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宋牧  任菲  朱丽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141-4142
目的检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基因(Tiam)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表达的关系,探讨Tiam1对肿瘤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方法确诊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肿瘤标本70例为观察组,收集正常乳腺新鲜组织46例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Tiam1与VEGFR-3、VEGF-D表达,分析三者在不同临床病理特征中表达差别。结果观察组Tiam1、VEGFR-3和VEGF-D表达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Tiam1、VEGFR-3和VEGF-D表达量与肿瘤体积、脉管浸润、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Ki67表达密切相关,观察组Tiam1、VEGFR-3和VEGF-D表达有正相关性,生存分析显示Tiam1、VEGFR-3和VEGF-D表达与预后相关。结论Tiam1可促进VEGFR-3和VEGF-D表达,进而促进肿瘤淋巴管生成,三者与肿瘤进展密切相关,术后联合检测Tiam1、VEGFR-3和VEGF-D可能对判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低分化腺癌中T淋巴瘤侵袭转移基因(TIAM)-1、趋化生长因子受体(CXCR)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关注其临床意义。方法 103例胃低分化腺癌作为观察组,选择5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1,选择5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2,选择50例距肿瘤边缘>5 cm的胃黏膜组织作为正常对照组。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IAM-1、CXCR4和VEGF的表达。结果四组中TIAM-1、CXCR4和VEGF的阳性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中TIAM-1、CXCR4和VEGF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肌层浸润深度、网膜累犯、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观察组中TIAM-1和VEGF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结论胃低分化腺癌中TIAM-1、CXCR4和VEGF高表达对促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有重要意义,TIAM-1和VEGF可能具有正向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3(VEGFR-3)在大肠癌淋巴转移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应用SABC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测80例大肠癌和30例大肠正常组织的VEGF-C、VEGF-D、VEGFR-3表达。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和生存资料,分析其相关性。结果①大肠癌VEGF-C、VEGF-D和VEGFR-3均被染成棕黄褐色,三者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8.8%、56.3%、38.8%,相对表达量为1.09±1.20、1.13±1.09、0.90±1.19;正常大肠组织均无表达。与VEGF-C、VEGF-D和VEGFR-3的mRNA表达一致。②VEGF-C与VEGFR-3表达(P= 0.0069),VEGF-D与VEGFR-3表达间(P=0.0024)存在相关性;VEGF-C与VEGF-D无关。③VEGF-C、VEGF-D、VEGFR-3表达与大肠癌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大体分型、组织学分类、分化程度、肝、肺转移无关,但与Dukes分期(P=0.0234,P=0.0003,P=0.0429)、淋巴结转移(P= 0.0059,P<0.01,P=0.0068)显著相关;且VEGF-C、VEGFR-3阳性大肠癌患者死亡率明显高于阴性患者(P=0.0374,P=0.0127),生存期明显短于阴性患者(P<0.01,P<0.01),VEGF-D则与预后无关。结论大肠癌细胞可分泌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VEGF-D及其受体VEGFR-3,后者通过VEGF-C、-D/VEGFR-3信号通路诱导淋巴管内皮细胞新生和淋巴管生成,从而促进淋巴结转移和肿瘤生长;VEGF-C、VEGF-D、VEGFR-3可作为大肠癌的淋巴管生成的分子表型和淋巴转移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转移性子宫内膜样腺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及其受体(R)-3表达,探讨二者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65例有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对照组为40例无转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正常对照组为30例子宫肌瘤行子宫全切后的非肿瘤性子宫内膜。留取术后的蜡块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组VEGF-D和VEGFR-3表达。结果观察组、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中VEGF-D和VEGFR-3表达差异显著,观察组中VEGF-D和VEGFR-3表达与肿瘤的脉管累犯、浸润深度均密切相关,VEGF-D的表达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观察组中VEGF-D和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转移性子宫内膜样腺癌中VEGF-D和VEGFR-3水平升高,二者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肿瘤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胃腺癌术后组织中趋化因子受体(CCR)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的表达,分析二者的临床意义及相关性。方法确诊为胃腺癌患者53例为观察组,距肿瘤边缘>5 cm的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29例为对照组,均留取术后蜡块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CCR7和VEGF-D表达。结果观察组CCR7和VEGF-D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CCR7和VEGF-D表达阳性率均与肿瘤脉管累犯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观察组CCR7表达与肿瘤增殖指数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观察组CCR7和VEGF-D呈正相关。结论 CCR7和VEGF-D高表达对胃腺癌形成和进展有一定促进作用,CCR7对肿瘤的作用可能与VEGF-D介导的淋巴管生长因子生成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pN0早期胃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VEGF-D及VEGF受体(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61份pN0早期胃癌手术后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1份pN0早期胃癌和25份癌旁组织中VEGF-C、VEGF-D及VEGFR-3的表达及868个HE染色阴性淋巴结CAM5.2的表达.评估61份pN0早期胃癌患者的淋巴结微转移发生率,采用t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分析pN0早期胃癌VEGF-C、VEGF-D和VEGFR-3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结果 pN0早期胃癌中,各有3.4% (21/61)VEGF-C、VEGF-D呈高表达,44.3% (27/61) VEGFR-3呈高表达,分别高于癌旁组织[VEGF-C、VEGF-D和VEGFR-3高表达率分别12.0%(3/25)、8.0% (2/25)、16.0%(4/25),x2=4.433、6.321、6.144,P均<0.05];10例(16.4%)发现淋巴结微转移.pN0早期胃癌中VEGFR-3染色脉管侵犯(FVI)阴性者VEGF-C、VEGF-D、VEGFR-3低表达多于FVI阳性者(x2=15.828、6.879、9.244,P均<0.05);VEGF-C及VEGFR-3高表达与浸润深度(x2=5.561、5.678,P均<0.05)、VEGFR-3阳性染色脉管密度(FVD)(t=2.987、5.652,P均<0.01)及淋巴结微转移(x2=6.705、6.192,P均<0.05)相关,与分化程度无关(P均>0.05),而VEGF-D高表达与浸润深度、FVD及淋巴结微转移均无关(P均>0.05),却与分化程度相关(x2=8.472,P=0.004);VEGF-C、VEGF-D及VEGFR-3高表达均与性别、年龄及癌灶大小、部位、大体分型无关(P均>0.05).结论 pN0早期胃癌VEGF-C与VEGFR-3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相关,虽然VEGF-D高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无关,但仍可能通过VEGF-C-VEGFR-3信号轴间接影响pN0早期胃癌的淋巴结微转移.  相似文献   

7.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30例正常乳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淋巴管密度(LVD),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IDC中VEGF、VEGFD、VEGFR-3阳性率均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与MVD、LVD呈正相关.认为VEGF、VECF-D、VEGFR-3与乳腺IDC的发生、发展有关,其机制可能为促进乳腺组织中血管及淋巴管生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D,VEGF-D)、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VEGF-D、MMP-2在正常胃黏膜及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VEGF-D在正常胃黏膜中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1.3%(P〈0.01),MMP-2在正常胃黏膜细胞中阳性表达率为15%,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4.0%(P〈0.01)。VEGF-D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为61.3%,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21.9%),MMP-2阳性表达率在有淋巴结转移组(77.4%)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31.3%)。此外,VEGF-D、MMP-2的阳性表达与胃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密切相关,VEGF-D的阳性表达与MMP-2的阳性表达密切相关。结论VEGF-D、MMP-2在胃癌中的过表达可能参与了胃癌的淋巴道转移,VEGF-D可能通过增强MMP-2的表达,提高肿瘤细胞的侵袭性和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9.
胃癌组织中VEGF-C、VEGF-D、MMP-9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108例胃癌手术切除标本中VEGF-C、D及MMP-9的表达情况,并以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VEGF-C、VEGF-D及MMP-9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7%、77.8%、75.0%,而在正常胃黏膜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20.0%、10.0%,三者的表达率在两组问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伴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病例其VEGF-D及MMP-9阳性表达率(87.0%,83.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1.5%,33.3%),P均〈0.05;而VEGF-C在两组的阳性表达率相近,P〉0.05。结论VEGF-D及MMP-9的表达与胃癌分期、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有望成为胃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表达情况及肺癌组织微淋巴管密度(LMVD)与淋巴结转移、淋巴管侵犯和淋巴管生成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人NSCLC新鲜组织样本96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适量(QRT)-PCR法检测NSCLC组织中央部位、侵犯边缘和癌周肺组织的VEGF-D蛋白及mRNA表达情况,应用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检测NSCLC组织中的LWVD。结果 QRT-PCR显示,VEGF-D mRNA在肿瘤边缘部位的表达明显高于在肿瘤中央部位的表达,而且VEGF-D mRNA的表达亦高于其在周围肺组织的表达。免疫组织结果显示了同样的表达不均一性。肿瘤边缘VEGF-D高表达组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表达组,而且VEGF-D高表达组其淋巴管侵犯的发生率亦明显增高。肿瘤边缘高LWVD组的VEGF-D mRNA的表达也明显高于低密度组。结论肿瘤侵犯边缘的VEGF-D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淋巴管侵犯密切相关,参与了NSCLC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结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3(VEGFR-3)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检测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78例原发性胃癌患者胃黏膜VEGF-C和VEGFR-3蛋白的表达,并与20例胃癌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正常胃黏膜的远切端组织进行比较,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 VEGF-C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呈阴性表达,在胃癌组织中定位于癌细胞胞浆中,呈弥散性分布,78例胃癌组织中,60例表达阳性,阳性率为76.92%,胃癌组织与正常胃黏膜组织VEGF-C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C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有无淋巴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VEGFR-3在正常胃黏膜细胞中着色均匀,主要分布于细胞胞浆内,阳性表达率为10.00%;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异质明显,呈灶状或弥散性分布,阳性率为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VEGFR-3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无淋巴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VEGF-C与VEGFR-3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淋巴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腺癌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19和上皮型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特征,分析其临床价值。方法 65例行胃腺癌手术后留取的标本作为研究组,收集距肿物边缘3 cm的非肿瘤性胃黏膜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中MMP-19和E-cadherin的表达。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中MMP-19和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中MMP-19和E-cadherin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的脉管侵犯和转移密切相关,MMP-19表达的阳性率与肿瘤最大径密切相关,二者均与性别、年龄及浸润深度无明显相关性。线性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中MMP-19和E-cadherin的表达具有负相关性。结论胃腺癌中MMP-19高表达、E-cadherin低表达可以促进肿瘤的形成和进展。二者具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可能对肿瘤的转移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腺癌中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耦联受体(LGR)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其受体(VEGFR)2的表达。方法 58例胃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蜡块组织作为研究组,选择上述患者在距肿物边缘5 cm、经病理主治医师证实为非癌组织的胃黏膜组织的蜡块组织47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LGR5、VEGF和VEGFR2的表达。结果研究组中LGR5、VEGF和VEGFR2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LGR5、VEGF和VEGFR2的阳性率与浸润深度和脉管浸润相关,LGR5的阳性率与分化程度、Ki67增殖指数相关,VEGF和VEGFR2的表达与肿瘤的最大径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组中LGR5和VEGF、VEGF和VEGFR2均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LGR5、VEGF和VEGFR2在胃腺癌术后组织中高表达,三者可以促进肿瘤的形成和进展。LGR5可能与VEGF和VEGFR2蛋白的表达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其受体VEGFR-3在食管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他们与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7例食管鳞癌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VEGF-C和VEGFR-3的表达情况,并对阳性表达VEGFR-3的组织进行染色管腔计数.结果:37例食管鳞癌组织和12例癌旁组织中VEGF-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24%(16/37)和7.69%(1/12),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肿瘤组织中VEGF-C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显著相关(P=0.000.P=0.026),而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和肿瘤分级无明显相关性;VEGF-C阳性组的VEGFR-3染色脉管计数较VEGF-C阴性组高,二者有明显相关性(5.50 1.37/HPF vs 2.81±1.12/HPF.P<0.05);淋巴结转移组VEGFR-3阳性染色脉管计数较无转移组的计数高(5.60±1.45、HPF vs.2.864±1.04/HPF,P<0.001).结论:VEGF-C在食管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浸润深度有相关性.VEGF-C和VEGFR-3可能介导食管鳞癌中脉管的生成,并参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卵巢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和Net-1的表达与卵巢癌中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关系。方法取100例卵巢癌组织和30例卵巢囊肿组织标本,应用原位杂交法检测VEGF-C 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R-3、Net-1表达,采用Weidner最高血管密度计数法,计数癌组织中阳性淋巴管数(MLC),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Net-1蛋白表达。结果VEGF-C mRNA、MLC、Net-1与卵巢癌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相关,且Net-1表达与卵巢癌分化程度有关。结论VEGF-C、VEGFR-3和Net-1表达与卵巢癌转移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6.
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转移是胃癌最常见的转移方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是一种淋巴管生成因子,在肿瘤淋巴结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能水解细胞外基质,其在肿瘤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目的:探讨VEGF-D、MMP-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淋巴结转移和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108例行胃癌根治术患者的胃癌组织(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各54例)和20例正常胃黏膜,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VEGF-D、MMP-7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D、MMP-7主要为中度阳性表达,其表达定位于胃癌细胞的细胞质,阳性率分别为77.8%和65.7%,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中的0%和25.0%(P0.05)。两者的表达与肿瘤大小、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术后生存期5年相关(P0.05)。结论:VEGF-D、MMP-7高表达与胃癌侵袭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是影响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胃腺癌术后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信号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3、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9例行胃腺癌根治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术后蜡块组织作为研究组,距肿物边缘5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2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中STAT3和MMP-9的检测应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研究组STAT3和MMP-9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中STAT3和MMP-9的表达均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脉管侵犯密切相关,STAT3的表达与Ki67增殖指数密切相关。相关分析显示研究组中STAT3和MMP-9的表达呈正相关性。结论胃腺癌术后组织中STAT3和MMP-9高表达,二者对肿瘤的形成和进展均有一定意义。STAT3与MMP-9可能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胃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组织中多梳基因Bmi-1、激活蛋白(AP)-2γ和白细胞分化抗原(CD)147的表达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123例胃低分化腺癌患者术后组织作为研究组,以87例距肿瘤边缘超过5 cm的正常胃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mi-1、AP-2γ和CD147的表达。结果研究组Bmi-1、AP-2γ和CD147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Bmi-1、AP-2γ和CD147表达阳性率与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增殖指数均密切相关。研究组Bmi-1和AP-2γ表达呈正相关。结论胃低分化腺癌组织中Bmi-1、AP-2γ和CD147高表达对肿瘤的发生和进展有重要作用,Bmi-1和AP-2γ具有协同正向调节作用,术后联合检测Bmi-1、AP-2γ和CD147对判断肿瘤进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文媛  王莹  李明秋 《山东医药》2011,51(27):22-2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在喉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的喉癌组织标本45份(喉癌组),喉良性病变组织标本20份(良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VEGFR-3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VEGFR-3mRNA表达;分析VEGFR-3与喉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Log-rank检验分析VEGFR-3表达与喉癌预后的关系。结果喉癌组及良性组VEGFR-3的阳性率分别为44.4%、15.0%,VEGFR-3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2.7、2.3±0.6,两组比较P均〈0.01;VEGFR-3表达与喉癌淋巴结转移、淋巴管浸润密切相关,而与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无关;喉癌组VEGFR-3阳性及阴性表达者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50、60个月,P〉0.05。结论VEGFR-3与喉癌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D及其受体VEGFR-3表达,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淋巴管新生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子宫内膜癌存档的蜡块作为观察组,6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蜡块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VEGF-D、VEGFR-3及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LYVE)-1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在淋巴管生成中的价值。结果 VEGF-D、VEGFR-3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LYVE-1标记的淋巴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EGF-D、VEGFR-3及LMVD与子宫内膜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肿瘤中VEGF-D与VEGFR-3、VEGF-D与LMVD、VEGFR-3与LMVD均呈正相关。结论子宫内膜癌中VEGF-D及VEGFR-3高表达,并具有协同作用,促进LYVE-1阳性淋巴管生成,联合检测VEGF-D、VEGFR-3及LYVE-1可能有助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