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从肠道微生态角度探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整理近年来有关呼吸系统与肠道微生态相关性的研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进行再认识,并从该中医理论出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治方案进行分析。[结果]"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整体观念的体现,肺与大肠在生理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上相互为用。肠道菌群促进人体免疫应答的形成,并参与免疫调节。"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生物学机制正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影响免疫功能。通过解读国家卫建委诊疗方案和浙江经验,发现中医药治疗与西医调节肠道菌群治疗具有共通性,其目的都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促进免疫功能的恢复。[结论]运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对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治具有实践意义,其实质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来实现人体免疫功能的恢复和稳定。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湿疫”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结合中医传统理论,目前认为其病因是感受疫戾湿毒,病位主要在肺脾,病性以湿为主,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主要病机为疫戾湿毒犯肺,气机闭阻,肺脾气虚;病机特点突出表现为肺脾相关。中医治疗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及恢复期4期,应以解毒宣肺健脾化湿贯穿始终,初期以宣肺止咳、芳香化湿为主,中期侧重宣肺平喘、通腑解毒,重症期温阳开闭固脱,恢复期补肺健脾化湿。  相似文献   

3.
按中医因地制宜的理论,根据武汉市与福建省不同的地理气候,福建省与武汉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证候差异,提出国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南的证型不能完全覆盖福建省的全部病例,福建省应增加"湿热郁肺证",并提出"湿热郁肺证"的临床表现、治则治法与方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探讨金银花-连翘药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邪犯肺卫证的主要通路和可能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TCMSP)、GeneCards数据库、Uniprot数据库以及Cytoscape软件构建金银花-连翘药对活性成分-作用靶点和金银花-连翘药对活性成分-COVID-19疾病...  相似文献   

5.
6.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大流行,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尽管肺炎是COVID-19的主要症状,研究发现将近20%的COVID-19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而几乎所有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均存在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功能异常和血栓形成成为COVID-19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对COVID-19与凝血功能关系的探讨,对临床治疗和基础研究有重要的指导价值,本文主要从凝血异常机制的角度对COVID-19与凝血异常进行综述,并结合中医血瘀理论进行分析,为中药用于新冠防治提供科学证据并对COVID-19凝血异常相关研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19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科收治的95例COVID-19患者,分为非重症组(轻型、普通型,66例)和重症组(重型、危重型,29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及影像学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重症COVID-19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与非重症组比较,重症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出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体温、MAP,WBC、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显著增高(P <0.05),SpO2、淋巴细胞计数、血清ALB等则显著降低(P <0.05);影像学显示肺内出现双侧病变、中央及边缘同时受累、多肺叶受累以及出现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表现均显著高于非重症组(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年龄是重症COVID-19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重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  相似文献   

8.
注重胃气是中医学独特的诊疗特色。“大病以胃”思想是山西门氏杂病流派治疗疑难疾病的一项重要治则。“大病”之“大”,既指疾病的病程,又指症状、病情、预后等。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诊治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位不仅在肺,同时也在脾,与宗气相关。治疗时当从人体整体功能状态出发,肺脾同调,扶助胃气,调整脏腑功能,增强宗气,促进患者机体恢复正常的功能状态,从而治愈疾病。“大病以胃”思想作为中医药传承几千年形成的经典理论,是中医实证精华,是秉承中医最好的表达。“大病以胃”思想可为COVID-19的诊疗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找出重症预测指标.方法 回顾性收集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八人民医院2020年1月22日至2月15日收治的272例COVID-19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住院首次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资料,依据临床分型分为非重症组(n=236)和重症组(n=36)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策略。方法本文总结了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应对策略,包括安全防护培训和危重患者护理培训;制定规范化的护理管理策略,包括氧疗的护理、病情观察与护理、气道的护理、患者的营养支持与护理、ECMO应用与管理、心理护理、标本采集管理及感染防控等。结果通过对重症患者实施规范化的护理测量,最大程度的避免了医护人员感染的同时,改善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提高危重患者的救治率,降低死亡率。结论护理质量是救治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12.
张怀亮 《中医学报》2021,36(4):679-682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病名应为湿毒疫,病因为运气—气候因素、地域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病位主要在太阴肺、脾,病之初期、中期、极期、后期,虚实寒热不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基本传变规律为:疫疠之气兼秽湿浊毒,或夹风夹寒,侵犯肺系;或首入中焦,或由中阳亏虚,传至中焦;心阳不足时,反侮于心;时流下焦(肝肾),终致湿毒弥漫三焦,湿阻气滞而变生诸证。当分期论治,注重清解湿毒,宣畅少阳三焦,重视补气药应用,三因制宜。  相似文献   

1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外感寒湿疫邪引起的,其发病以肺脏为中心,遵从循经、表里、越经、直中的六经传变规律。本病重症、危重症的关键病机是肺闭肾脱,兼有痰饮内盛,主要表现:气机憋闷,呼吸困难;痰涎壅肺,胶结难绝;水液泛滥,肿胀不休;阳虚失煦,四肢不温;火不腐谷,大便溏薄;脉疾无根,漂浮不定;舌淡胖大,苔白而厚等。因使用呼吸机、插管等西医支持疗法,部分症状可能被掩盖。在治疗上当温散并举、肺肾同调,选用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宣肺化痰、温肾固脱、收纳浮气,顾护阳气、标本同治。  相似文献   

14.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除呼吸系统表现外,还可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损伤及肝衰竭。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会加重慢性肝病患者的肝脏损害,使得患者重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增加。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起的肝损伤机制以及对慢性肝病患者的影响进行简要综述,旨在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郑婕  罗嘉欣 《中医学报》2021,36(3):461-464
穴位贴敷可通过相关经络的传导间接作用于肺脏,进而调节其宣发肃降之功,起到祛邪、化痰、平喘、止咳等功效.特别是取天枢穴行穴位贴敷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指标,减轻炎症反应.新型冠状病毒由口鼻而入,首先侵犯肺脏,邪气壅肺,影响全身气机升降出入,子病犯母,进而导致中焦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穴位贴...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分析程序化管理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重症病区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新洲区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其重症医学科共有12张床位,收集我省援鄂医疗队42名护理人员和新洲区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8名护理人员为观察对象,2020年1月31日-2020年3月18日科室共收治31例危重症COVID-19...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发生的影响因素,为COVID-19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火神山医院200例治愈出院的COVID-19患者病历资料,按照临床分型将其分为非重症(轻型/普通型)和重症(重型/危重型)2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COVID-19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COVID-19患者中,非重症和重症患者人数占比分别为57.0%和43.0%;组间比较年龄(t=4.593,P<0.001)、脉率(t=2.134,P=0.034)、高血压(χ2=23.933,P<0.001)、糖尿病(χ2=5.141,P=0.023)、冠心病(χ2=5.879,P=0.015)、白蛋白(t=3.073,P=0.002)、白/球比值(t=2.127,P=0.035)和尿素氮(t=2.064,P=0.041)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40,95%CI=1.01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