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中医养生强调"春夏养阳",夏季在五行中对应"心",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而夏季阳气极旺,烈日炎炎,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阳气外发,伏阴于内,气机宣畅,通泄自如,精神饱满,情绪向外,使得"人与天地相应";因此,在炎热的夏季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远离暑邪侵袭,避免热毒积于体内,建议可以适当多用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材,或煲汤或泡茶,让自己清爽度过夏天。最养心的夏季作息早起晨练养阳养心。晨练促进阳气升  相似文献   

2.
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夏三月,此谓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广东省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治医师徐福平称,整个夏季的气候特征就是多热多湿,人体多出现外热内寒、上盛下虚的症状,如失眠焦虑、咽痛咽干、易腹泻、疲倦乏力等。因为人体阳气趋于体表肌肤,体内腹部阳气偏虚,同时外界气候炎热,人们喜欢喝冷饮以及饮食寒凉的食物,过量寒凉易损阳气,所以夏季养生要从"养阳"开始。  相似文献   

3.
正炎炎夏日,天气日渐闷热。进入三伏天后,酷暑炎热夹杂着湿气一同来袭。很多人都以为,此时人体的阳气最为旺盛,所以应该压压"阳火",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夏季阳气虽外发,却空虚于里,邪气也更易乘虚而入。因此,夏季养生仍应注意养护阳气。夏季阳气最旺也最易受损四时养生是中医养生的精华所在。顺应四季变化调整身体的饮食、起居、情志,就能达到防  相似文献   

4.
正近日持续高温,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很多人便穿上了露背装、露肩装,有些男士甚至光起了膀子。中医认为,夏季气候虽然炎热,却不宜过分贪凉,特别是露出胸和背,民间有句谚语:"夏不敞胸,热不晾背",这是我们要遵循的养生原则。《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也就是说,夏天天地阳气交合,万物繁荣,是阳气升发最旺盛的季节,此时,应晚睡早起,不要厌烦太阳,顺应自然规律,使腠理毛孔开泄,人体  相似文献   

5.
正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出现各种"情绪病",比如情绪易烦躁,常因微不足道的小事对家人或同事发火,自己经常心烦意乱、不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还会丢三落四忘事情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夏天乃大地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此时,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人体新陈代谢加快,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也相应地旺盛起来。有的人表现出食欲减退、睡不好、体重减轻等现象,严  相似文献   

6.
空气湿度对人体有直接影响。湿为长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这个季节里湿度最大。加之因身体暴露,或因出汗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室潮湿,以致湿邪侵体而发病者最多。所以,在谈到夏季如何养生时,《理虚元鉴》就曾指出:夏季不仅要防暑热,更要防湿。传统医学认为,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养护人体的阳气”。  相似文献   

7.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是新陈代谢旺盛的时期,阳气外发,伏阴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活跃于机体表面。因此,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夏季养生都重在精神调摄,保持  相似文献   

8.
王雷 《健康管理》2012,(8):96-97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也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人体阴阳代谢出现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立秋时节的养生,以平稳收养为原则。  相似文献   

9.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人们很容易受到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那么,在炎热的夏天里,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呢?运动,是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徐姗 《家庭医药》2014,(7):33-33
炎炎夏季,很多人都以为人体的阳气很盛,要压压"阳火",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广东省第二中医院白云区副院长聂斌教授介绍道,夏天大自然的阳气地上最盛,地下最虚,就如同外界温度再高,夏季喝深井中的水是清凉的。此时人体阳气外发,活跃于机体表面,若贪凉吹风、伤于冷食、熬夜、过劳,易使邪气乘虚长驱直入,可见夏季是人体内阳气最弱的时候,要注意固护。  相似文献   

11.
王悦 《家庭医药》2009,(8):62-63
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人们很容易受到夏季炎热气候的影响,身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和食欲等均会发生变化。那么,在炎热的夏天里.我们应该怎样调整好自己的身体状态呢?运动,是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佳 《中国药店》2013,(16):65-65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富有特色的方法.《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这里,把人体中的阳气比作天体中的太阳,强调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性.人体的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相一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以养阳气;秋冬要顺其收藏之气,以养其阴.  相似文献   

13.
正每年秋冬季节,"老寒腿"就像噩梦一样困扰着不少老人的生活,那种关节酸麻疼痛,并且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痛苦滋味,难以用言语表达。其实,酷热的夏天正是预防寒腿的好季节。老年人不妨抓住时机,防寒保暖,并减少负重活动,或许今冬会缓解关节酸痛。中医学认为,人体之阳气"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冬季阴气上升到达顶点,机体容易遭受寒邪侵犯,往往阳气不足,一旦寒邪积聚不散就会导致内寒。而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  相似文献   

14.
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季节气候的变化,力求做到“人与天调”。夏季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正夏至后,暑气当令,烈日当空,阳气渐长,阴气渐弱。中医认为,人体处于炎热的环境中,心气强肝气弱,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消化、神经、内分泌和泌尿系统都在潜移默化的发生变化,体质虚弱者尤其是儿童和老人,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生病。传统中医学认为,面对"热"与"燥"的时节特点,需以"凉"克之,以"清"驱之。  相似文献   

16.
正清代养生家徐文弻曾在其所著的《寿世传真》中提出"十忌",认为养生应当首先从生活入手,避免十大不良习惯。这些戒律在现今也有很多借鉴意义,下面从中医角度来一一解读。1.忌早起科头。"科头"即不戴帽子。早晨是阳气初生的时间,这时的阳气像树苗,虽然生长势头很旺,却十分柔弱,很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阳气的特性是向上走,所以从人体来讲,头部是阳气汇聚的地方,如果早上出门不注意头部保暖,很容易让寒邪入脑,造成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其理论基础是根据《素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春夏养阳"的养生观以及经络学说的理论。其作用机制是利用夏季三伏天自然界温度最高、阳气最盛之时,用温热药物贴敷背部穴位,既发挥穴位的特殊刺激作用,又通过人体经络系统联系脏腑、沟通内外,人体的阳气得天之阳气、温热药物相助,阳气益旺,以阳热驱散阴寒,祛除体内的"阴寒伏邪",调和脏腑阴阳,使失衡的阴阳达到平衡稳态,将"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冬病夏治的目的。提出了临床应用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介绍了常用药膏的制备、贴敷方法、贴敷后的皮肤反应及处理。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气候越变越凉,体质虚弱的老人易受寒邪侵袭。寒气入侵会导致老人免疫力下降,多种慢性病发病率升高。养生专家提醒,现在要重视保暖,尤其要注意腰腹部和脚底的保暖。头部头部为"诸阳之会",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部位。因此,感受风寒邪气,头部首当其冲。寒气入侵头部,会引发感冒、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人,由于错误的生活理念,错误的生活方式,错误的生活习惯,以及现代化的设施,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衡,从而引起诸多疾病。在诸多疾病中,阳虚者十占八九。而我们现在医疗手段又检测不出来,只好称之为"亚健康状态",如不及时调整,则会引起其他疾病。结合我们的临床观察,阳虚者,我们就应该补充人体的阳气。那么《伤寒论》中许多方剂,在现代社会中,就有了很大的用处。  相似文献   

20.
肾在中医中被称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生殖发育的根源,脏腑机能活动的原动力。人的阳气发源于肾,全身的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但人不能只干活不吃饭,肾脏也是如此如果肾阳只有消耗而得不到补充的话,阳气就会不足,这样就难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