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浅谈“左肝右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肝右肺”的说法来源于《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世医家继承了这一观点,如《难经》曰:“肝之积名曰肥气,在左胁下……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景岳全书》曰:“胁痛者,左右气血之辨,其在诸家之说,有谓肝位于左而藏血,肺位于右而藏气,故病在左者为血积,病在右者为气郁。脾亦系于右,故湿疾流注者亦在右。”至清代王清任及西医从解剖学观点出发,谓肝实在右而不在左,肺则左右两侧均有之,且右三叶左二叶,从而对中医“左肝右肺”的说法,每有讥诮言语。笔者认为,从现代医学解剖学观点出…  相似文献   

2.
疏泄之源,基于《内经》。将“疏泄”作为肝之功能特性提出者,当自金元朱丹溪始。朱氏在《格致余论·阳有余阴不足论》中提出“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指出“疏泄”为肝所司。明人薛立斋有见于此,故将“司疏泄者肝也”修改为“肝主疏泄”(见《内科摘要·卷下》),进一步肯定了“肝主疏泄”这一功能特性。  相似文献   

3.
卢伟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6):453-453
肝体阴而用阳,有谓“将军之官”,性动而急疾,其证虚少而实多,然肝之虚者亦绝非少见。《医宗金鉴》设补肝汤以治肝之虚证。补肝汤由川芎、白芍、熟地黄、当归、酸枣仁、木瓜、甘草组成。为治“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恍恍无所见”而设。笔者临床上用补肝汤加减治疗腓踹转筋、夜间磨牙、小儿夜啼等,每获佳效,现举例于下。  相似文献   

4.
中医之“肝藏血”生化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的脏腑概念,是一种组合集约式生理单位。因此,中医之“肝”比起现代解剖学上的肝脏来,无疑要“大”得多。这当然是指其功能的广延度而言,中医之“肝”除包容了现代解剖学上肝脏之大部分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考证的方法,从发生学角度探析了肝藏"形质之象"的认识源流与内涵,指出肝之"形质之象"既有源于对肝之实体的解剖学观察,又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辨、经络循行的推理、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治疗经验的反证密切相关,提示中医学所言之"藏",不仅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  相似文献   

6.
浅谈肝阳虚     
肝为将军之官,其性刚复,内寄相火,外应风木。历代医家认为肝之热证、实证者多.如朱丹溪曰:“肝阳常有余,肝阴常不足。”刘完素曰:“凡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钱仲阳指出:“肝为相火,有泄无补”等。惟无言其肝阳虚者.笔者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医学文献的学习,认为五脏之病皆有气血阴阳之虚实,肝亦有其阳虚证.肝藏血,主疏泄,以血为本,以气为用,血为肝之体,气为  相似文献   

7.
肝 ,“是四 肢 之 本,藏 魂之 所 在 ”,(《黄 帝内 经·素 问· 六 节 脏象 论 》),按 中医 理 论 ,肝 属无 行 之 木,春木旺,肝 主事 ,因 此 春 季护 肝 尤 为重 要 。 在 养 肝 护 肝 诸 法 中 ,药膳食 疗 具 有良 好 的 功效 。 以 药 膳 食 疗 养 肝 护 肝 ,基 本 原 则 有 三 :—者 ,辨 证 施 食 。春 季 虽 肝 气 旺 盛 ,但 仍 有 盈 亏 虚 实 之 分 。 因 此 ,当 “虚 者 补之 ”,“实 者 泻 之 ”,若 盲 目 施 食 ,实 补 虚 泻 ,则 损 肝 伤 气 ,效 果适 得其 反 。二 者 ,辨 味施 补 。五 味所 偏 ,必 然 导 致脏 腑 功 能…  相似文献   

8.
因“肝开窍于目”而“肾之精为瞳子”,故有不少医者持“内障多虚”之论,遇昏蒙盲目等水轮内障疾患,动辄施以滋补肝肾之剂。若果为大虚之证,自然手应取效,然补而不效或愈补愈昏者亦多。因为水轮疾患,发病有寒、热、虚、实之别,且虚实夹杂、寒热相兼者亦不鲜见,故临证务必详察病情,辨证审因,绝不能拘泥于“内障多虚”之说而滥用补法。我院眼科主任医师张望之老师,行医四十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  相似文献   

9.
肝气虚,肝阳虚证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力 《河南中医》1998,18(5):266-267
肝虚为病,习以阴虚、血虚立论者多,而论及肝气虚、肝阳虚者少。肝为将军之官,罢极之本,内寄相火,外应风木,体阴用阳,阳易亢动,阴易亏损,临证多见肝血虚、肝阴虚之证,然肝之阴阳气血之间互根互用,相互依存,既有肝脏阴血之不足,也有肝之阳气之不足。今就肝气虚...  相似文献   

10.
<正>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现实和必然选择!提倡医学结合者会持肯定的认识[1],反对结合者自然持否定的观点,而持中立态度者对此亦会有不少的疑问。笔者试对此分别作以初步的阐述。1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发展的现实选择中医应怎样发展?存在怎样的问题?唯有临床实践才能较好地给以回答,因为它是中医存在的最终目的,更是中医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中医类期刊中关于临床研究的论文正是临床实践的反映,它们为此能提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文献探讨“脾”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有关中医文献中均把中医"脾"叫做"膵",膵就是现代解剖学的胰.到底中医的脾在中医解剖学上指的是哪一个器官?又相当于现代解剖学上的哪个器官?这是研究中医脾的学说、研究脾的病理生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下面从古代中医文献中探讨一下.现存中医最早著作之一《内经》中已出现脾的概念,但未见描述它的解剖部位,仅在该书《素问·太阴阳明论》中提供一条线索:"脾与胃以膜相连".从该书《灵枢·经水篇》"八尺之士……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看来,该书所述脏腑一定有其解剖学根据,从现代解剖学材料看,胃与其周围若干器官相接触,在胃的各邻接面上,有由系膜构成的肝韧带与肝相连,胃结肠韧带与结肠相连,胃脾韧带与脾相连,唯独没有韧带(系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对此句已有颇多阐发,对句中“养”字含义,一般看法比较一致,多释为“保养”、“爱惜”等。从原文来看。该篇系为未病之先防病而设,未涉及治疗用药的内容,故而作此解释。本句的关键,依笔者之见,应在于“阳”和“阴”的含义。对此二字,历来看法不一,有释“阳”为“阳气”、“阴”为“阴气”、“阴精”者;也有释“阳”为“肝、心、脾”、“阴”为“肺、肾”者,不一而足。但所有的古典经文,其本义只能有一种,而合理的引申义则可以有多种。各种说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阐发并丰富原文的含义,只要是在理论上持之有据,实践中行之有效的解释,都是应当给予肯定的。笔者留意于此已有时日,兹不揣谫陋,略陈一得之  相似文献   

13.
江西中医学院八位讲师编写的《中医四大经典著作题解》一书,是目前此类书中较好的一种。本人觉得该书至少有如下特点:第一,不穿凿,尽可能把一些问题解答得合乎情理。例如《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有人据此而从形态解剖学上来理解,认为“肝在左,肺在右”,这显然是曲解了《内经》的原意。因为在《内经》的其他篇章里,对肺在人身的部位是说得很清楚的,如《素问·痿论》云:“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意即肺在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覆盖子心之上,这与现代解剖学上观察所见,也完全是相同的,而所谓“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则是以气机升降的观点,给二者以概括,肝主生发,肺司肃降,左升右降,所以有了上面的提法。后世医家  相似文献   

14.
丁文 《河北中医》1985,(6):32-35
五脏者心、肝、脾、肺、肾,对五脏之理解,不能单纯指脏器本身而言,应包括其生理功能及其脏腑经络联系等等。例如:心脏包括心之本脏,经络循行,心主血,心主脉的功能,肝脏应包括疏泄和消化功能;肾脏应包括生殖,泌尿功能。五脏之间互相联系,紧密配合,相互依存,互相制约,因此,学习五脏学说,不能只局限于解剖学的范围。五脏之病生理各具有特点,所以治疗也要根据五脏的病生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洽。一、心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与肾相反相成,即水火相克,又水火相济。心与肝为相  相似文献   

15.
男科临床诸症涉及肝者殊多,虽更有与肾相关之病症,然临床治之,则有治肾不如调肝之感叹。这不仅由于中医肝与肾的关系较为密切,还与肝的疏泄、调节情志有  相似文献   

16.
关于“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这段文字的出处,是在黄帝内经素問刺禁論里,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願聞禁数。歧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腎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冑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我們知道,从解剖学内臟部位来说,肝臟的位置生在右侧,肺臟的位置是在胸腔占据两側,  相似文献   

17.
张锡纯为清代名医,学贵中西,善发前人所未发,临证流方,注重实效,对肝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将其治疗肝病多方位用药特点浅析如下.1根据昨任本身的持点用药肝为后明,中见少阳,相火寄其中,名为将军之官,因此张锡纯认为肝有三大特点:一是肝其性至刚;二是肝于五行记本,术性原善条达;三是肝喜润恶现。张锡纯根据肝脏的三个特点确立了养肝、柔肝及疏肝、舒肝的治法.疏肝药中客用柴胡、茵陈、)11捧于,认为柴胡、茵陈秉少阳生发之气,其性能做,而首际之力较柔和,凡其人虚弱阴由不能任柴胡之升散者,皆以茵陈代之;川谏子…  相似文献   

18.
<正> 活血化瘀法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各科,其治疗效果也予以肯定,究竟活血化瘀与肝的关系如何,肝在活血化瘀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是我们应该研究的课题。1 肝和血液的关系《灵枢·本神篇》说:“肝藏血,血舍魂”,唐·王冰次注《素问》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这说明肝对血液有贮藏和调节的功能,对血液在人体各部位的正常循环有着重要作用。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说:“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肝”。把恶血(即瘀血、坏死之血)和肝的关系揭示了出来,唐容川《血证论》曰:“肝主藏血,……则以  相似文献   

19.
五脏之病,皆有气血阴阳之虚实,五脏之治、均有温清补泻之异同。唯肝,因其性刚愎,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外应风木,故言其实证热证者多,而论其虚证寒证者少。纵然言其虚证,亦多谓血虚阴成,极少有人论及气虚阳虚。如宋代钱仲阳谓:“肝为相火,有泄无补。”刘完素亦云:“凡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朱丹溪也指出:“肝常有余”云云。故世医多以火热议病,一见肝病,恣用攻伐,迭进苦寒,遂成清肝泻肝之时弊。那么肝病究竟有无气虚阳虚?笔者略陈管见,以正于名贤。  相似文献   

20.
肝主血海,恶血所属,必归于肝。肝主疏泄,理肝化瘀,为疗伤之枢。临床凡损伤有气滞血瘀或损伤有肝系征象者,均当从肝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