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治疗经验,探讨临床最佳诊断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8例PAES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和随访结果,总结诊断和治疗经验。结果8例PAES病人均应用CT血管成像术(CTA)检查得到早期诊断,并经手术病理确诊。均行肌肉分离术和(或)自体静脉移植动脉重建术治疗,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术后随访效果均良好。结论CTA检查是明确PAES诊断的较好方法。手术是治疗PAES的有效方法。病人的症状、腘动脉狭窄程度以及血栓形成等因素是决定手术治疗方案的要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11例(14条患肢)PAES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其中男性9例,女性2例;年龄15~56岁,中位年龄22岁.双侧PAES 3例.首诊症状8例为间歇性跛行,3例为静息痛,出现症状至首次就诊时间为3周~10年.14条肢体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为PAES.Delaney's Ⅱ型或Ⅲ型11条肢体,Ⅴ型1条肢体,Ⅰ型2条肢体.手术方法包括单纯行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行腘动脉松解、血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术8条肢体,行置管溶栓、腘动脉松解术2条肢体,直接行股-腘(膝下)动脉自体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2条肢体.结果 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随访1~36个月,中位随访13个月,1例患者术后6个月复发,再次溶栓成功后行腘动脉松解术.一期通畅率92.9%(13/14),累计通畅率100%,救肢率100%.12条腘动脉闭塞肢体术后中立位踝肱指数较术前升高(1.11±0.10比0.62±0.14,P<0.01).结论 多层螺旋CT对PAES的诊断和分型具有重要意义.PAES诊断明确后应尽快手术治疗.根据腘动脉闭塞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腘动脉压迫综合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动脉压迫综合征 (poplitealarteryentrapmentsyn drome ,PAES)是一种罕见的血管外科疾病 ,是因动脉与其周围的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关系异常导致动脉受压而引起下肢缺血症状群。一、历史和现状“动脉压迫综合征”这一术语由Love和Whelan[1] 于196 5年首次提出。早在 195 9年 ,荷兰人Hamming和Vink[2 ]报道了本病的首例外科治疗。随后关于PAES病例及治疗方案的研究陆续被个例报道。PAES作为青少年下肢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相关的文献报道极少 ,可能多数病例未能得到正确诊断 ,我们近两年即已遇见 3例 ,因此对…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协和医院2006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26例PAES患者(共34条肢体)。病变的肢体中,有4条仅仅为肌肉组织压迫造成,无器质性狭窄,1条肢体在狭窄后出现动脉瘤,余均表现为腘动脉管壁增厚或腔内血栓形成。2条肢体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19条肢体行静脉补片或人工补片成形联合异常肌束切除术,4条肢体行单纯的腘动脉手术松解,另外4条肢体先行插管溶栓术,再行腘动脉松解,5条肢体行病变血管切除、自体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结果补片成形术组动脉1年通畅率94.7%;单纯腘动脉松解组1年通畅率75%;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肢体(2条)术后通畅率100%;插管溶栓术肢体(4条)术后通畅率50%;腘动脉松解联合大隐静脉间位移植术(5条)1年通畅率80%。结论 PAES是血管外科诊疗的一大难点。多种术式中,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联合补片成形术的中长期疗效显著;如病程短、探查腘动脉通畅,单纯肌束切除解压能达到治疗目的;如病变节段过长,仅仅解除腘动脉压迫及内膜剥脱创伤大、效果不显著,行大隐静脉原位转流术和间位移植术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3例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AES)的临床资料,总结PAES影像学诊断与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23例(26条下肢)PAES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5~64岁,平均(31.2±14.4)岁。患者术前施行了超声多普勒,CTA或MR检查,并对25条患肢施行了相应的手术治疗,监测手术前后患肢踝肱指数(ABI)变化。20条患肢施行了腘动脉周围异常组织松解术,其中9条因动脉闭塞同时施行了大隐静脉旁路移植术,7条患肢因动脉内膜增厚实行腘动脉内膜切除加动脉成形术;5条肢体行自体大隐静脉移植术。结果:22例患者随访6月~6年,平均(30.09±17.92)个月,25条手术肢体间歇性跛行症状治愈,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44±0.09上升至术后的0.92±0.10(P<0.01)。1例患者因肺动脉栓塞术后1 d死亡。结论:PAES是慢性下肢动脉缺血的一个病因,影像学诊断是确诊本病的重要手段,早期积极外科干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yndrome,PAES)的诊断和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09年收治的10例(13条患肢)腘动脉陷迫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病程20 d至2年,平均(5±7)个月.9例以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为始发症状,经数字减影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m,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m,MRA)检查或者术中确诊,10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结果 患者发病年龄17~41岁,平均(25±7)岁.间歇性跛行是主要临床症状(9例,12条肢体),手术方式:肌切除、腘动脉松解术1例,股动脉切开取栓、腘动脉病变段球囊扩张术1例,肌切除、腘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大隐静脉补片成型术2例,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或旁路移植术6例,人工血管间置或旁路移植术3例.所有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5±27)个月(2个月至7年),患者无术中和术后长期并发症,临床症状无复发.结论 PAES是一种少见疾病,腘动脉松解、血管旁路或者血管重建等手术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动脉“围困”(entrapment)综合征(PAES)少见,且易误诊,此综合征首于Anderson于1879年命名,在小腿跛行病人中仅占1%。65%以跛行为唯一症状,小腿麻木占14%,静息痛和营养改变占11%,剧烈运动后可出现痉挛,有些仅有特异的腿、足疼痛和麻木。多见于男性,可能与肌肉发达有关。从胚胎学上讲,PAES是由于动脉异常发育所致,深动脉在发育过程中应闭塞,否则动脉位于腓肠肌内侧头的内侧甚或在其深层。在某些情况有一片腓肠肌、纤维带或肌直接压迫动脉。有的PAES与胚胎发育畸形无关,纯由腓肠肌等肥厚所致。在严重病例,临床检查提示动脉…  相似文献   

8.
腘动脉陷迫综合征(Popliteal artery entrapment svndrome,PAES)是指胭动脉与其周围肌肉或肌腱、纤维组织束的位置先天性关系异常所导致胭动脉受压而引起的下肢缺血症状群.临床虽为少见,但在青少年,特别是男性青少年下肢缺血的鉴别诊断中不容忽视.本文总结PAES的诊断与治疗要点,以求提高对该征的认识,避免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 (CTA)判断肺癌侵犯中央肺血管的准确性。方法 对 33例病变在肺门区、术前诊断为肺癌的病人进行CTA检查 ,采用 5分制分析患侧中央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盲法在术中解剖这些肺血管 ,以手术结果为标准 ,对比增强横断面CT和CTA图像判断肿瘤侵犯肺血管的准确性。结果  (1)CTA判断血管与肿瘤关系的正确率高于横断面CT(P <0 .0 0 0 1)。 (2 )CTA预测血管不能处理和不能行标准肺叶切除术的准确率高于横断面CT。结论 CTA可用于术前判断肺癌与中央肺动静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血管集束征对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周围型小肺癌和22例肺良性结节行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并按血管走行方向做多平面重建(MPR),重点观察血管集束征的CT表现,最后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血管集束征在周围型小肺癌的出现率为88.5%(46/52),肺良性结节出现率为18.2%(4/22),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差异性(P<0.001)。结论多层螺旋CT高分辨薄层扫描结合(MPR)能较好地显示血管与肿瘤的关系,血管集束征是周围型小肺癌的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