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浆BNP、HCY、HP-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冠心病的重要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是其病理基础,而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又是AMI和UAP的直接原因,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炎症反应颇受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慢性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由于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出现裂纹继而出血和血栓形成,引起冠状动脉不完全或完全阻塞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塞(AMI)或心源性猝死。  相似文献   

3.
小剂量尿激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指有进行性恶化,不同形式的心绞痛症状群。它是冠心病处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S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T)之间的状态。UAP在临床上由于症状表现不同分为四种类型:(1)恶化性或加速性心绞痛;(2)初发性心绞痛;(3)冠脉功能不全;(4)心肌梗死后心绞痛。UAP约占冠心病人的30%,是一个多项综合征,其特点是严重的急剧恶化症状,约有10%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对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采用过多种药物,如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血小板拮抗剂等药物联合应用,其有效率低,AMI发生率占10%~15%。近些年我院采用尿激酶25万u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率占85%,并且有效的预防AMI及心脏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冠状动脉病变处于严重且不稳定状态的标志,临床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内急性血栓的形成对ACS的发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及早发现血栓形成对ACS的预防及诊治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丹红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桂萍  张祥霞 《山东医药》2010,50(21):110-1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病情变化多端,发作突然,进展迅速,极易恶化为AMI或猝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2007年6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丹红注射液联合速效救心丸治疗UAP患者65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心绞痛,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传统的治疗药物主要为硝酸酯类、8受体阻滞剂及阿司匹林等。文献报道,除抗缺血等治疗外,积极早期抗血小板、抗凝、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已破裂的斑块治疗,对UAP控制、防止病情进展,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院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钙、氯吡格雷治疗UAP,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指主要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不稳定的斑块,继而出现斑块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并导致冠脉内血流量减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临床类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脏性猝死(SCD)。ACS具有起病急骤、病死率高但可救治的特点,其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的诊断、评价和正确处理。  相似文献   

8.
韦福起  陶贵周 《心脏杂志》2007,19(3):361-36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主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急性心肌梗死(AMI)及心源性猝死,约占冠心病总数的30%。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导致斑块不稳定、破裂、血管收缩和局部血栓形成,导致部分或全部血管阻塞。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AS)的进展过程中有许多炎性细胞的参与,可以产生和释放细胞因子,促使肝细胞产生急性时相反应物,如C反应蛋白(CRP)。  相似文献   

9.
田华  尚旭明  房桂青 《山东医药》2004,44(14):15-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心肌缺血综合征。临床对UAP的诊断及预后评估,通常主要依据心电图及传统的心肌酶指标。UAP及非Q波AMI患者的心电图通常无特异性改变,而心肌酶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欠佳。近年来,我们检测了98例  相似文献   

1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我院应用低分子肝素钠、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栓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于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选择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6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13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3例,采用胶体金标法动态检测患者静脉血中的D-二聚体含量。结果:D-二聚体含量:UAP组(0.95±0.32)mg/L,AMI组(1.82±0.63)mg/L,UAP组与SAP组(0.39±0.15)mg/L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AMI组与SAP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D-二聚体定量检测是判定ACS血栓形成相对特异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2.
曲美他嗪和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应用曲美他嗪、低分子肝素钙治疗UAP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止血标志物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分别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2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和16例健康人清晨空腹采血3毫升,以ELISA方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和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水平。结果AMI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显著高于UAP患者(P〈0.05),UAP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vWf水平显著高于SAP患者和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存在显著的凝血纤溶系统激活和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4.
许法运 《山东医药》2004,44(4):55-5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包括Q波性急性心肌梗死(AMI),非Q波性A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它们的主要发病机制都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闭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Q波性AMI;如果血栓为非闭塞性或虽为闭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多造成非Q波性AMI或UAP,统称为无ST段抬  相似文献   

15.
蒙玉玲  陈霞 《山东医药》2008,48(28):115-115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不稳定的心肌缺血综合征,若不及时恰当处理,有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的危险.急诊科护士对胸痛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协助医生明确诊断并及时有效干预,有助于成功抢救UAP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情易变化,可逆转为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迅速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甚至猝死。因此,对其正确认识与处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颜培光 《山东医药》2009,49(41):89-90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状态。2004年7月-2007年12月,我院用小剂量尿激酶(UK)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患者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组由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其中AMI又分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及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NSTEMI).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rupture)或糜烂(erosion),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因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冠脉痉挛导致冠脉急性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代表冠脉不同病变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在ACS的诊治和预后判断中,心电图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近年来对冠心病深入研究后取得的重要进展。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者痉挛可导致完全或不完全堵塞,使心肌发生缺血或不同程度坏死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即代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程度的一组疾病。临床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急性心肌梗死(A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