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N-乙酰-L-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NAC)对慢性间歇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大鼠的血压变化及其内皮功能变化,探讨CIH引起高血压的机制。方法:30只健康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IH组(缺氧55 s,复氧 55 s)及NAC干预CIH组(缺氧55 s,复氧55 s,NAC 300 mg·kg-1·d-1,灌胃)。尾套法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胸主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NOS)和内皮素1(endothelin-1, ET-1)mRNA的表达情况。使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胸主动脉eNOS表达。胸主动脉及血清ET-1水平均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分别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外周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使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胸主动脉组织匀浆中超氧阴离子(O-·2)含量。结果:CIH组大鼠尾动脉收缩压较对照组升高(P<0.01),NAC干预CIH组大鼠的尾动脉收缩压较CIH组显著降低(P<0.05)。CIH组胸主动脉中eNOS mRNA和蛋白水平以及血清NO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NAC干预组两者表达明显高于CIH组(P<0.05);CIH 组胸主动脉ET-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而NAC治疗使表达减低(P<0.05)。CIH组血清MDA和ET-1水平以及胸主动脉匀浆O-·2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NAC干预组这些指标水平均低于CIH组(均P<0.05);CIH组血清SOD活性低于对照组(P<0.01),而NAC治疗组SOD活性增加(P<0.05)。结论: NAC通过减少自由氧的产生,保护主动脉组织内皮功能,从而缓解血压升高,推测氧化应激参与CIH致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间歇缺氧(IH)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48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IH组、VD组和VD+IH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模型,4周后,IH组、VD+IH组给予IH处理4周;通过生物化学法检测海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的含量,TUNEL法检测海马神经元凋亡,RT-PCR检测bcl-2和bax mRNA,Y形迷宫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IH组海马MDA含量增多而SOD活性降低;VD组bcl-2和bax mRNA表达增加;IH组和VD组均出现明显的CA1区神经元凋亡和迷宫测试中大鼠电击次数的增加(P<0.05)。VD+IH组与其它3组相比,海马MDA增多及SOD减少更为明显,bcl-2/bax mRNA比值显著降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凋亡比例(32.83%±6.13%)高于IH组(9.91%±3.17%)、VD组(15.28%±3.71%)和对照组(2.03%±1.42%),迷宫测试中大鼠电击次数增加(P<0.05)。结论: IH通过加重大鼠海马氧化应激损伤,促进VD大鼠海马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加重了海马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和VD大鼠的认知损害。这可能是慢性脑缺血病人伴随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后,认知损害加剧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氧自由基/JNK信号通路在慢性间歇性低氧大鼠神经损伤中的作用。 方法  1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n=40)、轻度间歇低氧组(n=40)、中度间歇低氧组(n=40)、重度间歇低氧组(n=40)。对照组暴露于空气中,间歇低氧组分别暴露于不同低氧条件下(100 ml/L、75 ml/L和50 ml/L,暴露时间每天8 h,持续时间2、4、6、8周),电镜观察海马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大脑组织丙二醛(MDA)水平;免疫印迹和免疫组化法检海马区磷酸化JNK和c-fos蛋白表达水平,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凋亡细胞。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随低氧时间的延长,三组间歇性低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结构损伤;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表达增多,TUNEL阳性细胞增多(P< 0.05);上述变化在重度间歇性低氧组最为显著(P<0.05);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中MDA水平、磷酸化 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6周达高峰,两组比较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重度间歇性低氧组MDA水平、磷酸化JNK及c-fos和TUNEL阳性细胞8周达高峰,与轻中度间歇性低氧组比较,差异显著。 结论 慢性间歇性低氧后氧自由基激活的JNK信号通路,通过调控c-fos表达介导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β-细辛醚对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原代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MTT法检测缺糖缺氧再灌注诱导的原代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细胞活力,用分光光度法检测caspase-3的活性,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JNK和Bcl-2的蛋白表达,RT-PCR检测Bcl-2和caspase-3 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组细胞活力明显下降,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p-JNK蛋白表达和caspases-3 mRNA表达显著升高,Bcl-2蛋白表达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组比较,不同剂量β-细辛醚预处理组抑制了这些指标的改变(均P<0.05)。结论:β-细辛醚通过抑制JNK介导的线粒体通路抑制缺糖缺氧再灌注诱导的原代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能否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起拮抗作用,并探讨p53基因在其中的作用。 方法: 复制全脑缺血再灌注及缺血预处理模型,利用HE染色,流式细胞仪,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神经元凋亡百分率及p53基因表达。 结果:缺血预处理(IPC)组的神经元存活数目[(217±9)/0.72 mm2]明显高于单纯缺血再灌注(IR)组[(29±5)/0.72 mm2],P<0.01;IPC组的凋亡百分率(2.07%±0.21%)显著低于IR组(4.26%±0.08%), P<0.01; IPC组p53基因表达显著弱于IR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可通过抑制p53基因表达,从而抑制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对缺血神经元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研究慢性缺氧对大鼠延髓呼吸中枢的损伤作用,并探讨其损伤作用是否与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有关。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空气对照组和慢性缺氧组。采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慢性缺氧对延髓呼吸中枢神经元的损伤;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延髓丙二醛(MDA)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观察慢性缺氧对延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采用RT-PCR方法,检测延髓Bax mRNA和Bcl-2mRNA的表达,观察慢性缺氧对延髓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与空气对照组相比,在慢性缺氧组大鼠延髓,pre-BtC、Amb、NTS、FN、12N等呼吸相关核团尼氏染色光密度值均降低(P<0.05);MDA含量增加(P<0.05),SOD活力无显著变化(P>0.05);Bcl-2mRNA水平降低(P<0.05),Bax mRNA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慢性缺氧对呼吸中枢有严重损伤,这种损伤可能与其增强氧化应激和促进细胞凋亡等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胰岛素对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 SMCs )凋亡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 酶解法分离培养SD大鼠结肠SMCs,α-actin免疫鉴定,将大鼠结肠SMCs分为正常组,胰岛素组,胰岛素 +PD98059( ERK抑制剂)组,MTT法检测SMCs增殖,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检测SMCs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ERK、p-P38MAPK、P38MAPK和p-JNK、JNK表达。结果 胰岛素组较正常组细胞明显增殖,凋亡率降低,p-ERK表达增强,p-ERK/ERK 比值升高( 110.36 ± 9.5 vs 50.92 ± 6.01 ) ( P < 0.01 );p-P38MAPK、P38MAPK、p-JNK、JNK表达无差异。PD98059组较正常组细胞增殖明显下降,凋亡率升高,p-ERK表达减弱,p-ERK/ERK比值降低( 15.69 ± 2.11 vs 50.92±6.01 ) ( P < 0.01 )。结论 胰岛素可能通过激活结肠SMCs的MAPK通路中的ERK途径,促进细胞增殖,抑制凋亡,可能与P38MAPK途径和JNK途径无关。  相似文献   

8.
慢性间歇性缺氧对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IGF-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慢性间歇性缺氧对SD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CA1区IGF-1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16只SD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unhandled control group,UC)和慢性间歇性缺氧组(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 group,CIH),UC组正常饲养,CIH组每日间歇缺氧7小时,建立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8周结束实验,所有大鼠在实验结束后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其学习和记忆能力,并利用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测定大鼠海马CA1区IGF-1蛋白的表达。结果:①Morris水迷宫学习成绩(定位航行实验):第5天训练结束时,CIH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长于UC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Morris水迷宫记忆成绩:CIH组的穿越平台次数(1.38±0.92)次较UC组显著减少[(3.75±1.04),P<0.01];CIH组在跨越目标象限时间占整个游泳的时间百分率(20.52±3.41)也较UC组显著减少[(39.89±5.63),P<0.01];③CIH组大鼠海马CA1区IGF-1蛋白的表达较UC组减少(P<0.05);④大鼠海马CA1区IGF-1表达和认知功能损害程度呈负相关(r=0.867,P<0.01)。结论:①慢性间歇性缺氧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下降;②慢性间歇性缺氧可导致大鼠海马CA1区IGF-1的表达减少;③IGF-1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大鼠认知功能损害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黄芪注射液对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c-Jun氨基末端激酶3(JNK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取原代培养8 d的大鼠海马神经元,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黄芪注射液原液对照组、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和黄芪注射液组。其中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黄芪注射液组及黄芪注射液原液对照组进行缺糖缺氧0.5 h再复氧复糖,并于复氧复糖后0 h、0.5 h、2 h、6 h、24 h、72 h和120 h采用原位杂交和RT-PCR方法检测海马神经元JNK3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核膜完整,细胞突起明显,有少许细胞胞浆黄染;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胞核体积增大、突起回缩,大量细胞胞浆黄染,胞核内有黄色颗粒,海马JNK3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在各个时点均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黄芪注射液原液对照组神经元形态变化和海马JNK3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均与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相一致(P>0.05);黄芪注射液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有轻微核皱缩,可见部分神经元胞浆黄染,除120 h时点之外,海马JNK mRNA阳性神经元数目在各个时点均比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明显减少(P<0.05)。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在0 h、0.5 h、2 h、6 h、24 h、72 h和120 h海马神经元JNK3 mRNA平均灰度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与缺氧缺糖/复氧复糖组相比,黄芪注射液原液对照组各时点JNK3 mRNA的平均灰度值无明显变化(P>0.05),而黄芪注射液组除120 h之外在各个时点JNK3mRNA的平均灰度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相关基因JNK3 mRNA表达,从而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病理生理特性的慢性间歇性缺氧(chronic intermittent hypoxia,CIH)动物模型,研究CIH对大鼠抑郁状态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设立空白对照组(CON),慢性间歇性缺氧模型组(CIH)和缺氧后复氧组(RH),每组SD大鼠8只。PET/CT脑部显像观察代谢水平,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强迫游泳实验评价抑郁状态,电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突触形态、数量,酶联免疫法(ELISA)测量海马区PSD-95、BDNF、5-HT、DA、NE含量。结果:与CON组相比,CIH组旷场实验中央活动路程比降低(P0.05),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P0.05),电镜下突触数量减少(P0.05),海马组织5-HT、NE、BDNF、PSD-95表达水平下降(P0.05,P0.01);RH组中央活动路程比降低(P0.05),海马组织5-HT、BDNF表达下降(P0.05)。与CIH组相比,RH组大鼠海马组织5-HT含量增高(P0.05)。结论:CIH可一定程度增加抑郁的发生风险,机制可能与海马区5-HT、BDNF表达水平降低和突触可塑性改变有关。纠正缺氧可部分改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EP)对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保护作用。 方法:制作小鼠盲肠结扎穿孔模型,应用丙酮酸乙酯林格氏液(REPS)与乳酸钠林格氏液(RLS)对小鼠进行液体复苏,检测肝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和肝功能改变。 结果:脓毒症小鼠抗氧化能力低于假手术组,P<0.01。应用REPS复苏显著提高肝组织抗氧化能力,REPS组肝组织丙二醛浓度低于RLS组[(48.18±5.98)μmol·g-1 protein vs (78.34±11.16)μmol·g-1 protein],超氧化物歧化酶[(5.19±1.41)103U/g protein vs (3.20±1.08)103U/g protein]和总抗氧化能力[(7.02±1.79)103U/g protein vs (4.77±1.35)103U/g protein]高于RLS组, P<0.01;REPS组小鼠丙氨酸转氨酶低于RLS组,[(210.06±23.36)U vs (458.86±51.55)U],P<0.01。 结论:丙酮酸乙酯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效应,提高脓毒症小鼠肝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γ粒子钯-103[103Pd]核素支架对损伤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探讨核素支架防治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用雄性新西兰兔50只,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及核素支架组,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3、7、14、28及56 d取材,进行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细胞凋亡(TUNEL)及原位杂交(bcl-2 mRNA及bax mRNA)的观察。结果: ①光镜下发现,核素支架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术后第56 d最显著(P<0.01);②免疫组化显示,术后3-28 d核素支架组PCNA表达均低于普通支架组,7 d为表达高峰,16.35%±0.79% vs 24.36%±0.55%(P<0.01)。③ TUNEL法检测发现术后3-28 d,核素支架组的平滑肌细胞凋亡较普通支架组更明显,术后第7 d达峰值,14.72%±0.53% vs 12.42%±1.13%(P<0.01)。④ PCNA阳性率与TUNEL法测得的细胞凋亡阳性率比率PCNA/apoptosis(P〖KG*6〗∶〖KG-*2〗A)显示,核素支架组 P〖KG*6〗∶〖KG-*2〗A 的值在术后3-28 d均显著小于普通支架组(P<0.05)。⑤原位杂交测定凋亡相关基因bcl-2 mRNA及bax mRNA表达并计算其比值显示,普通支架组术后第3、14、28 d均大于对照组(P<0.01),核素支架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3-28 d,核素支架组的比值均小于普通支架组(P<0.05)。结论: γ粒子核素支架通过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促进凋亡,使增殖与凋亡的比率降低,从而减轻再狭窄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汤諹  李树清 《解剖学报》2016,47(5):591-598
观察树鼩脑缺血海马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磷酸化改变对CA1区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缺血后适应(PC)抑制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光化学诱导法诱导树鼩脑缺血并建立缺血PC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TACS原位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数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Akt(pS473)和Akt(pT308)表达的空间分布,用ELISA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Akt(pS473)和Akt(pT308)磷酸化水平;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其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变。 结果 脑缺血后神经元皱缩,核消失以缺血24h为著。脑缺血后4 h、24 h及72 h皮层及海马CA1区神经元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1),海马CA1区神经元Akt (pS473) 和Akt (pT308)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以脑缺血4 h的改变最明显,分别为(152.3±3.5) units/mg、(130.8±2.6) units/mg和(149.5±4.7)units/mg和 (42.35±2.49) units/mg、(19.23±1.41) units/mg和(23.38±1.32) units/mg (P<0.01)。缺血PC组神经元损伤明显减轻,皮层及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且与海马神经元Akt (pT308)活化水平呈平行改变(P<0.05)。结论 树鼩脑缺血海马CA1区细胞凋亡与Akt(pS473) 和Akt (pT308)过磷酸化的信号机制有关,缺血PC抑制海马神经元Akt(pS473) 和Akt(pT308)双磷酸化可能具有抗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丙酮酸乙酯(ethyl pyruvate, EP)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165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n=43)、HIBD模型组(n=61)和HIBD+EP处理组(n=61),造模前30 min腹腔注射EP(50 mg/kg)1次,此后每天1次,3 d后测定脑组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脑组织含水量,TUNEL法检测脑组织凋亡细胞数;14 d后检测缺血侧和非缺血侧脑重量以判别脑萎缩程度。结果:HIBD+EP组脑组织SOD活性为(125.78±18.35)×103 U/(g protein),较HIBD模型组[(97.84±15.50)×103 U/(g protein)]明显增强(P<0.05);MDA含量为(4.42±1.04) μmol/(g protein),较HIBD模型组[(6.02±0.89) μmol/(g protein)]明显降低(P<0.05)。此外,HIBD模型组缺血侧(左侧)的脑组织含水量高于非缺血侧(右侧)(P<0.05),EP治疗后两侧的脑组织含水量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EP减轻了缺血侧的脑水肿。同时HIBD+EP组缺血侧脑皮质和海马每个视野的凋亡细胞数目分别为96.63±10.08和41.91±9.96,较模型组(111.54±1.64和51.73±1.77)明显减少,但仍多于假手术组(P<0.05)。HIBD+EP组左脑萎缩程度为(13.25±5.19)%,较HIBD模型组[(20.32±5.10)%]明显减轻(P<0.05)。结论:EP具有抗氧化功能,能减轻脑水肿,减少脑细胞凋亡,减轻脑萎缩,对HIBD新生大鼠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微卡对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及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30只豚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哮喘组及微卡组,每组10只。微卡组每只豚鼠在OVA致敏前10 d肌注22.5 μg微卡。应用TUNEL法检测肺组织嗜酸粒细胞的凋亡,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Bcl-2蛋白的表达。 结果: 微卡组豚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指数(23.78±5.42)%显著高于哮喘组(4.56±0.68)%(P<0.01);肺组织Bcl-2蛋白平均积分吸光度值(1 556.3±492.4)显著低于哮喘组(2 321.9±751.2)(P<0.05)。 结论: 微卡能诱导哮喘豚鼠肺组织嗜酸粒细胞凋亡,可能与其抑制Bcl-2蛋白在哮喘豚鼠肺组织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丹酚酸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和脑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探讨丹酚酸B(SalB)对缺血小鼠脑能量代谢的影响,研究其对脑水肿的作用。方法:将NIH小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组、SalB治疗组和尼莫地平(Nim)治疗组,测定缺血30 min时脑组织能荷(EC)、磷酸肌酸(PCr)、ATP酶活性、兴奋性氨基酸(EAA)含量以及脑含水量。结果:SalB治疗组EC(0.520±0.034)和PCr[(98.344±13.24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593±0.013)×103 U/g]和Ca2+-ATPase[(0.484±0.053)×103 U/g]的活性明显高于缺血组EC(0.465±0.037)、PCr[(81.614±9.919)μmol/g]的含量、Na+-K+-ATPase[(0.244±0.065)×103 U/g]和Ca2+-ATPase[(0.321±0.086)×103 U/g] 的活性,2者相比显著差异(P<0.01);而SalB治疗组Glu[(0.405±0.110)μmol/g]和Asp[(0.141±0.02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38.1±0.1)%] 则明显低于缺血组Glu[(0.550±0.140)μmol/g]、Asp[(0.287±0.050)μmol/g]的含量和脑含水量[(44.1±0.1)%],2者比较亦有显著差异(P<0.05,P<0.01)。结论:增强脑组织能量代谢和ATP酶活性,并降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可能是SalB减轻小鼠缺血性脑水肿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A型肉毒毒素(BTA)局部注射于猫下食管括约肌(LES),通过LES测压、局部乙酰胆碱(Ach)含量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测定以及光镜、透射电镜观察,研究BTA对LES的作用机制,为临床BTA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胃镜下对BTA组(10只猫)LES分4点注射BTA,对照组(10只猫)注射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周测定LES的压力。处死猫后取LES,测定LES中Ach的含量和AchE活性;将LES作超薄切片,按Karnovsky-Roots法做AchE染色,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AchE阳性神经末梢和Ach囊泡的超微结构。结果:(1)BTA组LES压力(9.93±1.06) mmHg显著低于对照组(28.17±3.55) mmHg,P<0.01。(2)BTA组LES Ach含量(75.48±4.67) mg/g组织和AchE活性(38.20±2.17) 103 U/g组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93.03±4.65) mg/g组织、(69.88±6.73) 103 U/g组织,均P<0.01。(3)在光镜下发现,运动终板色泽变淡,数目减少;在电镜下发现,神经末梢内含Ach的囊泡明显减少,末梢内AchE阳性反应物也明显减少。结论:猫LES局部注射BTA后,可引起LES压力明显下降,其机制可能为BTA破坏局部胆碱能神经末梢运动终板中的囊泡,导致局部Ach含量和AchE活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建立压力负荷型和容量负荷型心脏肥大大鼠模型,比较各种评价大鼠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方法。 方法: 采用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造瘘法和主动脉缩窄法分别复制容量负荷型和压力负荷型心脏肥大大鼠模型,应用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检测、心脏称量以及组织切片等多种方法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 结果: 手术组模型心脏重量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动静脉瘘手术组1周时左心室内径及容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0.67±0.03)cm vs (0.60±0.20)cm, (0.69±0.10)mL vs (0.50±0.04)mL,P<0.01],相对室壁厚度 (RWT) 在手术组明显小于假手术组(0.46±0.05 vs 0.55±0.05,P<0.01);主动脉缩窄手术组1周时室间隔厚度及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大于假手术组[(0.20±0.03) cm vs (0.16±0.02)cm,P<0.01; (0.20±0.03)cm vs (0.16±0.02)cm,P<0.01],RWT明显大于假手术组(0.71±0.17 vs (0.56±0.12,P<0.05), +dp/dtmax明显增加(4 886±1 304 vs 3 674±325,P<0.05)。 2周时上述参数变化更为显著。 结论: 腹主动脉-下腔静脉造瘘和主动脉缩窄方法成功复制了容量负荷型和压力负荷型大鼠心脏肥大模型,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血流动力学检测可较全面地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其中RWT是两种模型都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影响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控制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高血压的机制,研究阿托伐他汀对SHR血浆内皮素-1(ET-1)和主动脉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以及对SHR的主动脉平滑肌细胞(ASMC)凋亡和P27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选用8周龄SHR 12只,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ATV组, n=6)和SHR组(n=6),并以同周龄WKY(n=6)作为对照。ATV组给以阿托伐他汀(50 mg·kg-1·d-1)灌胃。10周后观察3组大鼠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含量变化,血浆ET-1和主动脉NOS活性的改变,以及TUNEL法检测ASMC凋亡率,测定动脉ASMC P27蛋白表达。 结果: 阿托伐他汀给药10周后,ATV组动脉收缩压显著低于SHR组[(134.17±3.60)mmHg vs (173.33±3.78)mmHg, P<0.01];ATV组血清TC和TG浓度均显著低于SHR组(P<0.01, P<0.01)。同时,阿托伐他汀显著降低SHR血浆ET-1水平[(130.04±40.07)ng/L vs (196.74±59.69)ng/L,P<0.05]和增加SHR主动脉NOS活性[(0.189±0.040)kU/g protein vs (0.124±0.057)kU/g protein,P<0.01];ATV组ASMC凋亡率显著高于SHR组(16.94%±3.08% vs 9.01%±2.36%, P<0.01);ATV组ASMC 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WKY大鼠(33.02%±5.01% vs 24.25%±4.41%, P<0.05),而SHR组该指标明显低于WKY大鼠(16.08%±7.09% vs 24.25%±4.41%, 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控制SHR血压增高,其机制可能与降低SHR的血浆ET-1水平和增高主动脉NOS活性,以及增高ASMC凋亡率和P27蛋白表达阳性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