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潜伏期的对侧抑制效应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通过观察对侧抑制效应中畸变产物耳发射(distortion productotoacousticemissions,DPOAE)各指标的改变,探讨耳蜗生理机制及传出神经的调节机能。方法 12只健康杂色豚鼠分A、B2组,在对侧耳无声刺激及给予70dB SPL宽带噪声条件下,分别使用不同的原始纯音强度组合测定在f2=2、4、6kHz时测试耳DPOAE之幅值及潜伏期。次日,A组动物背侧径路开放右耳听泡,圆窗膜给予60mmol/L卡因酸1μL,作用3h后拭去。给药后6h测试右耳无声刺激和给予70dB SPL宽带噪声刺激下,左耳的DPOAE幅值、潜伏期等指标。结果 ①用药前,A组对侧耳给声时以等强度原始音诱发的测试耳DPOAE各频率幅值与给声前基本无变化,而潜伏期显著延长;②用药前,B组对侧耳给声以差强度原始音(L2=L1-10dB)诱发的测试耳DPOAE在2、4kHz的幅值与给声前相比有显著减小,潜伏期也显著延长;③A组用药后,对侧耳给声对测试耳DPOAE幅值和潜伏期均无显著影响。结论 潜伏期亦是对侧抑制研究中的敏感指标。对侧抑制效应在调制耳蜗转导机制中发挥负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2.
Wistar大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长期稳定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Wistar大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长期稳定性。方法:对12只(21耳)健康、无耳疾病Wistar大鼠,分别于产后2、4、8、16周时测试F2为553、783、1105、1560、2211、3125、4416、6250、837Hz各点DPOAE(2f1-f2,f2/f1=1.2,L1=L2=70dB SPL)幅值。结果:除2周龄Wistar大鼠在F2为553、783、1105Hz三点DPOAE幅值较其后各周低,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外,其他各周龄在各频率点DPOAE幅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4-16周龄Wistar大鼠DPOAE幅值在各频率点相对稳定,DPOAE可作为4-16周龄Wistar大鼠听力跟踪实验的指标,以此判断相应时期内耳蜗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对噪声性聋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测试对噪声性聋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115名军人(204耳)进行DPOAE幅值测试,采用两个等强度L1=L2=70dB SPL的纯音信号f1、f2=1.2。测试1、2、4kHz和6kHz DPOAE幅值,根据DPOAE幅值是否大于或小于标准值,判断听力正常与否。并同纯音听阈进行对照。结果 1、2、4和6kHz各频率的敏感度分别是70%、67%、85%和73%;特异度分别是71%、66%、84%和75%。结论 DPOAE幅值测试用于诊断噪声性聋,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单一的DPOAE幅值测试,不能诊断噪声性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Wistar大鼠脑震荡模型双耳DPOAE及ABR改变的特点。方法40只健康、无耳疾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正常)、B(撞击后30分钟内)、C(撞击后1小时)、D(撞击后1天)四组,分别于(F1*F2)1/2=0.5、0.7、1、1.4、2、3、4、6、8kHz共9个频率点进行DPOAE(f2/f1=1.2,L1=65dB SPL,L2=55dB SPL)幅值测试,同时进行ABR阈值检测。结果频率为2kHz时A组和B、C、D三组间DPOAE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C、D三组间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后三组ABR阈值与正常组ABR阈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撞击后三组间ABR阈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四组动物左右耳ABR和DPOAE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震荡对耳蜗外毛细胞有一定的影响和损害,可导致DPOAE幅值改变并对听神经通路可能有一定的损害,但其机制还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听神经病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特征,探讨该类听力学检测方法在听神经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本科确诊为听神经病的患者37例,比较分析其听性脑干反应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检测结果,探索其诊断意义。结果本组患者中,3例5耳(双耳病变2例,单耳病变1例)可引出V波,阈值70~90dB SPL,其余患耳ABR各波均未引出(刺激声强〉100dB SPL)。无论纯音听阈损失程度轻重如何,所有患者的DPOAE均全部引出。在各个频率点上,DPOAE的DP—gram幅值左、右耳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0)。结论听神经病的主要病变部位可能位于听神经传入通路,或伴有脑干内侧橄榄耳蜗系统的传出神经通路病变。  相似文献   

6.
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后健侧耳DPOAE幅值增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通过给单侧聋耳配戴助听器后对健侧耳影响的客观观察,探讨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的必要性。方法:对27例单侧耳聋对侧耳听阈正常的患者进行患耳配戴助听器前后的耳声发射检测。首诊分别行纯音听阈和健耳DPOAE检测,根据患侧听力损失程度分中、重度两组,之后为其配戴及调试助听器,并在一个月、三个月及六个月后再行耳声发射检测。对照组13例单侧耳聋发病时对侧耳听力正常,首诊行双耳纯音听阈测试和对侧耳耳声发射检测,但未配 戴助听器。结果:中度耳聋组19耳健侧DPOAE幅值较低,仅有4耳尚在正常范围的低值内,另外15耳低于正常范围。为其配戴助听器后行耳声发射的动态观察,发现DPOAE幅值较配戴助听器前明显提高,其中三个月后幅值提高最明显。六个月后的平均幅值为8.4dB SPL/500Hz、11.2dB SPL/1kHz、10.4dB SPL/2kHz,t检验与配戴助听器前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DPOAE I/O示非线性机制较好,重度聋组8耳DPOAE幅值低于正常范围,配戴助听器后5耳DPOAE幅值提高较小,t检验与配戴助听器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另外3耳未见明显改善。对照组13例分别在首次就诊及半年后行纯音听力测试及耳声发射检查,原健耳纯音听阈逐渐升高,为33-55dB HL,未引出DPOAE及DPOAE I/O函数曲线。结论:单侧耳聋配戴助听器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听力损失的对侧耳听阈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单侧耳聋久之如不及时进行 康复干预,必将导致健侧耳功能失代偿而使该耳听阈升高。  相似文献   

7.
脑震荡前后大鼠听力及耳蜗形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脑震荡前后Wistar大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s,ABR)阈值及耳蜗形态的变化.方法 4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撞击前组,撞击后30分钟组,撞击后1小时组以及撞击后1天组,各组1 0只.选用0.5、0.7、1、1.4、2、3、4、6及8 kHz共9个频率点进行DPOAE(f 2/f1=1.2,L1=65 dBSPL,L2=55dBSPL)幅值测试,同时进行ABR阈值检测.并进行耳蜗毛细胞及周围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 撞击前测得的ABR反应阈值分别与撞击后30分钟、撞击后1小时及撞击后1天比较,反应阈值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DPOAE测试显示,撞击前分别与撞击后30分钟、1小时和1天比较,在2kHz时其幅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即撞击后出现DPOAE幅值下降.这一结果与形态学结果相吻合.结论 撞击后DPOAE幅值在频率2 kHz时下降,ABR反应阈值和DPOAE检测幅值的改变说明脑震荡对耳蜗外毛细胞有一定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Hidden Hearing Loss,HHL)动物模型并从功能学方面进行评价。方法 90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100dB(A)组、105 dB(A)组、110dB(A)组,不同噪声强度组再随机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暴露后1天组(1d PE)、暴露后1周组(1w PE)、暴露后2周组(2w PE)、暴露后1月组(1m PE)。对照组不给予噪声刺激,各实验组给予相应强度的军用直升机噪声刺激2h,在相应的时间点运用听性脑干反应(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ABR)、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进行测试。结果10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DPOAE幅值降低后可恢复至暴露前水平;105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暂时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110dB SPL噪声暴露后,豚鼠ABR阈值表现为永久性阈移,Ⅰ波波幅降低后未能恢复至暴露前水平,高频区的DPOAE幅值降低。结论 105 dB SPL某型军用直升机噪声暴露后可使豚鼠出现暂时性听阈偏移,ABRⅠ波波幅降低,从功能学角度考虑,可作为军事航空噪声性隐匿性听力损失模型的理想刺激参数。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听力正常人的瞬态耳声发射基本特征,了解不同刺激强度对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和频谱的影响,以作为与听力异常的人群进行对照的标准.利用地—88耳动态分析仪对听力正常的25耳进行测试,分别记录用70、76、82 dB SPL三种刺激声刺激时的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和频谱,三种刺激声强度下,瞬态耳声发射的平均振幅分别为5.97、9.22、12.76 dB SPL,增长率分别为54.4%、39.4O,频谱的频率分布于0.4~6kHz范围内,以4kHz以下为主,其峰值位于1025、1513Hz处,以 P_95为指标,在刺激声强度低于82 dB SPL时,瞬态耳声发射的频谱中各频率点的强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由于听力正常人的频谱具有相对不连续性的高频下降趋势,与正常人纯音听阈并不完全对应,故不能单纯根据瞬态耳声发射的频谱对纯音听阈进行评估,而要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10.
目的计算0-6岁儿童在相对安静房间(本底噪声≤45dBA)测听的最小听觉反应值.探讨在非标准测听室进行儿童听力筛查不同年龄组的筛查阳性标准。方法采用行为测听和耳声发射相结合的方法测听。结果在安静房间,测试前被试者对耳声发射均通过的前提下,其测听结果为:1.2.4kHz最小听觉反应值0-3个月≤85 dB SPL;4-6个月≤60dB SPL.7-12月≤55dB SPL;1岁组.2岁组均为55dB SPL;3岁组≤40dB HL ;4岁组、5岁组、6岁组均≤35d BHL。结论根据0-6岁儿童在安静房间测听的最小听觉反应值,可以确定大规模听力筛查不同年龄组儿童的听力筛查阳性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非靶刺激声诱发的听觉事件相关电位(auditory event -related potential , AERP)P300波潜伏期和幅值,探讨相同频率刺激声条件下诱导典型P300波形所需的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声强度。方法对20例健康青年志愿者,均采用相同的短纯音靶刺激声(1 kHz ,60 dB nHL)和三种不同强度(50、65、70dBnHL,1kHz)的非靶刺激声(短纯音)进行3次AERP测试,比较其P300的潜伏期和幅值。结果每例受试者均能诱发出P300,70、65、50dBnH L非靶刺激声强度下,P300潜伏期分别为316.25±21.16、320.83±22.64、318.44±25.82m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幅值分别为5.02±2.04、7.42±2.58、3.54±2.23μV,65dBnHL所诱发的P300幅值显著大于70和50 dB n H L所诱发的幅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70和50 dB n H L所诱发的P300幅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改变非靶刺激声强度对P300波潜伏期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改变幅值;相同频率刺激声条件下,靶刺激和非靶刺激声强度分别为60 dBnHL和65dBnHL时能诱发出典型的P300波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高血脂对豚鼠耳蜗形态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高血脂模型,检测其畸变产物耳声发射,观察光镜及电镜下耳蜗形态学改变。结果高血脂组豚鼠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各频率反应幅值均较正常组低;光镜下Corti器变形,基底膜结构破坏;电镜下外毛细胞排列紊乱,线粒体、内质网结构破坏。结论高血脂可造成豚鼠耳蜗外毛细胞线粒体和内质网损伤,导致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下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中等强度白噪声暴露对幼年豚鼠听觉中枢及听觉行为的影响,为研究噪声的隐匿性危害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0只3周龄豚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实验组进行每日12小时85 dB SPL白噪声暴露,连续4周,于暴露结束当日和暴露结束后2周进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反应(ABR)、噪声间隙听性脑干反应(GIN-ABR)和听觉惊跳反射(ASR)测试;对照组在安静环境下饲养至7周龄进行上述测试,比较两组结果。结果 暴露结束当日,实验组在16 kHz的DPOAE幅值显著降低(P<0.01),暴露结束后2周恢复。暴露结束当日,实验组12 kHz(P<0.05)、16 kHz(P<0.01)的ABR阈值显著升高,暴露结束后2周恢复;未发生阈移的6 kHz(P<0.05)、8 kHz(P<0.01)波Ⅳ幅值显著降低,且2周后未恢复(P<0.05)。暴露结束后2周,实验组4 ms间隙的GIN-ABR波Ⅳ幅值仍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100 dB SPL刺激声的ASR幅值有减小趋势。结论 85 dB SPL白噪声暴露...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扩展高频听阈及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幅值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对老年性听力损失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扩展高频测听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100例常频听力正常者(20~70岁,分5个年龄段)进行听力测试。结果在扩展高频测听中,随测试频率增高,各年龄段听阈逐渐增加,不同测试频率随年龄增加听阈增高,听阈检出率逐渐下降,经SPSS软件分析,在9~11.2kHz,41岁以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41岁及以上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12.5~16kHz,20~30岁组与其他各组均有显著差异,51~60岁组与61~70岁组无显著差异。在DPOAE测试中,各频率随年龄增长DPOAE幅值下降,尤其在高频区,不同年龄段DPOAE幅值有显著差异。结论扩展高频测听与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幅值可以作为对老年性听力损失早期诊断的依据,均可以用于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早产儿畸变产物耳声发射 (DPOAE)的幅值、信噪比、本底噪声等基本特性。方法 :应用DP2 0 0 0型耳声发射仪对 31例早产儿 (5 9耳 )和 19例足月新生儿 (35耳 )在出生后 3d~ 1周内行DPOAE检测。结果 :早产儿DPOAE反应幅值曲线有一峰点 (f2 =15 87Hz)和一谷点 (f2 =4 0 0 0Hz) ,早产儿各频率反应幅值均低于足月新生儿相应频率 (P <0 .0 5 ) ;早产儿DPOAE信噪比SNR于f2 =4 0 0 0Hz处最高 ,f2 =10 0 0Hz处最低 ,4 0 0 0Hz、3175Hz及 15 87Hz、12 6 0Hz、10 0 0Hz处SNR均低于足月儿相应水平 (P <0 .0 5 ) ;早产儿DPOAE本底噪声在低频段 (f2 =12 6 0Hz、10 0 0Hz)显著高于其他频率 ,4 0 0 0Hz处噪声水平最低 (P <0 .0 1) ,3175Hz、2 5 2 0Hz及 2 0 0 0Hz处早产儿组噪声水平均低于足月儿组 (P <0 .0 5 )。结论 :早产儿DPOAE反应幅值、信噪比及本底噪声与足月儿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该差异与耳蜗外毛细胞发育过程相关 ,还可能与中耳及外耳的发育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类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病例的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s,CMs)特征,探索CMs起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ANSD 33例(49耳),2~75月龄,平均(19±17)月龄,中位数16月龄,依据CM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中耳分析仪/颞骨CT检测结果分为3个组,中耳正常且DPOAE引出组26耳,中耳正常且DPOAE未引出组16耳,中耳异常组7耳。结果 当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nHL时,有DPOAE组CMs幅值(0.45±0.12)μV,无DPOAE组CMs幅值为(0.37±0.08)μV,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08);而中耳异常组全部记录到CMs,且其幅值与DPOAE未引出的中耳正常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在ANSD中部分病例外毛细胞功能会发生损害,表现为OAEs消失、CMs持续存在。而这种情况下的CMs单纯来自于内毛细胞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来自于部分受损外毛细胞与部分或全部内毛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类听神经病(auditory neuropathy spectrum disorder,ANSD)病例的耳蜗微音电位(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s,CMs)特征,探索CMs起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ANSD 33例(49耳),2~75月龄,平均(19±17)月龄,中位数16月龄,依据CM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DPOAE)和中耳分析仪/颞骨CT检测结果分为3个组,中耳正常且DPOAE引出组26耳,中耳正常且DPOAE未引出组16耳,中耳异常组7耳。结果当刺激声强度为100 dB nHL时,有DPOAE组CMs幅值(0.45±0.12)μV,无DPOAE组CMs幅值为(0.37±0.08)μV,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8);而中耳异常组全部记录到CMs,且其幅值与DPOAE未引出的中耳正常组无明显差别。结论在ANSD中部分病例外毛细胞功能会发生损害,表现为OAEs消失、CMs持续存在。而这种情况下的CMs单纯来自于内毛细胞的可能性较小,更可能来自于部分受损外毛细胞与部分或全部内毛细胞。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及其对侧抑制效应在早期发现噪声性听力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8名噪声接触工人和40名耳科正常人,进行纯音听阈、声导抗及有、无对侧刺激声(60dB SPL白噪声)时DPOAE的幅值及相位反应进行测定。结果在对侧无刺激声时,实验组相应频率平均反应幅值较对照组降低(P<0.05),其相位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侧有声刺激时,对照组各频率幅值降低(P<0.05),相位反应延长,实验组DPOAE幅值降低不明显,相位反应在1、2kHz表现延长(P<0.05),在4、6kHz则表现缩短(P<0.05)。结论在检测噪声引起的耳蜗损伤时,DPOAE反应幅值较纯音测听更敏感;在对侧抑制效应中,DPOAE的潜伏期也是早期发现噪声性听损伤的有用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畸变产物微音电位(DPCM)是否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ROAE)引发,将豚鼠的DPOAE和DPCM同时叠加,发现在较高强度的声刺激下(f_0=1006 Hz,f_0=2011 Hz,f_0=4033 Hz),DPCM叠加结果与DPOAE各峰有一一对应的关系,CM的2f_1-f_2峰相对值(与f_1峰比值)比DPOAE的2f_1-f_2要小得多.较低声强声刺激时(f_0=1006 Hz<50 dB,f_0=2011 Hz<60 dB,f_0=4033 Hz<60 dB)只有DROAE而无DPCM与之对应,提示DROAE不可能由DPCM诱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足月新生儿自发性耳声发射(spontaneous otoacoustic emission,SOAE)的特性。方法采用丹麦尔听美公司Capella全功能耳声发射仪,对147例(236耳)通过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筛查的足月新生儿进行SOAE测试,分析SOAE的检出率、反应幅值、反应峰值以及频率分布特性。结果 1147例236耳中,SOAE总检出率为56.77%(134/236),其中女婴检出率69.23%(90/130)明显高于男婴(41.51%,44/106)(P<0.05),右耳检出率(64.17%,77/120)明显高于左耳(49.14%,57/116)(P<0.05)。2SOAE平均幅值为11.78±8.36dB SPL,其中男婴11.73±8.25dB SPL,女婴11.81±8.43dB SPL;左耳11.97±8.56dB SPL,右耳11.65±8.22dB SPL;无性别和耳间差异(P>0.05)。3SOAE频率集中分布于3 212~3 718 Hz,其中男婴2 930~3 409Hz,女婴3 353~3 863Hz;左耳3 212~3 718Hz,右耳3 151~3 638Hz;男婴的频率分布低于女婴(P<0.01)。4SOAE反应峰值均数为3.70±2.75个/耳,其中男婴3.86±2.87个/耳,女婴3.62±2.70个/耳;左耳3.70±3.02个/耳,右耳3.70±2.55个/耳;无性别和耳间差异(P>0.05)。结论足月新生儿SOAE检出率女婴高于男婴,右耳高于左耳,频率分布趋于高频,反应呈现多峰的特点,并且检出率及频率分布特性在女婴中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