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扩张型原发性心肌病(DCM)是原因不明心肌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其突出的表现是左心室及左心房扩大,亦有两侧心室扩张者。因心脏收缩功能受损,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故又称为充血型原因不明心肌病。DCM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房室腔内血栓形成及栓塞并发症、猝死。目前对其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着重讨论DCM的病因和诊断。1 病因1.1 心肌慢性炎症或后遗症 许多研究证明,DCM可能系病毒感染所致。炎症急性期表现多不明显,大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少部分患者心脏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心脏逐渐增大,症状和…  相似文献   

2.
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分娩后首次发生以心肌受累为主的原因不明的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常发生于妊娠最后1个月和产后6个月内,多见于30岁以上、多次或(和)多胎妊娠妇女。其病理改变类似扩张型心肌病,少数类似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妊娠早、中期患者多无心脏症状。本病近期预后尚好,但远期预后不佳。国内报道,发病率占孕妇和产妇的0.16%~0.75%。1 病因本病确切病因不明。原无心脏病的高龄、多胎、多次妊娠者发病率高,提示本病可能是一种与妊娠相关、原因不明的独立性疾病。本病发生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营养不良:黑人、贫困地区及酗酒者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并发心律失常相关因素研究;卡维地洛对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TNF-α的影响;缬沙坦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4.
心肌病     
1171 肥厚型心肌病(包括梗阻型和非梗阻型)22例分析黄希正河北医药(2):13,1981河北省医院内科对近两年经临床及特殊检查确诊的22例肥厚型心肌病(其中梗阻型15例,非梗阻型7例)进行临床分析。两型的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均有心衰的症状与体征,如心悸、气短、胸闷,心脏扩大,胸骨左缘有Ⅱ一Ⅲ级杂音及心音性质的改变。1/3的梗阻型患者有晕厥史。该文的特  相似文献   

5.
心肌病     
世界卫生组织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于1983年4月在日内瓦就心肌疾病(Cardiomyopathy)进行了专题讨论,并简要地概述了当前对心肌病的认识。一、概况 1957年曾把非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一组病因不明的心肌病变统称心肌病。1980年以来心肌病的定义是:“原因未明的心肌的疾病”。  相似文献   

6.
酒精性心肌病(ACM)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所致的心肌病变。据资料报道,每日饮啤酒2000ml或白酒150g持续6~10年以上,即可导致ACM。ACM晚期常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其病程进展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不同。ACM早期一般停止过量饮酒或酗酒3~6个月后,病情可逐渐逆转或停止恶化,故此类患者如能及早戒酒,可明显逆转左室功能甚至可望根治。1 发病机理体内长时间的高浓度酒精蓄积,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造成心肌损害:1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对心肌的直接毒害作用,造成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纤维化。2饮酒致慢性肝损害,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尤其是…  相似文献   

7.
心肌病     
0164 特发性心肌病并三尖瓣脱垂一例报告廉捷黑龙江医药(5):46,1980 特发性心肌病以右室腔明显扩大为主,且并三尖瓣脱垂(腱索断裂)较罕见。文章报道一例男性40岁患者,12年前因左胸部外伤,当时发现心脏增大,后常有心衰表现;心电图示实性心律,电轴右偏,房室传导阻滞,既往无高血压、关节痛、慢性咳嗽及下肢水肿史,拟诊为特发性心肌病。结合心音图示三尖瓣区有收缩期及舒张早期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右室腔明显扩大,右室流出道明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病因不明、以心室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肌病。心肌以不对称性肥厚多见,并可累及室间隔,偶见同心性肥厚。由于心室肌肥厚使左心室腔缩小,故患者多有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1 病因及分型1.1 病因 该病病因不明,但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多认为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研究证实,染色体上有7个致病位点或致病基因,其中14号染色体长臂上的心脏肌球蛋白重链基因的致病作用已被肯定。淋巴细胞抗原系统缺乏、促心肌增殖因素增多、原癌基因表达、心肌对循环中儿茶酚胺的反应增高等,亦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及发展。高血压病、着色斑…  相似文献   

9.
心肌病     
心肌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多,大多数原因不明。心肌病的分类方法很多,一般多采用Goodwin的分类:(1)肥厚性心肌病:再分阻塞性和非阻塞性两类。(2)充血性心肌病。(3)闭塞性心肌病。(4)限制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大多是遗传性的,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偶亦有获得性者。解剖变化包括非对称性室隔肥厚、细胞结构改变和二尖瓣变化。阻塞性者二尖瓣后叶后面的左室后壁较厚而园,与主动脉瓣狭窄者相类似。非阻塞性者则左心室后壁较薄。室间隔则均增厚。病理检查显示在非阻塞性肥厚性心肌病,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心肌病(ICM)是冠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造成心肌长期慢性缺血或急性缺血,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及纤维化所致的心肌病,属继发性心肌病范畴。病理检查显示,ICM患者心肌正常细胞明显减少,心肌呈广泛纤维化,并有灶性、片性疤痕组织,即使所谓正常的心肌细胞也多有轻重不等的缺血性损伤表现;冠脉亦有广泛粥样硬化。1 临床特征以往将ICM称为心肌硬化症或心肌纤维化,也有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症者。据病程,ICM分为限制型和扩张型,两型均为冠心病的晚期阶段。限制型多属病程晚期的初始阶段,此时心肌虽有广泛纤维化,但收缩尚好,心室腔及心影尚…  相似文献   

11.
尿毒症性心肌病是指慢性肾功能不全晚期出现的心肌病变,有人报道50例死于尿毒症的患者,其中100%有心肌肥厚,98%有心肌脂肪退行性变,70%呈粟粒样心肌坏死,62%有急性间质性心肌炎,36%有心肌急性粟粒样梗塞。1 发病机理尿毒症性心肌病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代谢毒素的作用:实验证明,尿毒症时血中潴留的尿素、肌酐、胍琥珀酸与甲基胍,无论单一的还是结合的,其对游离鼠心肌都有抑制作用。尿毒症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可解释为心肌胆碱酯酶活动度受抑制。另外,尿毒症时继发的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致使血中甲状旁腺激…  相似文献   

12.
心肌病的类型较多,但治疗原则大同小异。1 一般治疗1.1 休息 休息时全身各部位需要的血流量明显减少,心脏负荷大为减轻,故应根据心衰的程度适当限制体力活动,严重者应全日卧床休息。1.2 镇静剂的应用 心衰患者常有焦虑不安或抑郁悲观情绪,并因此而加重心脏负担。对此,一方面应对患者进行医学心理学教育,加以鼓励和安慰;另一方面要适当应用镇静剂,确保其身心得到休息。1.3 饮食 长期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胃肠道多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故宜进食易消化的清淡食物,要少食多餐,每日总热量控制在1500~2000大卡,蛋白质宜选优质…  相似文献   

13.
酒精性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化南 《山东医药》1994,34(5):40-41
“酒文化”中的传统偏见把饮酒(乙醇)鼓吹成预防心血管病尤其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但迄今研究结果认为,即适量饮酒的防治作用也仍有争议,并证实了饮酒对冠心病患者可诱发痉挛性心绞痛及降低心功能;长期饮酒可导致心肌病;慢性酗酒可引起高血压、脑卒中、心律失常、心衰及猝死。酒精中毒可引起的充血性心肌病,其发病率高达21%~32%,尤其无症状的心脏异常发生率更高,乃临床失代偿的前奏,应为防治重点之一。 一、酒精的体内代谢与酒精性心肌病的病理生理 饮入酒精主要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进入门静脉及各脏器。在肝脏乙醇脱氢酶作用下,乙醇转化为乙醛,再由乙醛脱氢酶参与下转换成醋酸盐,进入柠檬酸循环,继续氧化分解为CO_2和H_2O。乙醛是致毒的主要中间代谢产物。 1.乙醇、乙醛可使α受体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在长期反复的乙醛致  相似文献   

14.
江登丰  毛华 《肝脏》2011,16(4):345-347
早在1953年Kowalski等[1]首次发现,肝硬化患者中存在心功能的异常。随着对肝硬化患者实施肝移植及分流手术的增加,人们逐渐进一步认识到肝硬化患者存在心脏功能的异常,特别是心肌收缩力下降。随后大量研究表明,  相似文献   

15.
限制型心肌病是较为罕见的心肌病,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在2006年发表的关于心肌病定义和分类的专家共识指出,心肌病可以单纯局限于心脏,也可以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如果病变仅局限于心肌称为原发性心肌病,而继发性心肌病是指心肌的病变是全身系统性疾病的一部分。在此分类中,限制型心肌病被归于原发性心肌病的范畴,散发及家族病例都有报道。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心肌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心肌病是冠心病的另一种类型表现,临床症状与扩张型心肌病相类似,主要表现为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病理基础是心肌纤维化或硬化,诊断须具备三个肯定条件和二个否定条件,对内外科治疗进行了比较,一般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7.
心肌病的诊断虽然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及心血管造影,但心电图仍有其参考价值.为此,本文对瑞士苏黎世医科大学心脏内科1970~1980年134例心肌病患者的心电图作一分析.方法:扩张型心肌病75例,肥厚型心肌病51例,限制型心肌病8例,共134例,其中男99例,女35例.心肌病的诊断,除根据临床情况外,并参考X线胸部摄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流动力学,右心及左心导管电影心血管造影等检查.此外还作了冠  相似文献   

18.
围产期心肌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十九世纪末就认识到,某些原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妇女可于妊娠期发生原因不明的心力衰竭。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些有类似病史和临床特征的病例已被冠以不同病名陆续报导。后者如产后中毒性心力衰竭,妊娠(尤如产褥期)相关性特发性心肌变性,妊娠后期和产褥期特发性心肌衰竭,产褥期心肌炎,产褥期心肌病及产后心脏病等等。鉴于本病并非限于产褥期发病,故凡原无心脏病的孕妇,于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5个月内发生扩张型心肌病者,统称为围产期心肌病(Peripartum Cardiomyopathy PPCM)或产前一产后心肌病。  相似文献   

19.
老年心肌病     
当前人口逐渐老龄化,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多,已构成老年人主要的医疗问题之一。一直认为心肌病主要是青、中年人的疾病。近年来诊断技术的进步,鉴别冠心病和心肌病成为可能,从而发现老年人中心肌病并不少见,因此,了解老年人心肌病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等和年轻者是否相似,值得探讨。心肌病是指原发性或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