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胸段脊髓损伤常导致双下肢截瘫,截瘫步行矫形器能帮助截瘫患者改善下肢功能障碍,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重获站立和行走能力。 目的:探讨截瘫步行矫形器对胸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肌肉痉挛及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20例胸段脊髓(T5-12)损伤患者根据损伤平面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标准分为完全损伤组和不完全损伤组,各10例,均装配截瘫步行矫形器。分别于装配前进行残余肌力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装配后平行杆内站立训练、平衡及转移训练;室内、户外助行器、肘拐步行训练。 结果与结论:与治疗前相比,胸髓完全性损伤患者装配截瘫步行器治疗12周后ASIA评分增加,感觉无明显变化,痉挛随病程的延长而加重;不完全性损伤患者治疗12周后ASIA评分增加,感觉明显改善,痉挛随病程的延长无改变;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功能独立性评测)有显著改善。与治疗2周时相比,治疗12周时2组患者10 m行走时间显著减少,6 min步行距离延长。说明胸段脊髓损伤患者装配截瘫步行器,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步行能力,对肌痉挛控制也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用长效纳曲酮缓释剂(Long-term sustained release naltrexone,LSRNTX)治疗阿片类药物依赖者半年后对其图片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本研究设计为对比观察.用长效纳曲酮缓释剂治疗6个月以上的阿片依赖综合征患者35人为实验组,设置三个对照组,即戒毒时间相同但不用药物治疗的强制戒毒组(n=26)、未戒毒的阿片依赖对照组(n=27)和正常对照组(n=22).现场采集记录所有被试对随机序列呈现的新旧图片进行再认时产生的脑电ERP(Event Related Potential)波形.结果:(1)图片记忆的反应时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030,P<0.001),两两比较显示正常对照组的图片记忆反应时最短[(1035.3±89.2)ms],LSRNTX治疗组的反应时短于强制戒毒组和阿片依赖对照组[(1128.5±90.2)msvs.(1240.0±87.3)ms,(1380.1±132.9)ms].图片的记忆正确率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27%,92.97%,90.04%,89.93%;P<0.001).(2)图片记忆的P200潜伏期四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247,P<0.001),两两比较显示正常对照组[(176.0±20.5)ms,]、LSRNTX治疗组[(180.7±21.4)ms]的P200潜伏期均短于强制戒毒组[(201.4±22.3)ms]和阿片依赖对照组[(206.6±33.3)ms](均P<0.001).(3)Fz点P200波幅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666,P<0.001),LSRNTX治疗后波幅显著提高到6.35μV.结论:LSRNTX治疗后的阿片类药物依赖患者的脑电ERP波形有所恢复,患者的图片记忆能力也同样提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军人心理创伤后应激障碍 ( PTSD)患者 3种事件相关电位 ( ERP)的变异。方法 应用美国 Nicolet Bravo脑诱发电位仪 ,采用光和声成对刺激、反应时间以及听觉靶 -非靶刺激序列技术 ,检测 66例 PTSD和 3 6名正常人 ( NC)的关联性负变 ( CNV)、P30 0 、以及失配性负波 ( MMN)。结果  1 CNV:M1 潜伏期 PTSD组 [( 5 0 3 .4± 1 3 9.2 ) ms]长于 NC组[( 4 2 0 .1± 1 2 3 .6) ms;P<0 .0 1 ],M2 波幅 PTSD组 [( 1 8.9± 7.9) μv]高于 NC组 [( 1 1 .7± 5 .8) μv;P<0 .0 1 ],指令信号后负变化 ( PINV)的出现率 PTSD组 ( 3 9% )高于 NC组 ( 3 % ;P<0 .0 1 )。 2 P30 0 :在靶刺激中 ,Cz脑区的 P3潜伏期 PTSD组[( 3 1 5 .4± 1 7.8) ms]短于 NC组 [( 3 3 6.7± 1 5 .5 ) ms;P<0 .0 1 ],Pz脑区的 N2 潜伏期 PTSD组 [( 2 78.5± 2 1 .8) ms]长于 NC组 [( 2 63 .4± 1 4.2 ) ms;P<0 .0 1 ],Pz脑区的 P3波幅 PTSD组 [( 3 .4± 1 .8) μv]低于 NC组 [( 5 .9± 2 .4) μv;P<0 .0 1 ]。在非靶刺激中 ,Cz脑区的 P2 波幅 PTSD组 [( 2 .5± 1 .4) μv]低于 NC组 [( 3 .4± 0 .1 ) μv;P<0 .0 1 ]。 3 MMN:潜伏期 PTSD组[( 2 1 4.2± 2 5 .7) ms]长于 NC组 [( 1 93 .7± 2 2 .6) ms;P<0 .0 1 ],波幅 PTSD组 [( 8.5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首发与复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的脑电生理特点.方法:对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的26例首发抑郁症患者和28例复发抑郁症患者,以及28名健康对照进行视觉空间旋转任务的事件相关电位P500检查.测量其波幅和潜伏期,以便评估其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认知功能.结果:与健康对照相比,首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0±2.5) μV vs.(8.8±2.7) μV,P>0.05],潜伏期较长[(497.2±73.2) ms vs.(447.9±62.8) ms,P<0.05];复发抑郁症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4.5 ±2.0) μV vs.(8.8±2.7)μV,P<0.05]、潜伏期较长[(54.8.3±82.5)ms vs.(447.9±62.8)ms,P<0.05].与首发组相比,复发患者的P500波幅较低,潜伏期较长(均P<0.05).对照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8、-0.59,均P<0.01);首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呈负线性相关(b=-0.57、-0.58,均P<0.01);复发组正、镜像P500波幅均与旋转角度无线性相关关系(b=-0.04、-0.02,均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首发抑郁症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自身的电生理机制未见异常,而复发患者视觉空间旋转信息加工的电生理机制受损.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F波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交感神经皮肤反应(SSR)及F波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SSR及F波检测,并与30例正常人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上下肢SSR的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SSR的潜伏期异常率上肢为45%,下肢为75%,波幅异常率上肢70%,下肢75%,下肢异常率显著高于上肢。F波的异常率为45%(仅作上肢)。结论:SSR及F波检测是一种简单,易行和无创的自主神经功能及周围神经的检测方法,可作为糖尿病性神经损害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6.
糖尿病患者及健康人的F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糖尿病患及健康人F波,探讨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DPN)的诊断价值。方法:检测75例糖尿病患和43例健康人上肢正中神经和下肢胫神经F波,检测参数包括F波最短潜伏期(Flmi)、潜伏期离散度(Fchd)、F波传导速度(Fwcv)、F比值(F ratio)。结果:(1)糖尿病组Flmi、Fchd、Fwcv、F ratio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别均有显性意义。(2)糖尿病组F波各参数异常率为18.6%~45.3%、总阳性率为62.7%。(3)糖尿病患的发病年龄、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GHBA1C)与F波异常率无显相关性,病程对F波异常率有显性影响。结论:F波是诊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的敏感指标,并可发现亚临床病变,多个参数相结合有助于提高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在评估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认知功能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网瘾科的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男45例,女5例,年龄20~52岁,同期来本院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男43例,女7例,年龄21~53岁。所有患者均进行P300检测及采用MMSE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学评估,对照组仅接受P300检测,比较研究组的P300潜伏期异常率和MMSE量表的异常率,及两组受试者P300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结果:研究组患者P300潜伏期异常率(86.0%,43/50例)明显高于MMSE量表异常率(68%,34/5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P300的潜伏期较对照组延长[(405.04±15.85)ms比(335.50±35.35)ms],P300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7.12±3.18)μV比(12.86±2.67)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300对酒精中毒性脑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较MMSE量表敏感。  相似文献   

8.
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电生理学的变化.方法:对134例经临床确诊的PCI患者依据临床症状及CT、MRI检查结果分为梗死组(58例)和非梗死组(76例),均进行经颅多普勒(TCD)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检查,并与健康对照组(68例)进行对比.结果:134例PCI患者TCD异常98例,异常率为73.1%,主要异常表现为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降低或增快、血流频谱改变及PI值增高.其中梗死组TCD异常率(50/58,86.1%)高于非梗死组(48/76,63.2%),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BAEP异常107例,异常率为79.7%,主要异常表现为Ⅰ、Ⅲ、Ⅴ波的潜伏期(PL)和Ⅲ-Ⅴ波的波间潜伏期(IPL)延长,脑干型所占比例较最高(44/134,32.8%),内耳型最低(25/134,18.5%),混合型介于其中(38/134,28.4%).梗死组Ⅲ波PL(3.97±0.23 ms)较非梗死组(3.78±0.25 ms)显著延长(P<0.05),梗死组Ⅴ波PL(5.94±0.31 ms)较非梗死组(5.65±0.29 ms)显著延长(P<0.01),梗死组Ⅲ-Ⅴ波IPL(2.19±0.21 ms)较非梗死组(1.92±0.22 ms)显著延长(P<0.01).结论:TCD可无创地检测PCI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具有较高的敏感性;BAEP能灵敏地检测出PCI患者的神经功能异常,其异常程度可部分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联合应用TCD及BAEP可为PCI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P波离散度测定正常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测定 P波离散度 ( Pd)制定正常值范围。方法 :采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机测定 10 0例健康成人和 3 0例有阵发性房颤病史患者的 P波离散度 ,测量 Pd正常值范围。结果 :心房颤动组 P波离散度增高 ( 4 7.8± 7.6ms) ,与健康成人 ( 2 0 .6± 10 .5 m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 P<0 .0 1) ;Pd在男女性别及各年龄段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P波离散度小于 40 ms为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过服用替米沙坦对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的变化,评价替米沙坦对P波离散度的影响。方法把60例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5个月。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同步12导联心电图机测定P波最大时限(Pmax)和最窄P波时限(Pmin),根据公式Pd(ms)=Pmax—Pmin计算并比较其差异性,并观察治疗后房颤复发的次数。结果治疗组高血压并阵发性房颤患者治疗后Pmax、Pd分别为(109.33±7.89)ms、(36.98±8.06)ms,较对照组治疗后(125.43±7.20)ms、(45.87±8.19)ms。显著减少,P〈0.05;治疗组房颤复发总次数及平均每例复发次数(57次、1.90次),较对照组(178次、5.90次)显著减少,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缩短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Pmax及Pd,可减少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青少年与正常青少年价值驱动注意捕获的差异。方法:采用创伤后应激检查表(PCL-C)筛选出PTSD青少年28人作为实验组,同时按照年龄和性别匹配出28名正常青少年作为对照组,两组被试分别完成视觉搜索任务。结果:(1)训练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10±74)ms]短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748±81)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0.077,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719±8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739±64)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078,P0.05);(2)测试阶段,所有青少年在高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67±121)ms]均长于低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5±110)ms]和无奖赏条件下的反应时[(837±114)ms],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8.004,P0.001);PTSD青少年的反应时[(830±118)ms]短于正常青少年的反应时[(862±111)ms],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706,P0.05)。结论:震区创伤后应激障碍青少年存在价值驱动注意捕获。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电针治疗对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疗效的影响,比较电针和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疗效区别,探讨电针治疗脊髓损伤后逼尿肌过度活动的机制。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48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岁。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4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36.83岁。对照组24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44.63岁。对照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普通针刺八髎穴治疗,治疗组采用常规膀胱训练及电针八髎穴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平均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生活质量(QOL)的变化,并评价两组的疗效差异。结果排尿日记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5.89±1.07)次、(357.58±84.71) mL、(3.20±1.46)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排尿频率、平均尿量、尿失禁次数分别为(7.98±2.53)次、(288.83±84.75) mL、(5.24±2.54)次;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少于对照组,平均尿量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尿动力学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分别为(339.79±87.92) mL、(103.63±42.69)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分别为(277.29±64.25) mL、(136.79±49.1) mL。治疗后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膀胱容量增加量大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QOL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OL为(6.63±3.85)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治疗后QOL为(11.29±6.36)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QO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疗法对脊髓损伤性逼尿肌过度活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其排尿频率、尿失禁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等膀胱功能,提高患者QOL,整体效果要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时频特征及其对山羊颈脊髓损伤模型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2只3~6个月龄山羊,体质量15~20 kg。采用球囊注射压迫法制备慢性颈脊髓压迫损伤模型;使用诱发电位记录系统(YRKJA2004),记录颈脊髓损伤前后的SEP信号。应用匹配追踪算法提取SEP信号的时频成分,分析SEP信号时域及时频域特征参数,并比较颈脊髓损伤前后SEP时频成分特征及分布模式。结果所有动物造模后均出现功能障碍,颈脊髓受到轻度损伤,造模成功。颈脊髓损伤后,SEP信号的时域波形潜伏期延长(正常组11.39 ms±0.87 ms;损伤组13.56 ms±2.04 ms),波幅降低(正常组1.38μV±0.59μV;损伤组0.57μV±0.35μV)。同时,SEP信号的时频成分存在稳定的分布模式。颈脊髓损伤前,SEP信号在时频域存在1个稳定的主成分(16~22 ms、65~90 Hz)和2个次成分(次成分1:20~28 ms,150~210 Hz;次成分2:35~44 ms,100~210 Hz);与损伤前相比,损伤后SEP时频成分的分布区域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19~29 ms,60~120 Hz;次成分1:27~36 ms,160~230 Hz;次成分2:37~48 ms,40~150 Hz),并且时频成分的数量增加,出现了新的次成分,分布模式发生显著变化,且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分辨率SEP时频分析能提供反映颈脊髓损伤的相关信息,将有望为颈脊柱脊髓疾病的病理严重程度准确评估和精准的病灶定位诊断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波  颜繁诚 《医学信息》2018,(19):68-71
目的 研究糖尿病非动脉炎性前段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AION)的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P100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变化。方法 将有糖尿病且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NA-AION患者17例纳入A组,将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NA-AION患者21例纳入B组,将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NA-AION患者20例纳入C组,将无糖尿病的NA-AION患者25例纳入D组,行PVEP检查。结果 A、B、C、D组P100波0.25度方格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27.27 ms、132.37 ms、139.58 ms、125.46 ms,振幅分别为119.13 μv、124.61μv、135.62 μv、116.08 μv,A、B、C组与D组P100波潜伏期、振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度方格结果同0.25度方格。结论 糖尿病性NA-AION患者视神经功能较非糖尿病性NA-AION患者下降更为明显,控制糖尿病可能会有效的减少NA-AION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胸腰段脊柱损伤伴截瘫患者前路手术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方法。方法总结20例患者经前路减压及Kaneda器械内固定治疗脊柱损伤伴截瘫的经验。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5例不全瘫及3例截瘫患者下肢肌力恢复正常,能下地行走,其余12例患者下肢肌力感觉无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前路减压可减除脊髓前方压迫,为神经功能的保护或恢复创造了必要条件,而Kaneda器械内固定可早期重建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主要是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下肢IV度烧伤中的应用和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100例下肢IV度烧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患者各5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对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再将两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经过对两组患者治疗发现,对于观察组的50例患者而言,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26.8±8.3)d,经过手术之后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9±6.8)d,手术之后平均白细胞值为(8.3±3.0)×109/L。对于对照组的50例患者而言,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33.4±8.3)d,手术之后平均愈合时间为(26.2±10.00)d,手术之后平均白细胞值为(12.1±4.8)×109/L。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发现具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治疗下肢IV度烧伤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疗效,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感染率,增加手术的成功几率,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这一种值得运用和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的疗效。方法60例脊髓损伤伴有便秘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耳穴按压、生物反馈训练以及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评分。结果治疗8w后,两组患者的便秘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0.001),但观察组患者便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生物反馈训练有助于改善脊髓损伤患者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6 h完全睡眠剥夺(total sleep deprivation,TSD)对青年人客体和自我旋转能力影响的差异。方法:对12名健康青年军人,在36 h TSD前后进行客体和自我心理旋转任务时进行事件相关电位测定,测量P5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在客体旋转方面,与TSD前相比,TSD 36 h正像波幅差异不显著(P>0.05),镜像波幅[(6.2±2.4)μV vs.(7.1±2.6)μV]降低,正像[(475.1±24.4)msvs.(463.4±24.2)ms]与镜像潜伏期[(486.3±23.1)ms vs.(475.4±22.4)ms]均延迟(P<0.05)。在自我旋转方面,与TSD前相比,TSD 36 h左手[(5.2±2.4)μV vs.(7.6±2.5)μV]、右手[(5.6±2.3)μV vs.(7.7±2.2)μV]波幅均降低(P<0.05),左手[(533.8±36.1)ms vs.(503.7±29.4)ms]、右手[(522.6±35.3)ms vs.(501.4±34.1)ms]潜伏期均延迟(P<0.05)。与TSD前相比,TSD36 h客体旋转潜伏期延迟值、波幅降低值均低于自我旋转(P<0.05)。结论:36 h完全睡眠剥夺可能会损害青年军人的心理旋转能力,对客体旋转能力的损伤程度小于自我旋转。提示在从事需睡眠剥夺的作业任务时,需在剥夺时间加以控制和在任务类型上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延续护理对首次住院女性精神分裂患者服药依从性及自知力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治疗稳定后出院的70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对照组,每组各35例。采用Morisky评价服药依从性,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价自知力,随访时间为出院后2个月,随访4次。结果:延续护理组1周末[(4.7±1.2) vs.(4.0±0.8)]、2周末[(5.1±1.2) vs.(3.8±1.1)]、1月末[(5.1±1.5) vs.(3.5±1.2)]及2月末[(5.8±1.2) vs.(3.3±1.0)]Morisky问卷评分高于常规对照组(F=52.74,P0.001);延续护理组1周末[(3.4±2.1) vs.(2.9±1.4)]、2周末[(5.5±3.2) vs.(3.7±2.5)]、1月末[(4.6±2.7) vs.(4.5±2.7)]及2月末[(6.9±3.4) vs.(3.9±2.6)]ITAQ问卷评分高于常规对照组(F=7.12,P0.05)。结论:延续护理能够改善女性精神分裂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匹性负波(MMN)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失匹性负波(MMN)的特征以及治疗缓解后MMN的变化。方法:应用美国Bravo脑电生理仪,记录4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和40名健康人的MMN,同时记录P300电位比较,并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患者精神症状。患者组于治疗5周和12周时进行MMN随访。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首发精神分裂症组的MMN潜伏期延迟和波幅降低(正常组199·7±29·9ms和7·8±3·8μV,患者组221·4±32·6ms,4·5±3·3μV,P均<0·01),患者组P300中靶潜伏期P3同时延迟(P<0·01)。(2)MMN潜伏期延长和波幅低,与PANSS阳性症状和思维障碍分呈负相关(P<0·05~0·01)。(3)患者组经治疗12周后,MMN波幅呈增大改变和潜伏期缩短(P<0·01),反映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结论:MMN技术可反映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诱发脑电的自动加工过程。MMN可作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