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冠心病及克山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树玲  王进鸿 《山东医药》2001,41(18):12-13
选拔住院冠心病患者34例(急性心肌梗死14例、陈旧性心梗8例、心绞痛12例),来自克山病病区的克山病患者39例(潜在型17例、慢型22例),并以健康人32例作为对照。取受检者血清用紫外线分光光度法测定血管紧张素转换酶(SACE)活性。结果发现,冠心病及克山病患者SACE活性明显降低(P<0.01),冠心病患者的SACE活性是急性心梗<心绞痛、陈旧性心梗,克山病患者是慢型<潜在型。心脏越大,心功能越差,酶活性越低。SACE活性降低可能与血管缺血缺氧有关。认为SACE活性变化可作为冠心病及克山病诊断和病情判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山东省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皮功能,探讨机体内皮功能失调与克山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57人、病区健康人34人,分别采集清晨空腹血检测ET、NO、NOS、iNOS及cNOS含量及活性。结果(1)克山病患者ET水平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心功能越差,ET升高越明显(P<0.01);(2)NO和NOS含量,潜在型、慢型克山病均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慢型高于潜在型(P<0.01);iN-OS含量克山病患者也高于病区健康人(P<0.05);慢型克山病高于潜在型克山病(P<0.05)。结论ET、NO水平的变化可能作为一种中间环节参与了克山病的发病机制;心功能不同,血浆ET、NO升高的程度也不同;ET、NO可作为克山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慢型克山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变化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观察慢型克山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变化,探讨在克山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慢型克山病39例,并以病区30例健康人作对照,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成酶(NOS、iNOS和cNOS)活性,超氧化物岐化酶(RBC SOD)及红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RBC GSH—Px)活性及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结果 克山病患者ET及NO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心衰越重升高越明显(P〈0.01)。NOS、iNOS和cNOS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NOS和iNOS活性与ET及NO相一致(P〈0.05)。克山病患者RBC GSH—Px及RBCSOD活性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慢Ⅱ组低于慢Ⅲ、Ⅳ组(P〈0.01);LPO含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GSH—Px/LPO及SOD/LPO比值变小(P〈0.01)。结论 克山病血管内皮功能与抗氧化功能降低.这种改变在克山病心肌损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陕西省克山病考核达标后病情消长趋势和现状,为病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分层抽样法,选择我省重病区富县、旬邑县;中等病区永寿县、凤县;轻病区耀州区、陇县作为调查县。每个县(区)抽取能代表该县基本病情的重发病村和历史病情相对较轻或非发病村各一个村,进行临床、心电图检查,慢型及疑似克山病患者拍摄后前位2m距离X线胸片;并采集克山病人及健康人群粮、发、血样进行硒等微量元素含量测定;病区居民经济收入及膳食构成;调查点所在县克山病发病线索调查等项目。结果6县(区)共检出潜在型克山病131例,检出率2.30%,慢型克山病8例,检出率0.14%。粮、发、血硒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硒水平已接近非病区居民硒水平。结论目前,陕西省克山病病区病情呈低发稳定趋势。  相似文献   

5.
王毅  张一兵  罗喜钢  金辉 《山东医药》2010,50(43):31-33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在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仪速率法检测65例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组)及5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尿ACE活性,并对尿ACE与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UNAG)、尿微量白蛋白(mAlb)及血ACE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观察组尿ACE、mAlb、UNAG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尿ACE活性随糖尿病病情加重而逐渐增高。相关性分析示尿ACE与UNAG、mAlb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57、0.796,P均〈0.001),与血ACE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尿ACE活性变化对2型糖尿病早期肾脏损害诊断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可作为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6.
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山东省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管内皮功能,探讨机体内皮功能失调与克山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择慢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57人分别进行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并采集克山病患者和病区健康人血浆,分别检测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NOS(iNOS)及结构型NOS(cNOS)含量。结果①慢型克山病患者X线下100%都有心脏增大,且以重度增大多见;90.9%有心电图异常改变,且往往几种异常同时并存;心脏超声示心功能明显降低。潜在型克山病心脏轻度增大者多见,而且心电图往往只有一种改变。②克山病患者ET水平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心功能越差,ET升高越明显(P<0.01)。③NO、NOS及iNOS,克山病患者明显高于病区健康人(P<0.01),且慢型克山病患者高于潜在型克山病患者。结论ET、NO水平的变化可能作为一种中间环节参与了克山病的发病机制;心功能不同,血浆ET、NO升高的程度也不同;ET、NO可作为克山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攀枝花市慢型与潜在型克山病患者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效果。方法选取攀枝花市慢型克山病患者35例与潜在型克山病患者35例,分别作为慢型克山病组和潜在型克山病组;并且选择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人群3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三组心功能各项指标以及心电图超声情况。结果对照组LVM、LVMI、LVEF、Tei指数与潜在型克山病组、慢型克山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彩色超声诊断慢性克山病和潜在型克山病需结合多项指标综合判断,从而提高鉴别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克山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及与柯萨奇B组病毒(Coxsackievirus B,CVB)感染的关系。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22例慢型克山病患者、27例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8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sICAM-1和CVB—IgM特异性抗体。结果 潜在型、慢型克山病患者血清中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q值分别为9.00、18、75,P〈0.01),慢型高于潜在型(q=10.15,P〈0.01)。慢型克山病患者心功能越差,血清中sICAM-1水平越高;克山病患者组CVB—IgM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χ^2=5.13,P〈0.05);克山病CVB—IgM(+)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CVB—IgM(-)患者(t=2.87,P〈0.01)。结论 sICAM-1在克山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升高可能与柯萨奇B组病毒感染有关:sICAM-1水平可作为评价慢型克山病患者心功能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潜在型克山病患者35例,慢型克山病患者18例,病区健康人25例,非病区健康人30例,城市健康人38例,冠心病患者42例。用高频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检测了其血液中砷、钙、铈、钴、铬、铜、铁、镧、镁、锰、钼、磷、镨、硒、锌15种化学元素含量。将潜在型克山病人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克山病左室质量(LVM)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从而评价克山病患者的左室肥厚及左室重构情况。方法在黑龙江省克山病病区,对53例经病史、查体、X线摄影和心电图检查确认为克山病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其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结果克山病患者的LVM及LVMI明显增大(P〈0.01)。患者的左室肥厚比例明显增高(P〈0.01)。超声心动图对克山病患者的左室肥厚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心电图(P〈0.01)。结论克山病患者的LVM及LVMI明显增大,克山病患者中普遍存在着左室肥厚及左室重构。超声心动图能直观地观察克山病的LVM及LVMI,对克山病患者的左室肥厚及左室重构做出准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CHD)伴肺动脉高压(PAH)患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活性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肺动脉高压的关系。方法先天性心脏病患者68例,分为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压力正常组36例、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轻中度肺动脉高压组19例和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组13例。抽取受试者静脉血,应用比色法检测ACE2酶活性水平。结果先心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组血清ACE2酶活性较先心病肺动脉压力正常组明显降低(1.28±0.40比1.92±0.64,P〈0.05),血清ACE2酶活性与肺动脉压力存在低度负相关关系(r=-0.367,P〈O.01)。结论ACE2酶活性降低可能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ACE)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 (CHD)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人基因组DNA为模板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检测 5 0例CHD组和 5 6例正常对照组ACE基因第 16内含子插入 /缺失 (I/D)多态性 ,并按性别分组计算各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 :①在CHD组中 ,ACE基因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36 %和 6 0 % ,正常对照组分别为 16 %和 4 1% ,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②男性CHD组DD基因型和D等位基因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均P <0 .0 5 )。女性CHD组DD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D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与ACE基因I/D多态性有显著相关性 ,不论男性和女性 ,ACE基因DD基因型均可能是CHD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老年冠心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 (HCY)血症与冠心病 (CHD)的关系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选择 112例CHD患者 (CHD组 ) ,34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 ,分别测定血浆 HCY、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IB)。结果 :CHD组血浆 HCY较对照组显著升高。高 HCY的 CHD组中 APTT、PT较正常 HCY的 CHD组及对照组组显著减低 ,而 FIB则显著升高。结论 :高 HCY血症与 CHD密切相关 ,并通过影响血凝状态而参与 CH D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OSAS)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变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中、重度OSAS患者 4 7例为OSAS组 ,又分伴冠心病 (18例 )和不伴冠心病(2 9例 )两亚组 ;另选 17例单纯冠心病患者和健康老年人 31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间血浆一氧化氮 (NO)、内皮素 (ET)和NO/ET的动态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OSAS两组及单纯冠心病组患者NO水平降低 ,ET水平增高 ,NO/ET比值下降 (均为P <0 0 5 ) ,而OSAS伴冠心病者下降更明显。OSAS不伴冠心病者的NO、ET水平及NO/ET比值与单纯冠心病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OSAS伴冠心病者的NO和ET水平亦无显著性差异 ,但NO/ET值下降已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结论 OSAS老年患者存在明显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尤以伴冠心病者为甚 ,血管内皮功能损伤可能是OSAS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 1(PON1)活性变化与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oxLDL)水平的关系。方法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99例冠心病患者 [稳定性心绞痛 (SAP) 35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 30例 ,急性心肌梗死 (AMI)34例 ]和 4 2例健康体检者 (对照组 )血清PON1活性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oxLDL水平。同时用直线相关分析法分析PON1活性和oxLDL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PON1活性与对照组比较显著下降 ,而血浆oxLD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冠心病组中的SAP、UAP和AMI患者 ,血清PON1活性依次下降 ,而oxLDL浓度依次升高。PON1活性与oxLDL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冠心病患者存在的PON1活性降低 ,导致抗氧化能力的减弱 ,使血浆oxLDL水平增加 ,这种改变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凝血机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组织因子(TF)、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变化,探讨其在冠心病诊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25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33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33例)和稳定性心绞痛组(30例)。冠心病患者又按Gensini积分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32例。分析各组TF、TFPT、INR和APTT的变化。结果冠心病组患者TF、TFPI、TF/TFPI高于对照组,INR、APTT低于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TF、TFPI、TF/TFPI显著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INR、APTT明显低于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及稳定性心绞痛组患者。C组患者TF、TF/TFPI明显高于B组和A组,INR、APTT低于B组和A组患者;INR与TF/TFPI呈负相关(r=-0.302,P=0.003),INR与APTT呈正相关(r=0.349,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TF、TFPI、TF/TFPI、INR、APTT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其中TF/TFPI能反映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和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对照组21例,冠心病组57例。空腹抽血,测定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水平及空腹血糖、血脂、肌酐、高敏C反应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冠心病组血浆Chemerin明显高于对照组[(225.25±23.74)pg/L∶(205.13±11.02)pg/L,P<0.05]。Chemerin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呈正相关,r=0.368,P<0.05;与入院时心率、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肌酐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595、0.596、0.609、0.442、0.485、0.546、0.669,P<0.05;与入院时收缩压水平呈负相关,r=-0.419,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肪细胞因子Chemerin显著升高,且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心率、血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高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空腹血糖和肌酐水平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及其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1例冠心病患者和63例健康人群的ACE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ACE基因DD型出现频率显著对照组,且DD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血清ACE水平,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DD型ACE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分布及其与血清ACE水平的相关性,应用多聚酶链反应方法测定了61例冠心病患者和63例健康人群的ACE基因I/D多态性,并采用微量比色法测定其血清ACE水平。结果发现,冠心病患者ACE基因DD型出现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DD基因型者具有较高的血清ACE水平。提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血清ACE水平密切相关,DD型ACE基因可能是中国人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浆中内源性甲胺浓度、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性甲醛浓度的变化,以及3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入选健康人42名、高血压34例、冠心病37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25例,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浆甲胺浓度、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以及甲醛浓度.结果 4组甲胺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并高血压组的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甲醛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高血压组、冠心病组、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组间甲醛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与甲醛浓度存在直线相关性(r=0.4463,P<0.01).结论 血浆的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和甲醛浓度在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明显升高,提示氨基脲敏感性胺氧化酶活性和甲醛浓度异常升高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始动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