型的学校态度得分最低;③特质情感类型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和友谊,也能预测学校态度,友谊质量在特质情感类型与学校态度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不同特质情感类型对于学校态度有预测作用,这种预测作用部分是以友谊质量为中介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方法对560名中小学生施测青少年自尊评定问卷、师生关系满意度量表和同伴关系满意度量表,然后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①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有密切的相关关系。就相关程度而言,同伴关系与自尊相关程度高于师生关系与自尊的相关;②同伴关系直接对青少年自尊产生重要影响;师生关系对自尊产生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同伴关系间接实现的,即同伴关系起到了中介作用。结论师生关系、同伴关系与自尊三者的关系表现为师生关系通过同伴关系这一中介对自尊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