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降压药对高血压病患者24小时平均脉压的影响。方法符合1999年中国高血压联盟颁布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诊断标准的高血压病1、2级患者300例,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服用氢氯噻嗪、阿替洛尔、卡托普利,服药前及服药后8周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检查。结果用药8周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较用药前均有明显下降,但氢氯噻嗪组脉压下降比其它组明显。结论氢氯噻嗪对高血压病人不但降低收缩压及舒张压,对其24小时平均脉压的降低也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和氢氯噻嗪联合治疗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通过动态血压监测选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66例,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和替米沙坦合用氢氯噻嗪组,治疗4周后行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及治疗后两组间比较日间和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差异;两组治疗后夜间血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替米沙坦联合氢氯噻嗪组夜间血压下降更为明显。结论两组治疗后均可以使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为杓型,替米沙坦合用氢氯噻嗪对夜间血压的降压作用更大,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新诊断或经2周洗脱期后基线平均舒张压为95~115mmHg,平均收缩压<180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6例。A组每天服用氯沙坦50mg和氢氯噻嗪12.5mg,B组每天服用卡托普利50mg和氢氯噻嗪25mg。用药后每周测血压,以基线值与第4周末血压的平均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治疗组第4周平均舒张压及平均收缩压降低无显著差异(P>0.10)。但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A组显著低于B组(8.4%对16.7%)。结论: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新诊断或经2周洗脱期后基线平均舒张压为95~115mmHg,平均收缩压<180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6例。A组每天服用氯沙坦50mg和氢氯噻嗪12.5mg,B组每天服用卡托普利50mg和氢氯噻嗪25mg。用药后每周测血压,以基线值与第4周末血压的平均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治疗组第4周平均舒张压及平均收缩压降低无显著差异(P>0.10)。但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A组显著低于B组(8.4%对16.7%)。结论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氢氯噻嗪、卡托普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2例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氢氯噻嗪联合卡托普利治疗,研究组给予氢氯噻嗪、卡托普利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随访12个月,观察血压、血脂改善情况及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均稳定下降,组间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患者血脂水平无明显改善(P>0.05)。随访12个月,研究组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9.8%)显著低于对照组(25.5%)(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给予降压调脂治疗,能明显改善血压和血脂水平,降低远期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小剂量氢氯噻嗪对不同盐敏感危险分层的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方法: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将患者分为3组:高风险组、中间风险组与低风险组。各组随机给予联合12.5mg氢氯噻嗪和不联合氢氯噻嗪的治疗方案,8周后复查动态血压,比较各组内及组间的降压效果。结果:与未联合氢氯噻嗪组相比,低风险组内血压与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中间风险组24h平均收缩压明显下降(P=0.01);高风险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下降(P0.05)。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组中,高风险组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血压下降幅度明显高于低风险组及中间风险组(P0.01)。结论:根据动态血压结果,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盐敏感性风险分层,对是否优先选择联合利尿剂的降压治疗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长期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观察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的降压疗效。方法23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氢氯噻嗪12.5mg,每日1次,每月发放一次药物并测量血压,观察1年。比较服药6周及1年的降压疗效及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1)观察结束时资料完整的观察对象为231例,治疗后6周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分别为(6.01±16.05)mmHg(1mmHg=0.133kPa)、(2.90±10.33)mmHg、(3.94±10.68)mmHg;治疗1年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下降值分别为(10.45±17.28)mmHg、(8.45±11.06)mmHg、(9.12±10.88)mmHg。1年时血压下降值高于6周时血压下降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时的降压达标率为20.3%,治疗1年时降压达标率为3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结束时未发现有症状的低钾血症,但血尿酸值明显增加,与基线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期服用小剂量氢氯噻嗪可有效降低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对电解质、糖、脂代谢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联合用药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早期肾脏保护效果。方法将120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照组采用依那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肾脏保护效果。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舒张压和收缩压下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24h、白昼及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尿素氮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效果较好,降压持久稳定,对患者的肾脏损害轻,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上皮钠通道在调节机体血压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其基因变异可影响血压的变化。本研究拟验证上皮钠通道基因变异与高血压、高血压人群服用氢氯噻嗪后的降压效果,及与氢氯噻嗪低血钾及高血糖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两组高血压病例对照人群(分别为1 642例及609例)检测上皮钠通道基因型。并对542例高血压患者给予2周的氢氯噻嗪单药降压治疗,测量基线血钾、血糖等生化指标。经过长期随访,共获得456例患者的随访资料,平均随访31个月,再次测量血钾、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SCNN1Ars2071244的G等位基因在两组高血压病例对照人群中均与高血压显著相关(OR:1.528,95%CI:1.138~2.051,P=0.005及OR:2.032,95%CI:1.292~3.194,P=0.002)。矫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在两组人群中相关性仍显著(OR:1.429,95%CI:1.042~1.960,P=0.027及OR:1.779,95%CI:1.098~2.884,P=0.019)。氢氯噻嗪服药两周后,携带rs2071244G等位基因的患者无论是收缩压还是舒张压均比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具有更显著的降压效果。携带rs2071244G等位基因的患者收缩压下降26.7 mm Hg,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收缩压下降20.1 mm Hg(P=0.026)。携带G等位基因的患者舒张压下降13.2 mm Hg,携带CC基因型的患者舒张压下降9.8 mm Hg(P=0.014)。在高血压人群中,服用氢氯噻嗪之前及服用后随访时,SCNN1Ars2071244不同基因型之间血钾及血糖水平、血钾及血糖变化幅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皮钠通道SCNN1A基因变异rs2071244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对氢氯噻嗪的降压效果更敏感,但与氢氯噻嗪对血钾、血糖的不良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按照时间治疗学原则,探讨不同时间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对新发1级、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的影响。方法对62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早氢氯噻嗪+早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早组)和早氢氯噻嗪+晚盐酸贝那普利组(早晚组),共治疗8周。服药前后进行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观察药物对血压水平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治疗后两组诊室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诊室SBP和DBP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血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 hSBP和24 hDB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早晚组患者的夜间SBP和DBP达标率明显高于早早组(P<0.01)。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早早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血压的比例为20%,早晚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40%(P<0.01)。结论对于新发1级和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氢氯噻嗪和盐酸贝那普利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晚上服用盐酸贝那普利可以较好地纠正夜间的高负荷血压,维持正常的昼夜变化节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贝那普利+氨氯地平(氨氯地平组)及贝那普利+氢氯噻嗪(氢氯噻嗪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和氢氯噻嗪组,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行动态血压检查,记录24h平均收缩压(24hSBP)及24h平均舒张压(24hDBP)、计算治疗后24h收缩压及舒张压平滑指数(SISBP和SIDSP)及谷峰比值(T/P值),比较2组病人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及其平滑指数、T/P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病人血压均得到有效控制,氨氯地平组SISBP及SIDBP明显高于氢氯噻嗪组(P〈0.01或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2组之间24hSBP及24hDBP及T/P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组较氢氯噻嗪组能更平稳地降低血压,并且明显提高血压的SI。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2例诊断或经2周洗脱期后基线平均舒张为95-115mmHg,平均收缩压<180mmHg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各36列。A组每天服用氯少坦50mg和氢氯噻嗪12.5mg,B组每天服用卡托普利50mg和氢氯噻嗪25mg。用药后每周测血压,以基线值与第4周末血压的平均变化作为疗效指标,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安全性评估。结果:两治疗组第4周平均舒张压及平均收缩压降低无显著差异(P>0.10)。但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A组显著低于B组(8.4%对16.7%)。结论:联合应用氯沙坦和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和氢氯噻嗪降压疗效相似,但前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次主要对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螺内酯组和卡托普利组,各50例。螺内酯组采用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治疗,卡托普利组采用氢氯噻嗪与卡托普利治疗,对其随访5年,观察其血压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情况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氯噻嗪与螺内酯或卡托普利长期联用,对高血压病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对血管内皮功能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选择1级、2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00例,分为氢氯噻嗪组46例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54例,2组患者每日晨起分别口服氢氯噻嗪25mg及厄贝沙坦氢氯噻嗪1片(每片含厄贝沙坦150mg,氢氯噻嗪12.5mg),连续6个月,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生化、hs-CRP、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等指标,以及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氢氯噻嗪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血钾明显减低,尿酸明显升高(P<0.01),vWF、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厄贝沙坦氢氯噻嗪组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hs-CRP、vWF明显减低(P<0.05,P<0.01),EDD明显提高(P<0.01)。结论厄贝沙坦氢氯噻嗪降压的同时可以改善受损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炎性因子。  相似文献   

15.
动态血压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氢氯噻嗪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的稳定降压作用。方法选取2005年1月~2007年12月本院心内科原发性高血压病门诊患者162例,每日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及氢氯噻嗪25mg,平均疗程8周,用药前及服药8周后复查动态血压,并行内生肌酐清除率、尿微量白蛋白、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之比、心脏B超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提示,与用药前比较,服药8周后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分别下降29mmHg(1mmHg=0.133kPa)和17mmHg,脉压差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血压昼夜波动更有规律(P〈0.05);与用药前比较,内生肌酐清除率和射血分数增加,尿微量白蛋白和心率变异性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氢氯噻嗪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稳定的降压作用和靶器官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氯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对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血压和血尿酸的影响。方法:入选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且口服氯沙坦100 mg/d4周以上血压未达标的患者55例,改为每日口服氯沙坦50 mg和氢氯噻嗪12.5 mg复方制剂,共12周。观察药物联合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和血尿酸水平的变化。结果:氯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后,患者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水平明显下降,分别为(148±11)mmHg对(133±14)mmHg和(91±8)mmHg对(84±9)mmHg(P<0.001),而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变化。结论:对于单用氯沙坦降压效果不显著的高血压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氯沙坦联用氢氯噻嗪可明显降低血压水平,且对血尿酸水平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以氢氯噻嗪为基础的降压治疗期间,血糖升高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9例,入选患者经安慰剂洗脱2周和氢氯噻嗪导人6周后随机给予氢氯噻嗪12.5 mg/d或(氢氯噻嗪12.5mg/d+螺内酯20mg/d)或(氢氯噻嗪12.5 mg/d+卡托普利25 mg两次/d)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与氯沙坦钾氢氯噻嗪联合应用对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137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69例与对照组68例。所有患者均给予低盐、低胆固醇膳食,参与研究前1周停止服用其他降压药物,并给予氯沙坦钾氢氯噻嗪进行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比较观察两组治疗的优良率、血压改变值、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优良率分别为91.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收缩压、舒张压下降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心悸2例,头晕4例,乏力1例,干咳1例;研究组出现心悸3例、头晕3例,乏力1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未受到影响,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可消失,不影响研究进程。结论氨氯地平与氯沙坦钾氢氯噻嗪联合用于老年难治性高血压患者,可有效控制血压,疗效明显,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达标率。方法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共入选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清洗1~2周后,给予初始剂量依伦平1片/d 治疗,治疗2周末,如未达标(目标血压:舒张压<85 mmHg)则增加厄贝沙坦150 mg 继续服用2周;在第4周末仍未达标则再增加氢氯噻嗪12.5 mg(即依伦平2片/d),治疗8周试验结束。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1)依伦平治疗1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分别降低14.2/9.0 mmHg(P<0.01);8周后,收缩压/舒张压分别降低27.9/15.8 mmHg(P<0.01)。2)在治疗的8周中服用依伦平1片/d 为84例(70.0%);服用依伦平1片+厄贝沙坦150 mg/d 为28例(23.3%);依伦平2片/d为8例(6.7%)。3)4例(3.0%)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国产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高血压患者接受厄贝沙坦/氢氯噻嗪复方制剂(商品名:依伦平)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达标率.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开放单一治疗试验设计方案.共入选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经药物清洗1~2周后,给予初始剂量依伦平1片/d治疗,治疗2周末,如未达标(目标血压:舒张压<85 mmHg)则增加厄贝沙坦150 mg继续服用2周;在第4周末仍未达标则再增加氢氯噻嗪12.5 mg(即依伦平2片/d),治疗8周试验结束.治疗前后监测血糖、血尿酸、肌酐、血脂和血钾.结果 1)依伦平治疗1周后,收缩压/舒张压与治疗前比较,分别降低14.2/9.O mmHg(P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