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其自杀行为给家庭、社会造成极大影响.有文献报道[1,2],90.00%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尤以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居多,其中抑郁症自杀行为发生率为28.50%-63.70%.为了解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作者对在我院和山东省安康医院住院曾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为临床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胡晓梅  胡金明 《护理研究》2011,25(26):2372-2373
[目的]探讨住院抑郁症病人自杀发生率、性别差异、自杀因素及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利用问卷调查表对150例自杀未遂的抑郁症病人自杀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住院抑郁症病人出现自杀意念、自杀意图、自杀行为较高;女性病人自杀行为明显多于男性,但男性自杀行为的后果更为严重;精神病家族史、自杀家族史、家庭环境等均与自杀行为密切相关。[结论]住院抑郁症病人存在较多的自杀问题,特别是病程长、多次住院、具有精神病家族史和自杀家族史者是自杀预防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0例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患者进行风险评估、评估自杀高危因素、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与保护制度、改变患者认知结构等。结果抑郁症伴有自杀倾向患者的自杀行为包括顿服大量药物、喝农药、割腕、溺水、自缢。患者自杀行为均被及时发现,自杀未遂。10例患者经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对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和患者自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有抑郁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护理中减少自杀风险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2月收治的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63例入对照组,2013年1-12月的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68例入干预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自伤2例,自缢未遂1例,发生自杀行为共3例,自杀风险行为发生率4.41%,对照组自伤5例,自缢未遂2例,发生自杀行为共7例,自杀风险行为发生率1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25,P<0.05)。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可将有抑郁症状的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几率降低,能够有效降低护理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抑郁症住院患者的自杀行为和临床特点,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表格,收集1997年12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的抑郁症患者资料,对150例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并分析自杀行为的原因、临床特点及护理策略.结果 抑郁症住院患者发生自杀行为20例,自杀发生率为13.3%,高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难治性抑郁症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7例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设为研究组,67例非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精神病性症状、药物治疗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研究组嗜酒、物质滥用史及伴有躯体疾病发生率,以及自责自罪、疑病妄想、疲乏、自杀观念、自杀行为、社会功能下降、自知力缺乏等表现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精神运动性迟滞、焦虑激越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被害妄想、牵连观念、幻听等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联合应用≥2种不同类型抗抑郁剂、联合情绪稳定剂及联合电休克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治疗率,以及利培酮、碳酸锂的应用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难治性抑郁症患者自责自罪、自杀观念、自杀行为、社会功能缺损、自知力缺损、伴随精神病性症状发生率以及联合用药治疗率显著增加,表明难治性抑郁症具有其精神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女性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和方式,制定防范措施,确保住院患者的安全。方法对36例住院女性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36例自杀行为患者中抑郁症占58%,精神分裂症占42%。自杀主要原因是婚恋、家庭矛盾、心理问题。自杀例数最高年龄段为21~40岁,自杀方式主要为自缢13例,占36%,割腕9例,占25%,服毒8例,占22%。结论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及早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可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收治的妄想性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10d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和自杀念头的情况,对患者家属进行满意度调查,比较两组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无自杀行为、自杀准备行为、自杀念头,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妄想性抑郁症自杀行为患者给予临床综合护理可以更好地避免患者出现的自杀行为和自杀心态,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措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为制定临床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自杀者以抑郁症(60.0%)、精神分裂症(36.7%)居多,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凌晨1时-2时(50.0%),自杀前主要表现为焦虑、绝望、痛苦、抑郁等,自杀地点多发生在卫生间、病房、窗户、床头。结论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护理人员应加强安全管理,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杜绝或减少自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及临床特点,总结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对住院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发生情况进行调查,收集自杀原因、自杀方式和个性特征等资料,评估自杀风险,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抑郁症自杀患者其自杀的风险性是有高低的,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需要予不同的护理措施。结论:抑郁症患者的自杀问题不容忽视,应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1.
抑郁症是一种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自杀率的精神疾病.有文献报道,90%的自杀者患有精神疾病,其中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率为28.5%-63.7%[1].流行病学资料显示,50%抑郁症有自杀行为,其中25%自杀未遂,15%最终死于自杀[2].自杀是抑郁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也是精神科危机干预的重要内容,了解患者自杀行为的临床特征对提高临床危机干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抑郁症伴有自杀行为患者开展危机干预,并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抑郁症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55例抑郁症有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实验组28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针对个体具体情况予心理护理干预,干预6个月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HAMD7项因子分值低于对照组(均p〈0.01),有显著差异。结论心理护理干预能控制和消除患者扩大性自杀行为或企图,促进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的原因,制订防范措施。方法对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73例病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73例自杀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年龄以20-30岁最多;多在病后1年之内发生;多发生于疾病的初期与缓解期;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多见;自缢是自杀的常见方式;自杀时间多在午夜以后。结论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加强安全措施,强化重点班次护理,及早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可将精神病患者自杀率减少到最低。  相似文献   

14.
分析 1 36例有自杀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 ,35例自杀死亡 ,自杀死亡率为 2 5.7% ;自杀患者以中青年男性居多 ;精神分裂症占 61 .8% ,抑郁症占 30 .2 % ,自杀多由精神症状引起 ;65.4%为自缢 ;自杀行为多发生于夜间 ;42 .7%的患者既往有自杀史。针对以上特点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开放式病房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特点、规律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 对本院2002年1月至2009年1月开放式病房自杀未遂和自杀成功的86例精神病患者的病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自杀行为的发生以抑郁症居首,精神分裂症次之,年龄主要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及15~24岁的年轻人,病程以5年以上及反复发作者居多,...  相似文献   

16.
精神病人自杀行为的发生,是精神病房管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为提高护理质量,减少自杀行为发生,本文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十年间54例有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后发现,自杀行为的发生,除与生物、心理、社会学因素有关外,患者精神素质及心理素质缺陷,是病理生理的基础,而精神分裂症命令性幻听、抑郁症的自罪妄想、情绪的低落,是自杀行为的潜在危机。对此,从护理的角度,我们对有自杀行为的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从中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全面掌握和了解患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做好有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患者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在抑郁症伴自杀行为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7年1—12月抑郁症伴自杀行为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进行护理,比较干预前、干预后1,2个月后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自尊量表(SES)、贝克自杀意念量表(SSI)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评分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1,2个月患者的HAMD,SSI评分均低于干预前,SF-36,SES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对抑郁症伴自杀行为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程度,减少其自杀意念,提高其总体健康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杀行为的协作评估与管理(CAMS)指导下的阶梯式康复护理对精神病患者自杀预防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3月在连云港市赣榆区精神病医院就诊的62例有自杀意念的精神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31例患者为试验组,实施基于CAMS的阶梯式护理,另31例为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分析试验组不同类型患者护理前后的自杀状态核心评估得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干预后,试验组不同类型患者在心理痛苦、压力、激越、绝望、自我憎恨以及总体自杀风险6个核心维度评估得分与护理前相比均有了明显降低,且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护理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常规自杀预防护理,CAMS理念下的阶梯式护理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反应性精神障碍患者自杀倾向有较好的干预效果,具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志刚 《天津护理》2002,10(5):263-265
抑郁症患者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科临床普遍关心的问题,国内外统计资料表明,抑郁症患者中约90%有自杀行为,重症抑郁障碍的自杀危险率为12%~19%,平均为15%。近年来由于社会心理因素促发的抑郁症自杀行为,已被越来越多的精神医学工作者所关注。本文旨在综述抑郁症自杀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进而提示临床医护人员、家庭和社会的早期干预,防止自杀行为的发生。 1 社会心理因素 1.1 生活事件 抑郁症自杀行为的发生与生活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病性与非精神病性抑郁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167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抑郁症状不同分为精神病性抑郁75例(A组)和非精神病性抑郁92例(B组),采用自编调查问卷表对2组患者的症状特点、心理社会因素、治疗及转归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因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主要精神症状中精神运动性迟滞、绝望、乐趣丧失、自责自罪和自杀行为等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及联合用药的患者亦多于B组(P0.05,0.01);其起效时间及治疗转归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精神病性抑郁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影响较大,应重视和减少不良因素对患者的刺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