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椎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短暂的伴有局部症状的脑循环障碍征候群。临床上根据受累血管分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TIA两大类。频发TIA是指24h内TIA发作≥2次的特殊临床状态[1]。椎-基底动脉频发TIA起病急、症状重,若栓塞引起的TIA可能危及生命,其病因复杂,部分病例与椎-基底动脉狭窄有关。椎动脉狭窄的诊断以往主要依赖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近年来,CT血管造影(CTA)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对20例频发TIA患者进行DSA及CTA对照研究,探讨CTA对椎-基底动脉频发TIA的诊断价值。1对象与方法1.1对象…  相似文献   

2.
TIAs 中20%~30%与椎-基底动脉缺血有关。尽管颈动脉 TIA 与椎-基底动脉 TIA 发生卒中的危险度相似,但有关影响脑干或小脑 TIA 远期预后的因素却知之甚少。作者回顾性评价了1983~1990年住院治疗的630例幕下缺血病人的功能状况。其中 TIA226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结合ABCD3-Ⅰ评分预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选择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来保定市第二医院治疗的260例老年TIA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发病第2天进行临床检查及检验。将入院7 d内进展为脑梗死的5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进展为脑梗死的2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ABCD3-Ⅰ评分。统计比较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与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患者TIA不同持续时间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采用ROC曲线分析PAF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患者ABCD3-Ⅰ评分分层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脑梗死发生率为0.00%、8.87%、33.91%(P<0.05)。观察组患者TIA持续时间越长血清PAF水平、ABCD3-Ⅰ评分越高(P<0.05)。PAF水平、ABCD3-Ⅰ评分、PAF水平联合ABCD3-Ⅰ评分评价患者发生...  相似文献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局部脑供血障碍导致的短暂性神经功能缺损。局部性、短暂性和反复发作性是TIA最主要的临床特征。尽管TIA患者近期转归较好,但远期死亡和残障的风险仍然相当高。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4%-8%的完全性卒中发生于TIA之后。提高TIA治愈率,降低复发率,对完全性卒中的发生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40例TIA社区老年患者的健康教育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刘迪  涂明义  郭宏伟  皇甫留杰  郑明 《内科》2014,(2):158-159,147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20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脑动脉颅内段、颅外段病变分布情况。结果 120例患者全脑血管造影检查阴性13例(10.83%),动脉硬化性改变24例(20%),血管狭窄或闭塞78例(65%),非动脉硬化性改变5例(4.17%),其中烟雾病3例,动脉夹层2例。颈内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内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的TIA以颅外段血管狭窄或闭塞为主。结论颅内段血管狭窄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段血管狭窄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建议TIA患者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许冠思 《内科》2009,4(2):310-3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据统计,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发展成脑梗死,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TIA之后。现将我院自2003-2007年收治的TIA患者80例联合治疗转归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TIA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按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分为颈动脉系统TIA组(CA—TIA组,152例)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组(VB-TIA组,48例);按不同发作频率分为:频发TIA组(123例)与非频发TIA组(77例);按不同年龄段分为:〈50岁组(63例)、50~70岁组(112例)和〉70岁组(25例)。对存在动脉狭窄的患者计算动脉狭窄率,比较各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和各年龄段间患者颅内-外血管严重狭窄及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 ①本研究共175例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7.5%(175/200)。颅外动脉狭窄为173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53.2%(92/173),而颅内动脉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多,占39.3%(95/242)。颅内、颅外狭窄动脉比约为1.4:1(242/173)。②CA-TIA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多于VB-TIA组(P=0.001),而VB-TIA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多于CA—TIA组(P=0.006)。但二者间颅内-外动脉多发狭窄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16);③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01)④200例TIA患者以50~70岁居多,且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呈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高危人群,尤其是既往有频发TIA史的高龄患者应及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三普心脑欣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普心脑欣胶囊由藏药红景天、沙棘果和枸杞等药经加工精制而成(三普药业股份公司三普制药厂生产),2002年3月-2005年3月应用三普心脑欣胶囊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9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TIA54例,椎-基底动脉系统TIA44例,临床收到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多为脑梗死的先兆。阻止TIA的发作,正确评价和适时干预TIA,对预防永久性脑缺血有着重要意义。2004年8月-2006年2月山西省孝义市人民医院共收治36例TIA病人,其中20例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应用ABCD2评分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7 d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事件(AT).方法 应用ABCD2评分回顾性研究符合本研究人选标准的198例TIA临床资料,根据评分分为低危组(≤3分)和中-高危组(≥4分),分别统计TIA发病7 d内AT事件的发生率、种类及危险因素,并在两组间进行卡方检验.结果 既往病史依次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脑梗死和高脂血症,低危组TIA发病7 d内AT事件发生率为6.19%(6/97例),均为TIA复发;中.高危组为14.85%(15/101例),其中TIA复发2例、缺血性卒中10例、TIA复发+缺血性卒中1例、心绞痛1例、心肌梗死1例,两组均无周围性血管病以及血管病性死亡;中-高危组TIA后7 d内AT事件明显多于低危组(51.70%比27.27%,P<0.05).结论 ABCD2评分≥4分的TIA病人在发病后7 d内有更高的发生AT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11.
动脉粥样硬化(AS)造成的颈动脉系统或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或斑块脱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若不积极针对病因治疗很易发展为不可逆性脑梗死。本研究分析老年TIA患者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结果,以评估老年TIA与颈AS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一种历时短暂,常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引起的一过性神经障碍综合征.表现为短暂性失忆、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 h内消失.TIA是脑梗死的先兆,近期频发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25%~50%于5年内发生脑梗死.现将我科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93例TIA患者,结合文献与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供血脑动脉病变的关系,探讨TIA发病机制。方法对96例TIA患者的DSA资料进行分析,计算颅内-外动脉狭窄率,并对不同年龄组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情况进行比较。结果96例患者中发现78例存在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及颅内-外多发病变分别为28.2%(22/78)、34.6%(27/78)和37.1%(29/78),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7.5%、42.4%)。颅外动脉狭窄22例,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占45.2%(38/84),颅内动脉狭窄27例,以大脑中动脉(MCA)最多,占41.2%(47/114)。频发TIA组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及闭塞的发生率高于非频发组(P0.01),且多数有粥样硬化斑块。发现7例盗血现象。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DSA检查有助于明确TIA病因,对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ABCD简单评分标准对80例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CD评分为1-2分、3-4分和5-6分的患者之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关系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C反应蛋白(CRP)和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的关系。方法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3-06~2005-06收治的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3组:TIA持续60min内缓解为A组(35例);TIA超过60min,并反复发作,但无持久的神经缺损症状,无脑梗死发生者为B组(31例);以TIA起病,以后发展成为脑梗死为C组(26例)。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观察72h内头CT或MRI,将结果与正常对照组28名进行组间比较。结果TIA患者血清CRP和D-D的质量浓度高于对照组(P<0·01),B、C组均高于A组(P<0·01),且C组高于B组(P<0·05),TIA各组CRP和D-D质量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CRP是D-D升高的主要相关因素。(2)CRP和D-D的升高可能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3)CRP和D-D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估计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临床表现与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的关系。方法纳入158例在发病的1~7d内行全脑DSA检查的TIA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将其分为前循环TIA组和后循环TIA组。分析两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及临床表现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情况。结果①158例TIA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前循环TIA 32例(20.3%),后循环TIA126例(79.7%)。122例(77.2%)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36例(22.8%)颅内外动脉均正常,全部为后循环TIA组。②32例前循环TIA患者中,28例有颈内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87.5%;126例后循环TIA患者中,66例有椎-基底动脉系统责任动脉狭窄,符合率为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以Willis环交通动脉代偿率最高,可达81.0%(128/158),软脑膜代偿率10.1%(16/158),颈外动脉代偿率6.3%(10/158),前、后循环组TIA患者各级侧支代偿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的侧支循环代偿途径≥2种,其中4例为前循环TIA,均为症状与DSA符合者;14例为后循环TIA,其中8例为症状与DSA不符合者。结论前循环TIA较后循环TIA者临床症状与责任病变血管的符合率高,且均以Willis环代偿为主。  相似文献   

17.
椎-基底动脉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IA)多以临床及 CT、X 线检查为辅助诊断。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法问世后,大大方便了该病的诊断。本文就 TIA140例临床与TCD 检查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 TIA 患者140例,男84例,女56例。年龄60~85岁,69岁以下124例,≥70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干预治疗可减轻脑损伤的程度,甚至可避免发生完全性卒中.我院于1999年5月-2002年5月采用尿激酶、低分子肝素钙、川芎嗪治疗TIA 3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超声分别对61例TIA患者(TIA组)和5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TIA组颈动脉狭窄中、重度狭窄发生率,斑块发生率及软斑块发生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应用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检测,可协助临床医师发现病因,针对性干预治疗,达到预防卒中再发的目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HR)-磁共振成像(MRI)增强扫描下大脑中动脉(MCA)粥样硬化斑块的强化特点对频发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3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前循环TIA患者118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根据患者24 h内TIA发作频率,将其分为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