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1985年-2005年收治的15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15例患者均为术中发现或术后病理确诊.采用阑尾切除术11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肿瘤直径<1 cm 12例,1~2 cm 2例,>2 cm 1例.10例肿瘤浸润深度达黏膜下或肌层,3例侵及浆膜,2例浸润至阑尾系膜,其中1例患者肿瘤直径>2 cm伴局部淋巴结转移.随访15例,13例无复发及转移;2例局部复发,均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论:阑尾类癌少见且症状不典型,应根据肿瘤部位、大小、浸润深度及转移情况决定术式和切除范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与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3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22例阑尾类癌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其中位于阑尾顶部17例,体部2例,基底部3例;其中直径〈1cm 17例,1—2em5例。所有患者均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为类癌,其中16例类癌仅侵及黏膜下层或肌层,1例侵及阑尾系膜,切缘均未见癌细胞,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未行二期手术治疗。3例患者侵及阑尾浆膜层,无局部淋巴结转移,术后3个月再次行回盲部切除术。另2例有局部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再次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论阑尾类癌术前难以明确诊断,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术中必须重视对阑尾的仔细检查和快速病理活检。手术方式的选择和切除范围主要取决于肿瘤位置、大小和浸润深度以及有无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3.
1965年1月~1995年12月,我院手术治疗阑尾肿瘤13例,为同期阑尾手术的0.15%(13/8341)。我们对本组病例进行了复习及随访,13例患者中有4例术后出现了多变的临床病理变化,其中阑尾粘液囊腺瘤术后残端类癌变1例,阑尾肿瘤术后伴发消化道其它部位同时癌和异时癌各1例,另1例是阑尾粘液性囊腺瘤破裂腹膜假粘液瘤形成术后恶变,现分别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阑尾类癌的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阑尾类癌 2 4例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2 4例中无 1例术前诊断为阑尾类癌 ,均为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证实 ,19例仅行阑尾切除术 ,2例行回盲部切除术 ,3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对其中 19例进行随访 ,尚未发现有阑尾类癌复发者。结论 :阑尾类癌术前诊断较困难 ,应根据患者的年龄 ,肿瘤的大小 ,浸润的深度及有无转移等决定手术方法的选择 ,多数阑尾切除术足以治疗 <1cm的阑尾炎癌 ,直径 >2 cm的可行规范的右半结肠切除术及区域淋巴结的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阑尾类癌的临床特征,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对本院普外科1990年1月-2008年6月共收治的阑尾类癌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例中无1例术前诊断,均为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诊断确诊。肿块发生在阑尾头部5例,阑尾根部1例。肿瘤直径〈1 cm 1例,1-2 cm 3例,〉2 cm 2例。类癌浸润深度限于粘膜下或肌层4例,侵及浆膜1例,浸润至阑尾系膜及局部淋巴组织1例。病理组织学分型,腺样型5例,实性团块型1例。5例急诊行阑尾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淋巴结清扫术,无再次手术病例。6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5年,除1例合并结肠癌转移于术后1年死亡,余均存活。结论阑尾类癌临床表现不典型,术前诊断极困难,主要由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得以诊断。瘤体大小是选择手术方案和判断预后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阑尾肿瘤12例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项灿宏  罗杰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0,14(6):337-330,F0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年1月~2000年3月的12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中良性肿瘤6例(阑尾管状腺瘤1例、粘液性囊腺瘤5例),恶性肿瘤6例(阑尾类癌4例、粘液性囊腺癌2例),均行手术切除。1例典型类癌患者于住院期间死亡,随访其它患者,未见肿瘤转移和复发。结论:阑尾肿瘤少见且临床诊断困难。大部分原发性阑尾肿瘤行单纯阑尾切除术即可,阑尾腺癌、腺类癌及Φ〉2cm的典型类癌,应考虑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Φ=1cm~2cm的类癌,其手术方式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7.
阑尾类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阑尾类癌5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的0.51%。患者均以阑尾炎病史表现,术后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3个月 ̄5年,术后无转移及并发症,均健在。本文强调阑尾术中应有阑尾炎癌的概念,若术中高度怀疑,应行常规冰冻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类癌的检出率,防止该病的漏诊。本文就阑尾炎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临床处理原则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阑尾类癌占阑尾肿瘤的50%~70%,原发类癌38%~40%发生于阑尾,其次为回肠和直肠[1].大多数患者偶然发现.极易误诊为急性或慢性阑尾炎.我院自1990年1月~2010年12月,共行阑尾切除术2445例.术后阑尾常规行病理检查,证实阑尾类癌13例,现结合临床资料对阑尾类癌误诊为阑尾炎的原因及阑尾类癌的诊断及手术适应证,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类癌是起源于阑尾的最常见原发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阑尾肿瘤的32%~57%[1,2]。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NCI)的监视,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The surveillance,epidemiology and end-results,SEER)计划报道了在1645例阑尾肿瘤中有324例恶性类癌(19.7%)和227例杯状细胞类癌(13.8%)[3]。阑尾切除术的患者中阑尾类癌的检出率0.3%~0.9%,尸检报告发病率为0.009%~0.17%[1,4]。兹收集15例阑尾类癌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特征、病理、治疗方法和预后。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80年6月~2001年6月共行阑尾切除术患者3451例,发现阑尾类癌15例(0.43%),女11例,男4例,年龄18~48,中位年龄35.6岁。11例患者因急腹症就诊,临床症状和体征类似急性阑尾炎;4例是在腹部其他手术过程中偶然发现阑尾病变(结肠手术、子宫肌瘤手术、子宫切除术及膀胱癌剖腹探查术各1例),且术前并无任何明显的提示阑尾病变的症状和体征。1.2病理肿块位于阑尾末端12例,体部3例。肿瘤生长在黏膜下,表面覆盖的黏膜均完好,直径0.3~2.2c...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阑尾类癌的生物学特性、诊断和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总结自1984~2004年收治的26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中多数表现为急性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肿癌直径小于1cm16例,1~2cm9例,大于2cm1例,其中1例在首次手术中发现肝脏转移性肿瘤.20例仅行阑尾切除术,5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及肝叶部分切除术.随访的26例患者中,25例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 阑尾类癌较少而且多无症状,小于1cm的阑尾类癌仅作单纯性阑尾切除即可,术中冰冻切片可指导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报告阑尾类癌10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的0.43%。结合有关文献就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原则等进行了探讨。发现该病多以阑尾类病史表现,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11个月~9年,除1例行单纯阑尾切除者术后2年复发外,其余9例未见复发和转移,且均健在。本文强调阑尾切除术及其它腹盆腔手术中应有阑尾类癌的概念,若术中高度怀疑,应常规行冰冻切片检查,以提高阑尾类癌的检出率,防止漏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报告阑尾炎癌10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的0.43%。结合有关文献就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治原则等进行了探讨。发现该冽多以阑尾类病史表现,术中或术后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11月 ̄9年,除1例行单纯阑尾切除者术后2年复发外,其余9例未见复发和转移,且均健在。本文强调阑尾切除术及其它腹盆腔手术中应有阑尾类癌的概念,若术中高度怀疑,应常规行冰冻切片检查,以提高阑尾类癌的检出率,上漏诊而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13.
该文就34年收治的消化道类癌56例进行临床研究,探讨其临床生物特性,比较不同部位类癌肿瘤大小及转移情况。结果表明:胃类癌的发病年龄高于直肠和阑尾;直肠和阑尾类癌常<2cm,而胃、食管类癌常>2cm;直肠类癌局限在粘膜下层,而胃、阑尾类癌易浸润至浆膜层;胃类癌的淋巴转移高于直肠和阑尾;不同部位消化道类癌的生物学行为不同;肿瘤的转移与肿瘤的大小、部位、表面情况、浸润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讨阑尾类癌的诊断方法、手术方式及预后。方法收集2007年至2011年期间本院收治的20例阑尾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病理切片结果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行单纯性阑尾切除术18例,行回盲部切除术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加区域淋巴结清扫术1例。成功随访17例,均无复发或转移。结论阑尾类癌发病率较低,发病初期与阑尾炎类似,无特异临床指标,术前诊断困难,预后大多良好,手术方式的选择依据予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而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阑尾类癌5例,占同期阑尾切除的0.51%。患者均以阑尾炎病史表现,术后经病理证实。术后随访3个月~5年,术后无转移及并发症,均健在。本文强调阑尾术中应有阑尾类癌的概念。若术中高度怀疑,应行常规冰冻病理检查,以提高阑尾类癌的检出率,防止该病的漏诊。本文就阑尾类癌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临床处理原则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16.
原发于阑尾的肿瘤极少见,而阑尾腺类癌更为罕见,2006年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1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48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d,于2006年7月20日收入院.检查身体见,浅表淋巴结无明显肿大,下腹部有压痛及反跳痛,腹肌轻微紧张,以右下腹为重.白细胞计数为12.8×109/L,考虑为急性阑尾炎.术中见阑尾、回盲部及侧腹壁明显粘连,回盲部肠壁肥厚,表面有脓苔,回盲部未触及明显肿块,游离阑尾,阑尾长约为4.0cm,体部直径约为1.2cm,质稍硬,体尖部部分组织呈暗紫色.术中常规切除阑尾,送病理检查.术后第6日,病理检查报告为阑尾腺类癌(图1).于术后第10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回盲部、壁层腹膜及肠管粘连明显,肠系膜、盆腔、胃结肠韧带及胃表面等处均可见广泛转移癌灶,术中行冰冻切片证实为腺炎癌转移灶,术式改为开关术,10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7.
类癌是阑尾常见肿瘤,而阑尾杯状细胞类癌则非常少见。本文报道1例阑尾杯状细胞类癌并盆腔广泛转移,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分析。病历摘要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腹泻黄色黏液样便,每日10余次2月余,于2008年4月15日入院,发病以来无发热、无腹痛腹胀等病史。妇检:子宫后壁与直肠粘连,后穹窿可触及硬节,向直肠突起。  相似文献   

18.
三例分别位于胃,结肠和阑尾的类癌,其中一例类癌与腺癌并存。三例中二例有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一例术后一年死亡,一例术后半年尚存;无转移者术后二年余健康。因此,早期发现可望提高生存期。文中结合有关文献,就类癌的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及预后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提高原发性阑尾肿瘤(Primary Neoplasm of Appendix,PNA)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16年来22例PNA。结果 22例术前无1例确诊,12例术中确诊。表现为急性阑尾炎、肠梗阻和右下腹包块。类癌是最常见肿瘤。4例粘液囊肿行单纯阑尾切除术,7例腺癌中,1例非浸润癌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例浸润性结肠型腺癌行回盲部切除术,3例再次手术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2例广泛浸润转移行肿物切除术。11例类癌中5例单纯尾切除术,5例回盲部切除术,1例右半结肠切除术。7例阑尾腺癌除1例术后2月死亡外,余予以化疗。随访:2例腺癌因广泛浸润转移而术后2月和7月死亡,3例腺癌分别存活13个月、19个月、3年,2例超过5年。11例类癌,6个月死亡1例,30个月死亡1例,其余9例超过5年,6例超过10年。4例粘液囊肿均生存至今超过5年。结论 PNA无临床特异症状,腹部B超和CT对术前诊断有重要辅助意义。PNA的手术方式要根据肿瘤类型、有无浸润及深度、淋巴结转移、远隔脏器转移情况及病人全身状态来决定。关腹前标本检查及术后病理学检查有重要意义。腺癌预后较差,类癌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的诊治与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尤俊  许林  郑耿阳  邱江锋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7):1909-19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对1977年1月至2007年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厦门第一医院收治的37例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3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阑尾炎和腹部包块,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包括阑尾类癌12例,阑尾黏液性肿瘤17例,阑尾腺癌8例,其中术前病理确诊仅4例(10.8%),术中经冰冻切片确诊28例(75.7%),术后病理证实5例(13.5%).行单纯阑尾切除术17例,回盲部切除术9例,右半结肠切除术8例,其他手术方式3例.随访6~193个月,阑尾类癌、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腺癌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100.0%、91.7%,100.0%、86.7%、71.5%和75.0%、50.0%、50.0%.结论 阑尾肿瘤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术中冰冻切片对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意义.阑尾类癌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