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刺皮针法属于《内经》五体针法的一种,它是根据疾病的脏腑辨证结果,即病邪在表者,从肺卫论治,因肺在体合皮,并选择相应的皮部穴位与皮部刺法为主的一种针刺手法,是中医学的一种独特的针刺治疗方法。该方法作用于人体最表浅的部位,属于浅刺法,临床上使用的皮肤针、七星针、梅花针、毫针、三棱针点刺,均属于刺皮部类。1《内经》刺皮针法的理论基础《素问·皮部论》关于皮部的概念,所论述内容包括:皮部,以经脉为纪,上下同法;三阴三阳皮部的  相似文献   

2.
张含  刘云霞 《中医学报》2021,(5):979-982
皮部位居人体最表,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沟通,具有"审内"与"御外"的作用。治皮之理、浅刺之法,其意皆在激发体表皮肤的卫阳之气,进而通过皮部—经络—脏腑这一信息传输通道,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及平衡阴阳之目的。因此,无论是未病先防,还是既病防变,都可从"皮"论治,使病邪由"皮"而解。时至今日,从"皮"论治已衍生出多种针法,如梅花针、浮针、皮内针等。  相似文献   

3.
伏暑是传统的伏气温病之一,7版《温病学》认为暑湿病邪是伏暑的伏邪,而伏暑发病有两种证型(暑湿郁蒸气分、暑热内炽营分)又是由于感邪性质不同(暑热病邪、暑湿病邪)及邪伏部位有异所致。由于伏邪性质前后表述不一,造成了在教与学中的困惑。文章根据前人有关伏暑、暑邪的论述,从伏邪性质、邪伏变化(从化、量变)、发病层次(气分、营血分)等方面探讨伏暑的病因病机,旨在为伏暑的现代阐释更加完整规范提供思考。  相似文献   

4.
《灵枢》是最早而完整的针灸经典专著,又称《针经》。它详细论述了经络腧穴理论,卫气营血、流注变化规律,以及人体经络气血与四时阴阳盈虚消长同变化的特性。是经络学说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阐明外邪入侵、七情内伤是导致疾病的主要因素,体质差异、环境气候的改变是疾病变化发展的条件,从而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医病因病机学说。对疾病的治疗强调先诊察病邪的所在部位、病邪性质。有效利用营卫流注往来的规律,采用不同针灸工具,不同方法,达到调节营卫、去除病邪的目的。在提出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的治疗原则基础…  相似文献   

5.
五体即皮、肌、脉、筋、骨,是中医解剖学的概念,它反映了人体由浅入深的五个不同层次。痹是病因病机的概念,“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者闭也,以血气为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因此,顾名思义,所谓五体痹证就是指由于和五体相合的脏腑、经络的气血不足,感受了风寒湿热等邪而导致皮、肌、脉、筋、骨等部位气血闭塞不通的病证。《内经》对痹证的分类,主要有按病位区分的五体痹和以病因病性区分的风寒湿痹(《医宗金鉴》分别称之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是后汉医家张仲景所创立,为治少阳病之主方.少阳病是指病邪已离太阳之表,但尚未入阳明之里,介于表里之间.在病变的机转上,因为它既不属于表证,也不属于里证,称为半表半里证.由于病邪不在表,不能发汗,邪不在里,禁用攻下,邪又不在胸膈之上,也不能催吐,故汗、吐、下等法均属禁例.因此少阳病的治疗原则以和解为主,而小柴胡汤正擅此长,故为少阳病的正治方剂.张仲景说:“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  相似文献   

7.
纪春艳  雷鸣  马拴全 《中医学报》2019,34(3):478-482
皮肤表者,脏腑里也,皮肤通过经络与脏腑之气相通,经络理论中的皮部—络脉—经脉—脏腑的传变规律在皮肤病的辨证治疗中具有指导作用。神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故可从皮论治;其好发于颈项、眼睑、腰骶、四肢伸侧等部位与阳经经络循行分布甚为相似,故可从经论治;其经脉所属脏腑的病变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故可从腑论治。从皮部、经脉论治可谓治标,从腑论治可谓治本。三者有效结合,在临床上可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顽固性头痛具有病程久、易反复发作、发作时症状相似、疼痛部位不变、久治不愈等特点。本文根据个人数十年的经验,对其病机,治疗的立法组方进行探讨,并将部分治验案例公之于世,以俾同道共同讨论。头痛病初起,多因病邪入侵后困扰头部经络,邪正相搏而痛。此时病在气分。若病久不解,则头部经络因气郁而瘀阻,“初病在气,久病在血。”病邪深入于里,瘀血停滞在经络之内,经络内外不通,不通则痛。邪瘀互结,病邪不除,瘀滞不疏,病则不愈。故病情顽固,难以拔除。  相似文献   

9.
论邪伏膜原证的病机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原部位探源,指出膜原在解剖位置上有其名无其位。分析邪伏膜原证的临床表现、达原饮的组方及其传变规律,认为邪伏膜原证应归属于脾胃湿热证,其病机实质是湿热秽浊之邪侵犯脾胃,且是湿重于热。   相似文献   

10.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头部与手足三阳经、手足三阴经、督脉、冲脉、十二皮部关系密切,人体的经气通过经脉、经别、皮部等集中于头面部。因此,毛发润泽、枯槁、脱落与否和头部经气有密切关系,经络循行部位的脱发能够不同程度地反应相关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脱发部位不同,其病机不同,所属的脏腑、经络也不同。因此,临床上应重视脱发与脏腑、经络的关系,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1.
试论少阳在外感病中的枢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感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感受外感六淫等邪气而发病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自然界一年四季不同的气候变化形成了四时六气 ,异常的气候变化是外感六淫之邪致病的条件。《伤寒论》与《温病学》论述外感病发病病因不同 ,伤寒是以感受寒邪为主因 ;温病是以感受温热之邪、湿热、戾气为主因。《伤寒论》明确指出风寒之邪从体表而入 ,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转变。《温病学》指出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 ,经上中下三焦转变。外感之邪侵入人体的途径不外体表与口鼻 ,外感病邪出皮毛而入者卫表首当其冲 ;外邪从口鼻而入者 ,肺为易侵部位…  相似文献   

12.
“百病生子气”(1),外邪、內伤等病因扰乱或耗損正气,引起人体气机运行失常,而發生疾病,治病就必須驅邪、扶正和樞轉气机,樞轉气机就是使在疾病中發生障碍的脏腑气血的功能恢复正常,或加强它們的活动能力以御病。温病是外感病的一种,常伴有病則正气紊乱或先虚的情况,在治疗时,也应以驅邪为主,而助以扶正及樞轉气机。这里,樞轉气机不仅是为了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也是驅邪的一种手段,而补虛又是和驅邪及樞轉气机互相密切关联的。  相似文献   

13.
所谓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因表现的证不同,而施以不同的治法;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病,所表现的证相同,依证采取基本相同的治法。所以同病能否异治,异病能否同治,关键决定于证。因证是疾病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对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所以,无论是同病异证,或异病同证,针对其证而立法、处方、投药皆可获效。导致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原因,有机体的体质特性、病邪性质的差异,受邪程度的轻重,病邪部位的浅深等,但其中起决定作用者是人的体质。故体质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生理基础。试从下列四方面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14.
卫气营血辨证是温病学的辨证纲领,由它说明了温热病毒侵袭人体后所造成的各种温病,它从横的方面阐述了病毒所在部位的深浅,病情的进退,从而指导了临床的实践,故在温病中有邪在卫分,邪在气分,邪在营分和邪在血分之别。卫气营血辨证是叶天士  相似文献   

15.
韩冰  丁瑞丛  李鲜  王培  李志恒 《中医学报》2020,35(6):1141-114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湿温"疫症范畴,乃疫毒挟湿侵袭人体,太阴内伤,内外相引,运化失常,酿湿生热所致。疫病初期,邪在膜原,不可盲用汗下,以防助邪入里。当以疏利畅达气机为先,药力直达,引邪离原;再依据病邪所在部位之不同汗之、下之,使疫毒之邪乘湿而去;待病邪渐去,酌情增强补虚之力,祛除余邪,调养脏腑则病愈人安。  相似文献   

16.
放射治疗(简称“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而放射性损伤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从化”理论源于《黄帝内经》,高度概括了病机变化的特征规律,是中医病机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放射线快速、高能、杀伤力强的特点,符合中医学毒邪的特性。毒邪具有明显的“从化性”,放疗毒邪侵袭人体后,根据人体体质差异和侵犯部位的阴阳属性,分别从化为阳毒或阴毒以致病,这可能是放射性损伤演进的关键环节。放疗毒邪侵犯阴虚、燥热体质或阳腑、表位,易从阳化为“热毒”“燥毒”“风毒”,若侵犯阳虚、寒湿体质或阴脏、里位,易从阴化为“痰毒”“瘀毒”。因此,在治疗放射性损伤时,应分清体质阴阳偏颇、脏腑表里部位、病程缓急阶段,辨明各类毒邪导致的病理状态,谨守病机,辨证施治。本文基于“从化”理论的内涵,结合放疗毒邪的致病特点,探讨放射性损伤的病机演变和病证变化规律,以期为放射性损伤的临证辨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发病类型 也可以说是疾病发生时所表现的形式.前文曾谈及,中医学认为,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是正邪交争,而发病与否,则取决于正、邪双方孰弱孰强的力量对比.由于不同的人,其体质状态、本身正气的强弱不同,以及邪气的种类、侵入的途径、侵犯的部位、毒力强弱等等的差异,因而正邪交争的结果也便不同,从而在发病形式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如感邪即发徐发、伏而后发、继发、合病与并病、复发等.  相似文献   

18.
1病因、病位、病机的探讨膜原之词首见《内经·疟论》,其言:“邪气内薄五脏,横连膜原.”吴又可《温疫论》首揭湿秽时疫之病“邪伏膜原”之旨,其云:“邪自口鼻而入,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脊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内经所谓横连募原是也.”其后,温病学家续畅其意,如叶天士云:“时令湿热之气,触自口鼻”则“募原先病”,由募原分布三焦;薛生白云:“湿热之邪……邪由上受,……病多归膜原”,“湿热阻遏膜原”;俞根初云:“所伏之邪,在膜原则……病多湿温”,何连臣云:“凡湿火疟……其邪必伏于膜原.”.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问答     
1.温病的致病原因是什么? 答:温病主要是外感温热病邪所致。所谓温热病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它们的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此外,还有疫病之温  相似文献   

20.
经络皮部即循经路线上的皮肤。皮肤是感觉器官之一,也是抵御外界各种有害刺激的一道防线。研究经络皮部,对中医临床和基础理论将是一个重要的补充。 一、皮部的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