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痈治验     
本病是指肠内产生痈肿而出现少腹疼痛一类疾患,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阑尾穿孔并发腹膜炎,阑尾周围脓肿等疾相似。1902年,巴黎国际外科学会上通过了“只要阑尾炎的诊断一经确定,即应立即施行手术”的治疗原则,迄今仍为外科医务人员治疗阑尾炎的准则。笔者据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有关肠痈记载。自拟“肠痈汤”、阑尾周围脓肿辅以“消肿方”外包,74年3月至83年1月门诊及住院部经治该病患者50例,年龄最大82岁,最小6岁,危重病人配合必要的抗菌补液疗法,均无一例手  相似文献   

2.
异病同治是中医治疗学的一个重要概念。《简明中医辞典》解释“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促使发病的病机相同,可用同一种方法治疗”。医学家们创造和使用这一概念,旨在提示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过程中一些过去未尝为人所探及的规律。理解异病同治的依据和原理,讨论其运用规律,对于掌握和深化辨证论治法则,对中医临床而言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适应的意义。因此以《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为例,仅就个人的理解对“异病同治”作一简要讨论,以就教于同道。1《金匮要略方论》中肾气丸的运用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金匮肾气丸”,方出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由干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炮附子八味药物组成。该方于原书中分别用于治疗脚气、虚劳、痰饮、消渴以及妇人转胞等五种病证。其一,《金匮要略方论·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此条仅载“脚气上入,少腹不仁”。未列其他症状,然从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卷上·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崔氏八味丸”条下“肾之脉起于足而入于腹,肾气不治,湿寒之气随经上入,聚于少腹,为之不仁。是非驱湿散寒之剂所可治者,须以肾气丸补肾中之气,以为生阳化...  相似文献   

3.
桂枝龙骨牡蛎汤是张仲景创制的一个方剂,由桂枝白芍生姜炙甘草大枣龙骨牡蛎等六味药组成。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八条。“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荪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后人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临床体验,进行了注解和阐述。清,尤在泾  相似文献   

4.
林淑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3):292-293
<正>肾气丸系汉代医家张仲景所创,载于《金匮要略》,为治肾虚所致之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而设。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二》第十五节"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圆主之。"并治妇人"转胞"。后世将本方广泛应用于肾阳虚的各种病症,如慢性肾炎、糖尿病、神经衰弱、醛固酮增多症性神经衰弱、哮喘、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尿毒症等[1]。下面就笔者在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5.
《首都医药》2004,11(3):50-50
传说,张仲景青年时期就成了远近有名的医生,但他非常谦虚,只要听说哪位医生在某一个方面有特长,他就隐瞒姓名,大老远地去求师学艺。有一天,他听说襄阳城有一位姓裘的老医生,医术非常高超,当地人称“裘神仙”,张仲景马上打点好家里的一切,去襄阳找“裘神仙”学艺去了。到了襄阳,他找到裘老医生开的药铺,说自己叫“张二”,是前来学医的,裘老医生看他年轻,就让他先到药房当学徒,学着抓药。张仲景一边在药房抓药,一边用心观察裘老医生给病人看病,只要发现裘老医生在某一病理方面有独到见解,就悄悄记在心里,夜里记录整理,一晃一年过去了,张仲景学…  相似文献   

6.
冬河 《医药世界》2005,(3):44-45
在上海嘉定区,一个安静的巷子里,一位奇高、奇瘦之人,正以其技、其声,放大着这个距市区颇远的小镇,同时,也因其“狂”、“怪”得有理有据,而被世人及媒体所关注!他形容自己“大器天成”;说这话时,他会为这个词用得精确而兴奋不已!他说:在我的思想中,我就是张仲景的孙子,但我要赶超张仲景!他也放言:“论临床实战能力,就广度和难度而言,我是国内中医第一人……”!“写下一部煌煌大作《本草纲目》的李时珍,是一个劳动模范;仅有一本薄薄小册子传世的《伤寒论》的张仲景,则应该获创造发明奖。”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对我国中医史上两位最伟大的药学家和医学家,作出评价。此何人?答曰:他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医林怪杰”、“狂医”的张建明!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的中药制药企业,秉承“药材好,药才好”的制药理念,以继承弘扬张仲景中医药文化为己任,凭借800里伏牛山中药材资源优势,生产仲景牌系列名优产品。其中“月月舒”、“仲景”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相似文献   

8.
一、痰饮学说的起源及其发展概况痰饮学说肇始于《内经》,该书中虽无“痰饮”一词,但有“水饮”和“积饮”的记载,实际上是指痰饮。后汉张仲景在《内经》理论的基础上首创“痰饮”病名,在他  相似文献   

9.
著书立说     
《中国药店》2006,(12):108-108
由于张仲景勤奋好学,学问出众,医术超群,造福乡里,加之为人诚恳,不论贫贱,有求必应,因而南阳老少尊卑,对他都很敬重。汉代选拔人才充任官吏无考试制度,朝廷规定每年郡国首相可推举一个德才兼备并且声望卓著的人称作“孝廉”,凭此资格可出任地方官。“孝廉”因为是推举的,所以后人也称为举人。汉灵帝在位时,张仲景被举为南阳郡的“孝廉”,并因之而出任长沙太守,这时他才三十多岁。在长沙任内,张仲景并没有因为每日繁杂的地方政务而冲淡和荒废对医学的爱好和研究。相反,他身为地方长官,从广泛的角度更清楚地看到了疾病对百姓的危害。一有机会,…  相似文献   

10.
少腹逐瘀汤见于我国晚清时著名医学家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一书。原文是:"此方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相似文献   

11.
《首都医药》2004,11(2)
张仲景辞官回到家乡后,便开始为百姓治病。一天,他来到一个叫侯家冲的村子,听见有几个人在说着什么鬼魂附身的事,他正想问个明白,谁知人家看见来了生人,便不说了。这时,有人拍了他肩膀一下,张仲景扭头一看,原来是同族胞兄张仲文,他又惊又喜,拉着仲文的手说:“想不到在这里会碰见大哥,你何时来的?”仲文笑笑说:“这个鬼世道,城里容不下身,住到这深山老林里图个清净。你不在长沙当太守,跑到这里来做啥?是私访吗?”张仲景苦笑着摇摇头说:“我早就辞官不做了!回家乡给父老乡亲们看看病,比做官强百倍啊!我这次进山是边采药边为人治病的,刚才听见…  相似文献   

12.
聂红艳 《首都医药》2004,11(4):52-52
东汉年间,南阳县有个府台,做了很多坏事,百姓都很憎恨他。这一年,府台的女儿病了,寻遍附近的名医,可几个月过去了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后来听说张仲景医术高明,遂派人去请张仲景来给他女儿看病。因为当时正值伤寒病流行,张仲景到乡下给老百姓治病去了,所以只有他的儿子在家。张仲景的儿子常年随父亲学医,此时也是个知名的郎中了,于是府台便把他请了去。张仲景的儿子来到府衙,询问小姐的病情,府台夫人流着眼泪说:“哎呀!她面黄肌瘦,茶饭不思,还不住的呕吐!”说着便请他诊脉。当时,年轻的郎中给小姐看病是不能见面的,只能隔着帘帏牵出一根红线,…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慢性肝炎祖国医学无此名称,汉以前有类似病证的记载。内经言:“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邪在肝,则两胁中痛,恶血在内。”慢性肝炎类似中医文献中所记载的“肝谓病”“胁痛”“积聚”“症癜”及黄疸各门。据临床所见我认为慢性肝炎多见太阴湿土之候。  相似文献   

14.
方志辉 《北方药学》2016,(6):150-151
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上升,糖尿病足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预防重于治疗。张仲景继承和发展《内经》“治未病”思想,在“未病先防”、“既病防传”、“瘥后防复”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措施。仲景“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足的发生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下法”是祖国医学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所谓下,就是运用泻下方药,使其机体排便作用增强,通过排便来达到治病的目的。早在《内经》中就指出,“中满里实”、“里热”、“血淤”者均可用下法治疗。汉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和《金匮要  相似文献   

16.
2013年10月22日至23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药协会联合主办的“第十一届张仲景医药文化节”在河南南阳隆重举行。  相似文献   

17.
《医药保健杂志》2009,(2):57-57
我国东汉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的“猪肤方”说猪皮有“和血脉、润肌肤”作用,所以两千多年来,中国女性都知道吃猪皮美容。中国的美容养颜食谱中象“黄豆猪蹄汤”、“花生炖猪蹄”,无一不是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相似文献   

18.
救死风波     
崔钦山 《中国药店》2004,(8):104-105
宛城富商关掌柜想招张仲景为婿,便派大管家去找张仲景的恩师张伯祖提亲。张伯祖颇觉惊奇,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因为谁都知道关掌柜的千金是位美女,羡得文人雅士赞她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之貌,市井粗人则夸她是“人见不走,鸟见不飞,狗见不咬,驴见不踢”的西施。这位名叫胭脂的吴小姐如此貌美,且又出自富贵之家,并早已许配太守之子,如今突然之间却要另嫁一位小小的郎中,鬼才相信。  相似文献   

19.
<正>小青龙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文: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寒饮内停喘咳的常用经典方剂,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哮喘病的治疗,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其极其关注,并对其药理及作用机制做了相关探讨。1小青龙汤1.1小青龙汤原方:麻黄3两去节,桂枝3两去皮,芍药3两,五味子3两,干姜3两切,甘草3两炙,细辛3两,半夏3两汤洗。  相似文献   

20.
王豪 《家庭医药》2006,(3):18-18
桂枝茯苓丸是一种常用中成药,来源于汉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一书,本方由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共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淤、缓消包块的功效,适用于妇女少腹宿有包块,按之腹痛挛急,或妇女月经困难、经停腹痛、难产、胞衣不下、产后恶露不尽而腹痛拒按者。近年来,经临床实践与研究证实,本方还有不少较好的新用途, 现将临床上较好的几则新用途介绍如下。 [规格]丸剂:每粒0.22克; 硬胶囊:每粒0.31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