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脘痛指上腹部反复疼痛、腹胀、嗳气、呕逆不食或返酸、大便色黑等症。《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云:“脘痛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此即古代所说“心痛”,实际上多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转)谓:“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而不在于心”。就是很好的说明。 1 胃脘痛的病因机理 胃脘痛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肝气乘虚横逆,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初病气滞,气滞日久,既能化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谓“胃脘痛”是指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证的一类证候,大致包括西医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类疾病。中医学用精辟的语言对这类疾病作了全面而系统的描述,至今仍科学地指导着临床实践。《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曰:“木郁之  相似文献   

3.
胃脘痛病名最早见于《内经》,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指出:“胃病者,腹胀,胃脘当心而痛”。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一旦饮食失宜,可引起胃痛。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痉挛、胃癌等及部分肝胆疾病、胰腺炎等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时,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正>胃痛病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灵枢·经脉》:"脾足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舌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邪气藏府病形》篇进一步指出"胃病者,腹目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将其病变部位、临  相似文献   

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下简称CAG),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CAG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满”、“嘈杂”、“腹胀”等范畴。多由情志不舒,肝气郁结,肝气横逆犯胃或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之气所致,以脾胃虚弱为本,气滞、血瘀、湿阻、食滞等为标。正如《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积痰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所致焉”。中医辩证,可归纳为脾胃阳虚和脾胃阴虚两型证侯,脾胃阳虚治以温胃健脾,方用香仁、厚朴、干姜、川芎、丁香、灸甘草;脾胃阴虚治以养阴益胃,方用沙参养胃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白芍、山楂、知母、鸡内金、花粉、丹皮、乌梅肉、陈皮、生甘草。兼有湿阻加苍术、藿香、佩兰;  相似文献   

6.
综合近年来的文献报导,从胃脘痛的病因病机、分型论治、侧重治疗方面,封胃脘痛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地论述,强调胃脘痛的治疗必须首先分清寒热虚实,并提出现代胃脘疼痛的病机多为郁热气滞之实热证型.治疗应以清热解郁、理气止痛为法,以胃热清胶囊等专方专药治疗,着眼于“通”。  相似文献   

7.
西医中的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痛"的范畴.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西医慢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8.
十二指肠溃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的范畴,临床表现胃脘痞胀疼痛,多以久痛,饥时痛,喜温喜按,得食少愈为主要特征。疼痛可为钝痛、灼痛、胀痛或剧痛,也可表现为仅在饥饿时隐痛不适。典型者表现为轻度或中度剑突下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  相似文献   

9.
读来编往     
《家庭用药》2009,(12):70-70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在喜逢《家庭用药》杂志出版整整100期之际,我要为她的精品意识、精彩纷呈而击节称赏。重新翻阅手头的《家庭用药》合订本。一页页、一篇篇里的医学科普知识.都贴近生活、服务百姓。“专家论坛”“心脑血管之友”“糖尿病俱乐部”等品牌栏目,还有精心编排的特辑、专辑,将防病治病、养生保健知识娓娓道来,使之具有一种一气读完、欲罢不能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的飞跃发展,为研究中医、发展中医,揭示中医传统理论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参考有关文献试图就祖国医学三焦与医学影像学正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祖国医学三焦是位于胸腹腔内内脏器官的总称,其范围是从咽至阴,肌肤之内,脏腑之外。包括各个脏腑,又出入贯布于各脏腑间隙之间,沟通各个脏腑的物质输送与功能调节。 三焦按其部位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上焦出于胃口并咽以下贯嗝而布胸中,”指以上焦的部位在胸部。又说:“下焦者,别回肠,注入膀胱而渗入焉”。表明下焦的部位在胃脘以下。中焦介于上下之间在胃胱。 根据解剖生理功能,结合影像学观察,我们认为:以横膈做为上中两焦的划分界限。以后腹膜和下腹膜做为中下两焦的区划界限。胸腔相当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分析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脘痛在中医证候中的分布特点。方法 186例胃脘痛患者,针对其感染幽门螺杆菌与中医证候的分布进行回顾性探究。结果通过临床所得数据进行调查后发现,胃脘痛患者大体分为两种,即虚寒型与郁热型。郁热型又分为瘀热型和湿热型。瘀热型胃脘痛患者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最大,约为90.38%(47/52);其次为湿热型,约为75.00%(36/48)。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证候分布:胃脘胀满占93.50%(115/123);胃脘疼痛占86.99%(107/123);嗳气占88.62%(109/123)等。其中,HP阳性与HP阴性在胃脘疼痛、上腹部烧灼感、嗳气、便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脘痛感染幽门螺杆菌所属于瘀热型,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比未感染的患者严重,主要证候表现为胃脘胀满、嗳气、胃脘疼痛。  相似文献   

12.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暖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暖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及脾,脾与胃相并而论。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胃主纳,无物不受,若因饮食不洁、饥饱失常、寒热失调,或外感六淫之邪,内伤七情,导致邪气犯胃,胃失和降(脾也受邪),运化失司,气机壅滞,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清浊相干,滞从中内生,郁滞是慢性胃炎的病理特征。其致病之因,  相似文献   

13.
王赐香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2):1570-1570
1病因病机胃脘痛简称胃痛,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按其病因病机可分为虚痛、气痛、寒痛、热痛、瘀痛、食痛、虫痛等,其中虚寒型胃痛为较常见的胃痛类型之一。《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偏寒偏热……”。《素问·举痛论  相似文献   

14.
胃痛是因为脾胃受损、气血不调而引起的胃脘部疼痛的常见病证,其主要是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因此又被称为胃脘痛。对胃痛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内经》,随后也有很多的中医药著作对胃痛进行了研究,这些论述为后世研究与治疗胃痛奠定了基础。笔者主要是以自己所积累的经验为基础,探讨了胃痛治疗三味。  相似文献   

15.
萎缩性胃炎(CAG)作为胃癌癌前疾病之一,10至20年癌变率约为10%,是目前医学界研究的难点。为了更好地开展胃癌的二级预防,用中药治疗萎缩性胃炎已取得很大成绩,现简述如下。 CAG属于祖国医学“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现认为该病具有如下临床特征,1、临床表现以上腹胃脘部痞满为主症。2、纤维胃镜与病理双重检查,并以病理学检查诊断为CAG标准。3、多有反复发作病史或进行性加重的表现。4、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1].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脘痛"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疼痛、脘腹胀痛、嗳气呃逆或口苦,泛吐清水.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痛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  相似文献   

17.
一、概论癌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疑难病,在祖国医学文献中很早就有记载,这也说明从远古时代它就已经开始危害人类的健康了。二千多年前我国古代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对于癌瘤就有较详细的记述,认为癌瘤的病因是“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居其间,久而内着”。《医宗必读·积聚篇》中说:“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等等。都说明正气虚弱,邪气必侵入,外因通过内因的作用,就会引起机体的病理变化。在不同的部位发为不同的癌瘤,如《灵枢刺节真篇第七十五》又谓:  相似文献   

18.
<正> 大黄附子汤是汉·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中的一个方剂。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等三味组成。用于“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后人椐其义用于“寒积腹痛便秘,胁下或腰胯偏痛、发热,手足噘逆,脉沉弦而紧。”笔者试用于寒实结滞的腹痛、胁痛、蛔厥等颇获良效,特介绍如下。方义分析及加减方中附子辛热,温里散寒;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协附子,使寒邪宜散;大黄苦寒,荡涤积结,协附子、细辛破结滞之寒邪;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散寒,通下止痛。若寒甚者,加川椒;胃脘满痛或拒按者,加枳实、厚朴,其效更佳。临床应用一、胃脘痛胃脘痛  相似文献   

19.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为临床常见疾病,其病理变化复杂多端。本文就作者近年诊治胃脘痛84例,探讨其病因病机及各型的病因和诱发因素,旨在降低胃脘痛的发病率。现就84例胃脘痛的临床特点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祖国医学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同疾病斗争的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的,具有明显的治疗与预防统一的观点。《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谵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说明外邪的侵袭与精神神经的关系,摆脱了唯心论“天命论”的桎梏,说明外因通过内因而致病的哲学思想。“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更生动说明预防观点的重要性,成为祖国医学的传统思想。祖国医学对传染病有“疫”、“疫气”、“疫疠”“疠疾”、“时行”等不同名称。《内经》(刺法论篇)说:“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王充的《论衡》“命义篇”说:“瘟气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