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丹参酮对肥厚心肌L-型钙电流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心肌肥厚是导致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猝死的高危因素。丹参酮已被证实能够有效地拮抗心肌肥厚的发生,但是对于其能否改变肥厚心肌上存在的电生理异常尚不清楚。方法本实验拟通过膜片钳和胞内钙测定技术,观察比较丹参酮和卡托普利对“一肾一夹”手术导致的肥厚心肌细胞膜上动作电位时间、L型钙通道电流和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来阐明丹参酮预防心脏肥厚发生心律失常可能的电生理基础。结果丹参酮可以显著的缩短肥厚心肌细胞中存在的动作电位时间延长(P<0.001)、降低膜电容和ICa,L峰值幅度(P<0.001),但不影响ICa,L密度,并能够显著减少胞内钙离子浓度。结论丹参酮能够在抗心肌肥厚的同时通过减少钙内流、缩短动作电位时间,起到预防心律失常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计算机理论模拟心肌细胞电生理模型,在心肌动作电位(AP)绝对不应期内施加非兴奋性电刺激,观察胞内自由钙离子浓度变化及心脏收缩调节。方法在人心室细胞电生理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近年相关实验成果,通过改造以模拟衰竭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改造后模型的AP和胞内钙浓度变化,和临床发现非常相似。心脏收缩调节刺激大大增强了钠-钙交换器活性,在AP间期更多的钙离子经过此交换器进入胞内,逐拍提高了肌浆网内的钙浓度峰值,因而下一搏中有更多的钙离子释放到胞浆中,从而逐渐提高了细胞内的自由钙浓度,最后收敛于一个稳定值,AP的延长和胞内钙活动密切相关。结论适宜的AP绝对不应期刺激能提高肌浆网内钙的集聚,增强心肌收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兔心梗后恶性心律失常及钙调蛋白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方法:将30只家兔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丹参酮组,通过对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进行结扎来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和丹参酮组。观察并比较三组家兔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三层心肌(心内膜下层、心肌层和心外膜下层)中的动作电位时程、跨壁复极离散度、三层心肌细胞中的钙离子浓度、钙调蛋白和钙调蛋白激酶Ⅱ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低于模型组(20.0%比70.0%,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丹参酮组心内膜下层、心肌中层和心外膜下层的90%动作电位时程、跨壁复极离散度、钙离子浓度、钙调蛋白和钙调蛋白激酶Ⅱ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且与模型组比较,丹参酮组三层心肌的跨壁复极离散度[(46.2±10.9)ms比(35.5±8.8)ms],90%动作电位时程[心外膜下层,(231.5±17.4)ms比(211.0±16.3)ms]、钙离子浓度[心外膜下层,(132.0±12.3)mmol/L比(102.3±10.3)mmol/L]、钙调蛋白[心外膜下层,(0.724±0.014)比(0.563±0.014)]和钙调蛋白激酶Ⅱ[心外膜下层,(0.759±0.019)比(0.589±0.017)]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丹参酮具有抗心肌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调节钙调蛋白和钙调蛋白激酶Ⅱ信号转导通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厄贝沙坦对兔肥厚心肌局部钙调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和对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家兔30只,随机分为左心室肥厚组(手术组,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心肌肥厚模型),对照组(只暴露主动脉而不行缩窄)和厄贝沙坦干预组(干预组,行腹主动脉缩窄后予厄贝沙坦口服)。8周后,在体同步测量肥厚心肌3层的APD100以及透壁弥散复极化(TDR),用程序电刺激方法诱导心律失常发生。术后测量全心重量、室壁厚度和心肌局部钙调蛋白激酶活性。结果:手术组,3层心肌细胞的APD100,TDR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局部钙调蛋白激酶活性明显升高,更容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干预组APD100、TDR较手术组缩短,局部钙调蛋白激酶活性降低,而且不易诱发心律失常。结论:肥厚心肌发生电生理重构,局部钙调蛋白激酶活性增加,更容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厄贝沙坦能够部分恢复肥厚心肌的电重构,降低心肌局部的钙调蛋白激酶活性,从而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牵张可引起心肌细胞内钙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钙浓度的增高。其机制十分复杂 ,目前认为 ,钠、钙离子交换 ,肌浆网对钙离子的储存与释放 ,通过牵张敏感性离子通道和L 型钙通道的钙离子内流以及自分泌 旁分泌机制等可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细胞内钙的变化又可导致肌细胞电生理变化和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6.
肥厚心肌电生理学特性及其离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肥厚心肌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 ,即电重构 ,主要表现在动作电位时程延长、心肌复极离散度增加和心肌传导异常。导致肥厚心肌电生理异常的内在机制主要是膜离子通道及离子转换体在量和质上发生了改变 ,另外 ,心肌细胞肌浆网钙处理能力改变也在心肌电生理异常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心肌肥厚易致心律失常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实验组 9只 ,对照组 7只 ,用 L -甲状腺素诱导法制备大鼠心肌肥厚模型 ,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 PCR)半定量分析肥厚心肌内电压依赖性 K 通道信使核糖核酸 (m RNA)水平。  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即肥厚心肌内电压依赖性 K 通道 m RNA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 (P<0 .0 5 )。  结论 :电压依赖性 K 通道是心肌电活动的主要离子通道 ,心肌肥厚时电压依赖性 K 通道基因表达水平下降 ,可能会导致动作电位复极化时间延长 ,与易诱发心律失常有关  相似文献   

8.
KN-93是钙调蛋白激酶II特异性抑制剂,被广泛应用于基础研究,且显现出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然而关于KN-93对整体心脏电生理特性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阐明KN-93对离体肥厚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阐明KN-93抗心律失常的特性。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Hypertrophy,HY组)。缩窄腹主动脉制作心肌肥厚模型。手术6周后,超声心动图评价模型;运用Langendorff心脏离体灌流电生理技术检测整体心脏电生理特性,微电极阵列技术评价心脏传导情况。结果:手术6周后,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及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明显增厚,提示心肌肥厚造模成功。与Sham组相比,HY组心室各部位的单向动作电位时程(APD90)显著延长(P均<0.01),有效不应期(ERP)也显著延长(P均<0.01);诱发动作电位电交替阈值中位数明显增大(P<0.01);传导的时间离散度明显增大(P<0.01),且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明显升高(P<0.05)。HY组使用CaMKII抑制剂KN-93后,APD90和ERP并无显著变化,APD电交替阈值也无明显改变,但传导的时间离散度明显减小(P<0.001),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减少(P<0.05)。结论:CaMKII抑制剂KN-93对离体肥厚大鼠心脏APD90、ERP、 APD电交替阈值均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减小传导速度离散度;对传导的影响可能是KN-93抗心律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作者运用细胞培养、膜片钳和激光共聚焦技术 ,观察了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对正常及模拟缺血、缺氧心肌细胞钙通道的作用及其电生理离子机制 ,并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在心肌细胞通道动力学及电流重建等方面进行了探索性研究 ,得到了如下提示性结论 :1CGRP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有赖于适当剂量和浓度 ;2本课题建立的急性心肌细胞分离方法 ,能够得到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耐钙心肌细胞 ,是膜片钳实验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技术测定胞内钙的基础 ;3CGRP对急性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在急性缺血、缺氧时 ,急性分离的心肌细胞胞内钙离子浓度降低 ,CGRP可引起胞内钙浓度稍微升高 ,且 CGRP可改善因急性缺血、缺氧引起的胞内钙浓度的降低 ,其机制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4CGRP能促使正常及模拟缺血缺氧状态下豚鼠心室肌细胞 ICa内流的增加 ,是 CGRP正性作用的主要离子机制 ;CGRP对钙通道的作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本课题建立的对几种离子电流的计算机重建方法 ,提示可以被用来讨论离子电流机制 ,是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电生理研究表明:哺乳动物心肌的兴奋性决定于各种离子跨膜运转活动(离子流通道)。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是由通过细胞膜的一系列离子(钠、氯、钙、钾)扩散或离子流所产生。例如:快速除极期(O 相),是由于钠离子快速内流所引起,心肌缓慢复极期(2相)是由于细胞外钙离子通过慢通道缓慢而持久的内流而引起。在心肌传导组织的电生理活动中,钙流也起着重要用作:钙离子浓度增高时,心肌自律性及传导性增强;浓度降低时则传导减慢,自律性受到某种程度的抑制。此外,钙离子还影响心肌的收缩作用。实验证明,当细胞内钙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