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逐步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中,以弥补常规康复训练的不足。本文对上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的发展、工作原理、临床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和高发病.据统计, 2017年我国城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率为126.48/10万,农村居民为157 .00/10 万.据此测算,全国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高达196万,幸存者中70%留有不同程度的永久性残疾,常见如肢体功能障碍.肢体功能障碍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近年来,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肢...  相似文献   

3.
张利群 《中外医疗》2012,31(29):72-73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活动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择84例于该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和康复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再给予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Berg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Holden步行能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反馈训练,可以促进患者的步态平衡功能和行走能力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对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分别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程序,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结果:给予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及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训练。其中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偏瘫患者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5.
麦燕芳  曾惠青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7):2261-2262
目的:总结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护理要点。方法:对5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病情程度和肢体功能障碍情况,分别制定康复护理计划和程序,采取不同的康复护理方法。结果:给予常规的神经科药物或手术治疗后及时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疗效显著。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护理的全过程中始终要注重肢体功能训练。其中早期康复护理是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脑卒中偏瘫患者必须及时进行正确合理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肢体运动功能训练的效果。方法:5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早期肢体功能训练护理。结果:经过治疗和护理1个月后偏瘫肢体肌力均提高,肌张力均下降,日常生活基本自理22例。结论: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训练越早,恢复越好。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目前人类主要死亡原因之一。脑卒中幸存者中60%~80%出现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给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目前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技术很多,有的疗效较好,有的尚在探讨中。现就国内外在肢体功能障碍的循证康复治疗技术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老年脑卒中是严重威胁老年生命的疾病之一,有较高的死亡率、致残率,约有2/3的幸存者也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偏瘫、失语、痴呆等,而给患者本人和家庭及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由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使病人生活不能自理,大大降低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在临床护理中对老年脑卒中病人实施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及康复指导,使老年病人增加了恢复机体功能的信心,对减少病人的致残率,改善自我形象,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脑卒中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脑卒中的致残率增加,因而脑卒中的早期康复倍受重视。对2000年5月-2002年5月收住入院的30例脑卒中病人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其家庭掌握护理基本知识,实施康复护理计划,然后进行随访指导,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被随机分为减重平板步行组和一般康复组,各24例.一般康复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减重平板步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在此间分三阶段强化患者负重、膝踝控制、屈髋和踝背伸能力.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给予Motricity index中下肢肌力积分(MI-L)、Berg平衡量表(BBS)、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rthel指数(MBI)来分别评定患者的下肢肌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及ADL能力.同时12周后还测定患者的功能性步行分级(FAC)、通过10米最大步行速度测定出患者的步速、步长和步频参数,Tinetti步态评测表评测步态.结果 治疗后MI-L、BBS、FMA、MBI减重平板步行组较治疗前比较(P<0.01)两组间比较P <0.01.减重平板步行组FAC步行功能分级4级及以上者22例(92%),一般康复组共12例,(50%),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10米最大步行速度、步长、步频以及步态评分方面观察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功动能的恢复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及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48例脑卒中偏瘫患患者随机分为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组和肩托治疗组,治疗后6周测定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肩关节半脱位与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1),且功能性电刺激组改善更明显,与肩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治疗偏瘫患者的患侧上肢,可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和上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88-90+94
目的评估强制性运动训练(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对促进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方法连续纳入60例于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在丽水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普通训练组与CIMT组。普通训练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技术,2 h/d,每周5 d,连续3周;CIMT组采用强制性运动训练疗法,6 h/d,5次/周,连续3周。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Wolf运动功能试验(Wolf motor function test,WMFT)与日常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 index,BI)改善情况。结果 CIMT组患者的Wolf运动功能试验(WMFT)评估分值和BI评估分值改善情况均优于普通训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训练能够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康复,值得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进行研究,为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康复训练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干预组以循证医学为手段,以训练修复理论为指导构建专门的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并组织实施,对照组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偏瘫康复训练调查问卷评定两组患者的自主训练依从性。结果 康复训练实施8周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有提高,但干预组两项功能指标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干预组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方案的构建为临床提供了精准、系统化的脑卒中康复管理策略,有利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的依从性,最终有助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FES)联合体感模拟训练(SST)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12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FES联合SST)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于治疗前、训练8周后评估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偏瘫肢体恢复情况、日常生活能力、神经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并比较两组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 结果训练8周后,两组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分、偏瘫Brunnstrom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评分高于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更明显(P<0.05)。训练8周后,两组肱二头肌RMS值、肱三头肌RMS值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FES联合SST在提升脑卒中上肢运动功能及神经认知功能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的疗效。 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3年4月上海市静安区北部地区医疗服务共同体成员单位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n=40)和对照组(n=40)。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基于“闭环康复”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而对照组则接受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和注意力无效对照干预,总共干预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进行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upper extremities, FMA-UE)、积木盒障碍测试(boxing and blocking test, BBT)、改良Ashworth评分(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和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的评定,并采用手心理旋转测试评价患者干预前的运动想象能力。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名和36名患者完成研究的所有干预和评定。治疗后两组FMA-UE、BBT、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3.545,P<0.001),试验组FMA-UE总分和近、远端子项目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t>2.187,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试验组患者FMA-UE的远端子项目评分变化值与治疗前心理旋转反应时间呈负相关(r=-0.676,P<0.001)。 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联合阶梯式运动想象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的上肢和手运动功能,其疗效与患者的基线运动想象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6月我院康复治疗部就诊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均酌情予以控制颅内压、营养神经细胞、基础疾病治疗及预防并发症等基础治疗.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下肢康复机器人辅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作业治疗中强化以感觉刺激为导向的易化技术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软瘫期及痉挛期患者60例,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在作业治疗中强化运用Brunnstrom技术、Bobath技术、Rood技术、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通技术等易化技术,尤其强化应用其中的感觉刺激成分,通过口令、刷擦、轻拍、按压、挤压、牵伸、冷水、温水、抗阻、控住等措施刺激视听觉、浅感觉、本体感觉、复合感觉等多感觉通路,治疗12周。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上肢部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12周运动功能进行评分,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 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6周、12周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进行评分,采用功能活动问卷(the Functional Activities Questionary, FAQ)对2组患者出院半年时工具性ADL能力进行评分;采用Brunnstrom分期对2组患者治疗12周部分分离运动期及分离运动期所占比率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6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较明显的效果,治疗组运动能力和ADL能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2组治疗12周运动能力和ADL能力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6周(均P<0.01)。出院半年时工具性ADL能力,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达Brunnstrom 4期及以上的发生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1),表明在康复训练中强化感觉刺激使患者能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结论 在作业治疗中运用易化技术尤其强化易化技术中的感觉刺激成分,能够明显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进程,明显改善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生物刺激反馈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电力医院2011年3月~2013年8月采用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的76例患者(治疗组)和2009年3月~ 2011年2月采用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的69例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精简问卷(SQLP)评分、尿动力学指标、盆底肌群肌电水平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8% (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SQLP评分为(13.0±2.6)分,显著低于治疗前的(24.9±2.5)分和对照组治疗后的(22.8±2.0)分(均P<0.05);膀胱最大收缩压、尿道闭合压力和残余尿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膀胱充盈初始感觉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1),尿动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盆底肌群肌电水平也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均P<0.05).结论 生物刺激反馈联合常规盆底肌功能锻炼及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排尿功能障碍患者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