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胼胝体变性(MBD)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与诊断方法。方法:4例长期酗酒男性MBD患者,均经CT检查。结果:3例CT可见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1例CT表现为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对称性低密度病灶。结论:CT为诊断胼胝体变性的主要手段,以胼胝体膝部、压部对称性病灶为其主要异常表现。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性,36岁.因"右腰背部疼痛3 d"入院,当地县医院诊断为右肾重度积水.患者入院时尿急,恶心、非喷射状呕吐,为胃内宿食,无尿频、尿痛及肉眼血尿.体检:右肾区叩击痛(+).尿常规红细胞(+).B超检查:右肾上极巨大囊肿,大小约9.6 cm× 9.0 cm× 6.5 cm.IVP检查:右肾上盏上方见一造影剂旱不规则囊状物影,右肾上盏明显受压下移,左肾正常.CT扫描:右肾上极实质见囊样低密度影,囊壁上见明显强化结节影.MRI检查:右肾正常结构消失,  相似文献   

3.
肺隐球菌病的CT表现(附3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隐球菌病属于肺霉菌病一类,较少见[1]。但随着抗菌素、激素的广泛应用,有逐渐增多趋势。肺隐球菌病CT表现缺乏特征性[2],现将3例经CT引导下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肺隐球菌病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例1,男性,33岁。左胸痛不适半个月,深呼吸时加剧,无发热、咳嗽。行胸部平片检查诊断左胸膜肥厚。经消炎抗菌等治疗无效后行胸部CT检查。平扫见:左肺下叶外基底段靠近胸壁处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灶,大小约4.2×2.2cm,边缘毛糙,无小棘状突起,内密度不均,CT值35~65Hu,相应的胸膜增厚粘连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内可见二个小空泡征,CT诊断炎性病灶或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超声表现及CT特点.方法比较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超声及CT影像学特点.结果结节大小为2.1~5 cm.超声有6例表现为低回声,3例为等回声,有5例病灶内见星状强回声区,8例示结节血供较丰富,多普勒可测到病灶内低阻动脉频谱.CT示7例为低密度,2例为等密度,5例病灶中间见星状低密度,增强后在动脉早期有明显增强,延迟扫描12~17min变为等密度.结论 FNH的超声及CT表现均有一定特点,B超可作为普查,CT可作为进一步检查,两者结合可提高FNH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颅脑外伤的病例极多,但引起单纯性大脑半球梗塞的病例极为少见,现把具有典型单纯性大脑半球小面积梗塞病例的CT表现报告如下。例1、男,17岁,既往健康,无其它病史。1989—06—11被从二楼落下的小木棒击中头部,伤后意识清楚,自觉头痛并逐渐加剧。查体:无肢体运动障碍及感觉异常,无病理反射。X线头颅平片检查:无异常征象。血尿便及脑脊液检查,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因头痛逐渐加剧,所以在伤后24h做CT检查,行OM线不加角度横断面扫描,发现左顶后皮质处有典型扇形的低密度影像,尖端累及到髓质,病灶边缘清晰,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对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评价。方法22例原发性小肝癌(病灶直径≤30mm),共22个病灶,经RFA治疗后3d-12个月复查CT,分析肝内病灶术后的大小、密度、形态、强化方式等变化情况。结果小肝癌经RFA治疗后CT平扫表现主要为治疗区域较原灶范围更大的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3d-1个月内增强扫描治疗区整体呈均匀低密度。无强化17例;2例治疗区随时间推移范围略变小:1例见治疗区内壁不规则形小片状强化;2例见周边薄壁环状强化。3个月-12个月复查CT平扫4例范围略缩小,增强3例见内壁不规则结节样或小片状强化;3例周边环状强化,其中2例4个月后复查.环状强化消失。结论小肝癌经RFA治疗后的CT表现方式多样,用CT对RFA术后的原发性小肝癌患者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射频消融效果。  相似文献   

7.
例1,男性,30岁。胸部X 线诊断为粟粒型肺结核,痰菌(+)。脑脊液检查:压力350mmH_2O,细胞数25个/mm,3~潘氏试验(+),葡萄糖50mg/100ml,氯化物625mg/100ml,薄膜(-)。CT 检查:颅内多发性占位病变(左半球见5cm~2。病灶,在顶部见4×4cm~2病灶)。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①多发性结核脑脓肿,②脓液涂片见抗酸杆菌。手术引流后治愈。例2,女性,17岁。胸部X 线诊断为粟粒型肺结核,痰菌(+)。脑脊液检查:压力400mmH_2O,细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结核的CT表现,探讨CT在肝结核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穿刺活检或临床证实的肝结核的CT资料。结果10例肝结核中,局限型肝结核6例,共12个病灶,均为低密度病灶,增强扫描:动脉期10个病灶无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和(或)延迟期病灶均有不同方式的强化,10个病灶为边缘环形强化,2个病灶为分隔强化;粟粒型肝结核4例,表现为肝弥漫性肿大、密度减低或肝肿大伴有多发性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本组6个病灶内或边缘见不同形状钙化。结论螺旋CT平扫及多期动态扫描是诊断肝结核的有效影像检查方法之一,结合临床资料及其他影像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性 ,4 6岁 ,因进行性剧烈头痛伴右侧肢体无力 2 0天 ,频繁呕吐 7天入院。 2年前因右足底后内侧皮肤硬化皲裂而行病理检查 ,结果为黑色素瘤 ,病灶切除后植皮并行放射治疗。专科情况 :右肩关节运动肌群肌力为Ⅱ级 ,同侧肘、腕关节运动肌群肌力为 0级 ,右下肢肌力为Ⅲ级。颅脑CT检查 :左侧额颞叶及顶叶各见一高密度占位病变。前者约 4 3cm× 3 0cm× 3 0cm ,后者约 3 1cm×2 2cm× 3 0cm。病变明显强化 ,但不均匀。病灶周围明显低密度水肿带。颅脑MRI检查 :左侧额叶及顶叶各见一占位病变。前者约 3 2cm× 2 6cm…  相似文献   

1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宇 《中国医药指南》2011,9(4):110-111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及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24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2~6.9cm,平均4.8cm。CT检查1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12例病灶中心见星芒状更低密度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8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但仍维持较高密度。平衡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呈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可见中央瘢痕,呈条状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动态强化方式与CT相似。1例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能显示FNH的典型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
海马硬化致颞叶顽固性癫痫临床并不少见 ,但未引起临床医生重视。我院自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2年 3月诊治 3例 ,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例 1:男 ,2 4岁。间歇性抽搐 ,头痛、头晕 4年入院。发作时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口吐白沫 ,随后出现全身抽搐。约10d发作 1次 ,经血管内科治疗症状无好转。体检 :神志清楚 ,头部无畸形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3mm) ,对光反射灵敏 ,听觉正常 ,伸舌居中 ,生理反射正常 ,病理反射未引出。外院MRI检查见右颞侧海马区病灶 ,脑血管造影检查左颞叶脑血管畸形 ,诊断为右颞叶脑动静脉畸形 (AVM)继发性癫痫行手术治疗。术中见颞叶皮层血管丰富 ,畸形血管团位于深部 ,海马回约 3 5cm ,质硬、胶样变 ,病理检查镜下见海马组织小胶质细胞增生。例 2 :女 ,35岁。因反复抽搐、头痛 3年 ,突发呕吐、昏迷2h入院。病人入院前反复出现手足抽搐 ,每次约 3min ,意识丧失 ,口吐白沫 ,但无二便失禁 ,无幻听、幻视、幻嗅。曾因脑出血在外院手术治疗 ,症状无改善。体检 :浅昏迷状态、呼吸浅慢 ,双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 3mm ) ,对光反射迟钝 ,...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淀粉样变较少见,而喉气管同时罹患者则更少。我们遇见3例(1例女性64岁,2例男性分别为11岁和54岁),报告如下。典型病例:女性,64岁。因声嘶、咳嗽、气促半年子1984年6月28日入院。入院前3个月在我院摄X线胸片示左上肺不张,经链霉素、异烟肼治疗症状无改善。体检:气管轻度左移,左上肺叩诊浊音,呼吸音消失。支气管镜检查见双侧声带、声门下、气管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影像学表现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FNH的三期螺旋CT影像表现。结果20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2个病灶。平扫病灶均表现为低密度或略低密度,15个病灶密度欠均匀,中央区可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表现为明显异常强化(16个)、中等度异常强化(5个),中央星状瘢痕均无异常强化,其中病灶中央或周边见迂曲血管7例,门脉期、延迟期病灶密度有所减低,中央星状瘢痕延迟期均有强化。结论FNH有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对其正确诊断有助于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并避免创伤。  相似文献   

14.
病例男,5岁,发现左眼视物不清2年多,无多饮多尿及其它内分泌紊乱的症状。入院体检发现,双眼视力均下降,左眼为甚。左眼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减弱;右眼直接对光反射减弱、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左眼全盲,右眼颞侧偏盲。眼底检查见双侧视神经萎缩,[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急性心包炎病人8例,其中5例早期出现PR 段压低。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例一:男性,54岁。心包穿刺中发现心包积血,四小时后心电图检查见PR 段L_2,L_(?),avF 压低达2毫米,avR 抬高1毫米。心电图无ST 段及T 波的心包炎表现。例二:男性72岁。急性化脓性心包炎,发病后24小时及48小时各做心电图一次。见PR 段L_2,L_2,avF  相似文献   

16.
1例32岁男性患者因肺部感染服用盐酸莫西沙星400 mg、1次/d。服药4 d后,患者出现头晕、视物模糊、复视等症状,颅脑CT检查未见异常。考虑与莫西沙星有关,停用该药。停药3 d后症状无改善,眼部检查示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左眼球外展障碍,右眼球活动正常;无面瘫及肌肉异常表现。颅部磁共振等辅助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甲钴胺、鼠神经生长因子和呋喃硫胺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患者症状逐渐好转,停药25 d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17.
62例原发性肝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发性肝癌的螺旋CT双期增强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2例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痛双期增强表现。结果:62例中发现104个病灶。平扫76个病灶呈低密度,28个病灶呈等密度;肝动脉期91个病灶有强化,1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门脉期83个病灶呈低密度或稍低密度,增强呈“快进快出”的变化特点。结论:通过螺旋CT双期扫描能充分反映原发性肝癌的特征,提高对肝痛的检出率和定性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及MRI表现,旨在提高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7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4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3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结果:共检出病灶162个,最大直径3.0-150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75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CT平扫7例患者共162个低密度灶,其中47个出现融合。1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6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64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4例患者MR检出66个病灶,T1WI均低信号,T2WI中高信号。4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43个病灶呈晕征。3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结论:肝脏EHE表现为多发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要点,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患者的CT和MRI表现,CT检查12例,MRI检查10例,6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CT检查12例,平扫9例病灶呈均匀略低密度,其中8例中央可见更低密度,3例病灶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显著强化,中央瘢痕呈低密度,门脉期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8例病灶的中央瘢痕延时强化呈高密度。MRI检查10例,平扫病灶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稍高或等信号;增强扫描FNH病灶在动脉期快速均匀强化呈高信号,而中央瘢痕呈低信号,门脉期及延迟期肿瘤实质部分强化程度下降,8例病灶中央瘢痕延迟强化。结论CT和MRI对FNH诊断具有特征性,二者结合能提高对FNH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基底节区脑挫裂伤较少见,我院收治7例均为小儿,报告如下。一、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2例。年龄11个月~9岁,3岁以下者5例。从发病到就诊时间2~8天。二、致伤原因及症状体征:跌落伤6例,车祸1例。一侧肢体不全偏癍7例,上肢肌力Ⅲ级以下7例,下肢肌力Ⅲ级以下3例,浅昏迷伴一侧瞳孔散大1例,抽搐1例;7例均无头皮裂伤及血肿。三、辅助检查:本组病例均由颅脑CT检查,均有面积不等的低密度区,其中1例在低密度区中有点状高密度区。左侧基底节区5例,右侧2例,合并同侧额叶挫伤1例。病灶最大面积1.5×2.7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