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文忠  郭华  杨宝刚 《中国医药》2006,1(3):138-139
目的观察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90例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平行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利尿剂和地高辛、卡托普利治疗;阿司匹林组加服阿司匹林75mg/d;氯吡格雷组加服氯吡格雷75mg/d。分别于入选时、入选后1月、6月、1年在静息状态下,利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早、晚期充盈速度之比(E/A)。结果氯吡格雷组可明显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并存在一定的时一效关系,优于其它组(P〈0.01),而阿司匹林组疗效差;各组舒张功能的改善作用不明显(P〉0.05)。结论冠心病心力衰竭治疗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有意义,但应选氯吡格雷,尽量避免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即刻嚼服氯吡格雷300mg加阿司匹林300mg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嚼服阿司匹林300mg。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分成A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29例,B组(阿司匹林组)32例,分别给予标准溶栓治疗+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标准溶栓治疗+阿司匹林治疗。观察血管再通率、再闭塞率及9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的90d时LVEF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闭塞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管开通率高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溶栓治疗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近期和远期疗效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支架术后规范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疗效.方法 选取6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药物洗脱支架术后患者,分为联合用药组32例,阿司匹林组28例.联合用药组术后规则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连续11个月;阿司匹林组术后1个月规则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随后因各种原因自行停服氯吡格雷,仅口服阿司匹林,持续11个月.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冠脉再狭窄包括需进行再次PCI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的发生率.结果 联合用药组冠脉再狭窄发生率12.5%,阿司匹林组冠脉再狭窄发生率39.3%,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脉支架术后患者应规范联合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8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抗血小板聚集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老年冠心病的临床疗效较单一服用阿斯匹林更为显著,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也更为显著,临床可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5.
张宏  石桂芳 《中国药业》2014,(23):23-2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抗血小板治疗后再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2013年1月至12月收治的ACS患者70例为观察组,选择同期体检的健康人员30名为对照组,两组均于抗血小板治疗(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期间加服阿托伐他汀,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则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测定,比较加服阿托伐他汀前后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在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治疗与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各组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和血小板聚集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是否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证,不会影响氯吡格雷羧酸衍生物血浓度,也不影响其抗血小板治疗效果,氯吡格雷与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之间不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97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加用氯吡格雷组(49例)与阿司匹林组(48例),观察其超敏C-反应蛋白在用药6个月前后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用药6个月后超敏C-反应蛋白均显著降低,与用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用氯吡格雷组对超敏C-反应蛋白的降低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P〈0.05),且其出血等副反应并没有显著增加。结论氯吡格雷合并阿司匹林能更显著降低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并且两者较长期联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治疗老年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80例,阿司匹林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氯吡格雷组采用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 d后,血小板聚集情况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氯吡格雷组患者血小板聚集下降情况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均能有效治疗老年冠心病,氯吡格雷效果更佳,且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消化道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在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时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235例,在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期间将其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117例,每天上午口服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组118例,每天上午口服氯吡格雷75mg,平均随访2年。比较2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阿司匹林组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事件41例(35.0%),氯吡格雷组22例(1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较为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如上消化道出血、消化性溃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组较氯吡格雷组在总体上发生消化道不良反应事件较高,较为严重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肝素进行抗栓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结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5.0%vs 75.00%);治疗后治疗组心肌缺血的发作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改善(P〈0.05);2组患者出血情况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不仅可以改善不稳定型心绞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显著地改善患者预后,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疗效,观察分析。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阿司匹林300nag进行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首次氯吡格雷300mg,次日口服75mg,连用28d。观察患者血管再通率、再梗塞率与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LVEF)。溶栓药物选用静脉滴入尿激酶。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梗塞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0d时心脏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加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在近期或远期疗效均优于单纯使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1.
宿文军 《中国药业》2012,21(15):26-28
目的 观察地奥心血康对阿司匹林抵抗患者的干预效果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0例阿司匹林抵抗患者随机分为加大阿司匹林用量组(对照组,拜阿司匹林300 mg/d)30例,地奥心血康组(治疗组,地奥心血康1.6 g,每日3次)30例.两组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并对比血小板平均聚集率、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及药物安全性.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以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及其下降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XB2均升高明显(P<0.01).治疗组的6-K-PGF1α与对照组相比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降低明显(P<0.01).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的TXB2/6-K-PGF1α均降低(P<0.01,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地奥心血康治疗阿司匹林抵抗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其机制可能与其可降低TXB2同时升高6-K-PGF1α降低TXB2/6-K-PGF1α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中低危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发生的情况,及早期干预治疗对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对973例诊断为高血压病中低危组患者口服阿司匹林100mg连续14d,进行阿司匹林抵抗检测,选择其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并愿意进入研究的患者183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干预组,所有患者都规范服用降血压药物及高血压2级预防,阿司匹林组仍然继续服用法阿司匹林100mg、qd,干预组改用氯吡格雷75mg、qd,6个月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AR),随访患者2年,比较2组发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973例患者中存在阿司匹林抵抗者247,发生率为25.3%,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血小板聚集率(M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明显(P<0.05),2年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干预组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结论阿司匹林抵抗在高血压患者中确实存在,其发生率与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基本类似,及时换用安全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氯吡格雷,可降低血小板凝聚力,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3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3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和对照组(阿司匹林),观察2周内心绞痛治疗程度,3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心绞痛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性猝死)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程度明显减少(P〈0.05),3月内心脏事件发生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主要副反应在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别。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焦玲 《河南医药信息》2010,(9):39-40,42
目的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吸氧、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病例在发病24h之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后每晚10mg睡前口服;氯吡格雷75mg早晨1次顿服,连用6个月,入院24h及治疗后8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TC、LDL—C、HDL—C、hs—CRP,同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TC、LDL—C、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6例,将其中患2型糖尿病患者38例设为观察组,将无糖尿病患者58例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州,共服用4周,治疗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对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4周后比较,在阿司匹林半抵抗(ASR)发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R+ASR发生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2型糖尿病与阿司匹林抵抗的发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合并2型糖尿病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会有较高的血栓性疾病发生可能,临床应给予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氯吡格雷和西洛他唑分别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AD)患者血清β2-M等炎症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本院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入组的91例PAD患者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随机分成阿司匹林治疗组(29例)、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组(32例)和西洛他唑+阿司匹林治疗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4周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变化,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3组血清TNF-α、hs-CRP和β2-M水平治疗前后降低明显(P〈0.05),下降幅度比较提示氯吡格雷组及西洛他唑组TNF-α、IL-1、IL-6、hs-CRP、β2-M下降幅度显著大于阿司匹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西格他唑组TNF-α、β2-M下降幅度显著大于氯吡格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TNF-α、hs-CRP变化与β2-M变化呈正相关(r=0.46,P=0.03;r=0.77,P=0.04),使用3组药物均可缓解PAD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轻微。结论 氯吡格雷或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的二联用药治疗具有显著的抗炎疗效,可明显降低体内TNF-α、hs-CRP、β2-M等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且西洛他唑联合阿司匹林疗效和安全性优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淄博市第七人民医院2012年6月~2013年1月收治的PCI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50例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5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硫酸氢氯吡格雷及低分子肝素治疗,两组患者的疗程均为3周,并随访2个月.治疗后3周根据临床症状和经颅多普勒(TCD)评价效果,治疗后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出血等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3周,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66.0%,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2个月两组均未见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 拜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效果显著,安全可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叶明  艾辉  曾玉杰 《安徽医药》2014,(11):2178-2181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血浆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丹参多酚酸盐在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免受损伤和抑制血小板激活的作用。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8月因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入院患者320例,所有患者均行急诊PCI治疗。将32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155例)和丹参多酚治疗组(165例)。常规治疗组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阿托伐他汀等药物口服。而丹参多酚治疗组除上述治疗外,予以注射用丹参多酚400 mg静点,此后一天一次,持续7 d。入院时及治疗7 d末取静脉血6 mL分离血浆和血小板,通过生物化学、ELASA、流式细胞仪等方法检测血浆MDA、NO、ET-1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的变化。结果治疗7 d末,两组患者血浆MDA、ET-1水平均较入院前明显降低(P〈0.01);血浆NO水平显著升高(P〈0.01);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较入院前显著降低(P〈0.01);而与常规治疗组比,治疗7 d末丹参多酚治疗组,血浆MDA、ET-1水平和血小板糖蛋白CD63、CD62p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血浆NO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注射用丹参多酚能保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小板活化,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明军 《中国医药》2012,7(12):1493-1494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血栓素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1α(6-K—PGF1α)的影响。方法60例非卵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完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d,静脉滴注,第1~14天;低分子肝素5000U,2次/d,皮下注射,第1—7天;辛伐他汀10mg/d,15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奥扎格雷钠,80mg/d,静脉滴注,1次/d。2组均2周为1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TXB2、6-K—PGF1α。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TXB2分别为(930±113)、(532±54)ng/L,6-K—PGFl。分别为(190±21)、(327±32)ng/L;对照组TXB2分别为(9354-98)、(777±77)ng/L,6-K—PGF1α。分别为(190±18)、(217±23)ng/L;2组治疗后TXB2和6-K—PGF1α。均明显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奥扎格雷钠能显著改善非卵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纠正TXB2/6-K—PGF1α。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高龄男性骨质疏松症疼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晓君  聂晶 《药学进展》2009,33(6):274-278
目的:评价补肾活血胶囊治疗高龄男性骨质疏松症疼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入选高龄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年龄75-91岁,平均(82.15±8.2)岁]和对照组[年龄75-90岁,平均(83.61±7.9)岁],每组33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以补肾活血胶囊和阿仑膦酸钠(福善美)治疗,两组同时补充钙尔奇D,服药1年。观察疼痛强度、疼痛缓解度,计算镇痛有效率,并测定腰椎2-4和股骨颈骨密度以及骨钙素(BGP)、吡啶酚/肌苷(PYD/Cr)水平,同时监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腰背及下肢疼痛强度均明显改善(P〈0.05,P〈0.01),试验组疗效更佳(P〈0.05);两组疼痛缓解总有效率相近,分别为84.8%和84.4%(P〉0.05),但试验组镇痛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腰椎2-4、股骨颈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BGP水平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PYD/Cr均明显下降(P〈0.01),且两组间元明显差异(P〉0.05)。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胶囊能稳定地改善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痛症状,疼痛缓解有效率与阿仑膦酸钠组相当,显效率更佳;同时能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明显提高骨密度,安全、有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