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次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产生的氧自由基在体外能明显增加血中板膜微粘度,脂质过氧化代射产物丙二醛含量,血小板胞内游离钙浓度和血小板5-羟色胺的释放量。0.03u/ml的蛇毒抗栓酶明显抑制前二种效应,但促进血小板释放5-羟色胺,增加血小板胞内游离钙浓度,结果表明蛇毒抗栓酶对血小板膜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改变及药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肾上腺素诱导血小板聚集性降低,与病情有一定关系,一般两周内恢复;5-羟色胺诱导聚集阳性率及不解聚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每日口服100mg阿斯匹林明显抑制5-羟色胺及肾上腺素诱导聚集,但不能完全抑制尿激酶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增加;蝮蛇抗栓酶对5-羟色胺诱导聚集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Ia(GPIIIa)单克隆抗体 (mAb)SZ 2 1F(ab′) 2 片段的抗血栓效应。方法 :用木瓜蛋白酶在偏酸条件下 ( pH5 .5 )消化 2 0h ,经DEAE 5 2NaCl梯度洗脱消化产物 ,以得到F(ab′) 2 片段。收集产物经SDS PAGE鉴定 ,并通过ELISA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 ,观察所获F(ab′) 2 片段免疫原活性和抗栓活性。结果 :该法制备F(ab′) 2 片段的得率为 6 0 .32 % ;酶免法测定其效价为 0 .8× 10 -9mol/L ;体外血小板聚集抑制半数有效剂量 (ED5 0 )为 3.395mg/L。F(ab′) 2 片段与血小板的结合性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均高于完整的IgG。 结论 :利用木瓜蛋白酶制备的抗血小板mAbSZ 2 1的F(ab′) 2 片段 ,产率高且其抗栓活性与免疫原活性均优于完整的mAbIgG ,为mAbSZ 2 1用于临床抗血栓治疗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4.
蝮蛇抗栓酶治疗高粘滞血症939例血液流变性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粘滞血症939例使用蝮蛇抗栓酶0.5U/天、静滴15天一疗程。一般2疗程。治疗后除血小板不下降外(P>0.05),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均下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治疗前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以降低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电泳时间作用最明显;其他依次为血浆粘度、血小板粘附率、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体外血栓形成试验、血沉方程K值、血沉、红细胞比积。对高血脂患者,蝮蛇抗栓酶也能降低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治疗前后比较二者有显著性差异(0.05>P>0.01)。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制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Fab抗体。方法 :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 ,选取鼠源抗血小板糖蛋白IIb/IIIa单克隆抗体 (mAbP14 0 )。从分泌该mAb的杂交瘤细胞株 (P14 0 )中 ,克隆到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 ,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3MH/P14 0к Fd ,并在XLI Blu菌株中进行表达。采用钴亲和层析法对P14 0Fab抗体进行纯化 ,用SDS PAGE、ELISA和Westernblot等方法 ,对P14 0Fab抗体进行检测 ,并通过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 ,观察P14 0Fab抗体的抗栓活性。结果 :SDS PAGE和Westernblot表明 ,纯化的P14 0Fab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Mr)约为 4 70 0 0。ELISA的结果显示 ,P14 0Fab抗体可与人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在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中 ,P14 0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 ,IC50 的平均值为 16 .85mg/L。结论 :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抗栓活性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IIb/IIIa的Fab抗体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沙鼠软脑膜微循环指标观测、脑组织细胞Na,K-ATP酶活性测定以及大脑神经细胞组织病理学以及透射电镜观察,探讨了蝮蛇抗栓酶对动物急性脑缺血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蝮蛇抗栓酶对缺血性脑损伤不但具有溶纤、解聚、抗凝作用,而且还能使脑膜细动脉、静脉血流增快,直接改善循环血流动力,使已梗塞的血栓凝块松解,减少微血管内红细胞、血小板的沉积,从而促进微循环再通。同时,蝮蛇抗栓酶还能降低脑缺血时微血管通透性,渗出减少。预先注射蝮蛇抗栓酶可使脑缺血动物的脑膜细动、静脉血流保持在较快水平,减轻大脑细胞Na,K-ATP酶失活程度,并且对脑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蝮蛇抗栓酶对脑缺血损伤从器官到细胞不同层次均具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对使用蝮蛇抗栓酶、维脑路通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各50例进行甲襞微循环和血液流变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蝮蛇抗栓酶组用药后,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各项异常指标显著下降(P<0.01~0.05)。而维脑路通对脑血栓的微循环障碍、血液粘度、β-脂蛋白、甘油三酯、血小板聚集等异常指标改善不大(P>0.05)。提示:蝮蛇抗栓酶是优于维脑路通的降粘药物。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蝮蛇抗栓酶分别与激素,免疫抑制剂不同组合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72例,比较单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加用蝮蛇抗栓酶组合后的疗效。与激素组比较X~2=5.3814,P<0.05,与激素、CTX组比较X~2=4.555,P<0.05。加酶组的疗效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故认为蝮蛇抗栓酶是一种治疗肾病综合征有前途而又安全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制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Fab抗体。方法:通过问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选取鼠源抗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单克隆抗体(mAb P140)。从分泌该mAb的杂交瘤细胞株(P140)中,克隆到抗体轻链基因和重链Fd段基因,构建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3MH/P140x-Fd,并在XLI-Blu菌株中进行表达。采用钴亲和层析法对P140 Fab抗体进行纯化,用SDS-PAGE、ELISA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对P140 Fab抗体进行检测,并通过血小板聚集抑制试验,观察P140 Fab抗体的抗栓活性。结果:SDS-PAGE和Western blot表明,纯化的P140Fab抗体的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47000。ELISA的结果显示,P140 Fab抗体可与人血小板特异性结合。在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试验中,P140 Fab抗体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IC50的平均值为16.85mg/L。结论:成功地研制出具有抗栓活性的抗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Fab抗体。  相似文献   

10.
文献报告,NO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物质,它具有松弛血管平滑肌,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作用。一氧化氮酶(NOS)为其催化酶。血小板仪一颗粒膜蛋白(PGMP)水平的变化在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报告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O、NOS和PGMP的检测结果,并就临床应用价值作初步探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观察了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5-HT2A受体,血浆5-HT,心肌CPK的变化,及蛇毒抗栓酶对其影响,结果显示心肌缺血再灌后,血不板5-HT2A受体Bmax和Kd及心肌CPK明显减少,血浆5-HT明显升高,SVATE能逆转血小板5-HT2A受本BmaxKd以及心肌CPK变化,但使血浆5-HT水平进一步升高,正常血小板在体外和20μmol/L5-HT温育后,5-HT2A受体特异结合增加,在此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信号转导通路在脂联素抑制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成年大鼠饲以高脂饲料14周,分离其血小板并以重组脂联素(rAPN)孵育。采用免疫荧光、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观察检测血小板聚集、NO含量、超氧化物含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和抗氧化物活性。结果: 采用rAPN处理能抑制高脂血症诱导的血小板聚集(P<0.05),并导致血小板NO的生成显著减少。同时,在高脂血症血小板中,采用rAPN处理还能显著减少超氧化物的生成(降低62%, P<0.05) 并增强其抗氧化能力(增加38%, P<0.05)。此外,高脂血症诱导的eNOS磷酸化的降低和iNOS表达的增加在rAPN处理后被显著逆转(P<0.05, P<0.01)。结论: 脂联素是一种抑制高脂血症血小板聚集的脂肪细胞因子,其机制与减少超氧化物水平、增加抗氧化物活性和阻断iNOS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性关节炎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病情活动的关系。方法用麦道—尼克血细胞分析仪测定47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活动者34例、临床缓解期13例)及24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同时检测反应病情活动的实验室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以及相关性。结果血小板参数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明显高于临床缓解期患者及正常对照组(P<0.05);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小板参数中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分别与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呈正相关(r=0.475,0.527,0.468;r=0.648,0.478,0.434,P均<0.01)。结论血小板参数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容可作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性和治疗效果评价的简便有效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4.
血浆TPO水平变化与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水平变化与血小板减少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8例各种不同原因致血小板减少患者通过应用白介素-11(rhIL-11)来动态检测TPO水平,rhIL-11剂量为25μg/(kg.d),皮下注射,连用10天。结果:(1)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TPO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TPO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及肝硬化(Liver cirrhosis)患者TPO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其中的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和AA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较TPO正常组显著降低。(2)上述疾病患者用rhIL-11有效者TPO水平趋于正常,无效或疗效欠佳者,则TPO无变化。有效者TPO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结论:血浆TPO检测,有助于临床鉴别各种血小板减少疾病的病因,对血小板减少患者合理应用rhIL-11提供理论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三项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对某些血小板疾病/血液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血小板三项参数的参考值范围国内已有报道,某些疾病血小板三项参数变化的相关报道也在增加。我们对200例健康人和295例造血系统疾病患者的PLT、MPV、PDW分别进行了测定,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青年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浆血小板因子4浓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青年抑郁障碍患者是否存在血小板异常激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5 0例青年抑郁障碍患者和 30例正常青年对照的血浆血小板因子 4 (PF4 )浓度 ,比较二者是否存在差异 ,并探讨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血浆PF4浓度的相关性。结果 :抑郁障碍患者的血浆PF4浓度为 7.6 1± 1.6 2ng/ml,正常对照的血浆PF4浓度为 5 .4 5± 0 .94ng/ml,P <0 .0 1;抑郁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血浆PF4浓度没有相关性 (Pearson相关系数为 - 0 .4 8,P >0 .0 5 )。结论 :在青年抑郁障碍患者中存在血小板的异常激活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对于富血小板血浆促进组织再生的理想血小板浓度、哪些成分担当重要作用以及通过何种机制发挥作用等基础问题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目的:观察洗涤血小板对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的增殖及其产生前列腺素E2作用的相关性。 方法:将从健康成人男性志愿者身上采集并制备的洗涤血小板经反复液氮冻溶后作用于小鼠成骨细胞株MC3T3-E1,分别加入体积分数5%-15%的洗涤血小板、富血小板血浆、乏血小板血浆或和其他样品(消炎痛、肿瘤坏死因子α和转化生长因子β抑制剂SB431542)培养。采用细胞和前列腺素E2测定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与前列腺素E2的生成量,采用RT-PCR测定环氧酶2 mRNA的表达。 结果与结论:体积分数5%洗涤血小板作用于MC3T3-E1细胞1 h后开始表达环氧酶2 mRNA、并诱导产生前列腺素E2,作用3 h时环氧酶2 mRNA的表达达到峰值,而前列腺素E2的产生量在作用后6 h达到峰值(40.5 μg/L)。随着体积分数的升高,洗涤血小板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促进作用逐渐降低,并且当其体积分数达到15%时呈现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显著抑制作用,而洗涤血小板对MC3T3-E1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的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倍比增加而显著增强。添加消炎痛会明显抑制5%洗涤血小板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前列腺素E2产生的促进作用,而添加肿瘤坏死因子α(100 μg/L)则会明显增大洗涤血小板对MC3T3-E1细胞产生前列腺素E2的促进作用。另外,SB431542(15 μmol/L)可明显抑制体积分数5%的洗涤血小板对MC3T3-E1细胞增殖及前列腺素E2产生的促进作用。提示洗涤血小板促进MC3T3-E1增殖与其诱导该细胞生成前列腺素E2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ITP的病毒感染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ITP)患者的病因及病毒感染和血小板相关抗体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检测人微小病毒B19、巨细胞病毒 (CMV)和EB病毒 ,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 ,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病毒感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病毒感染阴性患者(p <0 0 1)。结论 :病毒感染可导致血小板相关抗体升高而致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9.
报告了30例新生儿高咀红素血症患儿和17例正常新生儿的血小板粘附率、聚集率、血小板,第3因子有效性测定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血小板粘附率升高.取集率下降.血小板第3因子活性减低与年龄有关而与黄疸无关.光疗时血小板粘附率.聚集串无影响.但能提高血小板第3因子的活性.并提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时应慎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配型:微柱凝胶免疫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血小板输血前进行的配型试验是检测病人血清中抗体与供者血小板抗原的相容性 ,筛选与病人血型相容的血小板。血小板细胞膜有 3类同种异体抗原 :ABO抗原、HLA I类和血小板特异性抗原 ;ABO血型的相容性可由检测红细胞确定 ,检测HLA和血小板血型的方法都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