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4 639例剖宫产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与围产儿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1日~2003年12月31日期间剖宫产的4639例孕妇及同期围产儿死亡28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在此期间平均剖宫产率25.01%,围产儿平均死亡率15.32‰。结果:提高剖宫产率并不一定能降低围产儿死亡率,自1998年起剖宫产率明显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并未相应下降。结论:围产儿死亡率的降低不依赖于剖宫产率的升高,只有加强孕期及产程监测,正确估价高危妊娠,做好围产期保健,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正确选择手术时机,才能控制剖宫产率,降低围产儿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合理分娩方式,以降低再次剖宫产率。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1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根据妊娠是否合并胎盘附着位置异常、子宫切口愈合不良、重度子痫前期等各种高危因素,分为高危组和低危组,高危组孕妇均行再次剖宫产术,低危组孕妇分为再次剖宫产组和经阴道分娩组,对低危组孕妇再次分娩方式、妊娠结局、住院费用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180例孕妇中高危组42例,低危组138例,低危组中再次剖宫产105例(76.1%),经阴道分娩33例(23.9%);经阴道分娩组产妇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优于再次剖宫产组(P0.05);经阴道分娩组产褥病率为3.0%,低于剖宫产组(P0.05);两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与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应行仔细检查,低危孕妇可合理选择阴道试产,降低再次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3.
剖宫产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及母婴安全相关因素。方法:根据病史统计资料综合分析,对1999年10月至2001年3月分娩的15627例住院产妇的足月分娩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娩方式中,自然分娩率50%,剖宫产率47.6%。1999年10月至2001年自然分娩率呈下降趋势,剖宫产占难产分娩的比例逐年增高。剖宫产对降低围产儿死亡率有积极作用.但对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降低没有作用,两对远期效果有不良作用。结论:要降低剖宫产率及母婴安全,必需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提高孕期健康教育质量和产前检查质量,及早筛选高危孕妇,及早处理,确保母要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硬膜外镇痛分娩对降低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抽签法将我院妇产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3例单胎足月妊娠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32例,实施硬膜外镇痛分娩)和对照组(31例,未实施镇痛分娩),对比分析两组产妇器械助产指征、剖宫产指征发生率以及分娩方式等情况。结果:实验组产妇器械助产指征(包括脐带绕颈、胎儿窘迫、第二产程长等)发生率6.25%、剖宫产指征(宫内感染、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等)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16.13%、22.58%,两组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器械助产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产妇剖宫产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5.48%),两组产妇剖宫产率组间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分娩可有效帮助产妇缓解产痛,降低产妇剖宫产率,可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剖宫产率呈不断上升趋势,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如何降低剖宫产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是目前产科医务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我院1998年1月~2 0 0 2年12月行剖宫产术的12 0 6例病例的临床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1998年1月~2 0 0 2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共4 334例,年龄2 3~35岁。其中剖宫产12 0 6例,剖宫产率为2 7.83%。方法:将剖宫产手术指征分为6类:①难产包括头盆不称、宫缩乏力、巨大胎儿等;②胎儿宫内窘迫;③臂足位;④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包括内科、妇科合并症妊高征、前置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剖宫产指征的运用变化情况,寻找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的1 815例剖宫产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54.33%,明显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目标。剖宫产指征居前5位依次为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头盆不称、瘢痕子宫、中重度子痫前期。结论严格掌握第一剖宫产指征,加强孕期保健和宣传工作,提倡自然分娩,减少社会因素的剖宫产,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临产后转剖宫产的原因,寻求降低剖宫产的空间及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346例有规律宫缩进入产房的产妇,最终放弃阴道分娩,选择剖宫产,并对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014年1月~12月总剖宫产率为59.2%。进入产程选择剖宫产占总剖宫产的15.3%。剖宫产原因主要为:活跃期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胎头俯曲不良等占16.8%;疤痕子宫、巨大儿各占8.7%;胎儿窘迫占7.2%;骨盆异常、羊水过少各占4.9%;双胎占4%;臀位占2.9%。剖宫产指征较为确切的153例;指征把握不严161例,其中32例孕周足月,无合并症、并发症,仅仅怕痛、紧张,或考虑胎儿安全因素选择剖宫产,即非医学指征占剖宫产数的9.2%。经产妇63例,其中除了30例疤痕子宫外,25例指征不明确,5例无医学指征。结论剖宫产的指征是多方面的,为有效降低剖宫产率,必须有严格的评估流程、监督机制、绩效考核;降低剖宫产率,不仅是产科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考验其道德水准的杠杆;做好孕期营养宣教,控制胎儿体重;加强自然分娩的宣教力度,提高助产技术、镇痛分娩均是降低剖宫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用于高危妊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高危妊娠孕妇,其中60例采用远程胎儿监护进行无负荷试验(NST)监测作为研究组,余60例同期进行常规监护(胎动计数和定期到医院进行NST监测),分别统计两组NST、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预后和剖宫产情况。结果:研究组孕期监护次数为1837次,明显高于对照组816次(P<0.05),而远程监护费用每次均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发生率分别为18.3%和13.3%,低于对照组的30.8%和30.3%,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NST异常者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42.9%,NST正常者新生儿预后不良发生率为18.8%,差异有显著性(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剖宫产率分别为41.7%和36.7%,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应用远程胎儿监护网络进行高危妊娠的监测,可减少早产和新生儿窒息发生,而对剖宫产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杨林  何玉玫 《临床医学》2012,32(6):77-78
目的探讨剖宫产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东莞市石龙博爱医院剖宫产1800例发生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 2年平均剖宫产率为26.65%,术后近期并发症为164例,发生率为9.12%,产后出血为388例,发生率为21.56%,术后子宫切口血肿3例,发生率为0.17%,膀胱裂伤2例,胎儿损伤2例,腹壁切口愈合不良4例,新生儿湿肺5例。结论剖宫产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要努力降低剖宫产率,提倡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大出血1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曙红 《临床医学》2008,28(2):75-76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出血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我院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剖宫产术中大出血的153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院剖宫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4.3%,与阴道分娩后出血发生率4.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出血量上剖宫产明显多于正常产.在严重产后出血中,也占较大比例(79.2%),为我院产后大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产后出血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孕期体质量管理与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在初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分娩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对照组仅给予产科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孕期体质量管理与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的分娩方式、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自然分娩率为85%,高于对照组62.5%的自然分娩率;研究组的剖宫产率为15%,低于对照组37.5%的剖宫产率;研究组的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产妇中应用孕期体质量管理与助产士连续护理模式可以减少产妇对剖宫产的选择,预防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剖宫产率目标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因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2月2120例住院产妇列为观察组,2009年3月~2010年2月1583例住院产妇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顺位因素以及两组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46.42%,社会因素占7.42%;对照组剖宫产率为64.94%,社会因素占58.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剖宫产率目标控制,位于剖宫产指征顺位第一位的社会因素下降为倒数第二位;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剖宫产率目标,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3.
产后出血1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寻求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5年产后出血15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产后出血发生率为5.53%,平均剖宫产率为56.9%,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6.29%;顺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0%;手术助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8.5%(P<0.05)。宫缩乏力因素占剖宫产产后出血的59.5%,占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33.8%(P<0.05)。结论:产后出血与分娩方式有关,宫缩乏力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孕期健康教育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孕期健康教育干预在产妇分娩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住院分娩且自愿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186例产妇作为干预组,未接受孕期健康教育的186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并对两组分娩方式、产时配合、难产、产后出血、产程时间、新生儿1 minApgar评分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在剖宫产、产时配合不佳、难产、产后出血、产程时间(≥10h)、1 min Apgar评分(≥8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孕期健康教育前后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期健康教育可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倪笑玲 《临床医学》1998,18(9):28-29
由于围产期监护技术的普及和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产科医师的安全心理,我国近年来剖宫产率不断上升,越来越引起产科同道们的关注,1990年就曾有报道剖宫产率高达50%,近年来还有更高的报道。如何在保证母儿安全的前提下降低剖宫产率成为目前产科讨论的焦点,本文就我院1996年216例剖宫产产例进行分析,就胎儿宫内窘迫的诊断和处理对剖宫产率的影响进行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发生率:1996年我院共有足月妊娠(孕周≥37周,新生儿体重>2500g)剖宫产产例216例,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1):2030-2031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3月在我院进行定期产检,建立产检档案,并在我院分娩的孕足月、单活胎初产妇260例,分为2组,其中对孕期体重加以控制的为干预组122例,未干预的为对照组138例,记录两组产科并发症发生情况、剖宫产率及胎儿出生体重、阿氏评分、巨大儿发生率。干预组孕妇体重控制合理,孕期体重增加少,发生妊娠期糖尿病及子痫前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剖宫产降低,巨大儿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但两组胎儿阿氏评分无明显差异。对孕期体重合理控制,有利于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妊娠期合并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6月,我们分析632例孕妇及家属自主选择剖宫产的原因,以探讨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共行剖宫产1036例,胎龄37~42周。而孕妇及家属自主选择剖宫产632例(61%),其中选择吉日吉时271例(42.88%),惧怕产痛212例(33.54%),担心试产失败再行剖宫产5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孕期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治策略及预防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人民医院产科2008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例孕期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结果:6年间我院共收治孕产妇14 330例,孕期子宫破裂8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破裂6例,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腹腔镜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后妊娠子宫破裂1例;完全性子宫破裂2例,不完全性子宫破裂6例;行次全子宫切除术2例;死胎2例。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妊娠是子宫破裂的最常见病因,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瘤剔除术、穿透性胎盘植入致子宫破裂少见但并发症严重。重视静息性子宫破裂的发生,早期鉴别诊断利于及时救治。通过降低初次剖宫产率、加强高危妊娠监护、提高手术技巧、减少宫腔操作,以减少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引发剖宫产的相关影响因素,以此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对策。方法:于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剖宫产产妇78例,对78例产妇的基本资料、剖宫产指征与相关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与导致剖宫产因素有效结合,得出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解决对策。结果:78例产妇剖宫产指征包括胎儿窘迫、羊水太少、其他方面、臀先露、骨盆狭窄、瘢痕子宫、妊娠并发症、社会因素、高龄+珍贵儿,分别有17例、12例、10例、8例、8例、8例、6例、6例、3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1.79%、15.38%、12.82%、10.26%、10.26%、10.26%、7.69%、7.69%、3.85%;6例社会因素导致剖宫产均由人为思想造成,主要社会因素类别有害怕疼痛、担心分娩过程、影响性生活、影响身材,分别有2例、2例、1例、1例,所占比例33.33%、33.33%、16.67%、16.67%。结论:导致剖宫产率升高的因素有胎儿窘迫、羊水太少等,临床针对剖宫产影响因素,需于产前与产时加强健康宣教,医护人员对剖宫产指征充分掌握,加强对产妇的心理干预、饮食干预以及运动干预,医院定期组织培训,使医护人员自身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从而使剖宫产率尽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胎儿中心监护系统在产时的临床应用。方法将2009年2月~2010年1月1960例孕妇作为实验组,产时进行连续胎心监护,包括胎心率、宫缩曲线、宫口开大程度、先露下降情况以及羊水变化等,并与对照组2008年2月~2009年1月1820例孕妇未进行产时连续胎心监护比较。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剖宫产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胎儿中心监护系统进行产时连续胎心监护,能及时发现胎儿宫内窘迫,有效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