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预防吻合口狭窄的术式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实施食管癌切除术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性胃食管吻合术治疗,研究组予以改良式胃食管吻合术,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手术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患者手术后具有效果明显的吻合口恢复状态,在回访两年过程中没有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员缘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吻合口狭窄。结论对食管癌患者进行切除术治疗时,予以改良胃食管吻合术,可以增加患者手术疗效,降低并发症出现几率,在临床中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食管-胃颈部侧侧全机械吻合术在预防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后颈部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我院2011年2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42例食管癌患者,患者随机被分为两组,每组各21例,研究组:使用直线型缝合器颈部食管胃侧侧全机械性吻合组,暨在食管胃侧侧吻合时,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缝合食管胃形成吻合口后壁之后,仍采用直线型缝合器将食管胃吻合口前壁吻合口前壁一次进行闭合,使吻合口前壁稍呈直线吻合,使吻合口大致呈三角形吻合;对照组:使用圆形吻合器颈部食管胃端侧吻合组。均采用经左颈、右胸、腹部正中三切口,二次体位食管次全切除,胸、腹二野淋巴结清扫,食管-胃颈部侧侧机械吻合术,两组在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方面进行比较,以SPSS11.0软件对结果进行χ2检验。结果研究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直线切割缝合器缝合食管胃形成吻合口后壁之后,再以直线型缝合器将食管胃吻合口前壁一次进行闭合扩大了吻合口直径,切吻合口未处于同一平面,故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降低,该吻合方法发生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也很低,因此可作为食管-胃颈部吻合的一种备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中预防吻合口漏的术式和临床效果。方法将接受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行主动脉弓下或主动脉弓上吻合术)180例患者分为两组,其中90例行大网膜包埋式的胃食管吻合术,另一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胃食管单纯吻合法。结果大网膜包埋式患者组90例患者术后经口饮食5d后,通过食道吞泛影普胺上消化道摄片检查,本组无吻合口漏。对照组90例术后,通过临床证明或食道吞泛影普胺上消化道摄片证实3例有不同程度的吻合口漏。结论大网膜包埋式的胃-食管吻合术有降低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改进小口径胆肠吻合缝合技术,减少胆瘘、胆管狭窄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对52例小口径胆肠吻合手术采用改良套人式胆肠吻合术。结果本组病例术后3例出现吻合口瘘,经保守治疗后痊愈,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术后胆管狭窄,无手术死亡,每个吻合口平均操作约12.5min,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结论改良套人式胆肠吻合术在小口径胆肠吻合术中的应用能有效地避免术后吻合口瘘与狭窄的发生,同时操作简便、省时,在临床上切实可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研究食管癌术后患者吻合口良性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科手术治疗的89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中术后发生吻合口狭窄14例患者的病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切缘癌残留、吻合口瘘对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有极显著性影响(P<0.05),吻合方式对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结论切缘癌残留、吻合口瘘、多层吻合是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的高危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可以降低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国产医用胶在食管与胃机械吻合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食管、胃底贲门癌切除中行食管与胃机械吻合术 ,分别用国产医用OB吻合胶(简称OB胶)和医用生物蛋白胶(简称生物胶) ,喷涂在食管与胃吻合口的周围各20例进行对比观察。结果两组40例病人均无1例出现吻合口出血、瘘及狭窄。结论两种国产医用胶都有对吻合口的封闭、止血、粘合功能并可取代吻合口的全周浆肌层内翻缝合 ,既可防止吻合口瘘 ,又可防止吻合口狭窄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临床和动物实验,观察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的吻合口愈合质量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采用本法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手术305例患者;另将30只实验猪随机分成两组:①实验组(A组)15只,采用本法吻合;②对照组(B组)15只,采用单层吻合。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的大体、组织学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水平以及术中、术后的吻合口直径。结果①临床病例术后无一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有2例发生吻合口狭窄。②A组和B组比较,吻合口黏膜对合好、愈合早、瘢痕薄,VEGF表达水平合理。术后25 d,A组吻合口直径大于B组。结论经胃黏膜下层食管胃黏膜单层吻合法吻合口愈合质量高,能降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选择食管癌根治术中食管—胃的机械吻合最佳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320例食管中下段癌胸腔内机械吻合的临床资料。结果 吻合口上下将食管肌层与胃浆膜层水平加强缝合,较吻合口不加强明显减少吻合口瘘发生,但吻合口狭窄无明显变化;较全层间断缝合再水平缝合加强吻合口的吻合口狭窄发生明显减少,但吻合口瘘无明显变化。结论 食管吻合口上下将食管肌层与胃浆膜层水平缝合数针加强吻合口可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为避免在食管胃吻合术中术后并发吻合口瘘。我们采用椭圆形大褥式吻合法完成对吻合口的包埋和套入,临床应用15例,无1例发生吻合口瘘,介绍如下。方法:以贲门部和下段食管癌为例,将胃在距肿瘤边缘4~5cm处横断,行两层缝合法关闭胃断端。在胃体中部距胃断端约4cm左右的胃前壁选择适当的吻合口,长约3~3.5cm。先切开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预防以护理.方法 选取该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所收治的168例食管癌患者,全部患者均行腔镜复合食管癌根治手术治疗,并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84例)和对照组(8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策略,研究组在常规性护理的基础上增加护理干预.术后7 d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蛋白含量以及红细胞(RBC)水平变化;术后30 d观察两组患者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并具体记录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结果 对照组患者血红蛋白(Hb)以及血浆蛋白含量、红细胞(RBC)水平均较研究组低(P〈0.05),对照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5.95%,其患者的治疗完全依从例数仅为46例,研究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1.19%,其患者治疗完全依从例数为79例,两组患者在吻合口瘘发生率以及治疗依从性方面相比较,差异经统计学处理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食管癌手术治疗后,对其采取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吻合口瘘的发生,并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中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及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发生吻合口瘘的原因为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普外科共收治47例中低直肠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直肠全系膜切除及双吻合器吻合术,观察患者术后吻合口瘘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结果术后4例患者出现吻合口瘘,占总患者数的8.51%,出现吻合口瘘的时间为4~10 d,平均为(6.72±1.69)d,其中2例吻合口瘘患者经临床保守治疗治愈,1例吻合口瘘患者经暂时性横结肠造口治愈,1例吻合口瘘患者经肛门瘘口缝合加保守治疗措施治愈。结论吻合口瘘是中低位直肠癌全系膜切除及双吻合器吻合术后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通过对吻合口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可降低吻口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观察食管癌、贲门癌术中应用一层垂直褥式食管胃吻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食管、胃断端粘膜比肌层长0.3cm,用细丝线一层垂直褥式缝合食管胃吻合口.结果89例病人无吻合口瘘,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返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结论一层垂直褥式食管胃吻合术是食管癌、贲门癌术中较为理想的吻合口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食管癌切除术后食管胃壁内吻合与机械吻合术对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125例食管癌患者,其中实验组65例行食管胃壁内吻合术,对照组60例行机械吻合术,然后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表现在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上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术后3个月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在术后6个月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壁内吻合术较机械吻合减少了术后并发症发生同时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是较理想的术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张建国  常博  刘东海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6):989-990,I0003
目的 研究食管癌切除胃代食管.用扩大吻合口周径吻合方法预防吻合口狭窄。方法 全组食管癌手术患者586例.分为两组,296例采取扩大吻合口直径吻合方法(简称扩大法组),即在制做食管胃吻合口时,先把胃切开的口径大于食管口径5mm.食管胃的后壁全层等边缝合后.再把食管吻合口的前壁纵行剪开7~8mm,呈缺口状.拉开缺口,正好和胃残缘对齐。间断缝合前壁,吻合口不在一个平面。另外290例采取传统四层包埋吻合法(简称传统法组),不同点是食管口径和胃切开的口径相等,吻合口在一个平面上。结果 扩大法组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1.02%)低于传统法组(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扩大法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1.53%)、胃食管返流率(7.65%)、并发症率(6.76%)与传统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扩大吻合法吻合口的直径大于传统吻合口直径5mm,吻合口不在一个平面上,明显降低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又不增加术后并发症,此种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食管胃颈部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运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年来我科45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5例患者均在食管癌切除术中颈部采用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结果术中吻合过程顺利,吻合平均时间约23 min。45例患者无死亡病例。未见吻合口瘘发生,术后短期随访无患者出现吻合口狭窄,3例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结论改良式半机械侧侧吻合可减少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左胸全机械侧侧吻合与圆形吻合在下段食管癌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至2015年10月食管下段癌患者共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经左开胸,于主动脉弓处行食管胃吻合,其中,观察组采用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对照组行圆形吻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术中及术后死亡;观察组的吻合口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机械性食管胃侧侧吻合应用于食管癌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食管全器械侧侧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中的效果。方法150例食管癌患者行颈部胃食管全器械侧侧吻合术,作为实验组,另选50例食管癌患者使用管型吻合器进行胸内胃食管端侧吻合术,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实验组无一例吻合口瘘及吻合口狭窄病例发生,对照组吻合口瘘发生3例,吻合口狭窄4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胃食管全器械侧侧吻合术可最大范围切除肿瘤,有效预防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赵海滨  赵玲娜  周志华 《江苏医药》2012,38(24):2975-2978,291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狭窄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的表达.方法 因食管癌术后出现吞咽困难患者37例分为3组:轻度狭窄组(19例),Stooler1、2级;中度狭窄组(12例),Stooler 3级;重度狭窄组(6例),Stooler 4级.对照组20例,食管癌术后无吞咽困难.经纤维内镜在吻合口狭窄区不同部位钳夹米粒大小组织3-4块,免疫组化观察TGF-β1和CTGF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TGF-β1和CTGF表达弱阳性.吻合口狭窄患者TGF-β1和CTGF持续阳性表达,且随着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表达增加(P<0.01).结论 在创伤修复或纤维化过程中,TGF-β1和CTGF通路在良性吻合口狭窄的形成过程中被激活,并在导致瘢痕形成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所选的80例食管癌患者均为本院收治的住院病例,上述患者根据采取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对照组患者实施胸腔内吻合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及乳糜胸的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1例,发生率为2.5%;吻合口漏发生1例,发生率为2.5%;乳糜胸发生1例,发生率为2.5%,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7.5%.对照组患者吻合口狭窄发生4例,发生率为10.0%;吻合口漏发生3例,发生率为7.5%;乳糜胸发生3例,发生率为7.5%,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为25.0%.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在食管癌手术治疗中能够显著减少术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瘘及乳糜胸的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吻接血管空肠代胃术在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发生的各类食管、胃恶性肿瘤再发行食管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胸外科行胃大部分切除术后再发恶性肿瘤后行二次手术切除病灶,同时行不吻接血管空肠代胃术的48例患者。结果 48例患者术后均存活,无死亡病例发生。1例术后出现颈部吻合口瘘,2例全胃切除术后再发食管癌行食管空肠胸顶吻合术,发生食管空肠吻合口瘘,经换药及胸腔冲洗等保守治疗治愈。4例发生吻合口狭窄,经胃镜扩张后未复发。结论对胃大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胃、食管部位恶性肿瘤患者再次行手术切除病灶后,利用不吻接血管空肠代胃术重建消化道,在临床效果显著,能够一定程度延长患者5年生存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