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3 毫秒
1.
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6例住院老年患者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用药情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老年人药源性心律失常易发生在80岁以上病人(占46.1%),注射用药(占64.3%)和联合用药(占80.4%)易发生,按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以抗心律失常药(占39.3%)、抗感染药(占18.6%)和平喘药(占17.9%)多见。分析危险因素前3位依次为感染(占29.5%),慢性心功能不全(占22.9%)和传导系统病变(占18%)。结论 80岁以上老年人有感染时,若多种药联合应用,特别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易发生药源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
张建玲  李忠东 《人民军医》2012,(11):1081-1083
目的:调查了解老年住院患者应用3类口服抗高血压药物,即钙通道阻滞药(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药(ARB)的情况,并分析其用药合理性。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病607例,采用限定日剂量(DDD)、用药频度(DDDs)、日均费用(DDC)药物利用指数(DUI)等指标,对患者使用抗高血压药物的合理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CB类抗高血压药物销售额占上述3类药物总销售额的50.70%。统计的19种抗高血压药中,79%的品种DUI<1,21%的品种DUI>1。结论:老年住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少数抗高血压药物需控制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某基层部队门诊部抗高血压药物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抗高血压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某基层部队门诊部高血压病93例,对其服用的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剂型、联合用药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抗高血压药物种类及频度依次为钙拮抗药(71.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21.5%)、β受体阻滞药(20.4%)、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药(12.9%)、低剂量复方制剂(11.8%)、利尿药(7.5%);服用剂型以中、长效制剂为主;单一用药55例,占59.1%;二联用药29例,占31.2%;三联或以上用药9例,占9.7%。结论:某基层部队门诊部抗高血压药物种类以钙拮抗药为主,用药种类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石河子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3年我院上报的452例ADR报告,分别从ADR的级别、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转归的评价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52例ADR报告中,新的/严重的ADR为136例(占30.09%);发生ADR患者男女性别比例无明显差异;10岁以下患者ADR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242例,占53.54%);静脉给药引发的ADR为285例(占56.21%);引发ADR最常见的是化学药(354例,占75.48%);ADR的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损害为主(122例,占25.85%),其次为血液系统损害(120例,25.42%).结论:新的/严重的ADR报告在分析和评价中意义重大,加强和重视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控制药物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5.
何全 《兵团医学》2012,(2):53-55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收集到的20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例ADR中,60岁以上患者发生率最高,占28.50%。由抗菌药物引发ADR的比例最高,占31.50%。注射给药途径是引发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途径,占90.00%。ADR的临床表现以皮疹、瘙痒等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其次为全身症状及消化系统损害。结论不良反应的发生和很多因素有关,应重视医院ADR的报告及监测工作,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避免或减少药品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李玮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3):305-307
目的:比较我院眼科白内障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在遵照执行2009年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前后的合理性.方法:随抽取2008 - 01~12白内障超声乳化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病历41份、2011 -01 ~2011 -12相同手术病历54份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在围手术期全身和局部应用抗菌药物比例均为100.0%.2008年全身用药包括头孢呋辛钠(28例,占68.3%)、头孢唑啉钠(8例,占19.5%)、左氧氟沙星(5例,占12.2%).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24h给药1次9例(21.9%).术前0.5~2h给药1次,术后应用2d27例(65.9%).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应用3d5例(12.2%).2011年全身用药包括头孢唑啉钠(51例,占94.4%)、青霉素G钠(2例,占3.7%)、氧氟沙星1例(1.9%).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24h给药1次53例(98.1%).术前0.5~2 h给药1次,术后应用2d1例(1.9%).结论:通过对《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认真学习和执行,眼科白内障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全身预防性应用合理性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局部用药在术前用药时间上还有待规范.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的预防。方法 将16 9例重型颅脑外伤随机分为4组:无药物预防组、抑酸剂预防组、生长抑素预防组、联合预防组。比较各组对出血预防的效果,然后将各组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利用胃肠张力管检测不同时间pHi值,同时测定不同时段胃液pH值,研究其变化规律及与出血的关系。结果 联合用药对预防重型颅脑外伤应激性溃疡出血效果更加显著(P <0 .0 1)。联合用药处理未显示更强的抑酸效果。发生出血的患者入院时的pHi均值与未发生溃疡出血者无显著差异;入院后第12、2 4小时、第3、5、7天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结论 监测pHi值对于重型颅脑外伤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统计分析本院临床药学对4种治疗药物血药浓度监测结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FPIA)测定血药浓度.结果:4种药物2000至2004年间进行血药浓度监测,1301例次抗癫痫药物监测中,达有效血药浓度的703例次,占总数54.1%;低于达有效血药浓度的515例次,占总数39.6%;高于有效血药浓度的83例次,占总数6.3%.310例次甲氨蝶呤监测中,未中毒共有258例次,占83.3%;中毒共有28例次,占9.1%.结论: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依据之一,提示临床加强治疗药物监测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实行个体化给药,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发挥药物的最佳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我院注射用磷霉素钠的临床使用情况,为合理使用该药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 ̄11月172份住院患者使用磷霉素钠的临床资料,根据磷霉素钠的用法、用量、适应性、联合用药等分析该药使用是否正确。结果 172份病历中,磷霉素钠单一用药占50.00%,二联用药占45.34%,三联用药占4.65%;与注射用磷霉素钠联合用药的抗菌药物构成比为,青霉素类占25.28%,喹诺酮类占23.26%,头孢类占20.93%,β-酶抑制剂类占16.28%,氨基糖苷类占13.95%;用药时间构成比为,1-3天占40.70%,4-6天占32.60%,7-9天占12.79%,9天以上占13.95%;临床应用构成比为,治疗用药110例,占64%,预防用药62例,占36%。结论 各科室对磷霉素钠的使用基本正确,但存在用药起点过高,使用时间过长,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不作病原学检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某院老年科口服降压药物的总体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老年科2014年10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2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10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使用药物品种、用药时程、用法用量、有无不良反应发生等进情况行统计分析。结果住院患者中降压药物费用占总费用19%;钙通道阻滞剂(CCB)类药使用次数最多,占43.9%;用药例次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左旋氨氯地平;DDDs排名前3位的药物分别是硝苯地平控释片、缬沙坦胶囊、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缬沙坦胶囊、缬沙坦氨氯地平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替米沙坦片及硝苯地平控释片的药物利用指数(DUI)均>1;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类的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率最高为30.77%;单品种中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倍他乐克)发生ADR例次最多,占所有ADR的23.08%。结论在降压药物的使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药物及剂量,适当调整联合用药剂量,避免药物滥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抑酸剂兰索拉唑与黏膜保护剂复方铝酸铋预防脑梗死后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006—2007年住院的脑梗死患者211例纳入本组研究,其中男135例,女76例,年龄49~85岁,平均(73±12)岁,随机分为兰索拉唑组(112例)和复方铝酸铋组(99例)。脑梗死常规治疗的方法相同(包括阿司匹林75~100mg/d)。观察两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脑梗死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兰索拉唑组6.9%(胃黏膜糜烂5例,胃溃疡2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复方铝酸铋组7.4%(胃黏膜糜烂5例,胃溃疡1例,十二指肠溃疡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后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引起胃黏膜损伤有关;脑梗死后应用胃黏膜保护剂预防上消化道出血与应用抑酸剂预防有同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院乳腺病损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0 -01 ~2011 -05我院乳腺切除术患者病例153例,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调查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情况.结果:我们调查的153例乳腺手术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占121例,占79.08%,药物以喹诺酮类、青霉素类为主.结论:应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与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武警广东省总队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围手术药物应用情况,探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PCI手术患者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调查154例行PCI手术的患者,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围手术期所用的抗血栓药物、抑酸药以及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并作出合理性分析。结果154例患者平均年龄(60.91±11.92)岁,27.9%的患者术前使用了负荷剂量,术中100%选用普通肝素抗凝,32.5%急诊PCI患者加用替罗非班协助抗凝。术后96.1%的患者使用标准双抗疗法,79.9%使用低分子肝素,98.7%使用他汀类药物、47.4%使用抑酸药物。结论该院PCI围手术期用药大体合理,对缺血风险高的患者抗凝治疗有所加强,对患者消化道出血等事件有一定的重视,但对患者个体化、差异化治疗仍然有较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胆道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和为提高抗菌药物的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余姚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10月间300例胆道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使用,并对其使用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 300例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使用率最高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103例,占34.33%,其次是头孢他啶71例,占23.67%;术前30 min~2 h给药236例,占78.67%;抗菌药物单用286例,占95.33%;二联联用14例,占4.67%;用药疗程〈48 h为95例,占31.67%;〉72 h为97例,占32.33%。结论该院胆道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存在一定不合理性,须继续加强胆道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规范化管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及特点,旨在为临床抗菌类西药用药提供可靠参考。方法选取自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应用抗菌药物的6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不良反应报告,分析抗菌类西药在临床应用中产生的不良反应状况及特点。结果 629例患者中,151例因使用抗菌药物出现不良反应,占24.0%。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60岁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而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类别的抗菌类西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其他给药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不良反应以消化道系统损害与皮肤反应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应用抗菌药物时,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监测,减少静脉给药途径,做到合理用药、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生素情况及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65例Ⅰ类切口手术患者病 历,对其用药种类、用药时间、药物联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生素率达49.06%,平均用药时间2.3d,术前用药96例,术前未用术后用药20例;用药合理占48.46%.结论: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用药种类不当及用药过度等问题,丞需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17.
孟令海  李迥  张贺齐  尚淑玲  于心洋 《武警医学》2012,23(9):761-762,766
目的了解唐山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栓药和调脂药的知晓率和应用现状。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我市路南、路北区中的8个社区共63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药、调脂药应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员进行统一严格培训,统一规范用语和调查方法,对问卷进行统一分析。结果共收回有效问卷635份,抗栓药的知晓率和应用率分别为89.3%、61.4%,调脂药的知晓率和应用率分别为11.6%、7.9%。患者对疾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偏低,医务工作者对此也缺乏充分的认识。结论唐山地区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用药中抗栓药的知晓率和应用率明显高于调脂药,但仍处于较低水平,需加强科普宣传力度,以进一步促进二级预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我院I类切VI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情况,以促进用药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8月~2012年7月出院的398份I类切口手术病历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398例I类切VI手术患者中320例使用了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0.40%,预防用抗菌药物主要以头孢菌素为主,占94.42%,其中93.44%用药时机正确:术后用药时间无指征超24h占58.13%。结论我院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给药时机及用药品种的选择方面已趋规范.但仍存在预防用药指征把握不严、总预防用药时间过长等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结合清热除湿化瘀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索针药并用对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进行温针灸结合清热除湿化瘀中药治疗,观察其腹痛、腰骶部痛及白带变化等。结果:痊愈17例,占34%;显效19例,占38%;有效9例,占18%;无效5例,占10%。总有效率为90%。小腹部、腰骶部疼痛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清热除湿化瘀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潘凌云  顾红  袁巧玲  温文 《人民军医》2012,(11):1090-1091
目的:对比观察局部与全身应用甲氨蝶呤(MTX)预防腹腔镜手术后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手术160例,随机分为局部用药组50例、全身用药组52例和对照组58例。局部用药组,术毕给予MTX 10mg注射于患侧输卵管残腔壁;全身用药组,术后24h单次肌内注射MTX 50mg/m2;对照组术后不使用任何药物。3组均于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检测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水平。结果:160例中,术后发生PEP 4例,总发生率2.5%。其中,局部用药组发生率0%(0/50),全身用药组发生率1.9%(1/52),对照组发生率5.2%(3/58)。局部用药组、全身用药组PEP发生率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局部用药组与全身用药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第1天,3组血β-HCG水平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第3天、第7天,局部用药组和全身用药组β-HCG水平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局部用药组β-HCG水平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全身用药组(P<0.05,P<0.01)。局部用药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全身用药组发生2例,占3.8%。局部用药组、对照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全身用药组(P<0.05)。结论:局部应用MTX预防腹腔镜手术后PEP的临床效果优于全身应用,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