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护理干预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维央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3):3307-330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干预效果. 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 500例.按手术日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护理干预组,其中对照组744例,护理干预组7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产科围手术期护理方法,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的传统护理基础上予以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 d内肺栓塞、DVT、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 结果 术后护理10 d内护理干预组产妇DVT、下肢肿胀及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2.22、9.04,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护理临床效果。方法 1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下肢按摩结合功能锻炼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穴位敷贴及中药泡脚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肢疼痛、肤温、肤色、肿胀改变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正确的中医护理可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产生,在临床中应注重运用。  相似文献   

3.
王颖 《首都医药》2014,(2):49-50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3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58例和实验组16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性护理,而实验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加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10天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术后10天内,实验组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发生肺栓塞1例,实验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效降低妇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的孕足月产妇18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剖宫产术后常规传统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干预组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产妇术后10 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护理干预组产妇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8.25、5.40,均P<0.01).对照组发生肺栓塞2例,护理干预组未发生肺栓塞.两组产妇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结论 采用术后体位和下肢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对其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骨科手术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护理干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情况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情况。结果实验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缓解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骨科手术患者实施系统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血栓,具有良好的临床缓解效果与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张蓟 《中国实用医药》2013,(28):215-216
目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来本院就诊的3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3例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193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有针对作用的护理干预,观察术后10日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3例(1.55%)、下肢肿胀5例(2.59%)。对照组深静脉血栓10例(5.18%)、下肢肿胀13例(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栓塞0例(0.00%),对照组肺栓塞1例(0.5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应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骨盆骨折及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80例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患者均实施手术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骨折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因素方面的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护理干预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住院时间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罗云英  朱珍萍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8):2866-2867
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干预预防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疗效.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5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10 d内两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 康复护理组入院后10 d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5.75、4.64,均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7,P>0.05).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结论 康复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8):161-164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对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65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对照组行骨科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深静脉血栓围术期预防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3.03%)显著低于对照组(18.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其他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13.51%)显著低于对照组(27.0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67%)高于对照组(78.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肢功能优良率(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78.3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骨折手术围术期积极采取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并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预防下肢骨折手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应用综合护理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下肢骨折患者共8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应用综合护理,将两组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下肢肿麻、肺栓塞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在出现深静脉血栓、下肢肿麻、肺栓塞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预防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出现深静脉血栓中应用综合护理具有显著的效果,出现深静脉血栓、下肢肿麻、肺栓塞对概率更低,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在临床护理护理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高危患者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72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下肢血运状况不良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下肢肿胀疼痛率与 DVT 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妇科术后 DVT 高危患者实施预防性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栓发生率,利于术后机体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江伟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48-214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入院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周内两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入院后2周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5.30和5.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0.39,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剖官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0例剖官产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深静脉血栓预防和护理干预。结果两组患者中均未出现肺栓塞病例,其中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3.0%,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为14.0%,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剖官产术后患者实施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有助于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9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常规基础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给予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情况。结果 (1)观察组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22%、对护理满意度95.56%及住院时间(13.36±2.25)d等方面情况均好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1.11%、对护理满意度82.22%及住院时间(19.12±2.97)d,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观察组患者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2.8±1.01)℃和下肢周径增长率(3.02±1.07)%均好于对照组的术后1周下肢皮温变化情况(34.9±1.21)℃和下肢周径增长率(5.36±1.38)%,以P<0.05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具有非常好临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对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6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6.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术期预防性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妇科盆腔手术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与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干预护理等方法对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进行预防,并观察预防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0例孕产妇资料进行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孕产妇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应用术后下肢活动与体位活动相结合的护理干预方式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疼痛度等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护理干预的方式极大预防了剖宫产术后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7.
傅瑛  黄焕玲 《中国医药科学》2014,(5):120-121,13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改善患者临床预后。方法将76例颅脑术后昏迷患者按不同护理方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Routine care,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给予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措施,比较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分别为2.63%(1/38)比15.79%(6/38),5.26%(2/38)比21.05%(8/38),0(0/38)比2.63%(1/38),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下肢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护理干预能够降低颅脑术后昏迷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下肢肿胀发生率,改善临床预后,减轻患者痛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 6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骨科下肢手术的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实施下肢骨折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护理过程中注意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记录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在围手术期1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3.3%);对照组围手术期出现6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0.0%),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14.7±3.6)d、(18.6±3.1)d;观察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对护理满意度的评定结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干预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其分析。方法将目前我院收治的50例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DVT)随机分配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25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均采取普通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其中,观察组在抗凝治疗的同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包括运动护理、饮食护理、配备弹力袜、情绪护理等。对照组给予一般性常规护理,包括卧床休息、观测血液、呼吸频率等。观察两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肢体肿胀情况,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观察两组患者疼痛情况;记录患者活动时间;最后观察其是否发生并发症状。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抗凝治疗的同时,接受综合性护理,则患者肢体肿胀情况与健侧下肢相比明显减轻,且其减缓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并发症人数少于对照组。结论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采取综合性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各方面症状均得到缓解,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一般性常规护理。因此,综合性护理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效果显著,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科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96例骨科手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依照单双号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患者为4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试验组实施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干预,观察和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异。结果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住院时间则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与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相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科手术患者通过护理干预有利于预防和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