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硫酸镁与电复律终止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 VT)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硫酸镁与电复律终止Tdp VT患者21例次的临床资料.结果 TdpVT发作时应用硫酸镁终止者5例次,成功3例,成功率60.00%;电复律16例次,成功15例次,成功率93.75%.结论 硫酸镁与电复律终止TdpVT发作均安全有效,电复律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2.
罗勇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106-106
目的探讨心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特征与诊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0例心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抢救,所有患者均安装了心脏起搏器,2年后随访,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结论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这一疾病病情非常险急,心率减慢是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重要原因,安装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率减慢引起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郭玲  叶君明  李晓梅 《江西医药》2013,48(6):520-521
目的探讨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及终止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收治的18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转。结果18例患者均后获救。结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应积极地补钾、补镁。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发作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特点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6年来因缓慢性心律失常而安置埋藏式起搏器的137例患者中伴有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7例。结果 137例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7例发作TdP(5.11%),共12阵次,伴发TdP的患者发作前均有室性早搏,其中6例QT间期延长;7例患者采用起搏器治疗,起搏频率〈80次/分不能有效抑制TdP发作,频率80-90次/分起搏加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抑制TdP发作。结论 起搏器加β-受体阻滞剂治疗能缩短QT间期和抑制室性早搏,对间隙依赖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起到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恶性心律失常的诊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8例室性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的诊断要点和治疗方法。结果室性恶性心律失常68例,其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32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18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0例,室颤8例。运用电复律抢救联合胺碘酮治疗,65例患者抢救成功,3例患者死亡。救治成功率为95.59%。结论室性恶性心律失常病情危急,发展迅速,要提升临床诊断技术,及时准确做出诊断,并采取合理的抢救的措施,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因使用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对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常规急救方案包括稳定循环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予以硫酸镁和钾盐,必要时予以电除颤;试验组在常规急救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特殊护理措施如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电解质、防止坠床、维持有效呼吸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后的血钾、心电图QT间期及治疗后3d内平均发作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血钾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QT间期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d后的血钾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T间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对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措施,可在早期达到治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是临床上一种较为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疾病,主要以室性心动过速为发病特征,是介于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室颤)之间的特殊心律失常。本病常反复发作,病情恶性程度较高且变化快,易使患者昏厥,甚至因室颤而致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正确认识、及早发现本病并进行有效的急救治疗,对改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有文献报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的原发疾病、发作诱因、心电图表现、治疗情况等。20例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均伴不同程度低钾血症,所有患者均给予补钾、补镁治疗,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化复律除颤器(CRTD),5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安装了心脏永久起搏器。结果治疗后 QTc[(452.00±20.00)ms]明显小于治疗前[(540.00±39.00)ms],血清钾水平[(4.70±0.18)mmol/L]高于治疗前[(2.99±0.2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获得性长QT间期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多发生在电解质紊乱、应用延长QT间期药物、伴器质性心脏病及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病情凶险,补钾、补镁、安装心脏起搏器治疗有效。避免发生低钾血症可减少其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伊布利特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效果、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3年3月本科室治疗的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10min一次性静脉注射伊布利特1mg,观察转复率、转复时间、严重不良反应。结果 伊布利特对阵发性房颤转复成功55例,成功率80.8%,平均转复时间26.7min,最快转律时间为3min,最长转律时间138min。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生1例非持续性单型性室速,4h内自行消失。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发生持续性单型性室速、阿斯综合征1例,电复律终止;发生非持续性单型性室速1例,4h内自行终止。未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未发生严重心动过缓、加重、低血压,无死亡病例。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患者,使用伊布利特转律快速、有效、安全;合并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急救完备的情况下,可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10.
1例81岁女性患者因肺部真菌感染静脉滴注氟康唑200 mg,1次/d.输注10 min后患者心电图显示频发室性早搏,随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及静脉滴注氯化钾,10 min后心电图显示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继而出现心室颤动.立即给予胸外按压和电除颤、并静脉给予利多卡因、硫酸镁及门冬氨酸钾镁等治疗.次日输注氟康唑注射液5 min后再次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停用氟康唑注射液,改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抗真菌治疗.此后未再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方法:心电图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47例,给予胺碘酮3~5mg/kg稀释后10min缓慢静脉注射。如果无效,再重复1~2次,总量不超过10mg/kg。如果血液动力学不稳定,立即给予电复律,如果血液动力学稳定或已转为窦性心律,继以1mg/min,6h静脉滴注。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以后改为口服胺碘酮。结果:成功复律39例,总有效率为82.9%;6例因不能转为窦性心律,后使用同步电击复律成功;1例因胺碘酮及电击复律均不成功,最后转为心室颤动死亡;1例发生尖端扭转性室速,给予异丙肾上腺素抢救成功。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回顾分析异搏定对单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36例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单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应用异搏定 ,36例病人中起源于左室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 15例 ,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 2 1例。结果 :异搏定终止单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总有效率为 83.3% ;其中终止源于左室的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 10 0 % ,终止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 71.4%。结论 :应用异搏定治疗单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 ,尤其适用于起源于左室的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应用食管心房调搏诊断和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意义。方法 对25例IVT患者用食管心房调搏诱发和终止心动过速,无效时结合药物,观察室速的诱发率、终止成功率及食管心电图特点,分析此方法诊断和终止室速的机制。结果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可诱发和终止IVT,诱发率90%(18/20),终止成功率69.5%(16/23),结合药物总成功率82.6%(19/23)。心动过速时食管心电图78.3%出现房室分离,21.7%呈1:1室房逆传。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可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诊断和治疗IVT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分析异搏定对单形性特发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经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确诊为单形性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应用异搏定、36例病人中起源于左室的特发性室心动过速病人15例,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21例,结果:异搏定终止单形笥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总有效率为83.3%,其中终止源于左室的室性心过速有效率为100%,终止源于右流出的室性心动过速有效率为71.4%,结论:应用异搏异治疗单形性物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效果良好,尤其适用于起于左室的室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药师全程参与1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过程,探讨临床药师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参与1例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药物治疗,探讨心血管专业临床药师在临床上可以发挥的作用,为临床药师如何提供药学监护和提高药物治疗疗效提供参考。结果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可以帮助医师用药更规范、合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结论本病例可以直接体现出临床药师在临床发挥的作用和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室性心动过速(VT)是严重危及病人生命的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VT是VT的一种特殊类型,它有一般VT不具备的特殊性,其治疗也有其独特性。若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导致严重脑损害而死亡。所谓尖端扭转,是指VT发作时,心电图QRS波的形态和振幅发生进行性地变化,好似QRS的尖端围绕等电线扭转。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ude depotes,TDP)在文献中曾有不同名称,如多形性VT伴QT延长,非典型性VT,异位性VT,多向性VT,VT—VF,心脏性芭蕾等。  相似文献   

17.
<正>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是一种伴尖端扭转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典型特征是QRS波群的波幅和波形围绕等电位线扭转,这种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特指先天性或获得性QT间期延长所致[1]。获得性TdP是指由药物、心脏疾病[心力衰竭、心肌缺血、心动过缓等]或者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的以可逆性QT间期延长伴TdP发作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常常表现为晕厥、搐搦或心源性猝死[2]。本文报  相似文献   

18.
张录兴  郑强荪  史俊忠  何勇 《天津医药》2004,32(11):719-719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发病突然,致病因素不同,其中多数并发心室颤动,病情危重,需要迅速判断室速的类型,查明原因,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由极短联律间期室早所致Tdp诱发的QT间期正常罕见发生,笔者报告2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调搏仪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3年8月入住本院并接受治疗的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184例,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女性患者66例,年龄区间为23~69岁,中位年龄为46岁。将两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92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调搏仪治疗方案。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患者数为69例,有效率为75.0%,满意度为84.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患者数为89例,有效率为96.7%,满意度为97.8%。结论调搏仪治疗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效果显著,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胺碘酮是广谱、安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使用广泛,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极其少见,现就1例胺碘酮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