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其依从性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ICU护士声门下吸引认知及依从性影响因素问卷,对87名ICU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分为37.15±2.36,认知最好的条目是监测气囊压力及声门下-气囊上滞留物是VAP重要发病原因之一,认知最低的条目是机械通气患者声门下间隙容积;排前3位的影响因素为工作量大无法顾及声门下吸引操作,声门下吸引会引起患者黏膜受损、呛咳等不适,无精确的声门下吸引配套装置.结论 ICU护士对声门下吸引知识认知总体水平为一般,医院管理者应采取多元化形式对ICU护士及护士长进行声门下吸引培训,针对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声门下吸引实施依从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时,不同声门下冲洗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90例气管切开行声门下吸引的患者随机分为A、B、C组各30例。在持续声门下吸引时,A组给予5mL空气冲洗、B组用5mL生理盐水一次冲洗、C组用5mL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引流液稀薄),冲洗后10min经人工气道吸痰,观察24h声门下吸引总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三组24h声门下吸引总量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C组效果相当,但均优于A组。结论在保持有效吸引的前提下,采用5mL生理盐水进行声门下冲洗,可保持声门下吸引的通畅性,从而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但反复冲洗存在操作步骤多,有增加分泌物下行的风险,推荐使用5mL生理盐水一次冲洗。  相似文献   

3.
李茵  田丽 《护理学杂志》2013,28(3):24-27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负压对不同黏稠度分泌物的吸引效果,旨在为临床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吸引负压。方法对行机械通气使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或套管的33例患者,按照声门下分泌物黏稠度分级标准分为Ⅰ~Ⅲ度,Ⅰ~Ⅲ度组将患者随机排序,依次采用-2.66~0kPa及以下、-5.32~-2.79kPa、-7.98~-5.45kPa、-10.64~-8.11kPa的压力吸引声门下分泌物。观察不同黏稠度分泌物在各压力吸引下分泌物残留、呛咳发生、黏膜损伤、血氧饱和度变化、残留分泌物吸净时间情况。结果Ⅰ、Ⅱ度分泌物在不同压力声门吸引,分泌物吸净时间、残留率、呛咳发生率、黏膜损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Ⅲ度分泌物在不同压力声门下吸引,分泌物残留率、吸净时间、呛咳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使用-5.32~-2.79kPa压力对Ⅰ度分泌物吸引,在避免黏膜损伤的同时,达到吸引的最大化。使用-7.98~-5.45kPa压力对Ⅱ度、Ⅲ度分泌物吸引,在保持吸引有效性的同时,保证气道黏膜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声门下吸引用于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的效果,预防评估中误吸的发生,保证吞咽功能评估的安全性。方法选取60例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进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吞咽功能时给予持续声门下负压吸引。结果声门下吸引对误吸的检出率高于洼田饮水试验(P0.05)。结论声门下吸引技术应用于气管切开最小意识状态患者吞咽功能评估,能及时吸出误入气道的液体,保证吞咽功能评估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杨琴 《护理学杂志》2012,27(22):57-58
目的 探讨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重型颅脑损伤行机械通气患者61例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30例(持续声门下吸引)和观察组31例(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观察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结果 两组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迟(P<0.01),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每4小时1次间歇声门下吸引加冲洗法既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VAP发生率,亦可延迟VAP的发生时间,并能有效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公开发表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根据改良版Jadad评分量表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对结局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研究对象1 131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声门下吸引(实验组)能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推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时间,并降低下呼吸道滞留物含菌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在患者的住院病死率方面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但是目前对于声门下吸引的负压造成的气道黏膜损伤未获得可靠资料,尚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气管切开患者持续声门下吸引负压对气囊压的影响并探讨气囊压监测频率.方法 选择EICU气管切开后第1天并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法,测试0负压(A组)、低负压(-2.66 kPa,B组)和高负压(-13.30 kPa,C组)对气囊压的影响,每日9:00开始,共3 d.采用德国产PORTEX气囊压力监测表,首次校正气囊压力为2.94 kPa,分别于校正后1 h、2 h、3 h和4 h测量气囊压力;若气囊压低于1.96 kPa即在气囊压力表监测下补气至2.94 kPa并停止实验.结果 三组气囊压在校正后1 h、2 h、3 h、4 h逐渐降低,A组、B组在校正后3 h气囊压基本能维持在1.96 kPa以上,C组气囊压已低于1.96 kPa.三组不同时间气囊压力比较,主效应和时间主效应均P<0.01,交互效应P>0.05.结论 声门下吸引负压可降低气管切开患者气囊压,负压越大,气囊压下降越快;对气管切开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患者,应每3小时监测调整气囊压1次.  相似文献   

8.
患儿、女性、49d,重2.5kg。出生后发育不良,平时可见发绀,尤以哭闹时为甚。门诊检查见会厌部有约鸽蛋大囊肿,声门被遮盖,心肺听诊无明显异常,拟在气管内插管全麻下手术。术前肌注安定2.5mg 和阿托品0.1mg(皮下),氯胺酮20mg 肌注2min 后见患儿口唇发绀,立即用备好的 KR—Ⅱ型高频喷射通气机经鼻腔给氧,同时用喉镜直视下插管,因囊肿堵塞声门,无法插入导管,患儿发绀更为严重,心率减慢至50~60bpm,将高频喷射给氧通过塑料管向声门喷射,同时术者穿破囊肿吸引,待声门显露时置入 F12号导管并接喷射通气机,而  相似文献   

9.
直接喉镜组合间接喉镜及其临床应用彭从斌*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喉镜一般来说都能显露声门而使插管成功。但仍会遇到一些喉头高位、仰头困难的病人,显露声门困难以致插管失败。因此,若能将直接喉镜组合间接喉镜(下称组合喉镜),更有利于显露声门,从而提高插管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声门下环状软骨水平最狭窄处气道横径用于小儿无囊气管导管选择的临床效果.方法 行择期手术需气管插管的6个月~6岁患儿45例,通过超声测量选择气管导管(超声测量法);插管后视临床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更换导管,至临床插管成功(临床最适);同时应用年龄公式法计算每位患儿的气管型号.以插管成功导管型号为标准,对超声测量法与年龄公式法选择导管的准确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分别对声门下气道横径、年龄、身高、体重与临床最适导管内径(ID)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超声测量法和年龄公式法的准确率分别为89%和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下气道横径、年龄、身高、体重与ID之间均有相关性,声门下气道横径与导管ID之间的相关性更好.结论 超声测量声门下环状软骨水平气道横径可以作为一种准确简便的方法用于指导小儿无囊气管导管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HC视频喉镜联合纤支镜用于双腔支气管(DLT)插管的临床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或Ⅱ级择期需DLT插管后行胸科手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n=40):视频喉镜组(A组)和直接喉镜组(B组)。A组选用HC视频喉镜行DLT插管到声门下,之后用纤支镜引导行支气管插管。B组选用直接喉镜行DLT支气管插管,然后用纤支镜定位。记录声门显露情况、声门显露时间、声门显露后DLT至声门下时间、支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气道损伤情况。结果与B组相比,A组声门一次性显露成功率增高,声门显露时间和声门显露后DLT至声门下时间缩短,环状软骨按压率降低,支气管插管一次成功率升高,气道损伤减少(P<0.05)。结论 HC视频喉镜联合纤支镜引导DLT插管难度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减少,可以安全地应用于DLT插管。  相似文献   

12.
<正>喉气管狭窄是指从喉入口至气管隆突气道的病理性狭窄[1]。根据狭窄的位置不同,可分为声门上型、声门型及声门下型。成人孤立性声门上型喉狭窄在临床上十分罕见[2],其病因不明确,单纯的喉狭窄松解术后复发率极高。开放式水平喉部分切除术偶尔应用于治疗该病,但术后患者难免出现进食呛咳。激光喉显微外科手术多用于治疗咽喉部各种良恶性占位性病变,随着技术的日益改进,临床应用范围也在逐步扩展[3]。近年来,CO2激光已成为治  相似文献   

13.
声门关闭与开放状态下兔肺撞击伤的损伤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兔声门关闭与开放状态下肺撞击伤的损伤特点。方法108只新西兰兔按单纯随机抽样法分为两组,每组54只。声门开放组:受伤时声门为开放状态;声门关闭组:受伤时声门为关闭状态。以不同的驱动压和胸部压缩量组合设置撞击参数,制作兔闭合性胸部创伤模型。观察兔受伤后的肺组织病理改变,记录简明创伤定级标准评分(Abbreviatedinjuryscale,AIS)、肺含水量和死亡情况等。结果当压缩量为30%、驱动压为8250mmHg时,声门开放组死亡2只,声门关闭组死亡4只。在大多数撞击参数组合下,声门关闭组AIS分值均大于声门开放组(P<0.05),驱动压和压缩量与AIS分值均呈正相关(r=0.9313,0.7847;P<0.01,0.01),声门关闭组肺含水量显著高于声门开放组(t=2.28,P<0.01)。结论肺撞击伤的发生特点为伤情重、死亡率增加、较早的发生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在撞击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声门关闭状态下的肺撞击伤伤情重于声门开放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声门下滞留物引流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住我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需要建立人工气道实施机械通气的18岁以上成年患者51例,随机分为普通组(n=51)和声门下组(n=37),比较两组VAP发生率。结果普通组VAP发生率47.1%,声门下组VAP发生率2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声门下滞留物引流可显著减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阐述近年来新生儿获得性声门下狭窄在病理改变、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其危险因素包括患儿胎龄、出生体质量等生理因素和所有造成声门下气道黏膜损伤的医源性物理因素,对接受气管内插管的新生儿在插管前后依据其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可防范新生儿获得性声门下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集束化护理失效模式现状。方法组建FMEA管理团队,探讨VAP集束化护理失效模式,调查分析各失效模式的发生频度(O)、不易探测度(D)、严重度(S)和风险优先指数(RPN)。结果 RPN评分125分的失效模式有6个:未执行落实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未规范监测气囊压力、未监测胃部残留容量、未严格执行手卫生、未刷牙法口腔护理、未间歇镇静与脱管评估;O值和D值最高的模式均为未执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S值最高的模式为未严格执行手卫生;主管护师测算的床头未抬高30~45°、未间歇镇静与脱管评估、未预防深静脉血栓、未严格执行手卫生的RPN值显著高于护士和护师(均P0.05)。结论 FMEA有助于找到亟需改善的VAP集束化护理失效模式,中级职称护士对预防VAP集束化护理失效模式的认知显著高于初级职称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显微支撑喉镜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的价值及临床效果.方法 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早期声门型喉癌78例,根据国际抗癌联盟喉癌TNM分期标准,其中T1s13例,T1a37例,T1b 28例;均采用显微支撑喉镜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治疗,完全切除肿瘤.术后定期随访,复查喉镜,观察患者喉内创面愈合进度和肿瘤复发情况,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78例均能一次切除肿瘤,声门区结构和喉功能保全良好.术中无大出血,术后无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5个月~6年,肿瘤复发4例,其余74例无复发,呼吸、吞咽均正常,发声功能良好.结论 显微支撑喉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早期声门型喉癌,能完整切除肿瘤,保留喉的正常结构和生理功能,手术安全可靠,复发率低,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声门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濮阳市人民医院2015-01—2019-01间收治的72例早期声门癌患者,采用PSM法进行两组间1∶1匹配,各36例。常规组行支撑喉镜下常规手术,等离子组行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比较2组术前、术后3个月嗓音声学(振幅微扰、基频微扰)、并发症和黏膜恢复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等离子组并发症发生率、振幅微扰、基频微扰低于常规组,黏膜光滑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撑喉镜下低温射频等离子手术治疗早期声门癌患者,可促进患者嗓音及黏膜恢复,并发症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全身麻醉需气管插管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明视经口气管插管术.传统理论认为弯型喉镜片刺激较轻,但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感到传统的显露声门方法不易窥清声门,对根据声门大小选择合适管径的气管导管置入不利,从而采用改良明视经口气管插管法.本文比较两法窥视声门的清晰程度和心血管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构建基于SMOTE算法的声门型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预警模型,为临床预防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提供参考。方法收集596例接受肿瘤根治手术的声门型喉癌患者临床资料,利用单因素比较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采用SMOTE算法对影响因素的原始数据集进行重建,得到基于SMOTE算法的声门型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预警模型。结果术后共38例(6.38%)患者发生下呼吸道感染。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BMI值、吸烟史、糖尿病、肺部疾病、手术类型、术后吸痰、术中出血量、术后拔管时间和使用人工鼻是声门型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均P<0.01)。原始预测模型和基于SMOTE算法的预警模型比较,真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预测值、F值、ROC曲线下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基于SMOTE算法构建的预警模型优于原始预测模型,能准确预警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可基于预测结果采取针对性措施预防喉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