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简鹏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7):173-174
<正>《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学的基础学科和入门课程,也是河南省针灸推拿学校针灸推拿、康复治疗技术、中医护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和必修课程。学好《中基》课将为学生今后学习中医临床各课奠定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封面·回声     
基于工作的关系,看到贵刊的"康复"专题,颇有些话想说。从历史来看,中医学最早使用了"康复"一词。据《尔雅·释诂》:"康,安也";《尔雅·释言》:"复,返也"。即康复为恢复平安或健康。在我国古代,康复医学、养生学之间并无严格的界限,中医临床学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康复。从广义来看,中医养生学包含了预防养生与疾病养生两方面的内容,后者又具有了现代康复医学的康复宗旨,即使残疾者、老年病者、慢性病者更好地回归社会。只是在中医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并未将这一问题系统化、规范化和独立化。尽管如此,中医里,康复方法却不  相似文献   

3.
侍茹 《家庭用药》2013,(8):15-15
本刊讯中医学博大精深,一般人都会觉得中医学理论深奥,难得其精髓,捧读《中医与科学——姜春华医学全集》却如醍醐灌顶,全无诘屈聱牙之苦,不光医学专业人士可读,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益良多。《中医与科学——姜春华医学全集》由上海中山医院蔡定芳教授主编,中国科学院沈自尹院士主审,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由经典著作论述、基础理论阐释、历代医家评析、临床经验举隅和现代科学研究等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4.
中医基础理论不仅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科,也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基于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自身的特点,开展灵活运用、有机组合多元教学法的实践,使其发挥最佳教学效果,以期达到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与掌握中医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5.
关于发展全科医学以规范社区卫生服务的思考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应包括疾病预防、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医疗与伤残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与老年人和残疾人保健等(即“六位一体”)。并提出“应加强全科医学的发展和全科医师的培训”[1]。这为我国全科医学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定于2003年8月在北戴河举办“现代医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将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到会作专题报告。会议征文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征文内容:现代医学发展新动态,分子中医学研究,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及其发展,中西药的开发应用,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对各类疾病的治疗及预防,现代麻醉学、免疫学、口腔学、护理学、影像学、检验学进展,生殖医学、美容医学、性医学及社区健康教育现状及发展前景,医院管理新举措等。2论文撰写要求:论文必须是未公开发表的,无一稿两投。来稿要求打印并提供软盘…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医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所遗留的医籍甚多,真可谓汗牛充栋。我国重要古典书籍共有十万余册,中医药方面占一万多册,医学各科似乎都囊括在内。《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中医的理论观点主要可见于《内经》。《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战国时期,记载了365种药物,是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名医类案》成书于十六世纪,书中收录了很多著名医家的诊病案例。后来还有《续名医类案》,  相似文献   

8.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发展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金元时期政府对医药的关注、战争及社会的需求、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学术环境宽松、运气学说及理学的影响、《局方》盛行、开放式的医药交流等是促进中医学发展的因素,而影响中医学发展的因素主要有理学、运气学说、儒医、辨证论治、滥用香燥药与《局方》、战争等。此期是中医学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的发展与创新,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兴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级护理专业化学与生物化学课程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良  王妮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7):1101-1102
《化学》与《生物化学》是高级护理专业的基础课.我院高级护理专业根据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基础理论够用”的原则,对高级护理专业这两门医学基础课进行了整合。  相似文献   

10.
中医学是西医院校为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由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浓缩精炼而成。中医学内容博大精深,传统教学无法使其变得通俗易懂,展现祖国医学的精髓和奥妙,为了提高中医学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情,该校多年来采用背景图形、现实情景、历史典故、虚拟环境、临床病例分析及实验操作等多种情景设置,直观生动地展现教学内容,化解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中医辨证能力,以提高中医学的教学效果,从而弘扬和传承祖国医学。  相似文献   

11.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新近发布了一份指导性文件《补充和替代医学产品及FDA管理指南(初稿)》,将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传统医学从“补充和替代医学”中分离出来,首次认同中医药学与西方主流医学一样,是一门有着完整理论和实践体系的独立科学体系,而不仅仅是对西方主流医学的补充。看到这条消息,第一反应是大快人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中医饮食护理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一门学科。中医学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禽为益,五荣为充,气味合而养之,以补精益气”,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在食养上春夏之际亦可进食些甘温之品以护养人体阳气。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医病因致病相对性的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试对六版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及相关论文《中医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提出的“中医病因中的不少内容在病因与非病因之间具有相对性”问题,从医理和哲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认为中医病因致病是绝对的,不存在相对性,邪气致病具有病因与非病因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4.
医学科学的研究与服务对象是人,因此,每个国家、地区的人们在进行医学研究与医疗活动时,都会融入适应于自身生存环境(包括社会、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与资源)的医学知识。中医学中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人关于生命与医疗的理论假说与经验事实。“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和“治未病”的  相似文献   

15.
《健康管理》2013,(7):36-39
第七届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世界大会上,中文会场上,几场"中医在康复领域"的演讲引起了许多与会者的兴趣,其中以"‘导引术’在传统康复中的作用的"一场报告最为抢眼球。关于中医在传统康复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预防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严隽陶教授在现场报告中,对一种古老而又带着点神秘色彩的方式方法——导引术,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明天会更好     
《健康管理》2013,(7):41-43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着重提出了"注重预防、治疗、康复三者结合"的要求,2012年3月颁布了《十二五时期康复医疗工作指导意见》,同一时期,卫生部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康复医疗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时期全面加强康复医学能力建设,将康复医学发展和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公立医院改革总体目标。本次大会上,338位国际演讲者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康复医学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造福人类健康中的重要作用,4000名与会者在分享国际大师们真知灼见的同时,也在呼唤和期盼康复医学蓬勃发展的春天尽快到来。特别是来自东道主中国的会议代表,他们利用这一次难得的会议契机,展示了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蓝图和建设者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17.
《医药保健杂志》2014,(1):107-108
中医养生是传统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养精神、调饮食、服药饵、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后2千多年中,道家、儒家、释家、医家提出过许多养生理论和方法,但以道家阐述最多。因此,中医养生学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最深,即主张“清静无为”、“返朴归真”、“顺应自然”、“贵柔”。道教所行养生之术很多,如外丹、内丹、服气、胎息、吐纳、服饵、辟谷、存思、导引、行、动功等等。  相似文献   

18.
《管子》四篇的作者继承老子关于“道”是宇宙本体的思想,明确提出“道”即“精气”的唯物主义观点,创立了精气学说。“精气”具有物质性和运动性,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精气”能产生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思维和智慧。精气学说是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管子》的精气理论广泛影响到《黄帝内经》的本体理念、养生观念。它们的精气理论一脉相传,但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明朝张介宾也认为:“古人的预防之道,由于治于未形。所以用力少而成功多。”  相似文献   

20.
唐蓬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87-389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不但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学必读的经典医籍,而且还渗透着较为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十分重视和强调养生防病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人的精神神智变化、饮食的宜忌、人的生活起居、人的劳逸锻炼、人与自然相应等五个方面,对《内经》"治未病"的预防学和养生防病思想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代主要医家的观点阐明了"治未病"的学术观点对中医预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