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病人,女,40岁。患者于6年前无明确诱因出现右季肋区不适,当时曾在我院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行肝脏彩超及螺旋CT检查示肝多发囊肿,最大5.00 cm×5.00 cm,曾2次在我院行增强CT及磁共振证实,2010年5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行肝动脉造影检查,"不考虑血管瘤,不考虑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35岁,于2006年3月16日以"头痛待查"入院.入院后头部MRI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检查无异常.胸部CT检查示:双肺多发小结节影,疑肺转移癌;胸腔少量积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儿童肝脏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1例实施肝脏血管瘤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 d至9岁;先天型肝脏血管瘤26例,婴儿型肝脏血管瘤5例;肝脏多发病变5例,单发病变26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平扫、CT增强扫描以及肝脏血管瘤硬化栓塞术。依据患者治疗前后CT影像学表现,分析肝脏血管瘤硬化栓塞术对不同分型患者治疗疗效。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比较婴儿型及先天型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术前、术后体积差异。 结果23例接受单次介入治疗,6例接受2次介入治疗,2例接受3次介入治疗。26例患儿接受随访,包括先天型肝血管瘤23例,婴儿型肝血管瘤3例。11例瘤体完全消失,患儿完全康复,15例瘤体部分缩小(4例缩小70%以上,效果显著;6例缩小30%~50%,部分有效;5例缩小低于30%,效果欠佳)。先天型肝血管瘤术前、术后平均体积分别为(161.86 ± 21.40)cm3、(41.46 ± 9.73)cm3,婴儿型肝血管瘤术前、术后平均体积分别为(22.73 ± 1.92)cm3、(11.18 ± 3.18)cm3,术前、术后体积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 结论肝脏血管瘤硬化栓塞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对儿童肝脏血管瘤治疗效果较好,且术前分型是儿童肝脏血管瘤介入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道1例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多发转移。患者为41岁女性,2010年体检B超发现肝内多发占位,考虑血管瘤,随后定期随访;2013年8月B超发现肝内病灶明显增大,及MRI检查考虑肝内多发血管瘤;CT及MRI图像特点为:富血管肿瘤,边缘清楚,增强后表现为“快进慢出”强化方式,MRI图像表现为多结节灶。穿刺活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倾向于转移性神经内分泌肿瘤;全身检查未见原发灶,我们考虑为肝脏原发性神经内分泌癌伴肝内转移。 TACE治疗:奥沙利铂100 mg+明胶海绵颗粒(300~500μm)1瓶+碘油10 ml,留置导管微泵灌注奥沙利铂100 mg(99 mg/h)。该病临床极为少见;我们复习文献,对该病的发病特点、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判断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CT和MRI,特别是MRCP对Mirizzi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证实的Mirizzi综合征CT和MRI表现.18例患者接受MR检查,8例患者接受CT检查,其中3例患者同时接受CT和MR检查.结果 18例MR检查中,6例于动态增强观察到肝内有一过性动脉期强化,MRCP于全部患者中能观察到肝总管外源性压迫和临近肝总管的胆囊管或胆囊颈部结石.8例CT扫描中,2例观察到肝内有一过性动脉期强化,临近肝总管的胆囊管或胆囊颈部结石4例,肝内胆管扩张6例.结论 CT和MRI,特别是MRCP,对于Mirizzi综合征术前正确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扁平苔藓在皮肤共聚焦显微镜下特点,探讨皮肤共聚焦显微镜在扁平苔藓临床辅助诊断中的意义。方法:临床组织病理学确诊扁平苔藓患者(除外毛囊性扁平苔藓)58例,皮损分布于口唇、头面、四肢、躯干,且均接受过任何治疗。每个患者均选取进行组织病理检查周围部位及其正常皮肤进行皮肤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对比皮损皮肤共聚焦显微镜与皮肤组织切片特点,按以下几点进行比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63岁。因反复周身红斑鳞屑伴瘙痒20年,于20年前即在我科确诊为寻常型银屑病。长期使用5%硼酸软膏、1∶2万芥子气软膏,口服多种维生素片治疗,皮损时轻时重,此起彼伏。1995年12月患者周身红斑、鳞屑加重,未用任何药物治疗,并于躯干、四肢近端皮肤、口腔粘膜起黄豆至蚕豆大水疱,约5d后水疱自然破裂,留有糜烂创面,数日内干燥愈合,不留瘢痕,此起彼伏。 入院体检:一般情况好。头部、四肢、躯干散在分布黄豆至五分硬币大小的红斑,其上覆有鳞屑,部分为浸润增厚的斑块。刮去鳞屑见薄膜现象及点状渗血。头发呈束状改变。躯干、四肢近端还有散在的黄豆至蚕豆大小水疱、大疱,与斑块相间分布,约30余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5岁。因肝细胞肝癌第6次TACE术后半年余,复查MRI发现肝右叶病灶增大伴下腔静脉癌栓形成而入院。患者有乙型肝炎病史30余年,于2007年12月随访AFP升高,CT发现肝左右叶肿瘤,在我院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示肝细胞肝癌,分化Ⅱ~Ⅲ级。术后于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共行6次TACE,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均可。2009年9月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25岁,藏族,在牧区生活25年,以“右上腹疼痛3年,加重2周”为主诉入院。谷氨酰转移酶:65.8(正常参考值11.0—50.0)U/L,丙氨酸转氨酶:36.6(正常参考值5.0~40.0)U/L;乙肝5项定量检测:均(-);包虫4项检查:抗细粒棘球蚴(Echinococcus granulosus,Eg)抗体(±),抗EgP抗体(+),抗EgB抗体(-),抗多房棘球蚴抗体(-)。头颅CT示:右侧额叶皮质区及右侧丘脑病变,结合病史考虑泡球蚴。腹部CTA示:肝尾状叶囊性包虫病灶,其余肝内病变考虑泡状棘球蚴病变、并脾门区及腹膜后多发转移;双肺下叶胸膜下病变,考虑双肺泡球蚴病;门静脉肝主干受压变细,肝左及肝中静脉于病变边缘走行。肝胆MRI示:肝内多发占位,考虑多发肝包虫;脾脏轻度增大。  相似文献   

10.
读片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断经过 经详细询问病史 ,患者诉每次咯血与经期一致 ,且于 3年前有 2次刮宫史 ,1年前曾行绝育术 ,2次就诊以及X线和CT检查均处于行经期。嘱患者停止抗结核治疗并于月经干净 1周后复查 ,CT扫描示病变范围明显缩小 ;经期后 1 5天再次复查 ,CT示病变完全消失 (图 3) ;下次月经期在原部位病变再次出现 (图 4 )。根据患者病史及动态观察 ,诊断为肺内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给予中药治疗 ,患者症状减轻。图 3 月经干净后 15天CT平扫示肺野清晰 ,病灶完全消失图 4 再次行经时复查 ,CT平扫示病灶再次出现讨论 本例为生育期妇女 ,多次在月经…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0岁,工人,于1978年冬季开始无明显诱因在躯干皮肤出现米粒大小红色丘疹。皮损逐渐增大至指盖大小红斑,且发展到头部、四肢,红斑上覆盖白色鳞屑,冬重夏轻。自1983年5月开始口服乙亚胺,200mg/日,持续服药至1987年底。期间在1987年7~9月曾停药二个月。(总剂量约350克)。1988年2月始自觉乏力、咳嗽、咳少量白色稀薄痰液。体格检查:双肺检查未见阳性体征。皮肤科情况:头部,躯干四肢可见绿豆粒至五分硬币大小红色斑片,表面覆盖较厚白色鳞屑,剥之有出血点。双下肢,背部皮损融合成大片状。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血沉65mm,1:10,000旧结核菌素试验( ),抗“0”1:600,24小时痰未查到抗酸杆菌。胸片:左上肺尖斑片状密度增高,有条索状影与肺门相连,前弓位见少量纤维增殖,片状浸润干酪性坏死灶。临床诊断:1.寻常型银屑病 2.左肺肺结核。 讨论:1.免疫抑制剂在银屑病的治疗中占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1岁。因视力下降3月,加重1月在基层医院检查发现双视网膜球内占位,后就诊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查胸片示右上肺大片致密阴影,B超示双侧眼球内不均质占位可能。2010年5月10日在我院CT示:右肺门占位,纵隔淋巴结肿大。腹部CT示肝右叶占位,眼眶MRI:双侧眼球内后壁异常信号,考虑眼球内转移癌可能。行右颈淋  相似文献   

13.
头孢曲松钠导致假性胆石症二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龙彬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41(10):1150-1150
例1女,24岁。骑车摔伤腰部就诊。体检:胸部压痛,以右侧明显。CT检查扫描示右侧多发肋骨骨折并胸腔积液,肝右叶挫裂伤;胆囊、双肾未见异常。患者入院后给予保守治疗,头孢曲松钠静脉点滴4.0g/d,共14d,同时应用外伤常规用药。治疗第4天CT复查示:紧贴胆囊内壁见条带样高密度影,以低位处明显(图1)。治疗第13天CT复查示:胆囊体积缩小,囊内充盈结石密度影(图2)。患者症状逐渐减轻。出院20d后复查CT示:胆囊内高密度影完全消失,胆囊影像表现正常。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土三七致肝窦阻塞综合征(HSOS)的CT及MRI的表现与特征。 方法收集经临床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服用土三七致HSOS的初诊患者2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例;其中12例经肝组织活检证实,8例经临床表现、土三七药用史及辅助检查综合诊断。20例患者均有外伤、脑卒中后服用土三七病史,服药后10天~6个月出现临床症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腹部CT及MR主要表现。 结果2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行CT检查,11例患者行MRI检查。CT平扫显示肝实质密度不均,增强扫描门脉期、延迟期肝实质灌注不均,呈地图样、花斑样强化;MRI平扫较CT平扫可以更清楚显示肝实质密度情况,沿肝静脉三大分支走行处的肝实质信号较其余部分肝实质信号稍高并更均匀,三支肝静脉纤细或显示不清,肝段下腔静脉静脉纤细或扁平,但下腔静脉及肝静脉仍然通畅;此外,CT与MRI均能显示门脉周围水肿,门脉高压症表现。 结论土三七致HSOS的CT及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CT、MRI检查在复查及评价临床疗效中具有重要作用;MRI检查可较好评价肝实质损伤程度及肝内静脉通畅情况,CT图像重建可清楚显示下腔静脉及肝内主要血管,二者在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结合患者土三七药用史及病理检查,有助于HSOS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脾恶性淋巴管瘤18F-FDG PET/CT显像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76岁。2005年2月底患者感上腹部不适,饮食欠佳,半年来体重减轻1.5 kg。CT 检查示:肝内胆管钙化灶,脾脏大小正常,脾脏下极见一2.1 cm×2.2 cm 低密度灶,CT 值约为35 HU,其与脾脏正常组织界限欠清晰,考虑为低密度良性病变。MRI 检查示:脾脏可见一 T_1WI 呈低信号,T_2WI 呈高信号病灶,考虑为血管瘤。2005年3月22日行~(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 检查,于脾脏下极见一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其标准摄取值(SUV)为12.3。考虑为脾脏  相似文献   

16.
患者 男,36岁,2012年2月13日行阑尾炎手术时,术中发现升结肠占位性病变,未予处理.于当地医院行CT检查,示升结肠肠壁增厚,见内侧肿块及肝脏多发占位性病变.2012年2月27日于我院行右半结肠切除+肝右叶肿瘤切除术,术后化疗2个周期.  相似文献   

17.
陆伦  程红岩  龙行安  陈亚钟  徐勖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62-1862,1866
例1患者,女,25岁。2006年9月自觉上腹部不适于外院CT检查示"肝内胆管囊性扩张或囊腺瘤可能"。于2006年9月13日为求进一步诊治入院。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明显异常。MRI示:T1WI肝门部可见多发小囊状聚集呈簇状低信号影(图1),大小约6cm×7cm,边缘尚清楚,内  相似文献   

18.
临床资料患者男,77岁。于2011年10月体检行上腹增强CT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最大病灶6.6 cm×6.0 cm,动脉早期不均匀强化,肝内可见多发点片状强化影。AFP 125.3 ng/ml。既往丙型肝炎病史40余年。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肝动静脉瘘形成。患者ECOG PS评分1分,Child-Pugh评分5分,BCLC分期B期。2011年11月1日于我院行TACE。术中造影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 ,53岁。B超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 2年 ,于 2 0 0 3-0 5-14入院。患者无腹痛、腹胀、恶心、呕吐、返酸、嗳气等 ,亦无皮肤及巩膜黄染、厌油 ,偶感右腰背隐痛。 2 0 0 1-0 5CT检查示肝右叶可见一 63mm× 50mm× 40mm低密度区 ,考虑肝右叶血管瘤可能 ,未行任何治疗。肝脏MRI示肝右叶后段实性病变 ,考虑不典型肝血管瘤 ,不排除肝癌。化验检查AFP 15ng·L- 1、CEA 2 5ng·ml- 1、Casoni试验阴性。 2 0 0 3 -0 3起感右腰背部疼痛加重 ,仍无其他伴随症状。B超示肝右叶 97mm× 85mm× 11mm实性强回声团 ,其中较大病灶内可见多个不规则…  相似文献   

20.
王鹰  叶庆佾 《西南国防医药》2009,19(10):977-977
病例女,18岁。主诉:躯干出现淡褐色斑片,无自觉症状,逐渐增多1年余。现病史:1年前患者母亲偶然发现其后腰部有小片圆形淡褐色斑片,上覆细小鳞屑。此后,皮损逐渐增多、向周围扩大,部分皮疹融合成大片,皮损冬重夏轻。先后在其他医院被诊断为鱼鳞病、副银屑病等,予以相应治疗后皮疹无明显好转。于2006年3月至我院皮肤科门诊就诊。家庭史:既往身体健康,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系统检查无异常发现。皮肤科检查:躯干散在分布淡褐色斑,直径2—8cm,呈圆形或椭圆性,部分融合成大片,皮疹以后腰部居多,皮损上覆细薄、糠秕状淡褐色鳞屑,易剥脱,基底无发红及出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