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天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着病程的延长,TNF-α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未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存在神经-炎症/免疫-内分泌功能紊乱,TNF参与了ACVD的炎症/免疫反应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急性期ACVD患者血浆TNF-α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恢复期TNF-α水平明显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动态观察结果显示发病后3天血浆TNF-α水平最高,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动态观察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了74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及42例正常对照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相似文献   

4.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时免疫作用机制。方法对7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水平进行了测定,并同46名健康人作对照比较。结果急性脑梗塞和TIA患者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塞和TIA两组间比较IL-1、TNF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01)。各指标水平与梗塞部位无关。神经功能重度受损者的IL-1、TNF明显高于轻度神经功能受损者(P<0.01、P<0.05)。动态观察到在发病第1天与第4、7天的IL-1、TNF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理中有免疫机制的参与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NFα、IL6含量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探讨TNFα、IL6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4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TNFα和IL6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发病第1d、第3d上述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1)。第7d和第14d已趋于恢复,仅SAH组在第7d高于对照组(TNFα、IL6分别为P<0.05、P<0.01)。结论TNFα和IL6作为免疫因素参与了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提示TNFα和IL6拮抗剂将是今后防治脑血管病的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2(IL-2)在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发病机制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1例GBS患者血浆TNF-α和IL-2浓度。结果 31例GBS患者TNF-α和IL-2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临床分级显著相关(P〈0.05)。16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病情好转的恢复期患者TNF-α和IL-2浓度相应下降至正常或接近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sIL-2R含量的变化及其与病情的联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sIL-2R。结果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sIL-2R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01),动态观察发现ACVD患者急性期血清sIL-2R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P<0.001),至恢复期时达正常范围。结论血清sIL-2R水平不仅可反映ACVD患者机体免疫状态,并可作为病情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建立放射免疫分析方法,对出血性(HCVD,n=10),缺血性(ICVD,n=31)脑血管病急性期患者,以及健康对照者(n=10)的血浆肾上腺髓质素前体(ProAdM153-185)含量进行了研究发现,HCVD组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ICVD组(分别P<0.05及<0.01),ICVD组与对照组之间则无显著差异(P>0.05)。在ICVD组中,大灶皮层梗塞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又显著高于皮层下梗塞患者(P<0.01),发病后第3d的患者血浆ProAdM153-185含量显著高于第1d及第2d的患者(分别P<0.05,0.01)。提示ProAdM153-185在脑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中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9.
小儿病毒性脑炎患者内皮素—1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均相竟争法,测定56例急性病毒性脑炎(AVE)患儿的血浆和脑脊液(CSF)中内皮素-1(ET-1)含量。结果发现,AVE急性期患儿血浆ET-1含量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期血浆和CSF中ET-1含量高于恢复期(P<0.01),血浆与CSF中ET-1含量呈正相关(r=0.858,P<0.001),病情严重、抽搐频繁、EEG和脑CT或MRI显示病变部位广泛者,血浆和CSF中ET-1含量增高更为显著。认为ET-1是一种新的内源性致病因子,在AVE病程发展与转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原发性高血压(EH)合并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30例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心率变异性(HRV)测定,并与30例无ACVD的EH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合并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01);SDNN、rMSSD、PNN50比对照组明显减低(P<0.001、<0.01、<0.001)。提示合并ACVD的EH患者HRV减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自主神经中枢损害。  相似文献   

11.
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VCAM-1诱导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血管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诱导作用。方法:通过血管内皮细胞培养,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不同浓度TNF-α(0.250U.mL^-1)24小时内以及相同浓度(100Uml^-1)TNF-μ0-α0-72h对内皮细胞V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对内皮细胞VCAM-1的诱导作用具有明显浓度与时间依赖性。结论:TNF-α可诱导血  相似文献   

12.
采用ELISA法检测了202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并与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含量进行同步对比研究结果发现,TNF和AChRab均值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09例患者口服强的松治疗后,其均值都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据此认为,TNF与MG发病有明显相关性,为MG的发病机理研究提供了实验室依据,并为观察MG病情轻重和评价免疫疗法治疗效果提供了实验室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测定对各型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88例不同病因的脑膜炎患者脑脊液肿瘤坏死因子(TNF)含量,发现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NF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以化脓性脑膜炎升高最为显著,与病毒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TNF含量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因此,脑脊液TNF水平可作为鉴别细菌性与非细菌性脑膜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80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DI)以及血小板粘附率。结果示:ACVD各组患者DI显著降低(P<0.01)而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01);脑出血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小板粘附率也相应增高(r=0.725,P<0.01);性别与各组之DI及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组织损害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心率变异(HRV)的影响。方法:对26例EH并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HRV测定,并与20例EH元ACVD患者进行对比。结果:EH并ACVD组最小心率及平均心率明显高于无ACVD组(P〈0.01;P〈0.01);24h相邻R-R间期之差的均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之差大于50ms的心搏数占心搏总数的百分比(PNN5  相似文献   

16.
探讨急性脑卒中急性期一氧化氮(NO)和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与GCS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硝酸还原酶法和生物素链亲和素ELISA法测定了9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72h内血清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对出血性卒中同时记录GCS及血白细胞(WBC)计数。结果不论卒中类型,全部患者血清NO均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随脑出血容积增大递减。脑梗塞及脑出血≤20ml组TNFα有增高趋势(P>0.05),其它各组均显著增高(P<0.01)。全部患者IL-6及IL-8均显著增高(P<0.01)。出血性卒中GCS>8分及GCS≤8分组IL-6、IL-8及血WBC均有显著差异,前者死亡率为3%(1/35),后者死亡率为64%(16/25)。结论细胞因子参与了脑卒中急性期病理生理过程,细胞因子和白细胞早期增高预示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蛋白C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浆蛋白C(PC)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发生中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2 例,脑梗死(CI)58例]和36 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浆PC及假血友病因子(vWF)活性水平。结果 TIA组血浆P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 0.05),CI急性期组血浆PC降低明显,恢复期组有所回升,但均低于对照组水平(均P< 0.05);血浆PC水平与血浆vWF活性水平成负相关。与梗死灶最大直径呈负相关。结论 ICVD早期即存在高凝状态,血浆PC参与了其发生过程,并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P)和多肽生长因子含量变化,探讨其在Alzheimer病(AD)和血管性痴呆(V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检测临床诊断为AD患者8例,VD患者15例及63例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β-AP、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IGF-Ⅱ)的水平,同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AD与VD患者β-AP、TGF-α和IGF-Ⅱ水平明显高于ICVD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ICVD患者血清β-AP、TGF-α和 IGF-Ⅱ水平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以脑梗塞后遗症(SCI)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组增高十分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AD与 VD患者 3项测定指标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结论:①β-AP可能是AD和VD发病的危险因素。②引起AD和VD神经元毒性作用进而导致痴呆.这可能与TGF-α和IGF-Ⅱ增多有关。③β-AP与TGF-α、IGF-Ⅱ密切相关,在老年斑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患者红细胞变形性与血小板粘附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80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分别测定红细胞变形指数(DI)以及血小板粘附率。结果示:ACVD各组患者DI显著降低(P<0.001),而血小板粘附率显著升高(P<0.001);脑出血组患者随年龄增加血小板粘附率也相应增高(r=0.725,P<0.01);性别与各组之DI及血小板粘附率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72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脑出血32例,脑梗塞40例)的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发现脑出血患者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脑梗塞患者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明显差别(P>0.05),而两组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胰岛素水平与病人的病情及预后相关。建议对血糖水平升高而血清及脑脊液胰岛素水平较低的ACVD患者应积极使用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