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北京市生活垃圾堆肥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综合分析北京市目前垃圾堆肥现状的基础上,深入系统地总结了限制堆肥发展的制约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垃圾堆肥发展调控的技术对策和建议。表明限制垃圾堆肥发展的关键因素不仅是堆肥技术本身的不完善,更重要的是堆肥质量和市场问题。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桂林市平山堆肥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垃圾产生量与组分特征、高温厌氧堆肥工艺与堆肥产品的分析,得出在目前工艺技术和环卫管理条件下堆肥质量难以满足GB 8172-1987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指标,提出了改善堆肥品质、提高堆肥商品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城市垃圾堆肥有机碳测定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垃圾堆肥中混杂的未烧尽的煤炭对有机碳测定造成的干扰。方法:采用经典的K2Cr2O7容量法和稀释热法垃圾堆肥有机碳进行了比较测定。结果和结论:稀释热法可减少垃圾中的煤炭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活垃圾堆肥处理经历了几起几落,本文概略分析了过去城市垃圾堆肥处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堆肥与预处理相结合的处理方案,介绍了在工程中应用的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厦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厂进厂的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建立厨余垃圾快速干化堆肥的工艺方法,用生产与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验证厨余垃圾快速干化堆肥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厨余垃圾快速干化堆肥单批次处理周期短,可以实现厨余垃圾快速减量及无害化卫生要求,并可作为后续资源化的原料。  相似文献   

6.
通过煤灰渣对垃圾堆肥温度的影响实验,表明煤灰渣的含量对垃圾堆肥过程的温度有明显影响,垃圾堆肥原料中煤灰渣的参考量应为40%-60%。  相似文献   

7.
以城市生活垃圾为堆肥原料,庭院垃圾和秸秆为填充料,进行了2组堆肥实验,在堆肥周期内定期测定了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灰分含量、堆体质量和堆体温度等参数,并根据所得实验数据对堆肥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大兴区垃圾堆肥利用情况的调查进行了总结,同时得出了要生产出符合市场需要的垃圾堆肥产品,必须对堆肥的原料(前期源头分类)提高要求,同时要对堆肥产品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深加工。  相似文献   

9.
中试规模条件下,以有机生活垃圾与植物废弃物为原料,考察堆肥过程重金属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重金属Pb、Cd和Zn由其它形态向Fe-Mn结合态转化,堆肥结束时,Fe-Mn结合态分别占各自总量的56.0%、48.7%和64.1%;残渣态的Ni向有机结合态和Fe-Mn结合态转化,堆肥结束时,Ni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存在;Cu和Cr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分别占各自总量的64.9%和77.5%。堆肥会使重金属Pb、Ni、Cu和Zn的生物有效性略微增加,而Cr的生物有效性则出现了下降。源分类收集垃圾堆肥样中各种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混合收集垃圾堆肥样,说明采用源分类方式收集生活垃圾进行堆肥处理,可有效控制堆肥产品中的重金属含量。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中国目前的实际情况,就城市生活垃圾堆肥化处理的作用、应用途径进行探讨,提出除了传统的农用和绿化,堆肥作为垃圾填埋之前的预处理,或对含水率高的垃圾在焚烧处理之前作为干燥预处理的应用途径与潜力。从降低投资与运行费的角度对堆肥技术与工艺进行分析,并指出堆肥技术的提高不在于单纯地提高机械化的程度,而是要把握生物反应系统的主要反应条件,并对通风量进行优化。对过程的影响因素——氧含量、温度、湿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并介绍了相应的控制方法与工程技术。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垃圾易腐有机物含量高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实用新型快速堆肥装置--重力翻板式垃圾快速堆肥装置,在进行对比论证的基础上,对重力式堆肥装置的发酵周期、占地面积、通风供氧等主要工艺及参数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12.
王四中 《环境卫生工程》1996,(3):30-31,F003
分析了我国大中型堆肥处理场运行困难的原因,对已普及使用的简易式堆肥工艺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强制通风堆肥技术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北京市海淀区北部新区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进行3组不同物料配比的堆肥试验,在堆肥周期内对堆体的理化性质、腐熟度指标与控制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生活垃圾中的有机成分含水率偏高,不利于直接堆肥.采用强制通风静态好氧堆肥,堆肥过程中温度、含水率、体积、pH、电导率、碳氮比的变化与一般堆肥过程各参数的变化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堆肥系统中风量、压头的计算方法,指出确定堆肥系统中风机的选型除符合风量、压头的条件外,还应尽可能提高效率;通过对风机各种不同控制方式的比较,认为在好氧堆肥系统中,风机控制采用时间-温度反馈控制系统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15.
以天津市大港区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污泥为研究对象,利用兼性厌氧堆肥装置,研究了污泥堆肥前后温度、含水率、有机质、氮、磷、钾以及p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污泥与锯末的体积比为1∶1的堆肥,控制初始含水率为65%左右,可顺利实现升温。堆肥15d后,物料的含水率、有机质明显降低;总氮、总磷及总钾的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符合绿地施用的要求。经计算得出由N决定的污泥堆肥年施用量为32.77t/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交替式好氧厌氧堆肥处理造纸污泥试验,研究氮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堆肥初始的中高温期,主要是堆体中的有机氮转化为氨氮;之后的降温期和腐熟期是硝态氮形成的主要阶段;总氮在整个堆肥阶段呈上升趋势.无机氮(NH3-N,NO-3-N)可以直接被作物吸收,是污泥堆肥中的主要氮素形态,因此减少堆肥初期氨氮的挥发,增加腐熟阶段NO-3-N的形成,以及降低滤液中无机氮的流失是提高造纸污泥堆肥肥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城市污泥中甾类在堆肥、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用气相色谱-质谱仪联机检测技术(GC/MS)对深圳、广州两地城市污泥中甾类污染物进行检测的基础上,研究污泥堆肥、消化过程中甾类的转化、降解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和广州两地城市污泥中含有丰富的甾类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家庭生活污水,且以动物来源甾类为主,植物和酵母细菌来源次之。好氧堆肥对广州污泥和厌氧消化对深圳污泥中大部分甾族化合物均有明显的降解作用。好氧堆肥并不能促进甾醇中稳定组分甾酮的转化,厌氧消化亦不能使甾酮丰度降低。这表明有环境微生物介入的转化、降解作用与化合物本身的化学稳定性并不一定吻合。  相似文献   

18.
运用“烟囱效应”研制成一种新型引风式好氧堆肥装置,研究其对通风供氧的影响效果.通过对园林垃圾与餐厨垃圾混合堆肥试验表明:本装置能有效地改善静态堆肥过程的通风供氧效果,保证好氧堆肥的顺利进行,一次发酵周期内堆体平均氧浓度由9.7%提高至16.3%,最低氧浓度提高至12.6%,一次发酵周期由12 d缩短至10d.  相似文献   

19.
Composting is a natural dynamic biological process used to valorise putrescible organic matter. The composting process can involve vigorous movements of waste material piles, which releas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bioaerosols in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re is a lack of knowledge concerning the dispersal of airborne microorganisms emitted by composting plants (CP) as well as the potential occupational exposure of composting worker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workers exposure to bioaerosols during working activities in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composting facilities (domestic, manure, carcass) using two different quantification methods (cultivation and qPCR) for bacteria and moulds concentrations. As expected, even if there are differences between all CP frameworks, independently of the type of the raw compost used, the production of bioaerosol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during handling activities. Important concentrations of mesophilic moulds and mesophilic bacteria were noted in the working areas with a respective maximal concentration of 2.3 × 105 CFU/m3 and 1.6 × 105 CFU/m3. A. fumigatus and thermophilic Actinomycetes were also detected in all working areas for the 3 CP. This study emphases the risks for workers to being in contact with aerosolized pathogens such as Mycobacterium and Legionella and more specifically, L. pneumophila. The presence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these bacteria in CP suggests a potential occupational health risk. This study may lead to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creation of limits for occupational exposure. There is a need for identifying the standards exposure limits to bioaerosols in CP and efficient recommendation for a better protection of workers' heal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