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索分析同一区域两种成蚊监测方法监测成蚊种群构成与变化趋势的差异性。方法 选取上海城区中心地带的人民广场和人民公园区域,2012年4-11月份采用人诱停落法和CO2捕蚊机法,开展连续近200 d的成蚊监测。结果 2种监测方法的成蚊种群构成存在显著差异(χ2=2 281.5,P<0.001),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数量占优(构成比为71.07%),CO2捕蚊机法淡色库蚊占优(构成比为71.78%);密度方面,校正前人诱停落法各蚊种密度均显著低于CO2捕蚊机法,以h(小时)为单位进行密度校正后,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成蚊密度显著高于CO2捕蚊机法(t=-3.394,P=0.003),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未见显著差异(P=0.529,P=0.200);种群构成及时间变化趋势方面,成蚊各种群在2种方法中的构成比与季节变化趋势均相关性显著(P<0.01),但不同蚊种的季节分布趋势尚存在各自的特点。结论 人诱停落法与CO2捕蚊机法在成蚊监测中各有优势,在特定时段内,人诱停落法是白纹伊蚊监测最敏感的方法,以“d”(天)为维度时,CO2捕蚊机法对三带喙库蚊的监测较敏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上海中心城区地带不同环境及不同监测时段成蚊密度的季节变化趋势。方法选取5个监测点和2个特定时段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人诱停落法2012年194 d共捕捉到成蚊1 666只,季节变化趋势分析,第1时段和第2时段成蚊密度高峰分别集中在7月下旬和6月上旬,分别为4.60和1.52只/(人·次),2监测时段旬分布差异显著(χ2=221.528,P0.01);5个监测点的成蚊密度均集中于7月份,但旬分布差异显著(χ2=91.570,P0.01),1、3和4号点高峰均出现于7月下旬,分别为5.41、1.09和5.50只/(人·次),5号点和2号点分别出现于7月上、中旬,分别为1.50和1.00只/(人·次)。结论人诱停落法不同监测时段与监测点成蚊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中心城区应加强蚊虫监测,针对不同环境与不同昼夜时段蚊虫的季节变化建立更有效的风险评估与预警预报体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上海中心城区不同环境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种群构成的差异性。方法选取5个监测点和2个特定时段采用人诱停落法进行连续194 d的成蚊动态监测研究。结果人诱停落法2012年194 d共捕捉到成蚊1 666只,包括3属5种,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占71.1%和27.7%;2个时段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817.553,P0.01)。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分别是第1时段和第2时段优势蚊种(构成比分别为94.3%和66.2%);人民公园成蚊密度[0.557只/(人·次)显著低于人民广场[1.312只/(人·次),P0.05],5个监测点的成蚊种群构成差异显著(χ2=164.225,P0.01)。结论研究提示人诱停落法不同监测时段与监测点成蚊种群与密度均存在显著差异,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蚊媒防治工作仍应针对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两种优势蚊种,采取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在成蚊监测中的效果。方法 2007年5-10月份,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共绿地内,采用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 CO2诱捕法所捕获雌蚊总数占捕获总数的97.01%,捕获淡色库蚊雌蚊总数占捕获淡色库蚊总数的97.02%,分别高于灯诱法的90.14%和90.58%(χ总2=18.82,P<0.01;χ淡2=16.27,P<0.01);灯诱法捕获的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8.90%,高于CO2诱捕法的94.02%(χ2=13.49,P<0.01);2种方法所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CO2诱捕法能连续捕获白纹伊蚊,紫外线灯诱法只在某个时点捕获。结论 CO2诱捕法适用于常规监测和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柳州市的蚊媒分布情况及动态变化,为蚊媒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的方法和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中的诱蚊灯捕获法和诱蚊诱卵器法,分环境类型和城区进行布点监测.对2016年蚊媒监测数据及其与同期气象因素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6年共捕雌蚊9535只,平均密度为1.61只/小时/灯,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86.49%).监测点中牲畜棚、废品回收站的成蚊密度高于其他场所,柳北区高于其他城区;5—9月伊蚊诱蚊诱卵指数大于20.不同环境类型及不同城区的蚊媒种类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1.832,P<0.01;χ2=969.397,P=0.000),伊蚊诱蚊诱卵指数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78.054,P=0.000).相关性分析显示,成蚊密度与月平均气温(r=0.464,P=0.104)、平均相对温度(r=0.000,P=0.500)、月总降水量(r=0.478,P=0.097)、月平均气压(r=0.469,P=0.101)、月平均风速(r=0.087,P=0.411)等相关无显著性差异,伊蚊诱蚊诱卵指数与月平均气温(r=0.827,P=0.003)、月平均气压(r=0.793,P=0.005)、月平均风速(r=0.735,P=0.012)相关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5—9月伊蚊诱蚊诱卵指数大于20,应在全市开展以消除蚊媒孳生地为主要措施的综合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和分析同一区域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监测时段蚊虫种群动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中心城区蚊虫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上海市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区域),按照地理分布设置5个监测点,每天分为3个连续时段,连续224 d采用CO2诱捕法进行成蚊监测。结果上海市城区中心地带不同蚊种的月份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7.923,P<0.01),淡色库蚊为最优势蚊种〔13.35只/(d·台)〕;季节分布,淡色库蚊高峰期分布于5-6月〔19.93和28.19只/(d·台)〕,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高峰期在7月〔10.77和8.79只/(d·台)〕;昼夜节律方面,成蚊密度在3个时段的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夜晚和清晨时段(20:00至次日08:00)、傍晚时段(16:30-20:00)和白天时段(08:00-16:30);白天时段白纹伊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65.70%),其他2个时段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分别为78.14%和66.05%)。结论不同季节及不同昼夜时段成蚊密度和种群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原因主要由不同成蚊的生态习性决定,研究中还发现较多与文献记载存在明显差异的现象,认为可能与上海市的城市环境及城市光污染有关,该影响因素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人诱挥网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监测的效果,为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提供方法参考。方法 2015年7—11月,用人诱挥网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同一个小区绿化带的白纹伊蚊成蚊密度。结果人诱挥网法测得的叮咬指数平均为32.67只/(人·h),双层叠帐法测得的叮咬指数平均为13.07只/(帐·h),非参数检验两种方法的叮咬指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人诱挥网法叮咬指数和双层叠帐法叮咬指数具有统计学相关性(r=0.802,P=0.005)。结论双层叠帐法在诱蚊效率上不如人诱挥网法,同时,由于现有器械设计方面的不足使生物安全预期得不到保证,应该进一步完善双层叠帐法,并推广人诱挥网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山东省平度市蚊虫种类、分布、密度和季节消长特征,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1年每年1-12月,随机选取山东省平度市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和牲畜棚等生境,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每年5-10月份,随机选取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等生境,通过双层叠帐法监测蚊密度。结果 诱蚊灯法监测显示,2018-2021年共捕获雌蚊6 549只,平均蚊密度为1.32只/(台·夜),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占92.44%),其他依次为中华按蚊(占2.26%)、白纹伊蚊(占0.83%)和三带喙库蚊(占0.29%);居民区、公园、医院、民房和牲畜棚成蚊密度依次为1.50、1.00、1.44、0.50、2.63只/(台·夜),不同生境蚊密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0.498,P=0.974),不同生境蚊种构成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2.092,P=0.000)。双层叠帐法监测显示,2018-2021年共捕获雌蚊319只,均为白纹伊蚊,平均蚊密度为1.33[只/(顶·h)];居民区、公园/竹林、旧轮胎堆放地/废品站/工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光诱诱蚊灯法和CO2诱蚊灯法实验室及现场诱蚊效果,为蚊虫的合理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光诱诱蚊灯法及CO2诱蚊灯法.结果 2种监测方法均有一定的诱蚊效果,光诱诱蚊灯法及CO2诱蚊灯法在实验室的捕虫率分别为45.33%和71.67%,现场监测捕获蚊虫密度为10.56和20.43只/(台,h),捕获蚊种均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白纹伊蚊,雌雄性比分别是0.88∶1和4.57∶1.结论 2种监测方法均可用于蚊虫密度监测,监测时可根据监测目的及生境的不同,合理选择一种或多种监测方法,从而获得全面真实的监测数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上海城区住区与绿地环境成蚊侵害状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公共卫生影响。方法选取上海中心城区不同住区与绿地环境类型设置8个CO2捕蚊机监测点,于2013年4-11月进行224 d连续性成蚊监测。结果住区与绿地环境的最优势蚊种分别为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密度差异显著,住区的白纹伊蚊密度及构成比均显著高于绿地环境[11.90 vs 2.18只/(d·机器),72.4%vs 18.9%,P值均0.01)],绿地的淡色库蚊密度及构成比显著高于住区环境[8.28 vs 4.21只/(d·机器),73.9%vs 25.6%,P值均0.01];趋势分析显示,住区环境的白纹伊蚊侵害最为显著[有13个旬的密度超过10只/(d·机器)],白天时段与傍晚时段住区环境成蚊密度亦均显著高于绿地环境(t=-6.493,P=0.000;t=-4.275,P=0.000)。结论住区与绿地环境蚊虫种群构成及侵害状况明显不同,造成的公共卫生影响亦有差别,在蚊虫防治措施的制定上需要因地制宜,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1.
诱蚊灯法对温州市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掌握诱蚊灯法监测蚊类种群密度季节消长的变化规律,为防制蚊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7和2008年每年4-11月在监测点用诱蚊灯诱捕成蚊,分类鉴定.结果 两年内诱蚊灯法监测共诱捕成蚊7685只,主要有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2007和2008年的平均密度分别为4.06和3.46只/(灯·h),密度季节高峰期在5-7月,诱蚊灯法监测蚊虫密度季节高峰与人工小时法相近.结论 诱蚊灯法适用于家栖和半家柄蚊虫季节消长监测,对白纹伊蚊监测效果有限,诱捕持续时间可采用3 h或15 h.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人诱法和CO2诱捕法在白纹伊蚊密度监测中的效果。方法在上海市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和内燃机研究所采用人诱法和CO2诱捕法,每2周监测1次白纹伊蚊密度。结果人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的白纹伊蚊密度Spearm an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分别为0.683 0,P<0.05(内燃机研究所)和0.924 3,P<0.05(共青森林公园游乐区)。结论作为白纹伊蚊监测方法,人诱法和CO2诱捕法具有统计学相关性。人诱法比CO2诱捕法敏感,当白纹伊蚊成蚊密度较高时,CO2诱捕法是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无锡市2006~2010年蚊虫群落监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无锡市近年来蚊虫变化特征,为蚊虫及蚊媒病防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诱蚊灯法和CO2诱蚊法调查蚊虫,并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调查到蚊虫10种,其中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为常见蚊种;住区最大优势种为淡色库蚊,牲畜棚最大优势种为三带喙库蚊。5~10月为蚊虫高发期,蚊密度与气温变化趋势显著相关(P=0.000)。结论近年来无锡市蚊种明显减少,淡色库蚊优势度升高,气温可以用于蚊密度的预警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现场调查CO2灯诱法与紫外灯诱法的捕蚊效果。方法以每月3次的频率分别于日落前后2h,同时采取CO2灯诱法和紫外灯诱法诱捕蚊虫,连续诱捕6个月。结果 2种方法共捕获成蚊2483只,其中CO2灯诱法捕获成蚊1544只,紫外灯诱法捕获成蚊939只;CO2灯诱法捕获的成蚊密度〔11.20只(/灯·h)〕显著高于紫外灯诱法〔6.87只(/灯·h)〕。结论 CO2灯诱法捕蚊效果好于紫外灯诱法,是蚊虫密度监测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的季节变化规律,为登革热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布雷图指数法(BI)和诱蚊诱卵器法(MOI)监测白纹伊蚊幼虫密度,CO_2诱蚊灯法监测成蚊密度。结果 2017—2019年CO_2诱蚊灯法监测结果显示白纹伊蚊的成蚊密度高峰均在7—8月,其后逐渐下降;不同生境的成蚊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F=19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的BI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卡方分析(χ~2=10.575,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份的MOI密度监测结果采用卡方分析(χ~2=14.99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季节消长曲线显示,2017年10月(BI=28.26)、2018年8月(BI=21.74)和2019年7月(BI=21.28)BI达到当年高峰,2017年9月(MOI=18.64)、2018年6月(MOI=17.24)MOI达到当年高峰,2019年全年MOI均处于较低水平,5月MOI最高(MOI=3.51)。结论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白纹伊蚊密度较高,有明显季节性,6—9月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格栅法、目测法、粘捕法和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的差异,为有效应用格栅法监测蝇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按照GB/T23796-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蝇类》方法在农贸市场内及外环境监测蝇密度.结果 室内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粘捕法和目测法,但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粘捕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相关性极高(r=0.933 489,P=0.000),格栅法与粘捕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r=0.791 836,P=0.004);室外监测,格栅法蝇密度低于目测法,略高于笼诱法,格栅法与目测法及笼诱法监测蝇密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格栅法与目测法蝇密度无相关性(r=0.408 318,P=0.212),格栅法与笼诱法蝇密度的相关性较高(r=0.848 092,P=0.001).结论 格栅法监测可用于蝇密度监测,室内可与目测法、粘捕法互相替换,室外可与笼诱法互相替换.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嘉定区登革热蚊媒白纹伊蚊成幼蚊虫分布及季节消长,为登革热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白纹伊蚊幼虫监测采用布雷图指数法和诱蚊诱卵器法,成蚊监测采用二氧化碳法和双层叠帐法,观察不同季节白纹伊蚊分布特点及密度。【结果】嘉定区布雷图指数6—7月达峰值,以废品回收站指数最高。诱蚊诱卵器法7月、9月达到峰值。诱蚊诱卵器指数高于布雷图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68,P0.01),两种方法 7月、9月的监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39,15.84,均P0.01)。二氧化碳法监测白纹伊蚊季节消长为单峰趋势,7月达最高峰,与总体蚊虫季节消长一致,以农户密度最高。双层叠帐法6—8月为密度高峰期,8月达到峰值。以居民区捕获率最高。【结论】应加强对白纹伊蚊密度监测,在流行季节,采用客观、敏感的监测方法,及时发现白纹伊蚊密度升高,多种途径控制蚊虫密度,有效防控输入性病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南京市2016年蚊虫密度和种群分布情况。方法按照国家标准GB/T 23797—2009《病媒生物密度监测方法蚊虫》,采用成蚊诱蚊灯法及幼虫监测法开展监测。结果 2016年南京市成蚊诱蚊灯法共捕获雌蚊2 516只,密度为0.78只/(灯·h),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三带喙库蚊,淡色(致倦)库蚊在5种监测生境类型里均有捕获,最高为牲畜棚[0.55只/(灯·h)],5种生境中监测密度由高到低分别为牲畜棚[1.73只/(灯·h)]、农户[0.92只/(灯·h)]、公园[0.52只/(灯·h)]、居民区[0.48只/(灯·h)]和医院[0.24只/(灯·h)],不同环境蚊虫构成不全相同(χ2=937.76,P<0.001),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季节消长呈单峰,高峰出现在8月;幼虫监测法共监测伊蚊阳性容器33处,全市全年总布雷图指数为2.54,季节消长与成蚊基本相似。结论南京市蚊虫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种群较丰富,呈现明显的季节消长情况。两种监测方法互为补充,使监测数据更全面。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宁波市江北区成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蚊媒疾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9—2020年每年4—11月,采用诱蚊灯法对江北区15处监测点进行成蚊密度监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对蚊密度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共捕获雌蚊1 608只,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74.13%。成蚊密度高峰期为7—9月,2019年7月成蚊密度最高,达11.17只/(灯·夜)。每年不同生境均以牲畜棚密度最高,平均成蚊密度为6.10只/(灯·夜)。蚊密度与月平均气压(β=0.236,P=0.034)、月平均温度(β=1.330,P=0.001)、月平均湿度(β=-0.776,P=0.005)、月平均风速(β=-1.019,P=0.001)关系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本掌握了江北区成蚊密度、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可有效指导蚊虫防制;另外,气压、温度、湿度、风速对蚊密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郴州市传疟媒介按蚊种群和密度,为疟疾防治和消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3—2014年选择桂阳县、宜章县和汝城县等3个监测点,采用诱蚊灯通宵诱蚊法进行媒介按蚊种群监测,采用双帐人饵通宵诱捕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监测,监测时间为6—10月,每半个月开展1次。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诱蚊灯法共捕获按蚊15 654只,均为中华按蚊,雌性按蚊11 874只,雄性按蚊3 780只,雌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 370.11,P0.05);双帐人饵诱捕法共捕获按蚊3 709只,均为中华按蚊,人诱平均密度为61.82只/(人·夜),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出现在8月,为73.00只/(人·夜);19:00—06:00中华按蚊密度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最高时段为19:00—20:00,为9.75只/(人·夜)。结论中华按蚊是郴州市主要传疟媒介,种群及密度均较低,在以后的疟疾防治和消除工作中应进一步加强传疟媒介按蚊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