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郎琢琳 《河北医药》2009,31(18):2410-2411
目的观察华法林和阿司匹林对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的抗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非瓣膜病慢性心房颤动患者120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血栓发生率为5.0%,阿司匹林组为20.0%,2组差异显著(P〈0.01)。2组病例80%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1例严重出血。两组出血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华法林较阿司匹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非瓣膜病心房纤颤患者血栓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
张新才  王建军 《中国医药》2006,1(12):712-713
目的观察华法林不同强度抗凝对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低强度抗凝对国人心房颤动患者预防血栓栓塞发生的可行性。方法将至少有一个栓塞危险因素的心房颤动患者102例予以华法林抗凝治疗,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随机分为低强度抗凝组(INR1.60—2.50)50例和较高强度抗凝组(INR2.51—3.20)52例,观察2组血栓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低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2.O%(1/50),较高强度抗凝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52),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低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2.0%(1/50),较高强度抗凝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9.6%(5/52),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强度以INR为1.60~2.50水平时出血风险小,华法林低强度抗凝同样达到预防血栓栓塞的目的,同时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华法林及阿司匹林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事件的影响。方法8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及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100 mg,华法林组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调整华法林用量,随访时间为2 a。结果阿司匹林组死亡2例,1例为缺血性卒中,另1例为心力衰竭;华法林组1例为猝死。阿司匹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8例,出血并发症3例;华法林组发生栓塞事件共3例,出血并发症7例。结论华法林可明显降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但出血并发症稍增多,关键是要严密随访INR。  相似文献   

4.
华法林与阿司匹林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比较阿司匹林与调整剂量华法林预防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根据入选标准房颤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调整剂量华法林组,常规门诊随访,调整华法林剂量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终点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共180例患者进入分析,阿司匹林组90例,华法林组90例。随访3年。与阿司匹林比较,调整剂量华法林明显降低终点事件发生率,华法林组轻微出血高于阿司匹林组。结论与阿司匹林相比,华法林可明显降低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但华法林组出血的发生率高于阿司匹林组,多数出血并发症发生在INR〉3.0,严密监测(INR 2.0-3.0)下的调整剂量华法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杨应军  刘幼根  朱建峰  陈萍 《医药导报》2008,27(9):1075-1076
[摘要]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老年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96例老年NVA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治疗组每日服华法林1次,调节其剂量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对照组每日口服阿司匹林150 mg。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栓塞发生率为2.08%,对照组16.67%(P<0.05),两组出血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预防老年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华法林比阿司匹林具有更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王丰 《中国医药》2008,3(7):412-4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对于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将符合本研究标准的60例房颤患者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华法林(2.5~3.0)mg/d治疗,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连续观察4周,据INR结果调整华法林口服剂量,以后查INR 1次/月。对照组30例,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d。门诊随访记录各类并发症及脑卒中和血检性并发症,随访1年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发生出血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脑梗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1例牙龈、皮下出血,1例牙龈、尿路出血,1例脑梗死。对照组1例牙龈出血,8例脑梗死。结论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应用适量华法林抗凝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09年~2011年心内科收治的6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根据其用药情况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以华法林3mg为起始剂量,对照组阿司匹林300mg/d,晚饭后口服,观察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INR达标26例,占86.7%,另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性心房颤动,INR达标率高,并能减少腹痛、栓塞事件的发生,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融治疗获得成功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特别是栓塞风险低的个体,术后是否需要继续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方法入选低危栓塞风险的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107例,射频消融术后随机分为华法林治疗组(55例)和非华法林组(52例),华法林治疗组患者术后服用华法林治疗至少3个月,抗凝治疗强度为INR2.0~3.0;非华法林组只服用阿司匹林,每日100mg。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射频消融术,即刻成功率为100%。两组患者术中均未发生栓塞或出血事件。随访6~18个月,华法林组发生血栓栓塞事件2例(3.6%),非华法林组发生2例(3.7%),两组患者栓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1。华法林组有3例(5.5%)出血事件,非华法林组无出血事件发生。结论对于射频消融取得成功的低危心房颤动患者,可以考虑不应用华法林抗凝,而只服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不同强度抗凝的治疗效果。方法把我院2005年1月到2011年10月有效随访的236例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分成四组,第一组61例,采用阿司匹林(100mg/d)抗凝治疗;第二组54例,采用华法林(INR1.5-2.0)抗凝治疗;第三组63例,采用华法林(INR2.01-2.5)抗凝治疗;第四组58例,采用华法林(INR2.51-3.0)抗凝治疗。最后对四组患者在随访期内的血栓事件及出血事件进行比较。结果第一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1%,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7%,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第四组严重血事件发生率10.3%,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第一组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低于其他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在总出血发生率上四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非瓣膜病房颤患者抗凝治疗中,华法林预防栓塞疗效优于阿司匹林,随INR强度上升栓塞事件发生降低,但严重出血风险升高,INR1.5-2.5时有效且安全,推荐国人采用。  相似文献   

10.
评价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脏病中抗凝的作用。入选从2011年2012年在我院诊断为永久性房颤且无瓣膜性病变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共5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一组为对照组,常规给予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早餐后服用治疗;另一组为治疗组,给予华法林口服治疗,根据INR值及变化趋势调整华法林用量。观察所有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死亡事件的发生情况从而评价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脏病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平均随访12个月。华法林能使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栓栓塞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房颤动患者服用华法林时合适INR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慢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服用华法林的安全性,探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合适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方法本组141例,年龄37~82(61±8.5)岁,每日服用华法林1.25~7.5(2.69±0.74)mg,根据INR值调整华法林用量,观察患者INR值、脑栓塞、体循环栓塞、出血事件、死亡等情况,随访3月~4年(平均2.6年)。结果服用华法林期间发生胃肠道反应终止治疗1例;脑栓塞2例,下肢动脉栓塞1例,INR均<1.7;出血事件4例,INR均>2.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患者合理服用华法林是安全有效的,INR的安全范围是1.7~2.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华法林假日疗法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2009年1月-2013年9月间收治的38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华法林常规治疗组(对照组,n=20)和华法林假日疗法治疗组(观察组,n=18),观察两组患者为期12个月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脑血栓等栓塞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患者间无显著差异(5.6%:5%,P&gt;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5.6%:20%,P<0.05),对照组由于未监测INR发生1例出血性死亡事件。结论:观察组患者栓塞风险未增加,出血风险发生率较低,价格便宜且不需要频繁监测INR,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将心房颤动患者76例随机分为华法林组和阿司匹林组各38例,分别采用华法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比较2组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结果华法林组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以明显降低血栓、栓塞事件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房颤与传统治疗的差异,为基层医院临床药师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提供参考。方法:2010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5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28例(指导组)和非临床药师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组30例(传统组)。指导组由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INR自主监测与剂量调整;传统组由医师依据INR值调整用药剂量、交代药物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的临床常规方式进行华法林抗凝治疗;2组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均为2.0~3.0(年龄≥75岁者为1.5~2.5),治疗开始后每间隔5 d在院监测一次INR值。2组患者开始华法林抗凝治疗的第12个月做一次随访调查。结果:2组患者达目标国际标准化值(INR)的比例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我监测与剂量调整能力、用药依从性和安全性方面的随访调查,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药师采用药学服务模式指导华法林抗凝治疗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方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依据抗凝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利伐沙班组和华法林组,各30例。利伐沙班组患者接受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华法林组患者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利伐沙班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0.0%(3/30),华法林组患者的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3.3%(4/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出血事件发生率为3.3%,低于华法林组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伐沙班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7%,低于华法林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采用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较华法林高,更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事件、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抗感染药学》2016,(2):468-469
目的:评价华法林对风湿与非风湿性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100例,根据临床诊断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非风湿性房颤组和风湿性房颤组,每组50例;根据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血栓栓塞年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INR值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风湿性房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6.00%,明显高于非风湿性房颤组为8.00%(P<0.05);两组患者的血栓栓塞年的发生率经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湿性房颤组患者华法林起始用量偏小,INR值为1.8~2.6;非风湿性房颤组患者华法林的用量偏大,INR值为1.9~2.8;风湿性房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风湿性房颤组;治疗期间应注意控制华法林的剂量,以避免意外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非瓣膜心房颤动(NVAF)患者华法林抗凝出血风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我科收治的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NVAF患者177例,其中抗凝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事件者56例(出血组);未出现出血事件者121(非出血组).比较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有无差别.结果 2组患者华法林用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40);出血组INR显著高于非出血组(P<0.01);2组患者INR与华法林用量间不存在明显相关性(P =0.062);INR判断出血风险的敏感性为75.4%,特异性为80.2%.结论 INR可作为评估出血风险的重要指标,随INR增大患者出血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华法林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亚林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4):58+61-58,61
目的:探讨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心脏病心房颤动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风湿性心脏病并发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抗凝强度不同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74例,比较不同抗凝强度治疗效果的不同。结果:对照组血栓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对照组凝血异常发生率明显低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标准抗凝强度华法林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INR2.1~3.0)能明显降低血栓栓塞发生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非瓣膜性房颤住院患者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监测状况,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抗凝治疗,减少抗凝治疗中血栓栓塞和出血事件发生。方法收集2017年6-12月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用药情况,监测患者住院期间INR值。采用CHA2DS2-VASc评分对所有患者进行卒中风险评估。随访2年,观察患者因血栓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再入院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62例,其中144例使用华法林。在CHA2DS2-VASc评分分层中,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服用华法林组的INR处于1.5~2.5区间的比例高于无服用组(P<0.05)。在140例服用华法林且INR数据完整患者中,63例(45.0%)INR处于1.0~1.5区间,仅29例(20.7%)INR处于2.0~3.0区间;高危卒中风险患者INR在1.5~2.0组发生血栓栓塞、出血事件再次住院的比例低于INR非1.5~2.0组(P<0.05)。结论临床上华法林使用率低,抗凝强度低。对于中、高危卒中风险患者来说,正确服用华法林有助于将INR控制在1.5~2.5区间。当高危卒中患者的INR处于1.5~2.0区间时可减少血栓栓塞、出血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李吾枝  方永华  常玉霞 《安徽医药》2010,14(10):1236-1237
总结了115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行华法林抗栓治疗的护理管理方法。针对华法林治疗中过量易导致出血,不足易引发栓塞,且影响药物效果因素多,监测INR的不便致使临床应用受限的现状,采用全面细致的用药护理管理,可以降低华法林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依从性。确保抗栓治疗的效果,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