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论治胸痹的三个首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书.其中,《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阐述了胸痹的病机纲要、发病特点及证治方药,提出了对后世医家关于治疗胸痹很有影响的三个首创.首次明确提出"阳微阴弦"是形成胸痹的主要病机;首次提出宣痹通阳法、化痰逐饮法、益气温阳法等具体治法方药;首次从情志因素论治,运用理气解郁之品. 相似文献
2.
《金匮要略》胸痹方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奚肇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
呼吸系统疾病的咳嗽、咯痰、喘息、胸痛等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与《金匮要略》所描述的“喘息咳唾,胸背痛”、“胸痹不得卧”等证候有相似之处。本文结合古代文献论述和临床应用体会,将胸痹方瓜蒌薤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人参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等八首方剂应用于现代呼吸病临床,取得了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3.
4.
病因病机
阳微正虚是发病的根本:历代医家认为“阳微阴弦”是对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的高度概括。冠心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是年高正虚,阳气不足。在《金匮》称为“阳微”。何处阳气不足,一是指上焦阳气不足,即心肺阳气虚;二是指中、下焦阳气不足,即脾、肾阳气亏虚,尤以肾的阳气不足为主,因肾阳为诸阳之本。以上是说阳气虚的部位。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治未病思想阐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李水银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13(4):192-192
治未病 ,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防患于未然。这是《内经》的主导思想 ,其“不治已病 ,治未病”的说法 ,就是这个意思。《内经》对治未病含义有二 :(1)未病之前 ,防止疾病的发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 ,皆谓之 ;虚邪贼风 ,避之有时 ;恬忄詹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就是要求人们加强养身摄生 ,增强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 (2 )已病之后 ,防止疾病的传变。已患病了就要早期诊断 ,早期治疗 ,杜绝疾病蔓延传变 ,即所谓“上工救其萌芽”。然而 ,张仲景发展了《内经》的“治未病”思想。《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6.
田在泉 《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5,19(6):402-406
论述了《金匮要略》关于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法用药,将其治法概括为宣、清、降、泻、润、温、敛、补八法;概述了《金匮要略》肺病证治对后世的影响;阐述了自己对《金匮》肺系疾病的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7.
根据《金匮要略》对胸痹心痛的症状描述,参考古代文献,其所论胸痹为阳虚阴盛、胸阳痹阻之病证,涉及肺、心、脾胃等脏病变;心痛病机亦为阳虚阴盛,包括心痛、胃痛等。《金匮》胸痹、心痛合篇的意义主要在于强调脾胃与心生理关系密切,病变易互相影响,调理脾胃对心病治疗具重要意义,《金匮》胸痹心痛篇方药体现了和胃降逆、祛痰健脾、温胃散寒、补脾温中等治法。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治瘀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首创“瘀血”之说,其致瘀因素及病机相当复杂,张仲景创立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方药,有效治疗各科疾病。本文结合《金匮》原文精神对其治瘀规律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何光华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5,3(19):1772-1773
“胸痹”一病仲景《金匮要略》一书,首先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痹者,闭也,仲景以胸中阳气不足,阴寒内盛,胸阳闭阻不通而病立论。 相似文献
10.
田在泉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5,(6)
论述了《金匮要略》关于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病证分类及治法用药,将其治法概括为宣、清、降、泻、润、温、敛、补八法;概述了《金匮要略》肺病证治对后世的影响;阐述了自己对《金匮》肺系疾病的证治体会。 相似文献
11.
12.
从《金匮要略》探讨冠心病的证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晋营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1(3):184-18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病因是以正气亏虚为主,尤以心、肾、脾三脏的阳气不足为发病的内在因素;在本虚的基础上,实邪干犯,尤其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寒饮、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痹阻胸阳、影响心脉运行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故其病证以本虚标实为特点。在治疗方面,重在辨清标本缓急:标实证要宣通祛邪,除参考运用胸痹心痛篇的治法方药外,特提出肝着、痰饮、瘀血等病证的方药亦可选用;对本虚证的治疗,认为可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及其有关内容进行辨证论治,要以补虚为主,或兼以祛邪;对虚实错杂症,应扶正祛邪并施,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3.
钱元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6,(2)
胸痹之名,始见于《内经》,然语焉不详。在《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对本证作了较全面的论述。总观全篇内容,其篇日中所并提之“心痛”、“短气”则是指“胸痹”病的两个突出症状,并不包括其他各种心痛、短气的病证在内。盖痹者是痞塞不通之意,不通则痛。胸痹、即指胸部痞塞不通或痛之谓。按证候分析,该病与现代医学中的“冠心痛”“心绞痛”颇相类似。我们按此理论以指导临床治疗某些“冠心痫”患者,获得较满意的疗效。因此,如何正确掌握胸痹的证治,有其现实的临床意义。今就对胸痹的认识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病案,略作讨论。辨证与治法据原文论述,本病以胸满、痞、痛为其主证。至于短气、喘息咳唾、背痛,这是依主证的发展而出现的或有证。《金鉴》云:“胸痹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今之胸痛也”。其治疗原则,当以益气通阳,涤痰理气、和胃泄浊、化瘀宣痹为主。但在具体治法上,还须审辨虚实轻重,随证施治。 相似文献
14.
试述《金匮要略》中治肺止咳方法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一个常见症状.外感或内伤的多种病因,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时,均会使肺气上逆而引起咳嗽.《内经》指出了咳嗽的病因分为内、外两个方面,外因是外感风寒,由皮毛而入,合于肺而为病,所谓"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素问·咳论篇》). 相似文献
15.
马晓峰 《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7-9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16.
17.
许兴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2(10):621-621
《金匮要略》治肝方法丰富多彩 ,现将其归纳为十法予以介绍。1 行气活血 通阳散结“肝着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先未苦时 ,但欲热饮 ,旋复花汤主之“(《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由于气郁寒凝 ,胸胁脉络郁滞 ,则著而不利而为肝着 ,可见胸胁痞闷或胀痛不休。主以旋复花汤 ,方中旋复花善通肝络而行气 ,更以清绛活血化瘀 ,助以葱白温通阳气而散结 ,气行血行 ,阳通瘀化则肝着可愈。2 行气开郁 降逆化痰“妇人咽中如有炙脔 ,半夏厚朴汤主之”(《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情志郁结 ,气郁化火 ,炼液成痰 ,凝于咽喉 ,自觉咽中如一肉块… 相似文献
18.
马杰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第6条言简意深,历代医家对其评注甚多,阐述发挥不一.笔者主要就如何理解本条中胸痹与短气的关系作一分析,并立足全篇,通过说明短气在疾病不同时期的用意以及仲景方药的选择运用来进一步佐证,提示在胸痹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把握疾病不同症状的相互影响和内在联系;注意划分轻重层次,早期见微知著,中期区分治疗,后期调理善后;探讨仲景胸痹用药从气血水三环分论的规律和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虽是讨论内伤杂病方药的辩证应用的典籍,但书中不乏论及针灸的治疗。本文结合该书内容,就扶阳固既、清肝泻实、引阳散寒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也对该书在论及针灸等方面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郑荔飞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Z1)
中医学有其独特的理论及治疗体系 ,在精神医学临床实践中 ,应用中医中药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 ,对提高精神疾病的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减轻副作用 ,有着积极的作用。精神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 ,其病变机理也相当复杂 ,从西医的角度而言 ,精神病的病因大致分为躯体因素、心理因素和遗传因素三大类。由躯体因素引起的精神病 ,一般伴有阳性体征 ,故在身体检查和化验方面可有异常发现 ;心理因素引起的疾病 ,必然有明显的精神创伤或冲突 ,属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相互作用引起的精神病 ,主要有精神分裂症及心境障碍。就中医而言 ,精神病的病因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