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在颈动脉海绵窦瘘(CCF)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外科及血管内栓塞治疗成功的CCF共8例,行MSCT检查5例,MRI检查5例,两者同时检查2例,所有病例均行DSA检查。结果MR、CT主要表现:所有患者眼球突出、海绵窦扩大、患侧眼上静脉扩张,部分患者眼下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小脑半球上表面外侧脑膜静脉扩张,岩上、下窦扩张,眼外肌肿胀,眼球壁增厚。DSA主要表现:患侧海绵窦扩大,患侧眼上静脉充盈扩张,并可发现瘘口、引流静脉及盗血现象。结论CT、MRI、DSA检查均可独立作为诊断CCF手段,CTA和MRA技术在诊断领域内一定程度上可替代DSA。但DSA提供CCF血流动力学改变情况,仍是诊断CCF的金标准,不可完全取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SAH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DSA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回顾性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者8例(6.7%),阳性者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和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DSA全脑血管造影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3.
表现为慢性脑内血肿的脑血管畸形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CT表现为慢性脑内血肿的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CT表现为慢性脑内血肿的脑血管畸形,主要症状表现为癫痫,轻瘫和头痛,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5例经MRI检查,4例经全脑DSA检查,所有病人均经手术治疗,并取得相应资料。结果:术前6例误诊囊性胶质瘤或肿瘤卒中,术后是诊断均为脑血管畸形伴慢性脑内血肿,全组无死亡,除1例轻瘫外均恢复正常;8例临床和影像学随访5月-6年无异常发现。结论:表现慢性脑内血肿的脑血管畸形易误诊为脑胶质瘤,MRI,DSA检查对确诊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结核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脊液细胞学特点,提高脑结核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01—2016-12间濮阳市中原油田总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3例脑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者均依据结核病史、其他部位结核病灶、颅内压增高和(或)伴有脑膜脑炎等症状、头颅CT或MR"靶征"样表现,结合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拟诊为脑结核瘤。其中15例手术切除病灶并经病理检查确诊。8例合并结核性脑膜炎及多发结核灶者,行药物治疗多在1~3个月内缩小,4~12个月内消失。23例患者同期均规范实施抗结核药物干预。随访9~20个月,无复发及死亡病例。结论依据脑结核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辅助检查及抗结核疗效等,多数患者可明确诊断,手术联合抗结核药物干预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5.
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全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检查(DSA)明确诊断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性鼻衄常发生于颅脑损伤1-3个月之后。伤后MRI表现为蝶窦内血肿,伴血肿内流空现象。1例病人行选择血管内介入可脱球囊闭塞并旷置载瘤的颈内动脉;1例病人行选择颈部颈内动脉结扎术,2例病人疗效均佳。结论对于伴有单眼盲、颅底骨折和蝶窦内血肿以及严重鼻衄的病人要高度怀疑颅外蝶窦内颈内动脉创伤性假性动脉瘤的可能,可先行头部MRI筛选诊断。若出现延迟性严重鼻衄,及早行全脑血管DSA明确诊断。根据病人脑动脉环侧支循环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raumatic 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TCCF)是因外伤致颅底骨折,损伤了颈内动脉及其分支与海绵窦,其同时受损使颈内动脉或其分支与海绵窦异常沟通所造成的血管病变。因为盗血而产生的缺血与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如搏动性突眼、颅内杂音与眼球运动障碍伴球睑结膜充血、水肿,甚至外翻,有的还伴有颅内出血、鼻衄与脑缺血性损害等症状。根据病史、体检诊断一般不难,CT (CTA)、MRI (MRA)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辅助诊断,但诊断的金标准是全脑全程(动脉期、静脉期与静脉窦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通过造影可以了解病变的部位,供血动脉,瘘口部位、大小,有无经海绵前、后间窦使对侧海绵窦显影,盗血与静脉回流情况,并通过对侧颈内动脉与椎动脉造影了解颅内侧支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肾动静脉瘘多由肾静脉发育异常所致,约占肾动静脉瘘的14%-27%,临床表现主要为间歇性无痛性肉眼血尿,量较大,伴有。肾绞痛难治性高血压。出现上述症状结合膀胱镜检查发现一侧肾出血者,经超声CT检查未发现泌尿系占位病变时,应考虑原发性肾动静脉瘘,及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既可诊断又可同时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儿童颅骨膜血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12例颅骨膜血窦患儿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对有与颅内血管联系的,加做DSA,以了解静脉引流情况.治疗以手术切除肿块为主,用电烧颅骨孔或骨蜡压迫止血,如果颅骨内出血仍未止住,可把颅骨外板切开电磨和电烧止血或开颅止血.以局部皮瓣修复颅骨缺损.结果 12例均有随体位改变而变化的头皮肿块.CT表现颅骨外板外头皮下软组织密度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增强扫描后明显强化,有粗大血管从肿块间通过,骨窗均可显示颅骨的孔状缺损;三维成像显示病变部位有血管进入颅骨的单个或多个小缺损.对伴有颅内静脉窦畸形的6例加做DSA检查,结果显示均为侧支型.12例均接受手术,术后6个月随访,无复发.结论 儿童颅骨膜血窦具有典型的CT表现,结合患者特征性临床表现,对该病能作出明确诊断.目前治疗有手术、栓塞、观察等方法.对有和颅内血管联系的,加做DSA,以明确引流情况,若是主要引流静脉则不能手术,只能观察.药物注射治疗风险极大,应设为禁忌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SA深静脉顺行性造影对下肢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4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58条肢体运用DSA施行深静脉顺行造影检查,并与常规X线静脉造影进行比较。结果:DSA下肢深静脉造影可以明确鉴别下肢静脉疾病的病因。结论:DSA下肢深静脉造影优于常规X线静脉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MRI对下肢线状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我院CT与MR诊断线状骨折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行X线摄片检查,30例行CT检查(做CT三维重建),10例MR检查,10例同时行CT和MRI检查。结果:所选病例外伤X线首次平片均未显示明确骨折线,30例行CT检查,其中26例均清楚显示骨折线及小骨片;3例未见骨折,1例见线状影,骨折不明确。10例MRI检查,显示骨挫伤9例、骨折9例;1例CT见线状影,MR表现正常。结论:骨外伤影像诊断中,CT与MRI对X线平片不易发现下肢线状骨折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探讨CT、MRI和DSA用于原发性肝癌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肿瘤活性及临床预后评估的价值。2016年5月—2018年10月,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均行经TACE治疗,术后3~6月行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并以DSA检查作为标准,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CT和MRI对病灶残余或复发的检出率、肿瘤包膜检出率以及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的肝癌患者病灶残余或复发的检出率。结果显示,4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后经DSA发现病灶62个,其中44个为术后残余或复发,另外18个为术后无残余或复发。MRI检查的准确性93.6%,敏感性90.9%,特异性100%。CT检查准确性80.7%,敏感性72.7%,特异性100%。MRI检查对不同碘油沉积类型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病灶残余或复发检出率均高于CT检查(P0.05)。结果表明,对原发性肝癌TACE患者,MRI检查诊断价值优于CT检查,MRI为无创检查,可反复用于评估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肿瘤活性及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脂肪栓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自2021年1月至2022年10月回顾性分析13例因骨折或骨科手术发生脂肪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其中男11例,女2例;年龄17~60岁。入院后或术后发生精神及呼吸异常、生命体征改变,患者胸部、颅脑影像检查结果异常,对患者的精神及呼吸异常、生命体征、胸部及颅脑影像结果进行连续监测。结果:主要临床表现肺呼吸异常13例、中枢神经功能异常7例、斑点皮疹2例,胸部CT结果表现为弥漫性分布的磨玻璃影13例,严重时表现为“暴风雪”征;9例磨玻璃样融合实变;5例可见多发结节影;4例伴有双侧胸腔积液。5例头颅CT表现为阴性,1例头颅MRI表现为基底节区、放射冠、半卵圆中心、丘脑及额顶叶皮层及皮层下多发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DWI高信号影,表现为“星空征”。结论:脂肪栓塞综合征致死率高,呼吸系统及神经系统的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皮肤斑点皮疹具有特征性表现;“暴风雪”征是脂肪栓塞胸部X线及CT检查的特异性表现,“星空征”是脂肪栓塞颅脑MRI检查弥散加权序列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干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并发脑型脂肪栓塞综合征(FES)的早期诊断及骨折的内固定治疗方法。方法 3例长骨干骨折行颅脑MRI及动态眼底检查等早期明确诊断合并颅脑损伤、脑型FES,待FES临床表现消失后7 d采用非扩髓髓内钉闭合或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果术后无FES复发,骨折于术后10~13周临床愈合,患肢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对于下肢长骨干骨折合并颅脑损伤并发脑型FES患者通过早期明确诊断及损伤控制干预,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及内固定方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4.
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颅内疑难病例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ang YQ  Zhao GG  Li KC  Li JY  Yu T  Wang L  Li YJ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9):667-669
目的 探讨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的准确性及其在颅内疑难病例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安装CRW立体定向框架,采用MRI容积扫描与多层重建技术,对26例临床表现不典型或CT扫描不能发现明确病灶的患者施行立体定向脑活检手术。结果 26例患者均未出现因活检手术而造成的出血、偏瘫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明确的病理诊断及相应的治疗。结论 MRI导向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在准确性上明显优于CT导向活检手术;对于颅内疑难病例的诊断,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二维时间飞跃法MR静脉成像(Two-dimension time of flight MRV,2D TOF-MRV)与三维对比增强MR静脉血管成像(Three-dimension contrast enhancement MRV,3D CE-MRV)在评估静脉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的部位和程度的显示能力。方法 14例静脉窦旁脑膜瘤患者,行2D TOF-MRV与3D CE-MRV检查,对两组影像数据应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多平面重组(MPR),对静脉窦的改变进行观察比较,并与手术结果或/和DSA影像资料对比。结果 6例病例2D TOF-MRV,3D CE-MRV与DSA、手术资料相一致;3例病例2D TOF-MRV静脉窦信号缺失,管腔缺如,难以作出诊断,3D CE-MRV显示良好,与DSA,手术资料相一致;5例3D CE-MRV与DSA,手术资料一致的病例,2D TOF-MRV显示有一定的误差。结论 3D CE-MRV能同时显示静脉窦与瘤体,明确肿瘤与静脉窦的关系,在评估静脉窦旁脑膜瘤侵犯静脉窦方面比2D TOF-MRV有明显的优势,对手术方案的制定及预防手术并发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脑深部病变及运动异常(附3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手术对脑深部病变及运动异常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T或MRI定位对脑深部囊性病变进行治疗,对诊断不明确的病变进行活检,对帕金森病、痉挛性脑瘫等运动异常进行射频毁损治疗。结果2例活检的病例均明确了病变性质;随访2~20个月,3例脑深部病变者好转,10例帕金森病患者4例术后震颤、强直消失停用左旋多巴,4例左旋多巴减量至术前1/2~1/3;11例脑瘫及4例特发性震颤患者好转,1例癫痫伴精神症状者无效;无术后昏迷、偏瘫、感染、手术死亡。结论立体定向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对脑深部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运动异常的治疗有积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颅内静脉窦血栓(CVST)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小儿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结果小儿CVST的病因包括创伤、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肾病综合征、恶性肿瘤等。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能够显示不同程度的脑静脉窦闭塞和脑损伤。降低颅内压、抗凝及血管内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31例患儿中治愈18例(58%),好转8例(25.8%),死亡5例(16.1%)。结论小儿CVST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影像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疗效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形成(SSST)的临床表现及有效的检测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SET患者的临床表现、头CT、MRI及MRA的特点。结果20例有明确的发病原因,其中10例为产后,2例为人工流产,口服避孕药。大量饮酒、脑外伤伴颅骨骨折各1例,5例为高热、脱水伴电解质紊乱;1例无明确病因。临床以头痛、昏迷、抽搐、瘫痪为常见表现。15例行头部CT扫描,12例表现脑水肿,2例左侧顶叶低密度病灶,3例伴顶叶高密度出血灶。6例出现束带征,9例可见空三角征。头部MRI检查的21例中18例有脑水肿改变,18例显示静脉窦内部分或全部节段性流空信号消失。6例加做NRA的PC法均显示上矢状窦显影缺损,大部分患者好转出院,死亡3例。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症状无特征性,MRI MRA对其诊断敏感性强。对持续性高颅压患者应常规NRI MRA检查以确定或排除上矢状窦血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椎管造影对CT、MRI检查表现不明显的腰椎退变性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及其对治疗方法选择的影响。方法选取62例已行腰椎MRI检查、因诊断不清再次行椎管造影检查患者进行评估总结。结果根据椎管造影及脊髓造影CT检查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3类,临床症状、体征与影像学表现不一致者23例;病变呈多节段多性质、明确责任病变者27例;合并腰椎侧弯者12例。所有患者均根据检查结果决定手术方式,术中均证实椎管造影表现,术后患者症状消失或得以明显改善,疗效满意。结论椎管造影作为有创检查,对于CT、MRI检查诊断不清的病例,对明确诊断、确定责任病变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意义重大,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磁共振成像( 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产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3例临床报告均有MRISE序列平扫及TOF法MRV.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亚急性期(1-2周)1例;慢性期(>2周)1例;结果:3例脑静脉窦血栓均由MRISE序列平扫及TOF法MRV确诊.结论:对于有妊娠和分娩史,不明原因出现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神经症状、突然意识障碍的患者,须行头颅MRI及MRV检查,头颅MRI及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早期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