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5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对21例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6.7%有前驱感染或疫苗接种史,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头痛、瘫痪、尿便障碍、周围神经及神经根受累、意识障碍、癫痫等。头颅MRI可见颅内、脊髓多发异常信号,使用激素、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大多病情能明显好转。0.5~1年随访,共随访14例,7例漏访,10例症状完全缓解,其余遗留有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起病急,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激素治疗反应较好,及时诊断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及结合文献探讨我院2010年01月至2013年03月明确诊断住院治疗的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65例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及治疗方法,并提出预防措施。结果本组患者住院时间为2045 d,平均33 d。复查头部及脊髓MRI,病灶吸收明显43例,2例死亡。结论 ADEM病因发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诊断困难,MRI及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早期给予即时大剂量长程糖皮质激素及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前驱感染仍然是最主要的诱发因素,应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21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者,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21例患者中10例(47.6%)有前驱感冒病史,7例(33.3%)有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呕吐、头痛、意识障碍、颅神经受累、病理征阳性等。辅助检查脑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弥散性异常;脑脊液白细胞数(21×106/L ~100×106/L)不同程度增高,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增高17例, IgG增高19例,糖降低3例,氯化物均正常。头颅MRI表现为颅内多发的脑脊髓白质损伤灶。治疗:全部病例急性期均静脉用大剂量甲泼尼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恢复期辅以康复及营养神经治疗。预后:半年复查时19例患儿无后遗症,2例患儿尚有双下肢肌力降低现象。结论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表现多样,病情进展迅速,早期诊断与治疗十分重要,且康复训练对恢复期患者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2006年1月。2013年12月住院诊断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9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9例中男6例,女3例,年龄3岁10个月~13岁(平均年龄7岁6个月)。5例(55.6%)发病前有前驱感染史,2例(22.2%)有疫苗接种史,2例(22.2%)病前无前驱感染史和疫苗接种史。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头痛、惊厥、意识障碍、瘫痪、颅神经受累的症状、脑膜刺激征阳性、病理征阳性、共济失调。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静脉注入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疗效显著。结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早期明确诊断,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联合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及转归,以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26例ADEM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6例患者治愈6例,好转8例,死亡2例。结论 ADEM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 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能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尤其大量激素冲击疗法,对于改善病情、降低死亡率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4例儿童脑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脊髓炎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临床确诊儿童脑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脑脊髓炎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方法。结果加强从心理护理、生命体征的严密观察,人工气道的护理,并发症的护理,和营养支持、功能锻炼炼这几方面进行全面护理能减少患儿的并发症、后遗症发生。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促进病情的稳定和好转,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患儿临床特征及复发因素.方法 选取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在本院诊治的ADEM患儿30例,将其依据临床多次发作及单次发作划分为多相型组(5例)和单相型组(25例),分析、统计学处理及比较两组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及临床资料,且对与多相型发作危险因素予以分析.结果 此病临床症状多为意识障碍、运动障碍及发热等,而自主神经症状、视神经累及症状及惊厥等为其常见临床症状.经实验室及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可知,其中异常率指标最高依次为皮质病灶、脑电图(EEG)异常和双侧病灶.多相型组患儿复发时,存有视神经累及症状为4例(13.3%),经分析复发相关因素可知,与再发相关因素为视觉诱发电位(VEP)异常、自主神经症状及发病时间,多相型组比值比(OR)相比于单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临床特征无异于急性病毒性脑炎,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头痛头晕、运动障碍及发热.临床改变依赖于头颅MRI,且与脑病症状结合,而构建诊断.多相型组多见VEP异常及自主神经症状,表明其可能相关于复发,而其与儿童多发性硬化或视神经脊髓炎是否存有相关,则需深研.  相似文献   

8.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性反应,以多灶性或弥漫性脱髓鞘病灶为主要病理特征.临床主要表现为脑和脊髓弥漫性损害为主的症状和体征,可分为脑型、脊髓型和脑脊髓型[1].主要症状为脑膜刺激征、脑神经麻痹、偏瘫、截瘫、大小便障碍等.因起病急,进展迅速,重者可危及生命,因此及时诊断,合理治疗,全面实施综合护理对降低病死率,减少后遗症,促进早日康复十分重要.我科2004年1月~2009年8月收治22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患儿,现就其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是以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的细胞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现将我院2006年3月-2009年3月收治的18例ADEM资料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散发性脑炎(简称“散脑”)是我国近20年来临床上一组符合脑炎表现的疾病总称。曾使用过“散发性病毒性脑炎”、“非特异性脑炎”、“非典型性脑炎”、“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名称。现已引起临床工作者注意。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复杂,且缺乏特异的病原学诊断方法,尤其在早期诊断有一定的困难。现将1982—03~1991—07收治的20例“散脑”的临床诊断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播散性脑脊髓(ADEM)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转归等,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2例诊断明确的ADEM患者的一般情况、诱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0.5;发病年龄1~14岁6例(27.3%),15~40岁9例(40.9%),>40岁7例(31.8%);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为主,有发病诱因20例(90.9%);脑脊液异常率为57.1%(12/21),影像学异常率为76.2%(16/21)。大多数患者通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冲击后好转。结论 ADEM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临床诊断困难,磁共振成像(MRI)及脑脊液、脑电图检查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给予即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2.
蒋洪春  宾精文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11-1312,1314
目的 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NPSLE)患者的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 四顾性分析21例NPSLE患者的临床与MRI表现.结果 轻型4例,中型10例,重型7例.治疗后4例轻型,6例中型,2例重型患者病情好转;3例重型患者死亡;其他患者4例病情恶化,2例出院时无明显变化.MRI表现:大脑、小脑半球深部白质、基底节区及脑干异常病灶14例,其中2例有基底节区小灶性亚急性出血.病灶在T1WI上主要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FLAIR序列为高信号,2例表现为沿脑回分布的条状、小片状强化.脑萎缩7例,脑白质稀疏2例.MRI检查阳性率为80.9%( 17/21).结论 NPSLE患者的临床及MRI表现多种多样,无特异性,MRI对NPSLE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评价疗效方面有重要意义,但对NPSLE的诊断必须结合临床病史及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成人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DEM)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2例诊断为ADEM的成人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按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甲泼尼龙加丙种球蛋白(MPS+IG)组及甲泼尼龙(MPS)组,以2组患者Kurtzke神经功能障碍量表(EDSS)评分反映疗效,比较两组治疗7d、15d的EDSS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7d时MPS+IG组的EDSS评分为2.7±1.5,明显低于MPS组的EDSS评分3.8±1.7(P<0.05),治疗15d时两组的EDSS评分及随访期间的复发病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泼尼龙与丙种球蛋白联合治疗成人ADEM在治疗早期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加快病情好转,效果优于单用甲泼尼龙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1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进行MRI、CT检查。比较MRI与CT检查的急性脑梗死确诊率,并比较MRI检查与CT检查确诊病例的病灶直径。结果 MRI检查的确诊率为94.55%(104/110),明显高于CT检查的63.64%(70/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确诊病例的病灶直径(4.92±0.13)mm明显大于CT检查的(3.18±0.16)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以清晰的显示病灶的大小形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退变结节)转变成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检查发现肝硬化结节灶的患者作为MR动态随访的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每3个月一次MR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硬化结节信号变化并作对比分析,如MRI提示肝硬化结节癌变则行肝动脉DSA检查.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5~3年,全部病例MR检查均显示肝内再生结节.随访过程中,发现退变结节28例,小肝癌18例.18例小肝癌患者中16例行DSA检查,均有典型的肝动脉供血及肿瘤血管生成,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结论 MRI-DSA联合应用对评价肝硬化结节病灶的演变过程具有肯定的价值,能及时发现小肝癌,为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DSA)联合应用对肝硬化结节(再生结节、退变结节)转变成小肝癌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40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超声检查发现肝硬化结节灶的患者作为MR动态随访的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每3个月一次MR三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肝硬化结节信号变化并作对比分析,如MRI提示肝硬化结节癌变则行肝动脉DSA检查.结果 4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5~3年,全部病例MR检查均显示肝内再生结节.随访过程中,发现退变结节28例,小肝癌18例.18例小肝癌患者中16例行DSA检查,均有典型的肝动脉供血及肿瘤血管生成,同时给予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结论 MRI-DSA联合应用对评价肝硬化结节病灶的演变过程具有肯定的价值,能及时发现小肝癌,为小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诊断以及预后分析中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诊治的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所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急性脑干梗死的MRI扫描影像特征及病理特点,以及MRI扫描在急性脑干梗死预后分析中的应用.结果 36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经MRI检查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梗死单发患者29例,梗死多发患者7例.一共发现梗死灶43个,梗死灶直径在4~90(52±31)mm,形态主要为圆形27个.MRI扫描显示22例为T1WI低或稍低信号,T2WI高信号特征;11例为T1WI等信号特征,T2WI高信号特征;3例在T1WI及T2WI均为混杂不均匀信号.结论 MRI检查可明确诊断急性脑干梗死患者梗死的个数、位置、大小和形态特征,同时可对患者进行预后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疗方案及预后情况.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继发于感染7例,非感染性18例,其中产褥期发病12例;5例病因不明.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最常见的.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癫痫及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方案中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3例,肝素联合静脉窦内溶栓治疗7例.本组22例患者痊愈,4例遗留残疾或后遗症,4例死亡.结论 CVST的临床表现变异很大且缺乏特异性,常见于育龄期妇女.因此关注患者是否存在CVST发生的高危因素,尽早行颅脑CT、MRI、MRV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后应积极地抗凝治疗,必要时联合介入溶栓治疗,并纠正病因、对症治疗,大多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脊髓炎的MRI特征性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脊髓炎的10例患者,进行常规及增强MRI扫描。结果所有患者病变段脊髓均出现不同程度增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6例病变区内未见明显强化,3例出现细条状强化,1例出现斑片状强化。结论MRI对急性脊髓炎的定位及定性诊断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