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PICC系指经外周血管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在临床应用以来,由于减少反复静脉穿刺,更好的保护血管,置管成功率高,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无需局麻及缝针固定,而且由护士独立操作完成,在我科开展以来,得到医护人员及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2.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的导管.PICC因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低,操作简单安全,不需要局麻,不需要缝针,PICC导管材质柔软、弹性好,对血管刺激小;导管不透X射线,可通过放射影像学确定导管尖端位置.大面积的无菌屏障可降低导管的感染.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开展83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护理.PICC置管技术操作简单、易掌握、安全、并发症少,具有不需要局麻、缝针,患者留置后活动不受限制,留置时间长,避免反复穿刺及化疗药物、高浓度液体对局部血管的刺激等优点.通过定期观察和电话随访掌握患者置管情况,本组2例局部出血,1例穿刺者肢体远端轻度肿胀,其余未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PICC置管并发症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与传统的中心静脉置管相比,PICC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为抗生素、肿瘤化疗、完全胃肠外营养(TPN)、血液透析等需要长期维持静脉通路的病人提供一个安全有效的途径,且可以保护肢体浅表血管网和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但是,PICC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并发症,如:导管堵塞、静脉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种方法在颅脑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72例置管患者随机分为PICC组36例和锁骨下静脉组36例,分别观察两种方法置管的1次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及置管时间的长短。结果:PICC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100%,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63.8%,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锁骨下静脉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邻近动脉损伤、导管脱落的例数较多,而PICC组发生静脉炎的例数则高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结论:PICC导管的穿刺简便易行,并发症少,可长期留置。  相似文献   

7.
李青  陈影  樊雪茹  王海燕 《海南医学》2012,23(13):152-153
目的观察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术并发症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60例肿瘤患者实施PICC置管发生的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并给予护理。结果共发生并发症57例,其中机械性静脉炎21例,导管堵塞4例,局部过敏反应12例,导管移位5例,导管脱出3例,穿刺点感染3例,导管异位9例。结论严格按照PICC操作流程、及时处理并发症可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置管时间、保证静脉治疗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8.
护士长对PICC置管后维护的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朱华  曲小丽  于晓昀 《齐鲁医学杂志》2010,25(2):172-172,175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沿血管走行到达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一种穿刺技术。由于PICC置管避免了药物对外周血管壁的刺激,临床上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肿瘤化疗病人,极大地保护了病人的外周静脉。一般来说,PICC置管由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护士长或护理骨干进行操作,而在置管后的维护方面,大都靠临床护士进行。  相似文献   

9.
祝秋英  董伟 《实用医技杂志》2012,(11):1224-1225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并使其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内的深静脉导管植入技术,适用于需长期静脉滴注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黏稠性液体及长期静脉营养等患者。PICC具有操作简单、使用安全、置管时间长、创伤小、并发症较少,可减轻患者痛苦,避免反复穿刺而造成血管损伤,保护患者外周静脉等优点。患者虽置管仍可保持肢体的活动及功能,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自2009年1月将PICC置管的技术用于脑  相似文献   

10.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和处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ICC(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其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导管,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它简化了中心静脉穿刺的过程,延长了导管的留置时间。我科自2006年1~10月为73例患者进行了PICC术。现将PICC置管并发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peripherallyinsertedceil。tralcatheter,PICC)为患者提供了无痛、安全静脉通路,可在床旁插管,无须局麻及缝针固定;留置时间较长,肿瘤化疗、肠外静脉高营养、脑血管疾病、新生儿、长期输入刺激性强的药物及危重患者抢救等尤为适用。特别是脑血管疾病患者,PICC术已成为静脉输液的首选。现将我科近1年脑血管患者使用PICC置管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criphcrally、insertcd Central、catheter,PICC)是有曲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技术,肿瘤患者需反复多次进行化疗,对血管造成的损伤,不仅影响了化疗的效果,还给患者造成一定的痛苦,也给护理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而PICC置管,成功率高,安全可靠,操作方全,导管易固定,不易滑脱.在临床上得到了逐渐推广,现对我科2005年6月-2007年6月接受化疗的129例患者采取了PICC置管,给予了相关的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后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led cenral calheler PICC),是1992年在X线辅助下由德国医生首次完成,现已发展成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临床上已普遍使用。于普通静脉穿刺相比,PICC能更好的保护浅表静脉。减少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于颈内、锁骨下、股静脉穿刺相比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尤其适用于长期化疗及长期深静脉营养病人。但各种原因所致的穿刺困难病人在穿刺失败后的处理鲜见报导,我院从2003年至今有19例穿刺失败病人,另有5例因血管条件差未行穿刺病人,采用静脉切开技术置入PICC导管获得成功,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管)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末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该技术特点:操作快速、方便;维护简单,不限制日常活动;避免反复进行静脉穿刺,从而避免了长期输注化疗药物对血管损伤所致静脉炎的发生[1],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联合化疗是急性白血病病人的主要治疗方法,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 PICC置管已广泛应用于急性白血病病人。但由于白血病病人特殊的病理改变,机体的凝血功能障碍,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常见。如果渗血量大,会给病人带来身心的痛苦。为了能有效地解决渗血问题,我科于2012年1月-2012年12月对86例急性白血病置PICC管病人进行临床观察,对其渗血相关因素采取有效的护理及预防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文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4,(18):2313-2315
目的:通过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及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护理观察,寻求更适宜恶性肿瘤患者化疗的静脉置管方法。方法观察比较2010年12月-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术化疗的60例患者和6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5%,锁骨下静脉置管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ICC组导管留置时间平均(111±18)d,锁骨下组留置时间平均(28±6)d,锁骨下穿刺组留置时间明显少于PICC组(P〈0.01);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疗药物渗透、感染及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而且可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保留时间长,是一种可靠有效的静脉治疗途径,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具有更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穿刺置入导管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技术。PICC导管头部定位于中心静脉,血流量大,能迅速降低液体渗透压及药物浓度,可长期输入高渗性及刺激性药物,保护外周血管不受损害,有效减轻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通道,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置管技术。具有适应证广、创伤小、操作简单、置管快捷、保留时间长、并发症少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抢救、肿瘤化疗、静脉高营养治疗(TPN)及长期输液的病人,是一条安全、快捷、效果良好的静脉输液途径。我科在开展PICC过程中,其中有部分患者出现导管阻塞情况,现将引起导管阻塞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范措施总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荣  王静 《重庆医学》2007,36(3):251-252
目的 比较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 )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应用中的优缺点.方法 观察两种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特点、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流速.结果 PICC组成功率95.4%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成功率96.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中PICC组和锁骨下静脉置管平均操作时间分别11、 23mi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84%、10.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PICC组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PICC和锁骨下静脉置管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锁骨下静脉置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结论 两组置管比较各有优缺点,在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互补使用.PICC更适合癌症患者长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穿刺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与锁骨下静脉和颈内静脉穿刺比较,PICC安全、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可有护士操作,在直视血管下穿刺,避免了盲穿引起的血胸、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IMSV)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感染预防措施.方法600例手术病人,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8.2%.并发症:无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气胸、血胸、臂丛神经损伤;误穿锁骨下动脉5例,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有一定作用,可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刘莉  于颖   《中国医学工程》2013,(5):193-194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catheter,PICC),是指由外周静脉穿刺插管,插入之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深静脉穿刺置管技术[1]。20世纪90年代初,PICC被引进我国,逐步被人们所认可、并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目前主要用于需要长期静脉输液、反复输入血液制品、血标本的采集、静脉高营养、化疗、中心静脉压的测量等病人。PICC具有操作简单、危险性小、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等特点[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