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应用掌长肌腱移植经骨隧道套圈法重建伸肌腱止点治疗锤状指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间在我院就诊的锤状指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抽出钢丝法,观察组患者使用掌长肌腱移植经骨隧道套圈法.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治疗锤状指的过程中,应用掌长肌腱移植经骨隧道套圈法重建伸肌腱止点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该方法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现代医院》2016,(8):1120-1122
目的评价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与传统钢丝抽出法治疗肌腱止点撕脱的锤状指畸形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57例锤状指畸形病例,30例行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治疗,27例行传统钢丝抽出法治疗,术后全部患者进行6~24个月随访,采用Patel等制定的锤状指疗效评价体系评价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组优22例,良7例,可1例,总优良率为96.7%。钢丝抽出组优16例,良5例,可3例,差3例,总优良率为77.8%。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骨隧道掌长肌腱腱片移植法治疗锤状指畸形,效果确切,损伤小,费用低廉,恢复时间短,畸形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手术适应症广泛,是值得推广的治疗锤状指畸形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桡侧腕屈肌替代掌长肌行腱片移植治疗腱性锤状指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总结在掌长肌缺如时应用桡侧腕屈肌替代掌长肌行腱片移植治疗腱性锤状指的疗效.方法 本组11例腱性锤状指患者,切取桡侧腕屈肌腱片,用双套圈经隧道交叉加压缝合法或其改良术式结合腱片移植修复.结果 本组11例锤状指患者均获得随访,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功能恢复良好,无术后并发症发生.根据1975年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 (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优4例,良7例,可、差0例,优良率100%.桡侧腕屈肌功能无影响.结论 在掌长肌缺如时应用桡侧腕屈肌替代掌长肌行腱片移植治疗腱性锤状指操作简单、治疗有效,不影响桡侧腕屈肌功能,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改良式伸肌腱止点重建治疗锤状指畸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秋生 《现代保健》2014,(20):137-139
目的:探讨一种指伸肌腱止点重建的改良固定方法。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20例锤状指患者,术中采用直径1.0mm克氏针将远指间关节固定于过伸位10°-15°,远端预留约2cm并向掌侧弯曲成一钩状.用细钢丝横穿伸肌腱止点经指腹抽出固定于折弯的克氏针上,6周后拔除克氏针及钢丝进行远指间关节屈伸功能锻炼。结果:20例用改良后的方法行伸肌腱止点重建,术后没有发生局部组织坏死和肌踺再断裂,术后随访3-6个月,按Dargan功能评定法:优17例,良2例,尚可1例,差0例,优良率95%。结论:改良后的指伸肌腱止点重建技术有效避免了局部组织坏死,重建效果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肌腱移位重建桡神经损伤后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4月-2004年9月,采用在经典的Riordan肌腱移位术基础上。用中指指浅屈肌腱重建总伸肌腱功能23例,记录掌指、指间关节最大屈伸度。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5年。平均7个月。据总关节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定,优14例(占60.9%),良6例(占26.9%),可3例(占13.0%),优良率为87.0%。结论肌腱移位不但重建桡神经损伤后伸腕、伸指、伸拇功能,且克服了伸指不稳、屈腕力弱、桡(尺)偏现象。  相似文献   

6.
目的介绍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儿童锤状指体会。方法对31例儿童锤状指患者,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损伤的伸指肌腱或固定撕脱的骨块。结果31例随访12-27(19±6.5)个月,肌腱及骨折均愈合良好,伤指外形无肿胀,畸形完全矫正,关节活动正常,骨骼及指甲生长未受影响,不影响学习及生活。根据TAM(totalactive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优18例,良13例,可、差均为0例,优良率100%。结论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儿童锤状指损伤轻微,治疗有效,临床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7.
徐栋 《工企医刊》2012,25(2):52-53
伸肌腱止点断裂的修复方式多种多样,但均存在治疗时间长,效果不理想等情况.我院自2009年开展骨—肌腱重建伸肌腱止点手术以来,治疗不伴撕脱骨折的伸肌腱止点断裂28例,均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将此种手法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防止指屈肌腱粘连的有效方法。方法90例144指屈肌腱损伤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在肌腱损伤修复后早期行主动活动;B组在肌腱修复后早期行被动活动,其他治疗两组相同,通过TAM法评价早期主动活动预防粘连的效果。结果90例经平均随访6个月,A组优良率为89.5%,B组优良率为61.8%。两组比较有较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被动活动组粘连率较高,而早期主动活动组粘连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肌腱移位重建桡神经损伤后功能的疗效。方法对2001年4月~2004年9月,采用在经典的Riordan肌腱移位术基础上,用中指指浅屈肌腱重建总伸肌腱功能23例,记录掌指、指间关节最大屈伸度。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1.5年,平均7个月。据总关节活动度(TAM)评定标准评定,优14例(占60.9%),良6例(占26.9%),可3例(占13.0%),优良率为87.0%。结论肌腱移位不但重建桡神经损伤后伸腕、伸指、伸拇功能,且克服了伸指不稳、屈腕力弱、桡(尺)偏现象。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一种尺、正中神经合并损伤后手部蚓状肌部分功能重建和手部畸形矫正的术式,探讨其临床疗效和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外伤术后手内在肌麻痹患者采用趾长伸肌腱移植重建蚓状肌功能手术治疗尺、正中神经损伤后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患者均获得1.5~3.0个月随访.5例第2~5指掌指关节过伸均得到矫正.按照TAM系统评定法,良5例,差1例.结论 利用趾长伸肌腱移植重建蚓状肌功能,达到矫正掌指关节过伸状态是一种有效术式.术中肌腱缝合的张力,以掌指关节屈曲正常、指间关节完全伸直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陈军 《现代保健》2012,(11):106-107
目的:探讨肘后不同手术入路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7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10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50例采取肘后肱三头肌舌状瓣切断入路(A组),50例采取肘后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B组),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据Aitken和Rorbeck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分析疗效。结果: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时间1~3个月,平均2个月,术后肘关节功能总体恢复满意,时间1~4个月,平均2.5个月,优秀80例,良好13例,可7例,差0例,优良率93%。肘后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组的手术时间及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肱三头肌舌状瓣切断入路组。结论:肘后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效果均良好,肱三头肌尺骨上剥离入路具有操作简捷、失血量较少、术时短、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熏蒸配合练功在治疗屈指肌腱断裂术后的康复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86例手指屈指肌腱断裂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6例)术后采用中药熏蒸配合练功疗法,对照组(40)术后单纯采用功能练习,总疗程为8周。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按照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做疗效评定,治疗组手指总屈伸度(TAM)优良率为95.65%。对照组手指总屈伸度(TAM)优良率为77.50%。经统计学处理,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中药熏蒸配合练功能较大限度地恢复手指屈伸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观察硒酵母胶囊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脂血症临床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口服硒酵母胶囊联合辛伐他汀(30例);对照组(B组)口服酵母胶囊联合辛伐他汀(30例),均坚持连续服药1年。两组患者服药前、后皆用彩色超声波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同时检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H)和甘油三酯(TG)。结果:A组治疗1年后颈动IMT、动脉粥样硬化改善优于B组(P<0.01),并使患者血压、血清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降低。结论:硒酵母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比单用辛伐他汀治疗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用改良Kessler交叉缝合法修复屈指肌腱断裂的临床应用及体会。方法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院共收治96例296条急性屈指肌腱断裂的患者,其中男51例,女45例,左侧33例,右侧63例,其中屈拇长肌腱40条,示指屈指浅肌腱29条,示指屈指深肌腱20条,中指屈指浅肌腱27条,中指屈指深肌腱21条,环指屈指浅肌腱32条,环指屈指深肌腱24条。小指屈指浅肌腱27条,小指屈指深肌腱24条;I区损伤61条,II区损伤78条,III区损伤64条,IV区损伤52条。V区损伤41条;年龄8~56岁,平均41岁。本组96例296条肌腱均采用改良Kessler交叉缝合法修复。结果本组病例伤口一期愈合89例。二期愈合7例。有86例251条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个月~1年7个月,平均11.5个月。随访期内肌腱再断裂3例4条.术后肌腱粘连15例31条。肌腱再断裂及术后肌腱粘连的病例二期手术治愈。根据1975年美国手外科学会推荐的TAM(total active movement,TAM)系统评定方法:优146条,良89条,可11条,差5条,优良率93.6%。结论采用改良Kessler交叉缝合法修复屈指肌腱断裂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恶性肿瘤射频热疗胸部和腹部的耐受分析.方法:采用SR1000肿瘤射频热疗机,进行深部射频热疗,最大输出功率为1500W,频率为40.68MHZ,加温深度〉6cm,辐射器选择¢30CM,治疗时间均为60分钟/次,患者在放化疗前或后1小时内进行射频热疗,2次/周,两周为一疗程,根据射频热疗部位,将病人分成两组;A组胸部热疗(呼吸道肿瘤48例,乳腺肿瘤15例共63例),B组腹部热疗(消化道肿瘤110例,生殖系统肿瘤29例共139例).结果:A组(胸部热疗)入射功率200-500W,B组(腹部热疗)入射功率500-800W,60分钟坚持做完的A组占44.4%,未坚持下来占55.6%.B组坚持做完占92.8%,未坚持下来占7.2%.B组(腹部热疗)较A组(胸部热疗)完成率高,有显著差异(P〈0.005).结论:B组(腹部热疗)较A组(胸部热疗)耐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掌侧LCP治疗3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按AO/ASIF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2型4例,B3型9例,C1型7例,C2型8例,C3型2例)患者。结果: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17例、良9例、可3例、差1例。采用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19例,良8例,差3例,优良率达90%。结论:对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掌侧LCP具有手术简便、复位准确、固定牢靠、有效防止复位丢失疗效满意的优点,辅以植骨能有效防止关节面塌陷、促进骨折愈合,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观察脑卒中急性期后在“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持续在大医院康复治疗和家庭康复三种方案的治疗效果及医疗费用的差异。方法:随机选取101例脑卒中患者分为三组,A组:30例,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B组:30例,持续在大医院康复治疗者。c组:41例,从综合医院内科直接进入家庭康复治疗者;5三组分别在康复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简化的Fugl—Meyer评定量表、社区康复肢体残疾功能评定表(CEDA)进行评估,比较三组同期之间ADL、运动功能改善以及回归社会情况的差异和治疗费用差异。结果:三组患者康复治疗前ADL评分、简化的Fuel—Meyer评分、CEDA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康复治疗后3个月、6个月评估,A与B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A与c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与B组治疗费比较,A组明显少于B组。结论:“医院一社区一家庭三级康复治疗”与大医院康复治疗同样可以提升脑卒中患者的ADL、运动功能,减轻肢体残疾情况,治疗费用方面前者具有价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局部转移筋膜瓣应用于指屈肌腱损伤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入选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收治的手指屈肌腱损伤患者86例,根据修复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改良Kessler法联合津下核心套圈法缝合,观察组采用带蒂筋膜瓣局部转移且包绕肌腱,两组均在术后两周进行功能训练,术后随访12个月,采用手指总屈伸度(TAM)系统评价治疗优良率,并对比修复时间。结果观察组修复优良率88.4%(38/43)显著高于对照组69.8%(30/43),修复时间(28.3±3.5)d显著低于对照组(35.4±6.8)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指屈肌腱损伤采用局部转移筋膜瓣修复可有效缩短修复时间,预防粘连,提高治疗优良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和评价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在治疗不同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所引起的痛经及性交痛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行单纯腹腔镜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者68例(A组)和同期进行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以及内异症病灶切除75例(B组)。A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0例(A1)行病灶切除术(;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5例(A2)行囊肿剔除术;(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A3)行病灶切除术。B组分为3个亚组:(1)腹膜型子宫内膜异位症19例(B1);(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9例(B2);(3)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27例(B3)。对术后随访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A1组与B1组、A2组与B2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3组与B3组术后痛经及性交痛缓解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骶前神经加宫骶韧带切断术能明显提高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痛经及性交痛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