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刘新平 《疑难病杂志》2008,7(8):482-483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及其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的作用。方法10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静脉滴注血塞通0.4g,每日1次。治疗组50例,β-七叶皂甙钠20mg及血塞通0.4g静脉滴注,每日1次。应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14天血清hs-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结果治疗组治疗前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后7 d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第7天、第14天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β-七叶皂甙钠能使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下降,炎性反应减轻,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68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入院后立即给予奥扎格雷钠80 mg溶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 d;对照组32例,每日10%低分子右旋糖酐液500 ml+尼莫地平4 mg静脉滴注,疗程14 d。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 d、14 d的血清hsCRP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hsCRP水平在梗死后d 7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d14血清hsCRP水平和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总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d 7治疗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d 7d、14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9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5例,入院后立即给予依达拉奉30mg,溶入25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2次,疗程14d,其他用药同对照组。对照组45例,只给予基础治疗。应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7d、14d的血清CRP水平,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两组CRP水平在梗死后第7天最高,随后逐渐降低。治疗组在治疗前,第14天血清CRP水平和治疗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但第7天、第14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依达拉奉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脑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
李克波  余颖  马振亮 《医学综述》2011,17(16):2520-252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及预后影响。方法选择ACI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予依达拉奉30 mg静脉滴注,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拉西坦4.0 g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7 d。检测血清hsCRP、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在治疗后第7、14天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第7、14天欧洲脑卒中评分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第7、14、30、90天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明显减轻ACI患者炎性反应,改善缺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联合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 (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72例发病在2 4h内的ACI患者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以山莨菪碱加降纤酶静脉滴注 ,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案 ,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总有效率及实验室检测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山莨菪碱联合降纤酶治疗ACI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收住本院的 76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降纤酶组和对照组。降纤酶组 40例首剂量为 10 U,次日起每天 5 U,连用 4天 ,共 3 0 U。对照组 3 6例用复方丹参3 0 m l,1日 1次 ,共用 14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 l、7、14天 ,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 ( FIB)含量、血沉、血液流变学及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前、治疗后第 14天检查血糖、肌酐、谷丙转氨酶及头颅 CT或MRI。结果 :( 1)与对照组比较 ,降纤酶组治疗后血浆 FIB水平明显下降 ( P<0 .0 1) ,没有增加出血事件及其他副作用的发生。( 2 )治疗 7、14天后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 :降纤酶是降解血浆 FIB改善神经功能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7.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34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发病后24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4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每天2次,共14天;对照组采用安慰剂。两组基础性治疗相同。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7天、第14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明显得到改善。结论: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自发性脑出血(SICH)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早期血肿量及远期神经功能缺损的关系,为指导SICH患者的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96例SICH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9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检测观察组入院后第1、3、7天及对照组体检当日血清CRP水平,计算观察组脑出血量,并于出院1年后对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估。 结果 观察组的小、中和大出血量组分别有45、34和17例。观察组入院后第3天的CRP水平最高,达到(7. 84 ± 1. 16)mg/L,第7天时降低,为(7.13 ± 1.13)mg/L,但仍高于第1天的(5.27 ± 1.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 366,P< 0. 001)。入院后第1、3天,不同血量组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入院后第1、3和7天,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的血清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神经功能缺损中型组和重型组均高于神经功能缺损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 结论 血清CRP水平与SICH患者早期血肿量及远期神经功能缺损有一定的联系,血清CRP水平升高提示患者血肿量更大,患者发生远期神经功能缺损的风险可能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急性脑梗死(ACI)发病后6h尿激酶溶栓与降纤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ACI患者随机分成3组,尿激酶组、降纤酶组、对照组各32例。尿激酶组予尿激酶(UK)100~150万U溶于0.9%氯化钠溶液150ml30min静滴。降纤酶组予降纤酶10U加入0.9%氯化钠溶液150ml静滴,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案治疗。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2h、1d、7d、14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3个月、6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评分,并比较其安全性。结果治疗后2h、1d、7d、14d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UK组较降纤酶组、对照组改善显著,降纤酶组7d、14d时较对照组改善显著。3个月、6个月随访:Barthel指数评分,尿激酶组、降纤酶组及对照组疗效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3组问安全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早期ACI UK溶栓治疗起效快、作用强、效果好。降纤酶治疗也有一定疗效。只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及药物用量,两种治疗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 选择发病48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患者视病情轻重及并发症给予对症治疗,其中治疗组给予血塞通注射液400 mg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每天1次.疗程均为14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4 d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血清CRP浓度.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第7、14天CR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14天CRP水平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塞通注射液有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浓度、改善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奥扎格雷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含量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10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治疗前及2周后测定CRP水平变化,并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降低ACI患者血清CRP水平,有利于减轻炎症反应,提高ACI患者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低分子肝素对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和疗效。方法:按入院的先后随机将入选的CI病例分为大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3次/d,皮下注射)、中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2次/d)、小剂量组(LMWH 5000抗XaIU,1次/d)和对照组(阿司匹林100mg,1次/d)。4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检查甲襞微循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4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甲襞微循环总分明显下降(P〈0.05或P〈0.01),尤其大剂量组明显。大剂量组、中剂量组总有效率高于小剂量组和对照组(P〈0.01),但大剂量组与中剂量组之间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剂量组治疗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P〈0.05)。4组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剂量LMWH均可改善CI患者的微循环状态,改善其神经功能和预后。权衡疗效和出血性风险,中等剂量LMWH是较合适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王晔  郝丽  王旭  曲艳  王南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32(10):109-112
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白介素-8(IL-8)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尤瑞克林,共14 d.两组治疗前后分别测血清CRP及IL-8浓度,并观察其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及残障程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RP及IL-8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尤瑞克林对治疗ACI安全且有效,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及IL-8的浓度,对改善脑梗死病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分析这些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170例脑梗死患者和120例健康人进行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比较,并且将170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面积分为小、中、大面积3组,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为轻、中、重3型,分别比较其凝血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结果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白细胞(WBC)及中性粒细胞(NE)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面积梗死组间Fbg、WBC及NE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Fbg、WBC、NE在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组之间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Fbg、WBC、NE与脑梗死的程度有关,其可作为病情轻重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降纤酶和灯盏细辛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发病在1w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评分和血液流变学的改变状况。【结果】观察组的治愈率、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以及全血粘度、红细胞比积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下降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降纤酶和灯盏细辛联合较单用灯盏细辛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佳。  相似文献   

16.
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61 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及血液流变学变化。方法117例ACI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入生理盐水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疗程20 d,并于治疗结束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血浆比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及血小板聚集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仅全血比粘度及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明显改善(P<0.01,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显著,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探讨IL-17在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根据脑梗死体积大小分为3组:小梗死组(≤4.0 cm3),中梗死组(4.1~10.0 cm3),大梗死组(>10.0 cm3).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为3组:轻型组(<4分),中型组(4~15分),重型组(>15分).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所致狭窄的程度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50%),中度狭窄组(50%~70%),重度狭窄组(>70%).观察患者血清IL-17水平的变化与脑梗死体积、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结果 不同梗死体积组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IL-17水平随梗死灶体积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组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IL-17水平随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增加而升高;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组血清IL-17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各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5),IL-17水平随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增加而升高.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IL-17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脑梗死的体积大小、神经缺功能损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有关,检测患者的血清IL-17含量可能有助于评价急性脑梗死的病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给予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探讨降纤酶个体化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随机分为2组,降纤酶组30例,对照组30例.降纤酶治疗组根据治疗前血浆Fm水平>4 g/L,2-4 g/L,1.3~2 g/L分别给予首剂降纤酶15 U,10 U,5 U,给药后每12 h监测一次血浆FIB水平,当血浆FIB水平>1.3g/L时再次给予降纤酶5U,维持患者血浆FIB水平在0.7-1.3 g/L之间达7 d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在治疗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7 d降纤酶组血浆PT、APTT延长,Pg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治疗14 d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临床疗效降纤酶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独立+轻度依赖)比例降纤酶组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治疗期间降纤酶组无颅内外出血,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快速平稳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降纤酶治疗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defibrase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lasma fibrinogen (FI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I (within 72 h after ons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efibrase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The patients in defibrase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defibrase infusion at different first doses (15, 10, and 5 U) according to plasma FIB level (>4 g/L, 2~4 g/L, and 1.3~2 g/L) before treatment. Plasma FIB was measured every 12 h after the first dose of defibrase, and when plasma FIB was over 1.3 g/L,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5 U defibrase was given to maintain plasma FIB within the range of 0.70~1.13 g/L over a period of 7 days. The 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FIB before and after the 7-day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and the scores of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plasma PT and APTT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lengthened and plasma FIB was lowe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scores of CSS improved in defibrase group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80% in defibrase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0%). The scores of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but the percentage of independent living and mild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efibrase group (93.3% vs 70.0%). No intracerebral and extracerebral hemorrhage occur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during treatment, no did death occur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Defibrase therapy based on plasma FIB level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lower plasma FIB, reduc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I.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正常对照组72名,采用对硝基苯酚为底物的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PON-1、ox-LDL,同时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探讨PON-1、ox-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ON-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PPPPPP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ON-1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减弱,使血清ox-LDL水平增加,这种改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卒中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